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關寧鐵騎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

2021-02-13 明史學會

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讓滿清八旗勁旅聞風喪膽的特種部隊,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煥精心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寧遠大戰期間,1萬明朝殘兵打敗了13萬八旗勁旅,只因為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是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中打敗了滿清八旗勁旅。當時,遼東軍隊不過7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

後來滿清八旗勁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9千騎兵在北京城外阻擊了10萬八旗勁旅。此戰雖然勝的有些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關寧鐵騎有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很強的火器裝備,可謂是能攻善守的古代鐵軍。那麼,這支鐵軍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在明朝訓練軍隊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策略。過去的遼東戰事,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徵調部隊增援。除了少數特別精銳的部隊外,這些外援部隊往往戰鬥力很弱。一方面長途萬裡跋涉來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來缺乏一種保家衛國的意識;而且,南方士兵也不適應北方騎兵作戰。袁崇煥將這些外援部隊歸納為「南兵脆弱」。說到底,還是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係,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才最適於守衛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東北10多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滿清軍隊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關寧鐵騎」的誕生,從此拉開了300年前大明王朝悲壯戰史的序幕。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

一、初戰告捷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5月6日,剛剛徵討過朝鮮的滿清大軍在皇太極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了。雖然士兵們對寧遠的慘敗還頗有些心有餘悸,但皇太極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他相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準備,而只要準備充分,城池並不是堅不可摧的。袁崇煥只有一個,不可能哪兒都照顧到,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要攻下修建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

5月12日清晨,滿清大軍從西、北兩面發起了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滿清大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直向城下衝去。明朝將領趙率教,左輔,朱梅和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冑,冒著滿清大軍暴雨一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抗擊。連攻三日,滿清大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直接攻打寧遠。

5月28日黎明,滿清大軍先鋒部隊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手持八色軍旗的滿清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然而,此時令滿清大軍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支援錦州的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紮。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和戈什哈們一馬當先衝了出去,數萬八旗騎兵隨即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

正當此關鍵時刻,突然「轟」的一聲炮響,隨後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都司李春華指揮明軍使用「紅夷」、「木龍虎」、「滅虜」等諸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炮。一排又一排的滿清騎兵倒了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衝上來。慢慢的,滿清大兵就要衝到明軍的戰壕了。皇太極正等待著看到明軍在滿清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這之後發生的事情真正把他驚呆了。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的指揮下迎頭衝了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衝出來,與剛殺到的滿清軍隊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炮手抬高炮口,對準滿清軍隊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

戰鬥很快的進入了白熱化,前沿的明軍和滿清軍騎兵在拼死撕殺,而滿清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傷亡。八旗騎兵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突破了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衝進寧遠城去。可是這一次卻並不是那麼回事了。不論滿清軍怎樣衝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明軍。這些明軍就是袁崇煥手下訓練有素的關寧鐵騎!

此時,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中,滿桂身負重傷,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戰死在寧遠城下。而滿清軍隊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了重傷,戰將覺羅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滿清軍的兵士屍體鋪滿了寧遠城外的曠野。

激戰從早晨持續到了中午,滿清軍隊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麼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了明朝將領趙率教乘滿清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衝殺出來,攻入滿清軍隊的大營中,滿清軍隊突遭重創,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

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以關寧鐵騎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滿清軍隊打野戰了!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幹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蹟!袁崇煥不禁含淚感嘆: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拼命,不知有夷之兇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

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說出了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了!眼下雖然還是依城而戰,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滿清軍隊真正的爭雄於疆場了。

二、血戰京畿

三年之後,崇禎二年秋,皇太極率軍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關,成千上萬的滿清士兵如潮水般向長城湧去。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幾乎立刻土崩瓦解,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數十載的長城防線一夜之間化為烏有。滿清軍隊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北京最後一道門戶遵化的城下。這對於明朝君臣來說無疑是個晴空霹靂。

10月28日,消息剛傳來的時候,即便是袁崇煥也不免大驚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決策:立即命令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領4千輕騎立刻馳援遵化。幾個時辰之後,袁崇煥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遊擊曹文詔等人帶領緊急動員起來的部隊進入山海關。第二天,總兵祖大壽負責指揮參將王承胤等人率領關寧大軍主力前往接應。經過袁崇煥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鐵騎的軍事素質如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袁崇煥軍令一到,10多萬明軍將士無不嚴格遵守。從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無數座軍營幾乎同時忙碌起來,雖然將士們心中都感到震驚,但基本上還能做到忙而不亂。

山海關南門整夜都有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向關內。只不過一天多的工夫,幾萬軍隊就完成了動員,開向前線,轄地數百裡的大軍區整個進入了戒備狀態。袁崇煥很清楚,趙率教的那4千輕騎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數萬八旗大軍的。他只希望的是趙率教能夠搶在城破之前馳入遵化。然而,在趙率教帶領軍隊趕到前遵化已經陷落,而且這支軍隊於城外幾十裡處誤中埋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這時,袁崇煥和他的幾千精騎就已經連續趕了兩天兩夜的路程。在350裡的急行軍中,即使是他親自精選的9千最精銳的騎兵也有4千人掉了隊,但還是及時的趕到了北京城下。

11月20日清晨,兩軍在北京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率領的5千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三個部分,祖大壽陣於正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崇煥親率標營陣於正西。三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布陣完畢,八旗騎兵就如黑雲壓城排山倒海般撲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清軍一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自信歸自信,皇太極對這支少得可憐的明軍還是相當瞧得起的。

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下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他們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軍隊看看,堅持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明軍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皇太極最器重的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等八旗精兵驍將都上陣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

就在此時,關寧鐵騎的4千掉隊人馬趕到,在滿清軍隊的側後方發起猛烈衝擊,在兩面鐵騎的夾擊之下,皇太極率領的滿清軍隊最終狼狽潰逃。關寧鐵騎在保衛京畿重鎮的戰鬥中取得了歷史性大捷!


三、自毀長城

然而,令袁崇煥始料不及的是,大捷之後,崇禎皇帝竟下令將袁崇煥交給鎮撫司看管,即日革職聽勘!袁崇煥被下獄後,北京城外的關寧大軍譁變,在祖大壽的帶領下返回了關外,12月16日,皇太極在得知袁崇煥下獄的消息之後,立刻率兵從良鄉回師北京,在盧溝橋盡殲明副將申甫所部7千多人。12月17日,滿清軍隊與明軍滿桂,孫祖壽,黑雲龍,麻登雲四總兵部4萬人大戰於北京永定門外。結果明軍潰敗,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12月27日,滿清軍隊在薊州全殲來援的明朝山海關軍隊5千人。12月29日,清軍貝勒杜度在遵化擊破明朝5千騎兵。崇禎三年正月初四,滿清軍隊克永平。遷安,灤州。正月22日,清軍代善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劉之綸軍隊上萬人,劉之綸戰死。此時唯一能夠與滿清八旗一戰的就是關寧鐵騎了。然而,祖大壽就是拒絕奉旨入京勤王。還是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稱述利害,關寧鐵騎方才進關。

關寧鐵騎的回師入關使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皇太極看到繼續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於3月2日取道冷口關出塞,只留下了由二貝勒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但是,令他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剛回盛京不久,阿敏就跟著回來了。原來祖大壽指揮的關寧鐵騎從5月9日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隊全部擊潰,滿清八旗勁旅望風而逃,明軍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皇太極大怒之下,立即將阿敏幽禁,其他守備將領也無一例外的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袁崇煥遭陷屈死之後,其部憤怒的呼喊著「袁督師都被殺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時人評價為「明用之善,則為後金之勁敵;用之不善,則為明朝之叛將」的「自祖大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和關寧鐵騎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關寧鐵騎成了大明王朝騎兵最後的輝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戰死在抗清的戰場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投降了清軍,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們的首領祖大壽,則在大凌河與錦州兩次浴血奮戰而均最終被俘之後,投降了滿清。雖然無法與他的督師和滿桂、趙率教、何可綱、孫祖壽那些戰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終生不為滿清獻一計一策的表現,在歷史上至少也可以贏得漢朝李陵那樣的評價。

儘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在哪個陣營,明軍的遼將們都顯示出自己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不斷被稀釋和削弱的關寧鐵騎則始終是最優秀的部隊。直到清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藩之亂被平息,袁崇煥所培育出的那支大軍的最後一絲血脈才告消失。每當讀到這段歷史,不禁感慨萬千,唏噓難已,如果袁崇煥不死,統領關寧鐵騎這支強大的力量,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然而,歷史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結果竟然是,最後掌握關寧鐵騎的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大門,讓清軍輕易入關,不但進了北京,還鯨吞了大明王朝的萬裡江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相關焦點

  • 一代大明雄兵「關寧鐵騎」,卻為何褒貶不一?
    北京的情勢危在旦夕,袁崇煥率總兵祖大壽並關寧鐵騎九千人馬,連續趕了兩天兩夜的路馳援北京,但由於路途遙遠關寧鐵騎四千人馬掉隊,剩下五千人馬成功到達北京廣渠門外,列陣對敵。關寧鐵騎的組建這一戰,讓皇太極終於意識到這支關寧鐵騎是一支不可撼動的大明移動長城。作為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關寧鐵騎無疑是是明末最精銳的大明部隊。這樣一支強悍的大明新軍,都是什麼人組建的呢?
  • 天下第一關寧鐵騎北京城下力戰八旗蒙古聯軍,大明戰死7位總督
    袁崇煥也確實是個人才,他曾在天啟年間率孤軍死守寧遠城,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一時間威震遼東,據說努爾哈赤也是因為被袁崇煥巨炮所傷救治無效而死。之後,袁崇煥遭魏忠賢黨羽彈劾辭官歸鄉,直到崇禎剷除魏忠賢后才被重新啟用。1629年(崇禎二年),袁崇煥第一次展示了尚方寶劍的威力,他擅自誅殺邊關大將毛文龍。
  • 關寧鐵騎:中國騎兵最後的輝煌
    當時正在守衛關寧防線的袁崇煥在突然的京城警報發出後倉促調集九千關寧鐵騎以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日夜兼程的最快速度千裡馳援北京,先皇太極的八旗大軍一天到達北京,屯兵廣渠門外。,儘管這樣的勝利來得是那樣的無奈(京師報警,千裡馳援,倉促應戰),但這更證明了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鐵騎的優秀。
  • 揭秘明朝最強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同時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久,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全軍覆滅,只剩下吳三桂所部碩果僅存。關寧鐵騎再次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與清軍一起,血戰一晝夜,將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幾乎全殲。並一鼓作氣攻進北京城,把只做了十八天皇帝的李自成從皇宮裡趕出去,踏上逃亡之路。
  • 大明勁旅「關寧鐵騎」最後的結局如何?
    而在這其中戰力最強的的兩隻隊伍,一為後人言及的關寧鐵騎,二則為之後入主北京城後金的八旗鐵騎。之所以強,那是因為二者皆有狼性,而且各有其獨特的戰鬥技能。作為明末後期在成為關外抵禦清軍的勁旅奇兵關寧鐵騎部屬袁崇煥,這支唯一讓努爾哈赤嘗到失敗滋味的明軍讓他回到瀋陽後,不得不發出"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這樣的語言。
  • 明末蒙古兵,總兵皆戰死殉國,關寧鐵騎中的蒙古兵全被皇太極誘殺
    明朝是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上得到的江山,從建國初期就有接納蒙古人為官的習慣,大多是作為武將使用,明朝永樂皇帝在燕京戍邊時,軍中就有大量的蒙古騎兵,明末的關寧鐵騎中也有不少的蒙古籍騎兵。
  • 八旗兵和關寧鐵騎旗鼓相當,為什麼大清可以打天下?
    但是,好多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其實八旗兵的戰鬥力最多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旗鼓相當,當年皇太極帶領好幾萬八旗兵打到北京城下,和袁崇煥的9000關寧鐵騎打得不分勝負,如果人數差不多的話,八旗兵還不一定能打過關寧鐵騎。
  • 我關寧鐵騎不服!
    波蘭翼騎兵列陣戰場迎敵
  • 袁崇煥創建的關寧鐵騎,戰鬥力有多強悍?曾三次戰勝後金八旗兵
    關寧軍,是指(山海)關寧(遠)兩鎮的部隊,寧遠只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之後,才成為關外重鎮;遼東只設置兩鎮,也是在袁崇煥時才有的;也是袁崇煥手上,關寧軍完成了由車兵步兵為主力,向騎兵為主力的轉變。所以,關寧軍是袁崇煥一手打造的明朝最精銳部隊,在袁崇煥手上打後金基本上沒敗過;袁崇煥之後,關寧軍也曾多次被調遣入關作戰,如祖寬,大小曹等部隊,都是明朝戰力最強的部隊,特別是曹文詔,被明史稱為明末良將第一;與曹文詔同《明史》良將傳的周遇吉,黃得功也都是關寧軍出身。
  • 明朝軍隊為何能打贏蒙古騎兵,但卻輸給滿清八旗的鐵騎
    那時候強弩能夠打蒙古騎兵,可是為什麼這八旗的鐵騎進來的時候卻擋不住了呢。 成吉思汗的鐵騎是十分驃悍的,所以能橫掃全亞洲大陸,才會一度創下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那明朝的朱元璋為什麼有辦法打下這些蒙古鐵旗?
  • 明朝除了關寧鐵騎外,還有一支「加裡森敢死隊」,號稱「夜不收」
    而明朝軍隊中的關寧鐵騎大家都知道,但明朝真正的特種兵叫做「夜不收」。有明一代,「夜不收」是邊防力量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們在與蒙古和後金的作戰中做出過重要貢獻。 「夜不收」的主要任務是偵查、瞭望、追蹤、捕俘、滲透、騷擾、破襲、燒荒等等,與美國陸軍的「綠色貝雷帽」相似。
  • 鄭成功鐵人軍,暴打八旗鐵騎,不怕荷蘭火槍,卻被綠營用農具打敗
    文 / 布衣如是說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 鄭成功所部在鎮江銀山重創提督管效忠率領的八旗鐵騎,之前花費重金打造的重裝步兵——「鐵人」軍,更是在此戰立下首功。
  • 遼東鐵騎中的高密張氏子弟
    明末遼東戰場,高密子弟其實交相輝映,曾立下卓越功勳,只是今日少人知曉而已。不必說督餉遼東的單邊郎、薊遼保定總督張福臻,就是赫赫威名的明末遼東鐵騎中,亦不乏高密男兒,如張氏、鄭氏等。其中的軍功世家高密張氏數百年來早已無人知曉,今天讓我們一起回眸高密張氏在遼東的風採,永遠記住那些高密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高密張氏先祖先祖原為世襲試百戶,鎮守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