來源:人大重陽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三個女主角,一個已婚有子,一個已婚無孩,一個未婚。在近日一份投行報告中,把「小姐姐經濟」定義為一種新的消費力量。按照這種跟風抖機靈風格的研究,未婚的王漫妮算是最典型的「小姐姐」,是「小姐姐經濟」的支柱。
大城市工作、經濟獨立、有較高的收入、沒有家庭負擔,這幾條差不多可以用來定義「小姐姐」,這個群體從來就是時尚消費的引領者。近幾年,這個群體有明顯不斷擴大的趨勢:一是不斷湧出校園的年輕女性,越來越多在一線、二線城市找工作;二是女性單身和推遲婚齡、育齡的意願越來越強烈,社會對這種意願的寬容度越來越高。
在電視劇中王漫妮的兩個消費場景可以代表「小姐姐」們的消費價值觀:一次是參加公司獎勵的郵輪遊,寧可咬牙花費巨資也要升艙,自己狠狠獎勵自己一把;另外一次是被房東提前解約,需要重新租房子,在離公司近但需要和別人合租,還是住郊區但獨立的單元房之間選擇了後者。搬家之後,儘管還是租的房子,說不定哪天還會被突然趕走,但王漫妮還是買了壁紙,自己親自貼了起來。
比起10年前的「小姐姐」們,寧可幾個月節衣縮食也要買一隻大牌包包的消費習慣,如今的「小姐姐」們更願意在自己親身的體驗上花些錢,而在花錢給別人看、與人攀比的程度上略有削減。整體來說,年輕女性的消費體驗更加自我,消費領域更加豐富,這算是一種變化。
但有趣的是,在電視劇的隨片廣告中,卻是二號女主顧佳的天下。從頭到位插播的幾個廣告都是扮演女二號顧佳的童謠出境,根本看不到女一號江疏影和女三號毛曉彤的身影。不是童謠有更大的名氣,而是她們的角色決定了她們的商業價值,一個有娃的「小姐姐」的帶貨寬度,當然高於其他「小姐姐」。
有人撰文寫到,被暱稱「小姐姐」的年輕女性力量正迅速成為中國消費的推動力,帶動從化妝品、運動休閒產品到食品、飲料和家電的各行業繁榮發展。這些事實成立的同時,其實並不足以支撐起一個被稱作「小姐姐經濟」現象被突然發現的驚喜,也就是爆款電視節目引發的泛娛樂話題,並沒有對企業經營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中國還有6億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今年兩會總理提出的這個十分普通的統計數字,讓媒體和公眾頗感吃驚,這實際體現出媒體和所謂的主流社會以及商家對中國消費群體認知的極大偏差。在這6億人之外,還有6億多人的月均收入處於1000-5000之間,月收入平均達到5000元以上的不足兩億人。
迄今為止,這不足2億人口的消費能力,總量遠遠大於其餘12億多人口的消費能力。除了數量佔比很小的富人,這個主流消費群體以公務員、體制內專業技術人員、大城市白領、中小城市和農村小業主等構成。中國最主流的消費品品牌的打造、商業模式的設計、運營方式的建立,基本都是以這個所謂的主流消費群體為基礎的,「小姐姐經濟」也依然屬於這個範疇之內。
在此之外的非主流市場,從產品到商業流通,被高度分散化、區域化、劣質化的企業所分割。在中小城市和廣大鄉鎮,眾多消費者購買到的通常都是廉價但性價比並不高的山寨商品和服務,在有些服務領域甚至會遭遇比主流市場更昂貴的服務。
但近些年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人均收入1000-5000元的這個更為廣大的群體,其消費能力正在快速增長,在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研究市場的文件中,這個群體被稱為「下沉市場」。可在我看來,這其實不是什麼下沉市場,而是很可能在較短時間裡與原來的2億消費人群,共同組成真正的主流消費市場。拼多多顯而易見地看見了這個巨大的商機,用他們的飛快發展證明了這是一個多麼被漠視的巨大市場。
在發達經濟體過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主流消費人口的迅速擴大一般發生在其從工業化中期結束之後,工業化後期是消費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力量的時期。美國這個時間是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之間,日本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於此相伴的是,整個社會最後一次的城市化浪潮,城市人口從60%左右增長到80%以上,基本完成城市化。
在美國,從麥當勞到肯德基、從沃爾瑪到好市客、從GAP到NIKE,都是這一發展階段誕生的。這些品牌在中國,即使在現在依然處於中高價格端,但他們在美國誕生時和現在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眾日常消費品牌。
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他們的誕生都不是所謂的一、二線大城市,而是在郊區,甚至幾千人的小鎮,「小鎮基因」代表著廉價。當廉價和現代物流、信息化和現代管理結合起來之後,真正的物美價廉的大眾消費市場就形成了。
因此,對中國企業來說,做8億乃至14億人的主流市場,還是定位於2億人的市場,這其實是一個選擇題。從品牌的角度,一個是向上,走一條依靠品牌獲得高溢價的道路,這條路極難成功,極易被擠下山去;另外就是走一條依靠品牌獲得更大市場佔有率的道路,至少現在看,這條路要平緩的多。
微信號|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