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馬詩晴
編輯丨常亮
書為舟,揚帆四海任遨遊;書做梯,拾階群山存志遠。創業與創新的路上,更多人需要享受閱讀樂趣,在閱讀中學習成長。4月18日-23日,億歐開展主題為《老闆的書單》的世界讀書日專題報導活動,邀請各行業的商業領袖與投資大佬在分享書單中,分享見識與成長。
2020年2月,馬丁·路德·金第六次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然而,與以往不同,此次封面所採用的肖像並非取材自過往照片,而是由虛擬人技術創作完成。
所謂虛擬人技術,即依託於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的前沿技術。利用該技術,馬丁·路德·金的靈魂可以在肉身與大腦以外存在,即使跨越時空,仍能完整地重現一個生命的鮮活姿態。
事實上,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珍貴時刻,滿足人們對個體存在和情感延續的渴望與追求,是千萬普通人的共同心願。
基於對人性的理解,越來越多的AI企業開始推出「人性化」產品。比如矽基智能,其在AI語音交互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目前已獲得騰訊、紅杉中國、招銀國際、招銀電信、中財奇虎等七輪融資,估值超過30億。
近日,矽基智能推出了「數字人」產品,該產品能夠為全球用戶生成「數字克隆體」。「數字人」以聲音克隆,多模態語義識別,3D建模等基層技術為內核,僅用1張照片以及訓練50句話,就可以快速復刻碳基生命,實現生命雲端「永生」。
矽基智能CEO司馬華鵬表示,AI發展順應了人們希望個體存在延續的邏輯,發展到理想境界,AI將會讓人回歸本身價值,即具備更多的情感性,而非工具性。
司馬華鵬對於AI的認知除了從創業實踐中得來之外,也從閱讀中受到很大啟發。那麼,究竟哪些書籍對他的認知產生了深刻影響?哪些書籍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商業決策?
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數字人」產品問世,與司馬華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密切相關。他將《論語》、《金剛經》、《道德經》視為自己的「底層作業系統」。不過,在學習了西方工程學之後,他發現,用西方科技文化來解讀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挖掘出更具價值的關鍵點。
司馬華鵬認為,中西方文化都在教人們用宏大、系統的方式看待事物,即把人的當下狀態和未來狀態當作一個系統看待。只不過,中西方表達方式存在差異:
中文的表達相對抽象,且喜歡將某件事情與某種情緒綁定在一起。比如,《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將「朋友到來」 這種行為與「開心」的情緒聯繫起來。開心作為獎勵函數,是對這種行為的正向引導。
相比之下,西方的表達更加系統化,以維納的控制論為例,該理論包含了「負反饋」的概念,即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並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影響,起到控制作用,以達到預期目的。
而AI,其實是中西方表達方式相結合的產物。比如,深度學習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無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中具有激勵函數和懲罰函數:當系統判斷正確時,激勵函數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控制系統繼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反之,則懲罰函數發揮作用,系統將不會再向該方向前進。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可以通過西方科技文化表達。基於這一認識,矽基智能推出的AI產品,能從兩方面滿足人類需求:一是「語音外呼機器人」,該產品能夠將人們從重複、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創造性勞動。
二是「數字人」,該產品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比如有些癌症患者,在生死線掙扎的時候仍希望給世界留下些念想;除此之外,還有失獨家庭,他們希望將孩子的聲音或者圖片還原成人像,以寄託哀思。
由此可見,司馬華鵬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科技文化的深刻理解,將總結出來的知識內化為自身「底層作業系統」,同時,這也成為了其產品搭建的底層邏輯。
商業落地要「跨越鴻溝」
AI企業通常在產品的商業落地中會思考一個共通問題,即該產品究竟能否滿足普羅大眾的需求。關於這一點,司馬華鵬從傑弗裡·摩爾的《跨越鴻溝》中受到了啟發。對於AI企業來說,這裡的「鴻溝」指的是從特定人群到普世大眾之間所需跨越的距離。
司馬華鵬表示,AI企業在打造產品時,很容易陷入「精英思維」,即認為周圍很多人都有這類需求,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比如目前的「數字人」產品,該產品能夠代替高端人士出面處理一些重複性工作,比如重複性的媒體採訪。但總的來說,有這一需求的是少部分人。當受眾只能是社會中的小眾人群時,該產品的商業化自然推進得相對艱難。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產品無法成為大眾的需求,那麼該產品很可能在推廣過程中失敗。因此,企業要去跨越從小眾到大眾之間的「鴻溝」,將這個階段的優勢轉化為下一階段的優勢。
具體操作上,企業首先要將能夠支撐該產品初期發展的特殊人群找出來,讓產品在第一階段能夠「活下去」。以矽基智能的「數字人」產品為例,該產品受眾目前屬於小眾人群,比如對處理重複性工作有較高需求的精英人士,以及有較高情感需求的失獨家庭等。
在推廣上,矽基智能走的是平價路線,即用相對較低的價格,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從而擴大市場覆蓋面。
跨越鴻溝,跨越的不僅僅從小眾到大眾之間的距離,更是產品乃至企業從死到生之間的距離。能從書籍中找到啟發,並與現實世界互為印證,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讓人回歸本身價值
人類許多發明的本質,都是人體的延伸:比如文字和印刷是人類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類聽覺能力的延伸等。AI則相當於人腦的延伸,它指向人類有史以來效率最高的生活方式。因此,當AI發展到某一程度,新的價值網絡將會湧現。
當科技水平不高時,人們要吃很多「苦」,比如過去出行需經歷舟車勞頓,然而現在乘坐幾個小時高鐵就能到達目的地。
司馬華鵬表示,當AI發展到理想程度,人類將無需在這些「辛苦」的事情上耗費精力,人們將有時間去從事創造性工作、情感性工作,而矽基智能的使命便是讓人回歸「人的價值」。因此,矽基智能不僅有能夠替代重複性勞動的產品,還有滿足人類情感需求的產品。
基於對趨勢的判斷,司馬華鵬在管理公司時,會建議員工面向未來人工智慧革命工作,而不是面向傳統工業革命工作。「當有了汽車,人們就沒有必要學習如何駕駛馬車。」司馬華鵬表示。
他常常推薦員工閱讀人工智慧相關書籍,比如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他認為前沿科技相關書籍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即將到來的變革,以及提升對未來的預判能力。
除此之外,司馬華鵬還推薦員工閱讀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該書中提到的「以終為始」等原則,能夠幫助人們採用系統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
相對於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書籍的出版畢竟相對滯後。但是,司馬華鵬博覽群書,總結出事物發展中不變的邏輯,將理論與實踐交相印證、互為指引,從而能在變革大潮來臨時,帶領團隊以更從容的姿態做好準備。
書單推薦
《道德經》《老子》《周易》《奇點臨近》《時間簡史》《社會契約論》《信息簡史》《思考,快與慢》《控制論》《計算機與人腦》《人的理性》《理想國》《社會契約論》《國富論》
閱讀讓人走的更遠,而企業家的優秀與成功和他們熱愛閱讀密不可分。點擊連結,查看專題內更多嘉賓書單推薦:https://www.iyiou.com/topic/lbd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