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他救出來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他名字

2020-12-14 小歷史先生

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此段為司馬光在其著作《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

大意是說人生在世,遇到事情需要做出決判時,應當機立斷,不要因此錯失良機。

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世稱「涑水先生」。他為後世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編纂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這本書寫盡了人生百態,帝王將相,權屬謀略。為後世留下了最權威的歷史材料。

中國有兩大書,一是《史記》,二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在你迷茫時,不知道做什麼時,甚至想了解權術時,都可以讀一讀《資治通鑑》。

我給大家推薦的這本《資治通鑑》,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三年,合譯而成。

這套書尊重原文,採用白話文加譯文的方式,逐字翻譯,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一套六大本,原價208,現在領卷後只要69.9元,一本也就10塊錢,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愛好歷史,家裡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你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言歸正傳,我們最早熟知司馬光並非《資治通鑑》,而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寫著司馬光砸缸的事跡。

這件事最早記錄在《冷齋夜話》一書中,為釋惠洪所寫的。司馬光為救一小孩,機智砸缸。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一日,他與夥伴在一起玩耍。突然間,他看到玩伴在水缸裡大聲哭泣求救,其他的小孩都因為內心恐懼害怕,很快地逃走了。

司馬光在看到玩伴不幸落入水缸裡後,他沒有流露出一絲膽怯,直接搬起一塊大石頭,就往缸上砸去。水就這樣自動流了出來,小孩得救了。

從此事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小男孩。司馬光當時只有七歲,他在看到需要自己伸出援助之手去救別人性命之時,表現出像大人一樣的冷靜沉著與勇敢果斷。甚至連一個大人可能也想不到這種辦法,不由得對這位少年產生讚嘆與敬佩之情。

讀完這個故事,很多人不禁有這樣的疑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嗎?我們從以下兩點進行佐證。

第一,司馬光生於官宦世家,其父司馬池在公元1005年中進士,而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由此推斷,在其七歲時,其父早已為官多年。在司馬光出生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知縣。司馬光七歲時,其父任職留守司通判,治所在洛陽。

而洛陽在宋朝時期經濟和文化很發達,而且當時司馬光才七歲,具有很大的轟動效應,出了這樣一件事被廣泛流傳也很正常。

最重要的是,司馬光長大後很牛,不僅寫了一部資治通鑑流傳至今,在仕途上,他更是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去世後,又被追封太師、溫國公,從祀於孔廟,被稱為「先儒司馬子」。

由於他的名人效應,小時候的英雄故事被廣泛流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後來,這一歷史事件還被收錄至《宋史》中,能夠納入史書當中,說明此事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所以這個事件本身還是存在的。

司馬光為何這麼牛呢?

司馬光出生於天禧三年,他的父親正任光山縣令,年幼的他資質過人,而且勤奮好學,幼時愛讀史書《左傳》,甚至到了書不離手的程度。

相傳其七歲時,便能將《左傳》背得滾瓜爛熟,還能把近兩百多年的歷史說得清清楚楚。在寶元初年,剛剛年過二十的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進士甲科。

也許是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給他提供了良好的文學素養環境,不錯的生活水平條件,但是更離不開他後天的努力。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做事用功,學習刻苦勤奮。他經常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如今,「砸缸救人」已經成為司馬光在人們心中的標籤,他因為一次救人流傳千古,十分值得人們思考。

我認為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一是這件事確實對於後世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

第二,他久經官場,一生對物質看得很淡薄,為官清正廉直,勤奮刻苦,不管是在官內還是官外,他都獲得了不錯的評價,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他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為孔子和孟子,可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正因為如此,他的故事才被廣為流傳。

司馬光對於後人的初印象離不開「砸缸」,很多人不禁有這樣的疑問,被司馬光救出的小孩是誰?

在光山縣的上官姓氏家譜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家族中有一位名曰上官尚光的人,在其生平的日記中,曾記載過小時候被司馬光砸缸獲救。

待上官尚光成年後,在其家鄉建了一座「感恩亭」,並以此報答司馬光曾經的救命之恩。並且此事在上官姓氏當中都有所知曉。令人遺憾的是,此事並未寫入正史中,只是存於家譜中。

所以,單憑一家譜,我們不能斷定被救男孩就是上官尚光,但司馬光砸缸一事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

所以課本中並沒有詳細說明被救小孩的姓名,語文老師也並不確定這個孩子是誰,所以這樣模稜兩可的事情,老師自然忽略不提。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缸,他救出的小孩是誰?日後成宰相,難怪老師從不提起!
    可是等到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司馬光砸缸」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司馬光砸缸」並不是最好的結局途徑。砸缸雖然可以救人,可帶來的損失絕對不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呼叫周圍人來幫助,這樣才是最佳的辦法。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他救出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起他的名字
    其實提到司馬光,大家一定會想到曾經在小學時學到的一篇課文了,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到今天,這個故事之所以發生,其原因是司馬光在院子裡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學到的歷史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入迷,在旁邊玩耍的一小孩不小心掉進了院子中的水缸裡,從而打破了講故事的寧靜時刻。
  • 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時,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介紹他
    後來這個故事就被收錄進《宋史》,成為了司馬光事跡之一,還特地加上了他特別喜愛讀《左氏春秋》這一點:「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還是為了抬高司馬光的形象。司馬光可是被稱為「先儒司馬子」的大人物,能在名字後面加「子」的都是些啥人?比如說孔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哪個不是學術大家?司馬光配從祀於孔廟,不給他加點自小喜愛儒家經典的傳聞,說得過去嗎?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的?他救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不提他
    話說回來,這麼一部出色的作品是由司馬光編著出來的,這足以證明他很優秀。其實司馬光的優秀在他小時候就有體現了。相信上過小學的朋友,或是家裡有孩子上過小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廣為流傳。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盡皆知,為何老師不提被救的那個小孩是誰?
    提到司馬光,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一個和他相關的故事,就是"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雖然小小年紀,但做事十分果斷,在最短時間內能想出該如何搭救掉進水缸的小孩,及時救下人命,而這件事也成為司馬光一生的閃光點。
  • 司馬光砸缸救人婦孺皆知,你可知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從不說
    這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可能是一個「小故事」,也就是「司馬光砸缸」了。王安石又沒有砸缸,又沒有寫歷史書給別人下定論,所以最終只能淪落為默默無聞的「奸佞」了。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有什麼秘密呢?他在故事當中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呢?「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倒是記錄在正史《宋史》當中的。《宋史》是元朝人脫脫、阿魯圖等人編撰的。
  • 當年司馬光砸缸救人,你知道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嗎?怪不得老師從不...
    想必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的英雄事跡一直被人們記載在史書上流傳至今,現在也一直出現在語文教材中,都是宣傳司馬光如何英勇機智地想辦法砸缸救人,但從未提及被救的那個小孩兒是誰。老師也從來不會介紹他,其實他就是上官尚光。
  • 司馬光砸缸救人,被救出來的是誰?難怪老師從沒提過他名字
    在很小的時候司馬光就顯示出他的智慧和足智多謀,這故事也跟著代代相傳,他在古代和現代都因這個砸缸的故事享有盛譽。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寫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切勿優柔寡斷,錯失它的良機。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文丨曹鏡明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
  •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缸中的小孩是誰?難怪歷史書從來不提
    這是出自於《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年》中的片段,《資治通鑑》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由司馬光所編撰的,但是我們最早熟知司馬光的並非《資治通鑑》,而是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由於傳播正能量,被人們廣為熟知和宣傳,那麼司馬光砸缸所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卻不知道提這位被救出來的小孩的名字,具體如何,且看下文。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可你知道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眾所周知,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同時也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卻不知道被救的那個小孩是誰?
    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司馬光老成持重,是保守派的頂梁支柱,是封建禮教最堅定的維護者,神宗一朝時還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這樣古板的形象似乎很難和我們小時候所聽到的司馬光砸缸中那個古靈精怪的小孩聯繫在一起,但是他們確確實實是一個人,可見一個人從歷史中的片段故事難以窺其全貌。
  •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被救小孩是何身份,老師為何避而不提?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被救小孩是何身份?砸缸主人公對於人們而言,司馬光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在我們小的時候,在課本中都學過他砸缸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無疑是個聰明、有膽量的孩子。在面對危險的時候能夠保持冷靜的心態,積極尋找合適的方式伸出自己的援手,另一方面也做好了承擔後果的準備。
  • 司馬光砸缸人人皆知,可你知道被救的人是誰嗎?老師從不主動提起
    不知從何時開始,司馬光這個人物一出現在了小學語文課本中,就被冠以了「神童」之稱,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在讀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時,我們不禁會感嘆司馬光小小年紀便能如此機智,讓人十分敬佩,畢竟當時在場的孩子中,不乏比司馬光年歲大的,可他們卻都是驚慌失措,唯有司馬光沉著應對,成功將那個孩子救了出來。
  •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司馬光,自小就被稱為「神童」,七歲的時候,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砸缸救人被世人所知。司馬光砸缸在《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這個故事也算是人盡皆知,咱們上小學的時候,它就在小學課本上。但是我們光知道他砸缸救人,那你們知道他救出來的人是誰嗎?當時他救出來的小孩可是身份不一般,叫做上官尚光,後來也是一路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得知身份讓人意外,難怪老師從不提及
    他那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這是中國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對司馬光的評價,大致意思為:司馬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把學習當作吃飯喝水一樣的事,視金錢如糞土。由此可見,古人對司馬光的評價非常的高,而我們對司馬光的印象來自於「司馬光砸缸」這個典故。
  • 司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為何無人知道他救的誰?真相老師不願意說
    司馬光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與司馬遷並稱為"史界兩司馬"。他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從大臣到宰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經過幾千年的交流和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更新。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那個小孩是誰,老師為啥不告訴我們後來的事
    其中很有名的「司馬光砸缸」事件,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大家一定都很佩服司馬光,這麼小的年紀,在危險發生時鎮定自若,不慌不亂,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當初司馬光從大水缸裡面救出來的人,是哪個朝代中一個有名的人物——上官尚光。上官和司馬光從小就是關係十分親密的玩伴,兩個人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但你知道他救出的孩子是誰嗎?課本不會告訴你
    我們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的是一群孩子在一個大缸邊玩,但那個大缸卻裝滿了水。突然一個小孩掉進了缸裡,正當周圍的小孩都嚇的手足無措時,一個小孩抱著一塊大石頭把缸砸了個洞,水流了出來,那個小孩得救了,而砸缸的小孩便是司馬光。但我們卻對被救的孩子一無所知,我們在學這篇課文時老師也從沒講過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