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初歷史上,商山四皓的存在很特殊,他們沒什麼著名的事跡,唯一的記載也就是隨著太子劉盈出場了一次,就使漢太祖劉邦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於是下定決心不再廢劉盈的太子之位,放棄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而這次驚豔出場以後,商山四皓就再次隱退,就如同消失一般,再也沒有見過他們的出場,更沒能見到他們輔佐劉盈,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那麼商山四皓到底是何許人物呢,是什麼樣的奇人呢,竟能使皇帝放棄廢立太子之事,影響一國之運呢?為什麼記載很少呢?
因為商山四皓的出場只有一次,在史料記載中很少,加之一出現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很多人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的存在,諸如宋代寫出《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就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商山四皓的唯一一次出場
關於商山四皓的記載出自《史記·留侯世家》,這四皓分別是:東園公,角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漢太祖劉邦在開國以後,不只是冷落年老色衰的呂后,就連呂后所生的寬厚仁德但更是性格懦弱的太子劉盈他也看不上。這時候戚夫人走上了歷史舞臺,她不只是受到劉邦寵愛,她所生的趙王如意更是為劉邦所喜愛,相比於太子劉盈,劉邦總是感覺這個孩子更像自己,因此動不動就說此子類我。
加上後來戚夫人再吹吹枕邊風,於是劉邦想廢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新太子,但是呂后不同意,當時大部分功臣也不同意。
畢竟呂后可是一路跟著劉邦打天下走過來的,可謂是夫妻搭檔式開國,人家功臣自然是只認呂后,誰認後來出現的戚夫人呢?
呂后也的確勢力大,不然以後怎麼會臨朝稱制,實際掌握大權呢。更何況劉盈還是嫡長子,他當太子是名正言順,所以自然是很多人不同意廢劉盈的太子之位。
但當時劉邦的態度很是堅決,所以呂后派哥哥呂釋之去請教已經隱退的留侯張良,張良不願意攪和進去,以這是劉邦的家事來拒絕。
但架不住呂釋之再三懇求,張良只能給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請劉邦都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出山,來輔佐太子,讓他們隨著太子上朝,肯定會對太子有所幫助的。
於是呂后和太子還真就把商山四皓給請出山了,後來商山四皓隨著太子上朝,劉邦一見這四人輔佐了太子是大為吃驚,等到他們走後,劉邦叫來戚夫人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意思是我是打算更換太子的,但現在太子有著這四人輔佐,已是羽翼已成,我也難以動搖他的位置了,看來呂后以後真的將是你的主人了。
就這樣漢初這場換太子風波,以商山四皓的出現而結束,太子劉盈終是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二、商山四皓很有可能只是個傳說,而非真實存在
在兩千多年以後,我們再回顧這段歷史,殺伐果斷的劉邦換太子的想法起初那樣堅決,真的會因四個隱居山林的老人輔佐太子而打消這個念頭?這樣的國家大事,真的會因這四人而改變?
仔細想想,這商山四皓的能量也未免太大了,畢竟連呂后和很多功臣都反對,卻沒有成功的事情,他們一出場什麼也沒做,只是表示要好好輔佐太子劉盈,就立刻使劉邦放棄廢太子的打算,多少有些不合邏輯。
而關於商山四皓的存在,宋代的司馬光是持否定態度的,在《通鑑異考》說道:「豈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意思說如此國家大事,劉邦又是殺伐果斷之人,豈是會因為四個隱居山林的老人幾句話而匆匆做出改變和決定?
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關於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包括商山四皓的歷史在內,很多他都沒有納入。因為他認為「司馬遷好奇,多愛而採之,今皆不取」。說白了就是司馬光認為司馬遷寫的《史記》文學性太高,採用的傳說故事太多,缺乏史料真實性,所以他對其中一些真實性不高的記載就沒有採用。
參考司馬光的考證,再結合商山四皓唯一一次出場的不合邏輯之處,所以很有可能歷史上商山四皓是真的不存在的。
有可能只是正常的朝堂政治鬥爭,劉邦想要改立太子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更是忌憚呂氏集團的反對,加之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母子二人又沒有什麼勢力,即使讓趙王如意成為太子,將來自己死去戚夫人和趙王母子也不是呂后的對手,所以最終權衡利弊之後,劉邦放棄了改換太子的打算。
而漢初崇尚的是道家的黃老之術,提倡的是無為而治,商山四皓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淡泊名利和無為的群體,符合漢初的意識形態。
所以久而久之,結合當時朝堂政治鬥爭,就出現了商山四皓阻止劉邦改換太子,並且以此確定西漢皇室繼承制度的傳說。
三、商山四皓並非百分之百不是真實存在,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無疑是被誇大了
雖然按照司馬光的分析,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文學性高,真實性相對來說低,還有現實邏輯來看,商山四皓並非是真實存在,有可能只是一個傳說,隨著時間推移,加之後人的不斷補充和完善才成為人造的真實存在。
但即使《史記》的文學性高,也不能以此斷定商山四皓就一定是傳說而非真實存在。
所以基於當時歷史來看,宋安之認為還有另一種可能,很明顯劉邦想要改立太子,已經引發了一場政治鬥爭,一個處理不好,就又將是一場腥風血雨。
首先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看,劉邦想要廢嫡長子劉盈的太子之位,以趙王如意取而代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沒有多少大臣支持,以御史大夫周昌和儒學大臣叔孫通為代表的群臣更是紛紛反對。
而太子劉盈身後站著呂后和呂氏集團,自然也是反對。
總結來說劉邦想要改立太子的打算,沒那麼簡單,有著太多人反對,呂氏集團更是擁有兵權,處理不好,是非常不利於國家穩定了。
但是劉邦身為皇帝,如果就那樣放棄了,多少有些說不過去,有些臉面無光,因此一時之間就有些僵持不下的意思。
這點張良應該看的很明白,所以呂釋之來找他的時候,他提議尋找隱居山林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劉盈,其實就是表明自己態度,意思自己也不贊成改立太子,同時更是在給劉邦臺階下,劉邦很聰明,見到這個情況,馬上就反應過來,順勢取消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所以說劉邦放棄改立太子,關鍵不在於商山四皓,雖然他們是有名的隱士,但是無權無勢,劉邦這個殺伐果斷的人最多假惺惺的禮賢下士一番,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關鍵在於當時背後的政治較量已成僵局,一個不好就是一場流血的政變。劉邦為了國家穩定,也只能放棄改立太子的打算,張良找到的商山四皓就是一個最好的臺階,所以劉邦就這麼順著臺階下去了。
最後總結來說,歷史有時候就是這般,很多東西並非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是與不是,所以我們只能理性分析思考,並且多方面入手,不求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但求可以給予大家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