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鏡明
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
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
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
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據聞,司馬光自幼聰慧,十分喜歡讀書。就在一天,在面對一個小孩掉入水缸中,其他孩子四散奔逃時,他勇敢的拿起旁邊的一塊石頭,狠狠地將缸打破,救出孩子。
而那個孩子就是司馬家世交上官家的孩子,名字叫做上官尚光。當上官尚光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寶貝兒子,被司馬光所救後,也是大擺宴席,好好感謝了一番。
可事實也並沒有僅到這裡戛然而止,上官尚光也是一個有良心,懂得報恩之人,對於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一直是以禮相待,很是敬重,並且在自己成年之後,第一時間命人蓋了一座感恩亭,如今仍然屹立在那裡不倒,顯示著我們中華文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理念,況且還是救命之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明禮節,懂感恩的傳統君子,要不是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了不說是一種莫大的損失。至於這裡面的原因,早在開篇就已經分析過了,歷史,或者說是歷史的記錄者,對於普羅大眾太過殘忍,乃至無視。
上官尚光這個人,雖然是個傳統意味上的君子,明禮感恩,但他的作為卻泯然於眾,只能說是優於一般水準,少有特殊貢獻。也就是說,上官尚光這個的歷史功績,相較於司馬光而言,遠遠不足。
不過這也不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在浩瀚的人類文明中,值得被記錄的人物,實在是太多了,有的是忠君報國的純臣,有的是驍勇戰場的悍將,有的是傾國傾城的美人,有的是禍國殃民的小人……似乎一個除卻留下「被司馬光救過」的印記,再無其他信息的人,著實令後來者難以下筆。
當然司馬光主持編纂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對於歷史和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完全值得,也應該被後人銘記心中。但這並不能成為,在相關資料中,一定要以他的中心進行記述,將旁人臉譜化,講劇情簡單化的理由。不過,這並不是司馬遷的問題,而是後世記述者的問題,在類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完全可以將「上官尚光」這個角色延伸出來,即便不能算作主角,但不影響形象。
首先這樣既可以讓「司馬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而非單純的敘事,即便是敘事方面也會變得更加完整,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人在學習「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時,會對那個被救的孩子產生好奇;其次就是以「上官尚光」這個角色,完全可以進一步挖掘「感恩」的思想深度,讓這個故事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換而言之,這個被司馬光救助的小孩,並非是忘恩負義之徒,只是在故事中沒有被詳細記載而已。與之相反的是,這個被救助的小孩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當做「感恩」的楷模,被歷史和後人銘記。
本文系【曹鏡明】原創,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