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一身才華卻死於小人之手,司馬光為何認為他是活該?

2020-12-15 騰訊網

秦國幾次攻打趙國,趙國抵擋不住,每次都割讓城池以求自保。公元前233年,秦國再一次攻打找過,這次韓國國王韓安害怕了,主動割讓徒弟,並且獻出了傳國之寶國王印信,並自降國格,承認自己的國家為秦國的附屬國,並且派出韓非到秦國晉見。

韓非是法家學派的翹楚,也是韓國王子,他看到祖國慢慢墮落,憂心忡忡,幾次向國王提出建議,卻總是遭到冷眼,根本不理。當時韓國,當權的官員們滿是顢頇,韓非十分痛心,國家優時啟用濫學無數的學者,而危難時就依靠那些平時被人冷落的武士,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用不上,也不中用。韓非這些年看到如此景象,悲憤之餘寫下了《孤憤》、《五蠹》、《內儲》、《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巨作。

這樣一個人,名聲已經響徹全中國,嬴政聽說韓非來見,因賞識他的才能而未因敵國的情節沒有接見他,反而盛情款待。韓非珍惜這次機會,上書給嬴政說:「秦王地大物博,雄兵百萬,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有法可依,有規可矩,我今日來見大王,貢獻出破壞合縱同盟的計策,如果大王使用我的方案沒有幾百其他六國,那麼我自願受死。」

嬴政大喜,但是還是沒有任用,嬴政打算放他回國。李斯聽說後著急,馬上打報告說,韓非是韓王國的王子,如果韓國重用他,那我們吞併六國的夢想很難實現了。不如剷除韓非,我們不用,也不能讓他被他國所用。嬴政聽後覺得非常合情合理,便把韓非抓進了天牢。 李斯為了早些剷除後患,便派人送去毒藥,逼迫韓非自殺。

韓非作《說難》,最後死於「說難」,難道韓非真的是為了自己而出賣韓國,獻策秦國嗎?其實另有蹊蹺。當初嬴政讀了韓非的作品後,佩服得很,他說過:「得韓非,死而無憾。」李斯告訴他,韓非是韓王國王子後,嬴政立刻發兵攻打韓王國,而這次攻打的目的,實在不是為了侵略,而是為了得到韓非。因此與前文所說,韓非才來到了鹹陽。史記中記載的是韓非哀求秦國晉見秦王,而實際上,韓非有口吃的毛病,他如果真如史記所說,想見秦王,難道是自找無趣嗎,他頂多送上他為嬴政設計的方案即可了。

從文章的對比上,韓非的《韓非子》,字字如鐵釘一樣,理性而富有感情,不像小編的文字一樣拖泥帶水,從不誇張和脫離現實。而那份「賣國書」卻寫的非常神奇,他的方案如百草靈藥,包治百病,以韓非的作風,絕對不會這樣低估任何對手。追根溯源,韓非賣國一說,出自或者說是將此事放大的人便是司馬光。司馬光為何要放大此事?原來當時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在政治觀點上不一致,王安石又是一個法家,而韓非是法家的奠基人,因此司馬光放大這封賣國信,其目的是醜化韓非,進而醜化法家,讓法家頂上賣國賊這個帽子,讓王安石難堪,這實則是當時當權人的政治把戲罷了。

相關焦點

  • 此人意欲借關羽之力誅滅曹操,卻誤聽小人之言,最後死於曹仁之手
    此人本為曹操帳下一員武將,卻在襄樊之戰期間私通關羽,意欲借關羽之力一起誅滅曹操。然而,世事起伏無常,因誤聽小人之言,此人最終死於曹仁之手,非但沒有誅除曹操,反倒是誤了自己性命。 他又為何想要借關羽之力誅滅曹操呢?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因此,這位傳奇之人,便是當時的宛城守將侯音。侯音之所以反叛曹操,絕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多種因素交織匯合的產物。
  • 韓非之才不弱於李斯,為何不得韓王重用?
    韓非和李斯一樣都是荀子的學生,且二人都非常有才華,學成之後,一個奔赴秦國,一個選擇去自己的國家韓國。為何二人的命運大相逕庭?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韓非是我國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融合了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言論著作。
  • 韓非之死只因他對韓國愛得深沉,怪不得秦始皇,也怨不得李斯!
    在風雲詭譎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悲情人物,空有一身才華而無處伸展的韓非,絕對可以排在前列。 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曾拜在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與輔佐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的李斯是同學。 眾所周知,韓非最終沒能善終,他在秦國的監獄中服毒自殺。
  • 韓非的悲慘人生:擁有才華得不到重視,被同學李斯陷害,含冤而死
    韓非是戰國時期韓國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文章寫得非常漂亮,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卻沒有得到韓王的重視,最後還落了一個含冤而死的下場,不得不說韓非子是一個悲劇人物。一個熱愛自己的國家,而且有才華的人卻得不到重視。因為韓非子寫的文章比較出眾,後來傳到了秦國,嬴政非常欣賞他的思想,為了得到韓非這個人物,嬴政派兵攻打韓國,也直接表明攻打韓國並不是為了要掠城奪地,是要韓非這個人,本來韓王就不太欣賞這個人物,現在用這個人還可以免去一場戰爭,何樂而不為呢?
  • 秦始皇見到了恨不相逢的韓非,為何卻未信用?最後被李斯毒害
    傳統觀點認為是李斯嫉殺韓非,李斯與韓非同出荀子門下,韓非學識遠在李斯之上,李斯自認不如韓非,擔心韓非在秦受重用危及自身政治權位,因而進言讒殺韓非。「當塗之人」權傾朝野,君王為其雍蔽,「群臣為之用」、「左右為之匿」、「學士為之談」,如果不依附於其門下,則將死於「吏誅」和「私劍」,導致「主上愈卑,私門愈尊」;「重人」朋黨比周、以權謀私、惑主敗法,最終君王將受其所控制,「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 秦始皇為什麼推崇韓非《孤憤》和《五蠹》等篇的觀念?
  • 大秦賦:韓非入秦為間?朝堂亂語擾攻向?嬴政全程冷眼?李斯急了
    從傷仲永之事來看:後天學習和外界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人伴隨著成長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並為此而修煉一身本領和術法來實現此目標。但總歸還是要有一個可以施展才華的外部環境,方能一展心中之雄韜偉略。若外界環境不允許?
  • 為何黑人死於警察之手問題仍在?川普:白人也是,而且更多!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美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14日,當被記者問及為何美國黑人死於警察之手的問題依然存在時,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死於警察之手的白人比死於警察之手的黑人多得多。(川普。圖源:路透社)報導稱,當天,川普接受CBS採訪時被問為何美國黑人死於警察執法的問題依然存在,川普回答說,「白人也是如此。
  • 韓非之死:李斯千年之冤的邏輯、真相與感悟
    比如戰國之末著名思想家韓非子,他的死史稱「韓非之死」一直以為頗受關注。說「韓非之死」影響深遠,指的是他的「死亡事件」關係到某些重大歷史事實的實情,關係到對某些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本文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韓非之死」與李斯之間的關係。
  • 秦國強大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無人不知,另一位被司馬光視為小人
    於是他採納衛人商鞅的建議,用雷霆手段開啟變法,這便是世人皆知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從軍事、民生兩方面入手,通過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等措施極大調動了秦人奮鬥的積極性。經過二十多年變法改革,秦國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因此,秦國強大的第一位關鍵人物自然是商鞅。
  • 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身懷蓋世奇才,為何挽救不了韓國的衰敗?
    當時的韓氏宗親中,韓非為了躲避戰亂,不斷顛沛流離。至此,少年韓非萌生出了富強韓國的想法,他四處求學,不斷學習各家思想,其中對老子的《道德經》研究頗深,被譽為當時深得老子思想真諦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人是莊周,即莊子)。
  • 《大秦賦》:韓非作為李斯的同學,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與此同時,韓非雖然一開始沒有前往秦國,但是,韓非的著作卻傳到了秦國,秦王嬴政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韓王安三年(公元前235年),因秦國攻韓,韓王在危急關頭召見韓非,與韓非謀劃削弱秦國實力。
  • 職場之李斯與韓非: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信任的人
    他倆均是不世之材,為何從最初的同窗好友走向反目成仇。李斯和韓非是大學同學,而且還是很要好的朋友,兩人都是荀子的得意門生。李斯主修法家家,他以商鞅為榜樣。韓非是韓國公子,他不像李斯能言善辯,甚至有時會口吃。但韓非的思想和文章,就連李斯都自愧不如。他不僅學習商鞅的「法」,還兼修了申不害的「術」,慎到「」勢」,形成了以法為中心,術勢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思想體系。
  • 大秦賦:韓非客死,並非李斯逼迫,是他詆毀姚賈丟了最後救命稻草
    秦王便當著李斯的面痛罵李斯,是不是李斯有意保護韓非?同時說,韓非確實有才,如果他能為秦所用最好,如果不能,只要他不突破秦王的底線,便能容他。  這說明什麼?說明秦王要李斯通知六國派使臣到秦國表決心呢。  表什麼決心?表不合縱抗秦的決心。
  • 自毀長城,可憐一代名將被冤殺,北齊斛律光死於何人之手
    自毀長城,可憐一代名將被冤殺,北齊斛律光死於何人之手其的統治者一族,每個人都擁有出色的謀略和智慧,但是,他們的本性當中有十分殘暴和荒淫,幾乎每一代的皇帝都是歷史上面著名的暴君,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君王的統治下面,
  • 滅絕師太為何出家?她兩任男友皆死於明教高手之手!
    滅絕師太為何出家?她兩任男友皆死於明教高手之手! 滅絕師太是「峨嵋派」第三代掌門人,可謂是武功絕頂,威震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俗名方豔青,那麼她為何出家?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文丨曹鏡明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上官尚光這個人,雖然是個傳統意味上的君子,明禮感恩,但他的作為卻泯然於眾,只能說是優於一般水準,少有特殊貢獻。也就是說,上官尚光這個的歷史功績,相較於司馬光而言,遠遠不足。
  • 西漢的商山四皓,為何宋代的司馬光認為是不存在的?
    因為商山四皓的出場只有一次,在史料記載中很少,加之一出現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很多人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的存在,諸如宋代寫出《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就認為商山四皓並非真實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宋朝司馬光能否算是奸臣,為何死後多年有人想挖他的墳墓?
    說起司馬光大家肯定很熟悉,小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就是《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讓咱們對司馬光有了一個聰明,機制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的司馬光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何司馬光死後多年,有人想掘其墳墓,鞭其屍體呢?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個真實的司馬光。
  • 《大秦賦》他是嬴政欣賞的人,是李斯同窗好友,卻因才高八鬥被害
    一個是韓非與李斯。韓非死於李斯的下毒的說法,流傳最廣。原因據說是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華高過自己,於是向秦王嬴政進讒言,將韓非送入秦獄,又在第一時間下毒害死韓非,令秦王沒有後悔藥可吃。戰國時期的韓非是著名學者,他的著作影響極廣。甚至後世諸多朝代治理國家,大多不離他的理論框架。
  • 司馬光砸缸救人婦孺皆知,你可知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從不說
    這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可能是一個「小故事」,也就是「司馬光砸缸」了。王安石又沒有砸缸,又沒有寫歷史書給別人下定論,所以最終只能淪落為默默無聞的「奸佞」了。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有什麼秘密呢?他在故事當中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呢?「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倒是記錄在正史《宋史》當中的。《宋史》是元朝人脫脫、阿魯圖等人編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