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平時出門去超市需要戴護目鏡嗎?」「病毒會通過眼睛感染嗎?」「我眼睛有點發紅,這個時期來醫院就診可以嗎?」為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控,不少市民在注重口鼻、手衛生的同時,也對如何做好眼睛的防護有許多疑問?2月8日,記者從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獲悉,針對上述疑問,該院眼科主任葉劍一一作了解答,來看眼科專家怎麼說。
問題一:走在大街上,新型冠狀病毒會進入眼睛造成感染嗎?
解讀:有可能,但病毒飛沫感染眼的風險較小。
病毒感染人體首先需要找到黏膜細胞,人眼就存在黏膜細胞,如果帶有病毒的飛沫或者物體與眼接觸,就可能會造成感染。
呼吸是主動吸入,大概率地會把周邊含有病毒的飛沫吸入呼吸道,故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眼沒有主動「吸入」,且表面積小,所以在通風良好的戶外只有較小概率存在病毒飛沫感染眼部的情況。但是一定避免手-眼直接接觸(揉眼)造成病毒感染。同時,建議大家勤洗手。
問題二:有沒有必要佩戴防護鏡呢?
解讀:普通市民出行沒有必要佩戴防護鏡。奮戰一線的醫生們,在對病毒感染患者進行診療時,身邊的病毒密度非常高,所以時刻需要佩戴好防護鏡或者面罩。在WHO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診療指南(第一版)》中就明確指出,當醫務人員在進行產生氣溶膠的醫療操作時,需使用護目鏡。但並未對照顧疑似病人的家屬,或其他接觸者做佩戴防護鏡或面罩的要求。
上個問題談到,在戶外病毒入眼造成感染的概率很小,所以目前看來普通市民並沒有必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購買防護鏡,更重要的是勤洗手,不揉眼。
問題三:疫情期間可以佩戴隱形眼鏡嗎?
解讀:可以佩戴,但是疫情時期需要更加注重鏡片鏡盒的規範護理。摘戴前用消毒液消毒雙手,然後肥皂充分清洗至少20秒,自然晾乾後再操作,加強鏡片與鏡盒的清潔消毒。當出現感冒發熱咳嗽、眼部不適(如眼紅、刺痛、流淚、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時,或與病毒感染者有過接觸,需停戴隱形眼鏡進行醫學觀察或就醫。
問題四:熬夜追劇玩遊戲,長假我們應該如何科學護眼?
解讀:熬夜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容易引起乾眼、視疲勞、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加劇。
即使長假居家,我們也應該避免熬夜,早睡早起有助於緩解乾眼症狀。同時,持續用眼時間不易過長。記住「20-20-20」口訣,即視近20分鐘後,抬頭眺望20英尺(約6米)外的物體,持續眺望20秒以上。
問題五:想用紫外線燈消毒,對眼睛有傷害嗎?
解讀:近期,我科因眼部疼痛難耐、畏光、流淚等症狀前來急診的患者突然增多,問診檢查發現,「元兇」是近期大家使用頻繁的紫外線燈與消毒液。
紫外線消毒是較為普遍的室內物理消毒方法之一,使用不當會致使電光性眼炎的發生,眼部出現劇烈疼痛。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使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時請佩戴好防護眼鏡(可暫時使用防紫外線的墨鏡代替),不可直視燈光。
84消毒液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腐蝕/刺激性,不慎入眼將造成眼化學傷。使用時一定佩戴好防護手套、口罩、防護眼鏡等。若不慎入眼,請就近使用自來水充分衝洗後就醫。
75%醫用酒精,可有效殺滅病毒與細菌,但有市民使用過程中將酒精濺入眼睛,損傷角膜上皮,引起眼部劇烈疼痛。乙醇爆炸下限約為3.3%(乙醇蒸汽的體積和空氣的體積比),遇到明火或靜電火花就可能發生爆炸,引發火災。在此提醒大家,酒精消毒推薦採用擦拭的方式進行,遠離火源,保持通風。
問題六:哪些情形在疫情時期也需要及時就醫?
解讀:為儘可能降低人群聚集風險,減少交叉感染,防止疫情擴散,建議大家非緊急病症請暫緩就診,待疫情結束後再前來就醫。但以下情形,還需及時就診:
1.爆炸傷,化學傷;
2.眼部外傷(無出血、無視物不清者除外);
3.眼部進異物後;
4.發眼紅、眼痛、頭疼,常常提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5.突發或短期逐漸加重的視物不清;
6.突發視物遮擋,常常提示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
7.合併視物不清的眼紅。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醫院請佩戴口罩,並積極配合工作人員體測,通過體測後方可進入,如有發熱咳嗽等症狀請先到定點醫院、發熱門診篩查,為控制人群密度,陪同家屬不能超過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