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胃腸外科人員設備入駐之江 給更多無法開刀的胃癌患者帶來...

2020-12-17 瀟湘名醫

胃癌是中國人最易罹患的第三大癌症,發病率常年高居不下,每年有近40萬國人死於胃癌。

「比較可惜的是,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發現。在我國,大部分患者確診時都是進展期胃癌(即中晚期)了,早期胃癌平均發現率只有10%;而日韓國家早期胃癌發現率有50%-70%。」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學分會上消化道外科副主委于吉人主任醫師說道。

早期胃癌通過手術切除預後良好,而中晚期患者預後就要差很多了。因此,如何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是醫學界面臨的一大難題。

從2004年開始,浙大一院于吉人主任作為主要研究者,帶領團隊開展圍手術期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研究,逐漸摸索出了通過術前術後新輔助化療手段來治療進展期胃癌患者的新方法,將進展期胃癌3年生存率提高到了75%。

胃癌晚期出現轉移

生命最多只剩一年

70多歲的王阿姨(化名)就受益於這一新治療方法。

兩年前,王阿姨總是感到頭暈、乏力,症狀持續了一個多月,她覺得自己可能是貧血了,於是來到浙大一院檢查。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只有73g/l,低了將近一半,確實是貧血。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相關檢查進一步顯示,王阿姨的腫瘤標記物升高:甲胎蛋白(AFP)1530.62ng/ml,癌胚抗原7.51ng/ml。醫生判斷情況可能不太好,於是王阿姨繼續做了腹部增強CT、胃鏡下活檢、MRI等檢查後,確診為胃癌伴胃周淋巴結,後腹膜淋巴結轉移,肝臟S7段轉移,屬於晚期胃癌(IV期)。

胃癌!晚期!轉移!家屬聽到結果後後,內心揪痛,不敢告訴王阿姨實情。王阿姨一發現就是胃癌晚期,且已經有後腹膜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即使治療,生存期可能也只有一年。胃腸外科于吉人主任會診後,語重心長地告訴家屬,雖然說晚期胃癌比較難治,但是他和團隊一定會傾盡全力。

王阿姨入院後,于吉人主任聯合肝膽外科、化療科、放療科、放射科、PET中心、病理科進行了多學科討論,決定為王阿姨實施圍手術期化療方案,即先化療再手術後化療。

為什麼要先化療?因為當時王阿姨腫瘤的情況已不適合直接手術,因此,于吉人主任讓王阿姨先做了8個療程的化療加免疫治療,每2個周期進行複查。令人鼓舞的是,王阿姨治療期間腫瘤及轉移灶持續縮小,8個療程化療結束後,經評估可以做胃癌根治手術了。

手術成功,于吉人主任介紹說:「手術病理提示原發灶無腫瘤殘留(T0),清掃淋巴結38枚,均未見腫瘤轉移,達到病理完全緩解。換句話說,就是腫瘤之前被藥物打沒了。」

術後,王阿姨又遵循于吉人主任指定的治療方案,完成了化療總療程。如今,兩年多過去了,王阿姨身體各項指標正常,即便做了胃癌手術,現在胃口倒是不錯,吃好睡好,無復發。

創新胃癌圍手術期化療方案

為更多無法開刀的患者帶去希望

在胃癌圍手術期加入化療方案,是于吉人主任在多年臨床實踐和學術研究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他說,手術前給病人化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手術前化療病人耐受性更好,術後胃切掉了,影響病人胃口,這時再做化療,病人可能無法承受,因為化療的毒副作用主要也是在胃口。其次,術前化療可以縮小腫瘤,使得原先因為腫瘤過大而無法手術的病人有機會手術來切除病灶,也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當然,不是每個胃癌病人對術前化療都是有效的,」于吉人主任說道,但實踐證明,術前化療有效的與術前化療無效的病人相比,生存時間將近相差一倍。這一結論,將為更科學和循證的方法所證實。

「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圍手術期的化療方案比作『三明治』,即化療-手術-化療。術後再進行針對性化療,更能鞏固手術效果,降低腫瘤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延長病人生存時間。」

從2011年開始,于吉人作為主要研究者,正式發起了圍手術期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集合全國11家醫院,歷時5年,完成了583例患者入組,再經歷3年的隨訪,預期將會成為圍手術期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I級循證證據,給更多無法手術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帶去希望。

同時,于吉人主任帶領的團隊還規範化地開展了早期胃癌的3D腹腔鏡微創治療,減少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加速患者康復。

與市中心院區同質化

專家和設備一樣不差

由于吉人主任帶領的浙大一院胃腸外科,擅長各類胃癌、腸癌、胃腸道間質瘤、疝氣等疾病的治療,在消化道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上經驗豐富,引進各類先進設備,致力於減少患者的手術創傷。

在疝專業領域,浙大一院胃腸疝外科是浙江有疝和腹壁外科專業的主委單位,每年要做上千臺的疝和腹壁外科手術,其中90%是腹股溝疝,10%左右是腹壁切口疝、腹壁腫瘤、腹壁感染等腹壁疾病。對老年性腹股溝疝、複雜性腹股溝疝、多次復發性疝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曾經治療過年齡高達104歲及手術次數多達8次的復發性腹股溝疝的病人。微創腔鏡手術的比例達80%以上。今天手術,明天出院(日間手術)的病人比例達50%以上。對於腹壁疾病,浙一胃腸疝外科擅長處理疑難複雜性腹壁切口疝,目前開展的有巨大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膈疝,盆底疝,胃食管返流疾病及腹壁腫瘤的外科治療。

自5月初搬入浙大一院之江院區以來,胃腸外科的專家團隊和各項設備悉數抵達之江院區,完全做到與老院區同質化管理和服務。病房敞亮,環境優美,停車方便,交通不擁堵,吸引了省內省外乃至全國慕名而來的患者。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胃癌晚期還能手術嗎?專家呼籲:晚期患者別開刀,開一個死一個
    到底,開刀對癌症患者是好是壞? 原來,由於年紀太大了,再加上王大伯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身體無法承受手術帶來的創傷和併發症,再加上化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最終,王大伯還是沒能逃過一劫,遺憾離世。 從理論上來說,目前手術治療依舊是癌症患者的首要治療手段。
  • 患者性命相託,必須全力以赴——記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
    外科醫生常常被人們稱為「刀尖上的舞者」,胃腸外科更不例外。他們每天都要拿著手術刀或者微創儀器「開腸破肚」,所以如何讓刀開得漂亮,要病人活得更好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患者性命相託,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其實提起胃腸腫瘤,大家一點不陌生。作為煙威地區最大的胃腸惡性腫瘤診治中心,胃腸外一科年完成胃腸腫瘤、疝以及急診手術等各類手術就近2500例,其中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約1200例。患了腫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規範化的治療方式。十幾年前,一提起胃腸道惡性腫瘤,都是先開刀再化療,然而這種方式在今天看來並不規範。
  • 醫界豐碑·浙大一院梁廷波:揮毫再譜青春之歌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張豔萍 宗俊琳,浙大一院梁廷波:揮毫再譜青春之歌,[623].醫師報,2019-11-28(24)」周圍一片居民樓,小巷縱橫交錯,位於杭州市老城區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的幾幢高樓格外顯眼。
  • 浙大一院醫生被新冠肺炎患者咬了!怎麼回事?醫生回應說……
    2月7日下午,浙大一院隔離病房內工作的張京臣醫生,受了傷不僅淡定,還高興?身邊,所有同事為他捏了把汗:他被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咬了!時間倒退回7日15:30左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5號樓4樓ICU,這裡集中收治了全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浙大一院首批7位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回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楊子宸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2月5日上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經過醫院系統治療,首批7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在門診大樓前,醫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攜全體領導班子現場送別這7位康復患者,醫護人員送上鮮花。
  • 最短4天,浙大一院今天7名患者治癒出院!包括一名孕5周孕婦
    今天,從浙大一院傳來好消息——首批7名患者可正式出院。她們回家後,還要經過14天醫學觀察。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介紹,今天出院的7例患者均家住杭州,年齡最大48歲,最小31歲,都有去過武漢或與武漢來(返)杭人員接觸史。這其中,有2例是重型患者,有一例普通型患者是一位懷孕5周的孕婦。
  • 浙大一院骨科脊柱矯形手術更上新臺階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骨科(脊柱外科)在多學科協調配合下完成浙大一院第一例高風險、難度大的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嚴重畸形截骨矯形手術,患者系39歲強直性脊柱炎合併嚴重側凸/後凸畸形的女性,患者20年來整個脊柱逐步進展為僵硬強直及全脊柱的骨性融合,同時又出現嚴重胸腰段旋轉後凸,即駝背
  • 全國示範中心|青大附院胃腸外科、胸外科機器人手術突破1000例
    2014年,青大附院引進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胃腸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肝膽胰外科等學科全面應用。目前,青大附院已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3427例,其中,青大附院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周巖冰團隊、胸外科主任矯文捷團隊機器人手術例數雙雙突破1000例。
  • 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
    但僅過了一周,袁大伯就感覺到咽喉部不舒服,就像被人掐住了脖子一樣,並且胸悶氣急也有所加重,尤其是在晚上平躺睡覺時,感覺呼吸越來越困難,整晚睡不了一個好覺,一家人又慕名來到浙大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就診。 接診的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李偉棟主任醫師經過仔細詢問,發現袁大伯的病根早就落下了。
  • 腎壞了、心臟也「崩了」,53歲的他本以生存無望,最終在浙大一院保...
    尿毒症多年後,他又被查出冠心病沈先生今年53歲,是杭州臨安人,由於身患尿毒症和終末期冠心病,前不久,他在浙大一院成功接受心腎聯合移植手術,成為浙大一院歷史上第3位心腎聯合移植患者。黢黑的皮膚、纖瘦的雙腿,那是病痛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如今,能夠順利出院了,回想起生病後的一路艱辛,這個七尺男兒再也不能自已,潸然淚下。
  • AME News首屆胃腸外科英文病例挑戰賽(廣州站)精彩紛呈
    5月9日,外科時間(廣州站)首屆胃腸外科英文病例挑戰賽在頗具時尚氣息的廣州W酒店拉開了盛大帷幕。由AME出版社主辦的ESTS病例辯論賽亞洲隊選拔賽不久前剛剛圓滿結束,為了讓本次胃腸外科英文病例挑戰賽更好地進行,首場賽事的頭盤菜始於各位大咖專家的乾貨分享:剛面世的新書《腹腔鏡胃腸外科手術筆記》主編李勇教授討論了《中青年腹腔鏡胃腸外科醫師協作的現狀與思考》並分享了本書背後的創作故事;朱甲明教授分享了胃癌術後全腹腔鏡下的消化重建及其對TLIGS的經驗;鄭朝輝教授則為我們帶來了新鮮的CCF訪
  • 浙大一院完成全省首例自體睪丸移植手術
    就在滿心期待未來之時,今年1月,小李的生活被一則新聞打亂。他回憶說,當時看到一篇關於隱睪的新聞,仔仔細細看完後,感覺自己似乎也「中招」了。「新聞裡講的『陰囊空虛』這些症狀,我都有啊,但我一直不覺得這是種病。」小李說,十幾歲時,他就發現摸不到自己的「蛋蛋」,青春期以來也沒有過一次遺精,早些年,當他鼓起勇氣把身體情況告訴父母時,兩人並沒有多少詫異。
  • 揚州國際胃腸外科高峰論壇舉行
    在喜迎蘇北醫院建院120周年之際,由揚州大學----揚州市普通外科研究所、揚州市抗癌協會、揚州市醫學會普外科專業委員會、揚州大學附屬蘇北人民醫院普外科、胃腸外科共同主辦的第十屆揚州國際胃腸外科高峰論壇暨蘇北人民醫院建院1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於2020年9月12至9月13日在美麗的古城揚州隆重舉行。
  • 浙大2020難忘「醫」瞬間,一起看!
    2020年1月26日,浙大一院啟用之江院區應急保障,醫院醫護人員在30分鐘內就將院內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成功轉運至之江院區,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全力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救治。錚錚誓言「我宣誓:我將勇於擔當,不辱使命,敢打必勝,堅決完成任務!」
  • 鞍山地區首家加速康復外科示範中心項目 正式落戶中國醫大一院鞍山...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胸外科主任楊雪鷹教授、護士長徐陽,中國醫大一院鞍山醫院班子成員、相關職能科室科長及醫護人員參加了掛牌儀式,儀式由中國醫大一院鞍山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一心主持。掛牌儀式上,首先由中國醫大一院鞍山醫院黨委書記丁曉麗致辭。
  • 濰坊市中醫院胃腸外科為超低位直腸癌患者挑戰「保肛」極限
    近日,濰坊市中醫院胃腸外科採用經肛內括約肌切除術為患者完成超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手術。術後患者及家屬為胃腸外科畢秀葉副主任醫師送來錦旗表示感激。超低位直腸癌是指腫瘤距肛緣3cm,一般手術選擇是Miles』(不保留肛門),給患者精神及以後的生活造成很大創傷,該手術的成功開展,讓越來越多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不僅可以完整切除腫瘤,又能擺脫「人造肛門」帶來的痛苦,同時也了填補濰坊市中醫院外科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外科醫療同行的高度認可。
  • 9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是怎麼治癒的
    2月13日,96歲的陸奶奶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治癒出院。坐在輪椅上的老奶奶頭髮花白,精神不錯,笑盈盈地用寧波方言跟醫護人員致謝、道別。  96歲的老人從轉院至浙大一院到出院僅用了3天時間,她是如何被迅速救治的呢?  陸奶奶長期腿腳不便,生活需要人照顧。大女兒去參加了一個聚會,就把她的另一個女兒感染上了。
  • 如何發現早期胃癌,這些信號要識破!
    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胃腸外科 馬晉平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擅長胃腸外科臨床常見的胃癌標準和擴大根治術、各部位結腸癌腹腔鏡術、直腸癌TME根治術、直腸癌保功能根治術、擅長胰腺良性和惡性疾病的外科治療、熟悉胰十二指腸切除等手術、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以及對腹股溝疝和切口疝的各種外科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