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寧鐵騎北京城下力戰八旗蒙古聯軍,大明戰死7位總督

2020-12-15 經典星推官

1628年(崇禎元年),崇禎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五年可以平遼,崇禎帝大喜過望,對他大加讚賞。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在財政捉襟見肘,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崇禎帝依然命令戶部、工部、吏部、兵部全力配合袁崇煥,錢糧管夠!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袁崇煥也確實是個人才,他曾在天啟年間率孤軍死守寧遠城,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一時間威震遼東,據說努爾哈赤也是因為被袁崇煥巨炮所傷救治無效而死。之後,袁崇煥遭魏忠賢黨羽彈劾辭官歸鄉,直到崇禎剷除魏忠賢后才被重新啟用。

1629年(崇禎二年),袁崇煥第一次展示了尚方寶劍的威力,他擅自誅殺邊關大將毛文龍。毛文龍是立過不少戰功的名將。其部駐紮在皮島,處在明、後金、朝鮮三方勢力的核心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毛文龍死後過了兩年,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發動了兵變投降後金。這裡有個插曲,孔有德自稱是孔子後裔,但遭到了孔氏家族的堅決反對。他試圖進入孔廟拜謁,被孔子後裔阻擋,孔子家譜也拒絕將其收錄。

袁崇煥曾上疏崇禎說: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但是他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1629年十一月,後金遭遇天災饑荒,走投無路的皇太極兵行險招,親率8萬大軍聯合蒙古騎兵,避開袁崇煥防守的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明長城的脆弱隘口,長驅直入進攻北京。大明朝廟堂震驚!崇禎皇帝急令各地軍馬入京勤王。

十一月初二,山海關總兵在遵化遭埋伏,全軍覆沒,十一月初四,皇太極向西急行進軍一百裡,攻陷遷安,威脅永平、撫寧,這個時候袁崇煥已經率領20000關寧鐵騎入關。這裡我們來說一下,「關寧鐵騎」與「漢武帝重裝騎兵」「曹操虎豹騎」「李世民玄甲軍」「嶽飛背嵬軍」被稱為「華夏歷史上五大精銳騎兵」。也是當時唯一一支能與八旗騎兵正面硬剛的部隊。

十一月初七,袁崇煥親自帶著9000騎兵馳入薊州。薊州是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的屏障,距離北京東郊通州約140裡,袁崇煥想把後金的軍隊堵截在薊州,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極卻悄悄的繞過薊州,而後又繞道通州,直奔北京而去。面對逼近的後金,崇禎已經亂了方寸,在大臣們的反對聲中,緊急啟用了年過七旬的孫承宗處理北京防務。這時共有四個鎮的明軍前來勤王。除袁崇煥駐薊州外,昌平總兵尤世威駐密雲,大同總兵滿桂駐順義,宣府總兵侯世祿駐三河。

為了加強北京城防。崇禎帝下令,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牆上巡邏守衛。他還讓太監參加守城。同時,命令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來到北京德勝門外紮營。 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

接著,八旗兵與蒙古兵聯手向德勝門外明軍發起猛攻,侯世祿部潰敗,只剩下滿桂率軍力戰,最終滿桂身受重傷敗退,與此同時,皇太極派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率軍在廣渠門,迎擊袁崇煥關寧鐵騎。袁崇煥、祖大壽帶著先到的5000關寧鐵騎與八旗兵在廣渠門外大戰幾個小時,後來4000掉隊的騎兵趕到,前後夾擊大敗八旗軍。之後,袁崇煥請求帶兵入城補給修整,遭到崇禎拒絕,只得繼續在北京城外露宿。

此後,皇太極又陸續對廣渠門、左安門發起進攻,始終不能戰勝袁崇煥,他轉而使用反間計,使袁崇煥遭崇禎猜忌。當時,北京城外皇親國戚、勳貴大臣的莊園土地被後金軍蹂躪殆盡,所以他們對袁崇煥極度不滿,也紛紛向朝廷狀告袁崇煥。崇禎派人用籮筐把袁崇煥接到城中進行了逮捕。之後明軍又屢戰屢敗,總兵滿桂戰死,崇禎一度準備撤出京師,被朝臣們勸阻。皇太極見此次南下目的已經達到,沿途劫掠一番,於次年正月撤兵北去。

袁崇煥被捕,祖大壽驚慌失措,立刻逃回錦州。1630年八月,崇禎帝以擅殺毛文龍、通敵賣國等罪名,下令凌遲袁崇煥。京城百姓也認定袁崇煥通敵賣國,紛紛向他吐口水、扔菜葉,袁崇煥被割三千刀,劊子手每割一塊肉,百姓爭搶付錢,買來生吃!袁崇煥家人被流放三千裡,並抄沒家產,但沒有抄到錢財。

此次事件直接造成大明七大總兵戰死,京畿地區的防禦體系遭到重創,兵部尚書、工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遵化巡撫等或死或下獄。大明好不容易構建的防線徹底崩潰,元氣大傷。在此戰之前,北京人過了180年的和平生活,戰爭突然降臨,沒有任何準備。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火器的名稱和使用方法。北京城險些喪於皇太極之手。

相關焦點

  • 一代大明雄兵「關寧鐵騎」,卻為何褒貶不一?
    原本戰鬥力極差的明軍,卻一改往日軟弱作風,竟然悍不畏死的將八旗兵完全抵擋住,無論八旗兵如何進攻,這支明軍依舊巋然不動。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 關寧鐵騎:中國騎兵最後的輝煌
    當時正在守衛關寧防線的袁崇煥在突然的京城警報發出後倉促調集九千關寧鐵騎以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日夜兼程的最快速度千裡馳援北京,先皇太極的八旗大軍一天到達北京,屯兵廣渠門外。,儘管這樣的勝利來得是那樣的無奈(京師報警,千裡馳援,倉促應戰),但這更證明了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鐵騎的優秀。
  • 大明朝關寧鐵騎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
    寧遠大戰期間,1萬明朝殘兵打敗了13萬八旗勁旅,只因為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是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中打敗了滿清八旗勁旅。當時,遼東軍隊不過7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八旗勁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9千騎兵在北京城外阻擊了10萬八旗勁旅。此戰雖然勝的有些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 大明勁旅「關寧鐵騎」最後的結局如何?
    而在這其中戰力最強的的兩隻隊伍,一為後人言及的關寧鐵騎,二則為之後入主北京城後金的八旗鐵騎。之所以強,那是因為二者皆有狼性,而且各有其獨特的戰鬥技能。作為明末後期在成為關外抵禦清軍的勁旅奇兵關寧鐵騎部屬袁崇煥,這支唯一讓努爾哈赤嘗到失敗滋味的明軍讓他回到瀋陽後,不得不發出"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這樣的語言。
  • 明末蒙古兵,總兵皆戰死殉國,關寧鐵騎中的蒙古兵全被皇太極誘殺
    明朝是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上得到的江山,從建國初期就有接納蒙古人為官的習慣,大多是作為武將使用,明朝永樂皇帝在燕京戍邊時,軍中就有大量的蒙古騎兵,明末的關寧鐵騎中也有不少的蒙古籍騎兵。
  • 八旗兵和關寧鐵騎旗鼓相當,為什麼大清可以打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八旗制度對與清朝統治者的重要意義。從此他開始了自己長達40多年的徵戰歲月努爾哈赤結合女真族自身的特點,創建了彪悍的八旗制度。大清的軍隊只是一張旗子,怎麼號稱「八旗」呢?過去,女真族在打獵的時候,各出一支箭,每10直箭組成一個「牛錄」(也就是小組的意思),每個牛錄設一個總領(即組長),也就是牛錄額真。耕田打獵,披甲服役,都是以牛錄為基本的單位的。
  • 揭秘明朝最強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在戰法上,李氏一族也十分類似蒙古人:「及戰多用鐵騎,列為橫陣,發弓矢衝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衝。十數次之後,堅陣無有不潰者。」可見遼東鐵騎如同蒙古騎兵一樣,是弓騎兵,而非純正火槍騎兵。隨著崇禎八年,祖家軍的將領祖寬、祖大樂帶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部隊入關剿匪,祖家軍的善戰之名即在關內傳開,至崇禎九年,有人開始以「關寧鐵騎」稱呼祖大壽所領的以家丁為主力的祖家軍。吳三桂其父為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也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當祖大壽於松錦之戰投降於皇太極後,吳三桂即成為祖家軍在明朝遼軍方面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為其所依賴的重要戰力。
  • 八裡橋之戰:為何清軍兩萬多不敵聯軍五千,蒙古鐵騎還被嚇破膽?
    此戰中,清軍不僅兵力遠超英法聯軍,而且打頭陣的都是聲名在外的精銳鐵騎,然而最後還是輸給了聯軍的快槍利炮。八裡橋之戰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開始重新審視曾經帶給他們無數榮耀的鐵騎的真實戰力。不久洋務運動爆發,清廷開始學習引進西方近代軍事體系,八裡橋之戰由此成為蒙古鐵騎在中原大地的絕唱。
  • 蒙古鐵騎,遼東鐵騎,日本騎兵,八旗騎兵,哪個作戰能力最強?
    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遼東鐵騎遼東鐵騎指的是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徵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
  • 天下第一關
    而在山西雁門關的關樓上,也高掛著一塊「中華第一關」的匾額;在甘肅嘉峪關的城樓上,同樣掛著一方「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天下有四座號稱自己是「天下第一」的關隘,到底哪一座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呢?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這些雄關在不同的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論個短長,爭論誰是天下「第一關」,毫無必要。我出生在燕趙大地,對這裡的一切,皆深懷情感。數十年中,我也幾乎膜拜遍了燕趙大地,就是那座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我就先後去了五次。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山海關城樓上的那方巨匾。五米長的匾上寫著「天下第一關」五個一米見方的大字,筆力雄渾,氣勢豪壯。
  • 蒙古騎兵最後的血性:3萬鐵騎血戰8000聯軍,輸在武器不輸骨氣
    清文宗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一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聯軍一路北上兵鋒直指北京城。大清朝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7000人、步兵萬餘人,從天津撤退到通州八裡橋,準備與來勢洶洶的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劇中,明朝軍隊遭遇韃靼和瓦剌等部落頑強抵抗而陷入困境。然而,歷史上,朱棣一生5次親徵蒙古,一直保持輝煌戰績,從未陷入困境。有趣的是,《大明風華》中還有一段朱棣之孫、明宣宗朱瞻基在戰鬥中受傷的劇情。歷史記載,朱瞻基所在部隊只是與大部隊短暫失聯,本人亦未受傷。朱棣5次親徵蒙古,對韃靼和瓦剌造成沉重打擊,給明朝北部邊境帶來幾十年和平。《明史》稱讚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 滿洲鐵騎折戟戈壁:10餘位高級武將陣亡,20000精銳損失殆盡
    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在西北戈壁一戰痛打滿洲八旗,大清10餘位高級武將陣亡,20000精銳喪命殆盡,主帥傅爾丹僅帶3將逃回科布多。1644年5月,睿親王多爾袞率10餘萬滿洲、蒙古、漢人八旗勁旅入關,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北京,李自成早已落荒而逃。9月,順治帝從瀋陽遷都北京,宣布繼承大明帝國衣缽,成為華夏大地新一代主人。與此同時,西北準噶爾蒙古強勢崛起,在半人半仙噶爾丹領導下,國力達到頂峰。
  • 袁崇煥創建的關寧鐵騎,戰鬥力有多強悍?曾三次戰勝後金八旗兵
    關寧軍,是指(山海)關寧(遠)兩鎮的部隊,寧遠只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之後,才成為關外重鎮;遼東只設置兩鎮,也是在袁崇煥時才有的;也是袁崇煥手上,關寧軍完成了由車兵步兵為主力,向騎兵為主力的轉變。袁崇煥打贏了三場戰爭,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寧遠之戰寧遠不是前線,但是前面的七座城的守軍,全部棄城而逃,所以面積不大,城牆不高的寧遠成了關外最後一座城。
  • 《戰意》波蘭翼騎兵天下第一?我關寧鐵騎不服!
    波蘭翼騎兵列陣戰場迎敵榆林驃騎營現身歐洲戰場既可以指揮歐洲著名的波蘭翼騎兵踏平戰場,也可以召集大名鼎鼎的榆林驃騎營……在戰意的戰場上,可以用無數種兵團戰術組合,贏得一場場獨一無二的凱旋之戰,實現遣天下兵打世界戰的壯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