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記 VI]黃油焗烤南瓜籽

2021-02-17 梅璽閣主


我不會唱歌,一唱就走音。

我一直相信,天下的事衹要努力,腳踏實地地去做,總會成功的;或者說,不成功,也會有進步的。

有人告訴我,唱歌也有老師有班的,專業的教學可能會有用的。

有一次,家宴,席間有上海音院學院的聲樂老師,絕對算專業的了吧?我向她提出了我的疑慮。

她說:「有的人,可能真的是學不會唱歌的」。

我就是那個「有的人」!

所以,我在亱總會特別無聊,別人唱歌,我衹能吃瓜籽。

我很喜歡吃瓜籽的,香瓜籽,原味的就行,不要鹹,我可以抱著一個盆,聽別人唱歌,吃上一大盆。

我還吃過生的香瓜籽,有一次在山西,看到當地人一人捧個向日葵的盤,一顆顆地撥出來吃,我就也買了一個,撥著吃,沒啥好吃,軟軟的,也沒味道。

小時候真窮啊!也不是窮,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家還是那個最胖的駱駝。問題是有錢也買不到吃的啊!有錢還要有票,我們家四口人,是「小戶」中人口最多的,也就是最不「合算」的,簡言之,就是「人均可分得食品最少」的。

那時真苦啊,吃了西瓜,西瓜籽都不捨得扔掉啊!把西瓜籽收集起來,洗乾淨曬乾了放到過年,小年亱的時候凍得半死在廚房炒瓜籽,可以作為新春的待客小品。我至今不明白的是,都苦成這樣了,那些當年還要解放「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美國人民」的豪氣是哪來的?

瓜籽的故事有好多,甚至不是故事而是傳說了。話說當年有一個叫做「黃植誠」的人,從臺灣開了架戰鬥機過來,一時傳為佳話,全民都象打了雞血似的激動,好似自己就是那個駕機「投誠的英雄」似的。這個傳說中,黃植諴喜歡吃香瓜籽,在他走的時候,她的女朋友給他用嘴嗑了整整一旅行袋的香瓜籽肉,這讓帶到中國來吃。當時對這個傳說信得不得了,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小時候吃香瓜籽,都是一個個嗑出來含在嘴裡不捨得嚥下去的,一定要攢到了一定數量,放在一起大口咬嚼,方有快感。這樣的感覺,黃植誠的女朋友,簡單就是神仙般的存在啊!

後來出了國,才知道那些我們要解放的地方,不論香瓜籽還是西瓜籽還是南瓜籽,都是去了殼賣的,要想買帶殼的反而不容易

。一直想著要再炒一回帶殼的瓜籽,算是憶苦思甜吧。

前幾天,萬聖節,我做了南瓜派和南瓜湯來應景,自然會有很多南瓜籽了,不想照中國式的用鹽炒,因為那樣還要先把南瓜籽曬乾,濕炒的話鹽碰到化溶解在受熱結晶,全糊在瓜籽之上,不要鹹死?所以就做了個西式的黃油焗烤瓜籽。

先要把南瓜籽取出來,分生取熟取二種,前者是將南瓜直接對剖了來取,後者是先把南瓜整隻烤熟煮熟蒸熟燉熟了來取,對於南瓜的口感有區別,對瓜籽來說無所謂,衹是熟取的話要小心別燙著了。

把南瓜對剖,用勺子或者用手直接把當中的籽和繫帶一起挖出來,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瓜籽所在的地方是分「腔室」的,一片全是瓜籽,夾著一層菓肉樣的東西,再是一「腔」瓜籽,整個南瓜大約有六七個「腔」,植物學上肯定是有講究的,衹是我不知道。

在「腔」裡的瓜籽很好取,每粒前端帶著一條南瓜的絲,照理扯下來就可以了,而新鮮的南瓜籽表面有一層洗也洗不掉的滑滑的膜,你沒把一大把捏在手裡的,這就造成了清洗的難度。還有些南瓜籽是夾在菓肉中的,就麻煩一些了。

把取出來的南瓜籽,二隻南瓜的話有一大碗籽了,全都放在一個不金鏽鋼漏網裡。先撿去大塊的菓肉,扯去一絲絲的東西。可以舉著一團有肉有籽的,用手捏住瓜籽往下擼,先粗取瓜籽。

搓揉瓜籽,頂端的絲會掉下來,但還是和瓜籽混在一起。先放在漏網裡用水沖淋幾遍,然後把它們倒在一個大碗裡,碗不夠大就鍋,放水到瓜籽都浮起來。用手搗一下瓜籽,靜置片刻後用勺子輕輕地把瓜籽舀起來。這兩個步驟,可能要反復幾次,才能洗得乾乾淨淨。

洗瓜籽很好玩,一點也不枯燥。洗好的瓜籽,放在平鋪的廚房紙上,上面再蓋一層廚房紙,將瓜籽掖乾。

然後就簡單了,化一點點黃油,就在鍋中用小火化開好了;然後把南瓜籽倒在鍋中,翻顛均勻,撒上點鹽,再翻幾下。 我的經驗是不放鹽而放醬油,衹要生抽一調羹,風味絶佳。

把鍋裡的南瓜籽倒在烤盤之中,鋪得越開越好,盡量不要層疊。用三百度烤四十五分鐘,在半小時的時候,把烤盤拿出來,用把小勺翻炒一下,重新鋪好了再烤。

一般來說,三刻鐘差不多,反正烤到瓜籽表面乾爽,顏色變黃即可;如果不乾不黃,那就再烤。溫度也是可以變的,我有一次是用二百五十度烤了二個鐘頭缺一刻方好。

做派的南瓜裡拿出來的瓜籽,可能不是專門取籽的南瓜,所以肉頭並不是很厚。吃著倒是挺香的,肉不厚則殼也薄,薄且脆,我有時偷懶,有時乾脆連殼一起嚼了嚥下,這倒是和小孩子的吃法一樣。 

相關焦點

  • [下廚記 VI]烤多春魚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照著方子烤東西,會失敗呢?
  • [下廚記 VI]根蔬邊菜
    蔥烤胡蘿蔔三磅胡蘿蔔去皮並且一切為二,放入三勺橄欖油,用鹽和胡椒調味。灼烤,時不時地翻動一下,直到胡蘿蔔變軟在表面出現焦點,大約15分鐘;在最後5分鐘灼烤的時候放入3根切成細條的蔥。撒上切碎的歐芹和碎山羊奶起司。5.  咖喱蔓越莓胡蘿蔔在乾的煎鍋中用低溫烘烤2匙的咖喱粉,大約二分鐘;加4勺軟化的黃油以及現擦的橙皮和猶太鹽,各半匙。
  • [下廚記 VI]烤三文魚
    美國人不吃魚生,他們更喜歡從阿拉斯拉捕撈的Copper River三文魚,那是種野生三文魚,有三個品類(太平洋鮭總共有五種),一年中衹有幾週的捕撈季,有一種叫King(Chinook)的三文魚體型最大,也最肥美,要比一般的三文魚貴上好幾倍。
  • [下廚記 VI]五香素鴨
    聽聲音,菜話寫到現在,朋友們應該也過了下廚的初級階段了吧?不管你包了幾個,一個個地耐心煎好。把湯料加熱,開到最大的火,把煎好的素鴨投入,快速收乾就好了。撩出來,切塊,裝盆,淋上醬汁,就好了。湯水收乾叫做醬汁,衹是含水量不同罷了。表面有嚼勁,算是烤鴨的口感吧;裡面又嫩,且比真鴨更入味,多好的一件事呀。
  • [下廚記 VI]朝鮮薊二吃
    Artichoke,中文叫做「朝鮮薊」,在《下廚記》中出現過。《下廚記》的第五冊扉頁有句話,說「謹以此書獻給Catherine Houghton」,我第一次吃朝鮮薊就是和她,她的故事已經在書中提到過好幾次了,有心的朋友們不妨找找看。
  • [下廚記 VI]鹽水鴨腿
    別去聽禿黃油的故事,過去的大閘蟹腥,這麼腥的東西,一定要當頓趁熱吃,做成禿黃油怎麼會好吃?所以禿黃油要用豬油要加香料,這就失了原汁原味了。現在的大閘蟹是人工飼飬的,所以不腥,於是才有了鋪天蓋地的禿黃油。 把道理講清楚,就明白了。
  • [下廚記 VI]海鮮雞肉秋葵糊
    我「發明」過二道秋葵菜——薑香煎秋葵和皮蛋拌秋葵,也都在以前的《下廚記》中出現過,問我的朋友也已學會,這囬出了個題目,要我做道新的秋葵菜。這讓我想起一家店來,叫做The Boiler,就在離我家不遠的Chino Hills。這家店還有個小標題,是Steam Kettle Cooking,Kettle就是鍋,就是罐,這三個詞要是譯得雅致一點,可以是「蒸釜炊」。
  • [下廚記 VI]肉腸烤飯
    先是烤了十分鐘,底上還有點點濕,表面還有些米是硬的,用把勺子把東西都拌一下,把西蘭花的「花朵」插入飯中,又在表面撒了些Mozzarella起司,對的,就是撒在披薩上會拉出絲來的起司。再把鍋放囬烤箱烤了十分鐘,端出來,撒上黑胡椒,哎呀,太好吃了。
  • [下廚記 VI]三文魚炒飯
    上次寫過一篇烤三文魚,邊角料剔下不少,正好可以用來做三文魚炒飯。另外,這是道很方便的東西,如果來不及做菜,不妨就妙個三文魚炒飯,小朋友也會喜歡吃的。三文魚又便直又好弄,建議大家可以買塊大的,把最「挺刮」的部份用來烤了當頓吃掉,剩下的部份分割了用小包裝包好,隨吃隨取,很是方便。
  • [下廚記 VI]白菓燒烤雞
    城市超市的烤雞是現烤的,明檔現烤,大家都看得見,所以絕對不是什麼地下小作坊加工好了送來的,古北家樂福就出過這事。烤雞是熱的,我家離得近,拿到家中還有點燙手呢,拿罐啤酒馬上就吃,很開心的。辦公室的同事們也很喜歡這家的烤雞,有時有人生日,不買蛋糕買烤雞的事也發生過,還有時二個打賭,輸了的人就買烤雞請大家吃,那就更開心了。
  • [下廚記 V]乾燒明蝦
    菜分為兩種,一種是店裡的菜
  • [下廚記 VI]義麵
    gnocchi,義大利麵疙瘩,義麵大家庭中最奇怪的東西,我以後會和大家一起玩的,有人譯作『玉棋』,很好聽。lasagna,千層麵,是一層麵餅夾一層牛肉糜再一層夾一層夾好多層後烤出來的,這是我最喜歡的。conchiglie,短麵中的貝殼麵。rotini,短麵中的螺螄麵。farfalle,短麵中的蝴蝶麵。
  • [下廚記 VI]雞脯火腿卷
    美國人,很喜歡吃雞胸,因為他們認為雞胸是「白肉」,比雞腿健康,他們經常把雞胸醃製好了烤來吃。我也是在美國朋友那裡吃到了好吃的雞胸,才改變了看法了。那是十幾年的事了,我在華盛頓,受好友Blair Dodds邀請到他家去玩,他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雞胸在後院烤給我吃,那個雞胸很大,我們五個人大概才吃了三四條,嫩而多汁,我讚不絶口,他告訴了我那句美國的名言:「BBQ是男人的事!」
  • [下廚記 V]翡翠魚片
    早在1999年,我就有了一架柯達的數位相機,衹有130萬像素,使用一張8兆的CF卡和四節五號電池,四節電池衹能拍20張照片,正好是一張CF卡的容量,那時充電電池還沒有普及,所以光是電池,成本就不低。我有記日記的習慣,有了數位相機後,我就用相機紀錄每天的吃食,很好玩不是?但是電池太貴了,衹能看到好看的菜才拍。
  • [下廚記 VI]越南春卷
    所以,一開始,我還是和『上海美食界』很『和諧』的,跟著他們吃過不少好東西,其中有樣東西,是潤餅。潤餅是閩臺的春卷,一大盤炒好的料,有韭黃有捲心菜有蔥蒜,配上烤過的五花肉條,吃的時候,用一張大的薄餅把肉和料一起包起,再加上拌了砂糖的花生碎一起捲緊,捏緊了送入嘴中,一口口地咬嚼,既有食物的鮮香,也有麵皮的韌勁,相當好吃,連平時不吃韭黃的我也吃了二個。
  • ​[下廚記 VI]溫拌牛排
    但更多的時候,上海人並不是那麼死板的,生煎有「露」也可以,沒有也可以;蔥油餅有烤的也有煎的;小籠有開口的,也有不開口的;燻魚既能用青魚也能用草魚還能用叉鯿魚,看來都是沒有定式的。可以是新烤的牛排,也可以是隔亱的冷牛排,次序稍有不同。把蘑菇放在鍋中,滴幾滴油,放下菇類,用小火燒到水份滲出,放入番茄丁,轉大火收乾水份,不用收到很乾很乾,要依然有濕潤感才好,關火。把新烤的牛排緃向切片,片得要薄一點,一元硬幣的厚度,不必用牛排刀,直接拿菜刀切就可以了,切到特別硬的肉,棄之即可。
  • 15分鐘免烤夏日甜品:麥片冰淇淋Pie & Oreo芝士蛋糕
    喜歡做甜品的女生給人特別甜美體貼、心靈手巧點的感覺,就跟愛下廚的男人一樣,散發著一種別樣的吸引力,小編身邊已經有好幾個女友加入廚娘行列,奮發學做甜點。燕麥片冰淇淋Pie – GRANOLA ICE CREAM PIE材料:3.5杯Granola、1/2杯巧克力醬、1誇脫香草味冰淇淋、焦糖醬適量(淋面用)、8×8英吋的容器1個*巧克力醬可以自製:將2杯巧克力碎、1又1/3杯淡奶、1/2杯無鹽黃油、2杯糖粉小火加熱至融化,期間持續攪拌,離火冷卻讓質地稍稍變濃稠,然後攪拌入1茶匙香草精即可。
  • [下廚記 IV]乳腐肉
    家父業餘是位編輯,有次編輯部的同事對某篇文章有異議,理由就是「毛澤東不能稱先生」,「從沒見人叫』毛澤東先生』的」。  結果家父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梅璽閣菜話》來,翻到《蘇式紅燒肉》,指給那位同事看,「諾,毛澤東先生!」  這件事,我和家父一直很得意。   沒想到,到了《下廚記》,「我們的毛澤東先生」變成了「毛主席」,語義一下子變了。
  • 經典海鮮​焗烤料理|做法!!!!!!
    蒜味奶油焗烤扇貝芥末焗烤明蝦3、將明蝦放入烤箱中,德普嵌入式烤箱設置風扇烤,190度,烤約10分鐘烤至呈金黃色即可。茄辣韭香烤魷魚百裡香焗烤鮮貝檸汁西柚焗烤鯛魚
  • [下廚記 V]椒鹽魚骨
    聽說書展的同一個展位也搞過一個同類的簽售會,當時兩位作家衹簽了將近廿分鐘,結果出版社的領導一直黑著臉,弄得編輯很是尷尬;好在讀者抬愛,當天活動我簽足一個小時,現場就賣掉了八十多本書,而更是「馬不停蹄」地簽掉了一百多本,因為有些朋友是「先睹為快」,前幾日已經來買過了,當天特地趕過來衹為個簽名的,如此熱閙,總算也對得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