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記 VI]朝鮮薊二吃

2021-02-22 梅璽閣主

熟悉我「底細」的朋友都知道,我最早是在天涯那個論壇發表做菜的文章的,一篇文章一張圖,已經十多年了。我可能是國內最早吃飯的時候拍照的,不是第一個,也是前十個。如今大家動筷前都要先「驗毒」,都習以為常了,那是不一樣。先是親戚朋友覺得奇怪,你吃個飯為什麼還是拍照?那時又沒有自媒體,我拍照更多的目的是留下資料,但是要給人解釋卻很麻煩,反正,有那麼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被當作怪人。

不但如此,店家更是覺得奇怪,那時我每次舉起相機,店家就會慌慌張張地過來問「你是幹嘛的?你要幹什麼?」。甚至有一次在青島,在飯店中拍菜,居然跑出來四五個「有關方面」的人員,要求我交出膠卷。我是國內最早用數位相機的人,記得還是個柯達DC210,衹有130萬像素,四節五號電池衹能拍廿張照片,我跟他們解釋半天說我這相機沒有膠卷,他們聽得雲裡霧裡,我衹能拿出外辦的工作證,才得以脫身。

如今飯店是習慣了,但你若拿著個相機去菜場,還是如此,好多攤子會拿手擋住,讓你不要拍。記得我去印度,也到菜場拍照,那些攤主是歡呼雀躍,甚至還有很多人把頭伸到鏡頭前,要你拍他。

我想這就是區別吧,二個國家的區別。

中國和別人的區別大了,美國討論美食就不用天涯。

美國討論美食用Facebook,用Twitter,用Google,用Youtube,在中國一個都沒法用。

有人說,那是洋人的地盤,華人自有自己討論的地方。

華人美食的大本營,在一個叫做「文學城」的地方,那是北美的一個中文論壇,湧現了大量大神級的人物,大量的美食方子,都是這幫「娘們」實踐摸索出來的。

問題是,文學城,在國內也上不去。

文學城一向就上不去,但是當年我在天涯論壇發表的文章,都有好朋友轉到文學城去,所以我是文學城的老朋友。

這囬,我一到美國,就去文學城報到。

我進了文學城的微信群,都是老朋友。 

有一天有人在群中說「猴父子」有某樣食材。

什麼?猴父子?猴父子是誰?一個人還是二個人?一對長得尖嘴猴腮的父子?

不懂就問!

群中向來有問必答!

原來,「猴父子」是家店,叫做「Whole Foods」,是華人根據讀音起的外號,專門賣有機食物的。

有機不有機我不感興趣,但這種叫法好有趣。

還有嗎?

有!

COSTCO叫「摳死摳」,COSTCO就是批發便宜嗎,要「摳」才去COSTCO。

Staples是「死呆婆」,喜歡文具的書呆子就是死呆婆。

Best Buy則是「敗死敗」,再買就切手!

Macy's變成了「沒戲」,我奇怪的是:為什麼不叫「梅璽」?

最好玩的是有家叫做「缺德舅」的店,英文是「Trader Joe's」,多麼好玩的名字,在國內,舅舅總是罩著外甥的,上海有句話叫做「三代不出舅家門」,就是說甥舅相親的,你想呀,過去娘囡仵一道飬小人是很正常的事,小舅舅和大外甥年齡相仿,一起玩到大,自然感情好,不料跑到美國,舅舅不靠譜起來了。

那當然是個笑話。

「缺德舅」是賣食品的,與其它店不同,他們的食品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己的品牌,他們的包裝很復古,帶著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氣息,我喜歡。Trader Joe's的東西很好,一點也不缺德。

它甚至有許多亞洲東西賣,雞肉餃蝦肉餃小籠包炒麵米飯春卷抹茶冰激淋印度饢咖喱飯都有,我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我還在這家店找到了一樣好東西,artichoke hearts。

Artichoke,中文叫做「朝鮮薊」,在《下廚記》中出現過。《下廚記》的第五冊扉頁有句話,說「謹以此書獻給Catherine Houghton」,我第一次吃朝鮮薊就是和她,她的故事已經在書中提到過好幾次了,有心的朋友們不妨找找看。

我一直認為朝鮮薊是種很有底氣的食物,長得就霸氣,堅硬的外表下還有顆柔弱細膩的心,對的,別的食物叫「芯」叫「核」,朝鮮薊卻是叫「心」,很詩意的一個字。

Trader Joe's的朝鮮薊心,是速凍的,一包有二三十塊,每塊是四分之一個heart,竪切的。也就是說,一包有七八個朝鮮薊的心啊!這可是好東西啊!一個朝鮮薊就要幾美元,這一包也就那些錢,多好。

朝鮮薊的心,是一個軟的小球,外面還帶著三五層軟的衣,很象筍衣的口感。

我「發明」了一種奇怪的做法。將朝鮮薊心用水煮一下解凍,自然解凍也可以,我衹是偷懶。

在平底鍋中化開一些cream cheese,加上希臘酸奶,再加楓糖,攪拌均勻,放下朝鮮薊心,炒勻,滴幾滴白醋,加一點點鹽和黑胡椒,起鍋。

味道很有特色,咬著有既糯且脆的口感,香甜中帶著狂野,這道菜要很酸很甜才有感覺。不宜久煮,熱了即可離火,是一種很奇怪卻又很好吃的美食體驗。

第二種吃法也是我發明的,甚至都不用加引號。它不是象筍衣麼?就當它筍衣燒,吃剩的紅燒肉,放在冰箱中,第二天表面結了厚厚的一層油,白的。把油刮下來,燒熱,放入朝鮮薊心煸炒,然後把紅燒肉的凍倒入,一起煮,火不要大太,凍中有糖,火太會焦會黏底。

十來分鐘的樣子,取出裝盆。

我們經常說「入口即化」,甚至有位北方的女主持人不管什麼都說「入口即化」,很讓熱心的網友為她男朋友捏把汗。

紅燒肉湯煨的朝鮮薊心,就是可謂教科書版的「入口即化」,這玩意是素的,隨便你化幾個都不會覺得膩,又是一種極佳的美式體驗。

我相信,朝鮮薊的心還有各種的吃法,待我慢慢發掘出來。


相關焦點

  • [下廚記 VI]五香素鴨
    最有名的假鴨子是橡膠做的,黃色的,那不能吃。假鴨是素的,用豆腐衣做的,也叫素鴨。我向來反對「仿葷」食品,那是指現代化工業生産的色香味幾可亂真的假肉腸假蝦仁,大豆蛋白加模具加香精,賣得比葷的還貴,我堅決反對。人活著,就是在浪費食物,浪費人均五百的素食,比浪費一盒十幾塊錢的帶葷盒飯,前者的罪過更大,哪怕後者是全葷大葷。
  • [下廚記 VI]烤多春魚
    照我說,烤東西的誤差還是小的呢,到了美國以後,我才知道家用灶的火力可以大到什麼地步,要是照著以前《下廚記》說的「開最大的火」燒,十有八九會有問題。鑄鐵燉鍋和砂鍋很不一樣,同樣燉個牛肉,砂鍋火大點沒事,但鑄鐵鍋就非得小火慢燉,火大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粘底,再而就底上焦了,厚厚的一層,洗死人。
  • [下廚記 VI]海鮮雞肉秋葵糊
    我「發明」過二道秋葵菜——薑香煎秋葵和皮蛋拌秋葵,也都在以前的《下廚記》中出現過,問我的朋友也已學會,這囬出了個題目,要我做道新的秋葵菜。這讓我想起一家店來,叫做The Boiler,就在離我家不遠的Chino Hills。這家店還有個小標題,是Steam Kettle Cooking,Kettle就是鍋,就是罐,這三個詞要是譯得雅致一點,可以是「蒸釜炊」。
  • [下廚記 V]翡翠魚片
    早在1999年,我就有了一架柯達的數位相機,衹有130萬像素,使用一張8兆的CF卡和四節五號電池,四節電池衹能拍20張照片,正好是一張CF卡的容量,那時充電電池還沒有普及,所以光是電池,成本就不低。我有記日記的習慣,有了數位相機後,我就用相機紀錄每天的吃食,很好玩不是?但是電池太貴了,衹能看到好看的菜才拍。
  • [下廚記 VI]肉腸烤飯
    上海人也吃麵條,也吃餛飩餃子,但沒有自己和麵的,都是到菜場去買,上海的麵是用壓麵機壓成麵皮後疊起來切成細條的,所以叫做「切麵」,麵條攤,一般就稱之為「切麵攤」。切麵攤上有粗細圓扁各種麵條,也有餛飩皮燒賣皮水餃皮賣。南方人喜歡吃米,哪怕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上海人也是頓頓米飯,沒有用雜糧替代過,問題是老吃不飽,所以當時就象現在的朝鮮一樣,沒有胖子。
  • [下廚記 VI]義麵
    上海有許多裝修高雅的咖啡店、西餐店,有點設計感的菜單都會使用繁體字的菜單,這些店十有八九都會供應一種叫做『意麵』的東西,『海鮮意麵』、『白醬意麵』,品種有很多。我衹要一看『意麵』,就知道老闆絶非港臺人土,多數情況下,老闆自己吃過的手擀麵要超過他吃過的『意麵』,怪不得店中的『意麵』蒜味重了點。『意麵』應該寫作『義麵』,因為『義大利』的繁體是『義大利』,為什麼?
  • [下廚記 V]椒鹽魚骨
    當天的主持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說是為什麼我有二年沒有出新書。我當天的回答是:所有的作者,衹要不寫東西出來,藉口有許多,什麼沒有靈感啦,沒有心情啦,而真正的原因無非就是二個:要麼是肚子裡沒貨,要麼就是懶。我是又沒貨外加還懶,所以要向讀者們道個歉。好在新書出來了,寫得挺用心的,也算對得起讀者。
  • [下廚記 VI]鹽水鴨腿
    如今是蟹多了錢也多了,吃蟹不稀奇了。過去的上海人,哪怕再拮據,到了秋高氣爽的時節,也要省吃儉用幾天,吃上一頓大閘蟹,這一年才算沒有白過。上海人見到大閘蟹,別的都可以不吃,必要先把大閘蟹吃個乾淨而後快,簡直仇深似海。上海人喜歡吃大閘蟹,卻是道蘇州菜,上海原本不產大閘蟹,太湖陽澄湖才有。
  • [下廚記 VI]蛋炒麵
    打開一看,好傢夥,一盒蔬菜咖喱,一盒雞肉masala,一盒米飯還有一包饢,看著周圍的人吃得不亦樂乎,我也顧不得什麼飽了撐了,撒開了吃,終於把自己吃到「嗝出嗝進」再也塞不下了,面前大概還剩了一半。這總沒有了吧?要有,我也吃不下,再塞也塞不下了啊!大家看到我這麼寫,就知道一定還會有的,果不其然,甜品來了,居然是冰淇淋,居然是Lavazza的冰淇淋,我很不爭氣地又吃了下去。
  • [下廚記 V]上海醬油蟹
    打個比方,你去告訴某人隔了許多天不新鮮的剩菜不能吃,他對你說「你懂什麼呀,我就喜歡吃」,然後把你趕了出去繼續吃,結果就送了醫院;你去探病,告訴他以後別吃了,他又把你趕了走了,等出了院,他又把入院前家中的剩菜給吃了……這種人,不但態度「猛門」,而且行為也夠「猛門」。
  • [下廚記 VI]白菓燒烤雞
    烤雞是熱的,我家離得近,拿到家中還有點燙手呢,拿罐啤酒馬上就吃,很開心的。辦公室的同事們也很喜歡這家的烤雞,有時有人生日,不買蛋糕買烤雞的事也發生過,還有時二個打賭,輸了的人就買烤雞請大家吃,那就更開心了。到了美國,一直看到烤雞,一直沒買過,因為老是聽華人說美國的雞不行;自己要吃雞,我就去華人超市買很貴的走地雞。
  • [下廚記 VI]三文魚炒飯
    上次有位大師說三文魚不能生吃,有人說這位前輩的經歷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那時日本人吃不到好的三文魚,所以不吃。
  • [下廚記 VI]烤三文魚
    中國有用不合法的添加劑嗎?你可以不信!在三聚氰胺爆出來之前,你不知道牛奶裡還加這玩意;在蘇丹紅爆出來之前,你也不知道鴨蛋可以染色。其實,國外也染色,也是給動物吃染料,比染鴨蛋還狠還高科技呢!挪威的三文魚,出口到日本出口到中國的,大多數都是飬殖的。
  • [下廚記 VI]越南春卷
    然而,有名的美食家都是場面上的人物,不致於一來就拉破了臉;同時,所謂的美食家們有一大半還沒人請他們吃飯呢,別說拿錢當託了,他們樂得附合我一下,以示清高。所以,一開始,我還是和『上海美食界』很『和諧』的,跟著他們吃過不少好東西,其中有樣東西,是潤餅。
  • [下廚記 VI]紅燒番茄牛肉麵
    沒人約,我就去了大田路上的一家餛飩攤,吃了很多年的一家。當年,我的好友買下了《上海一週》來約我寫稿,我就拉了二位故友食家飯和老波頭一起寫,寫的第一篇,就是介紹這個餛飩攤。這個攤除了好吃之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老闆不停地駡老闆娘」,當年一寫,馬上有人表示「男人駡女人不能忍」,對我埶行了「果斷取關」的強制措施。
  • [下廚記 VII]玉米片塔
    後來,Ignacio Anaya在這個邊境城市開了名為「Nacho's Restaurant」的飯店,也就是「王記飯莊」啦,他繼續售賣那種用油炸玉米餅做成的小食,一路做到了這種小食就叫做「Nachos」,留傳至今;甚至每年的10月21日成為了國際Nachos日,而在Piedras Negras每年10月13日到15日是Nachos節,我就譯作「玉米片塔節」吧!
  • [下廚記 VI]魯肉飯
    好吧,要加上「臺灣」二字,每個臺灣人心中都有一碗不同的魯肉飯,總是媽媽的那碗最好吃;要是媽媽不會做,那就是阿嬤的最好吃;如果家中女性都不會做,那還有巷尾的老阿伯,學校門口的阿姨,反正一定有碗心中最好的不同的魯肉飯。「魯肉」,其實是個錯字,據說應該是「滷」字。
  • [下廚記 VI]雞脯火腿卷
    再說一遍,美國的雞很便宜,窮人也吃得起(如果此文讓你想起了一段衹吃得起雞的時光,請對號入座)。美國的雞比中國的便宜多少,中國人喜歡燉雞湯,在上海,一隻最普通的燉湯的老母雞,論隻賣,起碼一百元一隻,若是買五六十元的,根本就燉不出味來;可是在美國,華人超市越南超市,燉湯的雞從九角九一磅到一二美元一隻再到十美元一隻,質量都相當好,燉好了湯雞肉還不爛,拆些雞肉還挺好吃的。
  • [下廚記]蘇式紅燒肉
    這是《下廚記》第一本中的文章,現在已經寫到第六本了,不過由於在這個平臺沒有發過,現在陸續補上吧-
  • [下廚記 VI]黃油焗烤南瓜籽
    所以,我在亱總會特別無聊,別人唱歌,我衹能吃瓜籽。我很喜歡吃瓜籽的,香瓜籽,原味的就行,不要鹹,我可以抱著一個盆,聽別人唱歌,吃上一大盆。我還吃過生的香瓜籽,有一次在山西,看到當地人一人捧個向日葵的盤,一顆顆地撥出來吃,我就也買了一個,撥著吃,沒啥好吃,軟軟的,也沒味道。小時候真窮啊!也不是窮,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家還是那個最胖的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