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商山四皓,為何宋代的司馬光認為是不存在的?

2021-02-08 宋安之的歷史小屋


在漢初歷史上,商山四皓的存在很特殊,他們沒什麼著名的事跡,唯一的記載也就是隨著太子劉盈出場了一次,就使漢太祖劉邦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於是下定決心不再廢劉盈的太子之位,放棄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而這次驚豔出場以後,商山四皓就再次隱退,就如同消失一般,再也沒有見過他們的出場,更沒能見到他們輔佐劉盈,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那麼商山四皓到底是何許人物呢,是什麼樣的奇人呢,竟能使皇帝放棄廢立太子之事,影響一國之運呢?為什麼記載很少呢?


因為商山四皓的出場只有一次,在史料記載中很少,加之一出現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很多人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的存在,諸如宋代寫出《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就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商山四皓的唯一一次出場


關於商山四皓的記載出自《史記·留侯世家》,這四皓分別是:東園公,角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漢太祖劉邦在開國以後,不只是冷落年老色衰的呂后,就連呂后所生的寬厚仁德但更是性格懦弱的太子劉盈他也看不上。這時候戚夫人走上了歷史舞臺,她不只是受到劉邦寵愛,她所生的趙王如意更是為劉邦所喜愛,相比於太子劉盈,劉邦總是感覺這個孩子更像自己,因此動不動就說此子類我


加上後來戚夫人再吹吹枕邊風,於是劉邦想廢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新太子,但是呂后不同意,當時大部分功臣也不同意。


畢竟呂后可是一路跟著劉邦打天下走過來的,可謂是夫妻搭檔式開國,人家功臣自然是只認呂后,誰認後來出現的戚夫人呢?


呂后也的確勢力大,不然以後怎麼會臨朝稱制,實際掌握大權呢。更何況劉盈還是嫡長子,他當太子是名正言順,所以自然是很多人不同意廢劉盈的太子之位。


但當時劉邦的態度很是堅決,所以呂后派哥哥呂釋之去請教已經隱退的留侯張良,張良不願意攪和進去,以這是劉邦的家事來拒絕。


但架不住呂釋之再三懇求,張良只能給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請劉邦都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出山,來輔佐太子,讓他們隨著太子上朝,肯定會對太子有所幫助的。



於是呂后和太子還真就把商山四皓給請出山了,後來商山四皓隨著太子上朝,劉邦一見這四人輔佐了太子是大為吃驚,等到他們走後,劉邦叫來戚夫人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意思是我是打算更換太子的,但現在太子有著這四人輔佐,已是羽翼已成,我也難以動搖他的位置了,看來呂后以後真的將是你的主人了。


就這樣漢初這場換太子風波,以商山四皓的出現而結束,太子劉盈終是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二、商山四皓很有可能只是個傳說,而非真實存在


在兩千多年以後,我們再回顧這段歷史,殺伐果斷的劉邦換太子的想法起初那樣堅決,真的會因四個隱居山林的老人輔佐太子而打消這個念頭?這樣的國家大事,真的會因這四人而改變?


仔細想想,這商山四皓的能量也未免太大了,畢竟連呂后和很多功臣都反對,卻沒有成功的事情,他們一出場什麼也沒做,只是表示要好好輔佐太子劉盈,就立刻使劉邦放棄廢太子的打算,多少有些不合邏輯。



而關於商山四皓的存在,宋代的司馬光是持否定態度的,在《通鑑異考》說道:「豈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意思說如此國家大事,劉邦又是殺伐果斷之人,豈是會因為四個隱居山林的老人幾句話而匆匆做出改變和決定?


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關於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包括商山四皓的歷史在內,很多他都沒有納入。因為他認為「司馬遷好奇,多愛而採之,今皆不取」。說白了就是司馬光認為司馬遷寫的《史記》文學性太高,採用的傳說故事太多,缺乏史料真實性,所以他對其中一些真實性不高的記載就沒有採用。


參考司馬光的考證,再結合商山四皓唯一一次出場的不合邏輯之處,所以很有可能歷史上商山四皓是真的不存在的。


有可能只是正常的朝堂政治鬥爭,劉邦想要改立太子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更是忌憚呂氏集團的反對,加之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母子二人又沒有什麼勢力,即使讓趙王如意成為太子,將來自己死去戚夫人和趙王母子也不是呂后的對手,所以最終權衡利弊之後,劉邦放棄了改換太子的打算。


而漢初崇尚的是道家的黃老之術,提倡的是無為而治,商山四皓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淡泊名利和無為的群體,符合漢初的意識形態。



所以久而久之,結合當時朝堂政治鬥爭,就出現了商山四皓阻止劉邦改換太子,並且以此確定西漢皇室繼承制度的傳說。


三、商山四皓並非百分之百不是真實存在,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無疑是被誇大了


雖然按照司馬光的分析,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文學性高,真實性相對來說低,還有現實邏輯來看,商山四皓並非是真實存在,有可能只是一個傳說,隨著時間推移,加之後人的不斷補充和完善才成為人造的真實存在。


但即使《史記》的文學性高,也不能以此斷定商山四皓就一定是傳說而非真實存在。


所以基於當時歷史來看,宋安之認為還有另一種可能,很明顯劉邦想要改立太子,已經引發了一場政治鬥爭,一個處理不好,就又將是一場腥風血雨。


首先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看,劉邦想要廢嫡長子劉盈的太子之位,以趙王如意取而代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沒有多少大臣支持,以御史大夫周昌和儒學大臣叔孫通為代表的群臣更是紛紛反對。


而太子劉盈身後站著呂后和呂氏集團,自然也是反對。



總結來說劉邦想要改立太子的打算,沒那麼簡單,有著太多人反對,呂氏集團更是擁有兵權,處理不好,是非常不利於國家穩定了。


但是劉邦身為皇帝,如果就那樣放棄了,多少有些說不過去,有些臉面無光,因此一時之間就有些僵持不下的意思。


這點張良應該看的很明白,所以呂釋之來找他的時候,他提議尋找隱居山林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劉盈,其實就是表明自己態度,意思自己也不贊成改立太子,同時更是在給劉邦臺階下,劉邦很聰明,見到這個情況,馬上就反應過來,順勢取消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所以說劉邦放棄改立太子,關鍵不在於商山四皓,雖然他們是有名的隱士,但是無權無勢,劉邦這個殺伐果斷的人最多假惺惺的禮賢下士一番,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關鍵在於當時背後的政治較量已成僵局,一個不好就是一場流血的政變。劉邦為了國家穩定,也只能放棄改立太子的打算,張良找到的商山四皓就是一個最好的臺階,所以劉邦就這麼順著臺階下去了。


最後總結來說,歷史有時候就是這般,很多東西並非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是與不是,所以我們只能理性分析思考,並且多方面入手,不求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但求可以給予大家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千古四賢——商山四皓
    詳細生平四皓本來為秦代官員,古稱秦博士。秦人歷代務農講武,任用賢能的知識分子奠定了霸業。到秦始皇嬴政時,廢井田,毀學校,焚燒經籍,坑殺儒生。四皓見時政日非,危亂將至,逃離鹹陽,隱居在「上洛商山」。後人說此不與亂世合作的態度,為「避世」或「避秦」。秦始皇坑儒,四皓本來也是秦通緝坑殺的要犯,一旦被秦捕獲,必遭活埋。
  • |紀念司馬光誕辰1001周年
    如果以前的歷史學家,出於種種原因,在對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與解釋時超出了政治理性範疇,司馬光必然會對相關內容進行重新編排、詮釋。舉一個例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商山四皓」的故事。所謂「商山四皓」,指的是四位隱居在商山的老人。劉邦晚年因寵愛戚夫人的緣故,想廢掉原來的太子(即他與呂雉的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
  • 漢惠帝劉盈能力平平,見人彘都嚇破膽了,劉邦為何還讓他繼皇位?
    作為漢高祖劉邦指定的儲君,漢孝惠帝劉盈的能力平平,連見個人彘都嚇破了膽,為何漢高祖劉邦還讓劉盈順利繼位呢?首先,漢高祖劉邦並非沒有謀划過改立太子。劉邦之所以想要改立太子,就是因為太子劉盈能力不行,不像他劉邦這樣雄才大略。而據劉邦觀察,趙王劉如意能力出眾,很像劉邦,很有帝王應具有的雄才大略。但改易太子之事折騰了幾年,也未有結果。其次,劉盈最終通過作弊,使劉邦相信自己看走了眼。
  • 掌握西漢政權8年,她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
    公元前180年的一天,西漢王朝的都城長安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當朝太后、朝廷政權的實際控制者呂后逝世。1個月後,齊王劉襄起兵反叛,目標就是誅殺所有「不該封王的人」,其實指的就是呂后的家人。2個月後,朝廷派出平叛的大將灌嬰臨陣倒戈,宣布和劉襄聯手反呂,在長安城的周勃、陳平見時機已到,立即採取誅呂行動。
  • 【航拍西漢十一陵2】西漢第二任皇帝陵墓,8年皇帝無子嗣,皇后之位空缺是何故?
    即日起推出《航拍西漢十一陵》專輯。有圖文版和視頻版,歡迎大家關注。今天圖文版第二集,漢惠帝劉盈安陵。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
  • 馬未都說宋代沒有大的缸,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嗎?這裡有答案
    司馬光砸缸沒問題,馬未都說的也沒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1】馬未都是城裡人,不知道農村好多地方「缸甕不分」中國的語言文化太豐富,就說這各種稱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詞彙細分的忒豐富。這麼多稱呼,在英語裡面就一個 「UNCLE」就包括了。
  • 溫庭筠唯美古詩《商山早行》,美到心碎的唐朝詩歌文學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晨起動徵鐸, 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秦朝末年,「商山四皓」曾隱居於此。溫庭筠於唐宣宗大中末年,從長安赴襄陽途經商山時作此詩。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鮮明地勾勒出山區冒寒早行的圖景,格調清峻,體物工細。首聯「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是寫清晨起來,牽出馬匹,馬鈴丁當響起來,旅客登程,不禁動了思鄉的悲愁。「晨起」一詞扣緊了詩題中的「早行」二字。詩句接下來很自然地寫出早起的典型場景和感受,頗具代表性。
  • 張良去世前最後一次出手,到底做了什麼,為何說他是幫了呂后?
    在公元前197年的時候,對於劉邦想廢黜太子的事情上,大臣們都表示反對,當時的呂后也是非常的擔憂,畢竟如果自己的兒子的太子之位被廢除的話,那麼她離一無所有也就不遠了。甚至於如果讓戚夫人的兒子當上了太子的話,呂后的命都可能沒有了。
  •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曆間名臣,司馬光受家庭薰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
  • 韓非一身才華卻死於小人之手,司馬光為何認為他是活該?
    當時韓國,當權的官員們滿是顢頇,韓非十分痛心,國家優時啟用濫學無數的學者,而危難時就依靠那些平時被人冷落的武士,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用不上,也不中用。韓非這些年看到如此景象,悲憤之餘寫下了《孤憤》、《五蠹》、《內儲》、《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巨作。
  • 司馬光到底砸沒砸缸?明明《宋史》都有記載,為何被指出是虛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如今孩子們的啟蒙故事之一。其實小時候我總是會把砸缸的司馬光,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搞混,還很奇怪這個司馬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有勇有謀敢砸缸救人,長大了反而學壞了。
  • 「立嫡以長不以賢」:側面解讀劉邦易太子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劉邦為何想要易太子 1、出於保全趙王母子的緣故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帝王作為人間至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自己的繼承人,要麼是承襲西周宗法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如李世民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要麼是因寵而立,如隋文帝改立愛子楊廣為太子。
  •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