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這是出自於《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年》中的片段,《資治通鑑》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由司馬光所編撰的,但是我們最早熟知司馬光的並非《資治通鑑》,而是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由於傳播正能量,被人們廣為熟知和宣傳,那麼司馬光砸缸所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卻不知道提這位被救出來的小孩的名字,具體如何,且看下文。
01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共有兩大奇書。一乃《史記》,二乃《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內總共記錄了上到春秋戰國時期,下到宋朝建立前這1362年朝代更迭的事跡以及歷史發展的軌跡。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資治通鑑》,是由臺灣大學的國文教授黃錦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領銜主持的,集中了臺灣的多家院校,共27位教授以及學者,飽含艱辛與苦酸,歷時三年所合譯而成。但是最早走入我們視野的並非《資治通鑑》,而是「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這個故事,出自於《司馬光破甕救友》。據說司馬光有一日在與夥伴一起玩耍打鬧之時,突然發現有一個玩伴不慎掉入水缸,並且大聲求救,因為當時那些小孩只有幾歲,從未見過如此緊急的情況,所以很多小孩都因為恐懼害怕,而迅速逃離。
02
司馬光卻表現出不同於當時年齡段小孩的天性,並未流露出膽怯害怕,而是想辦法,他直接搬起一塊大石頭往缸上砸去,就這樣,缸被砸壞,水就順著那個被砸的洞自動流出,從而玩伴得救。從此事便可看出,司馬光從小便具有機智勇敢的特質。
雖然當時他年僅七歲,但是當他看到別人向自己求救之時,勇於伸出援助之手,保持冷靜與沉著,確實會令人頓生敬佩。如此傳奇的人物,讓我們不得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司馬光於1019年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司馬池於公元1005年中進士,年幼時,他便天質過人,勤奮好學,極愛翻閱史書《左傳》。
據說司馬光在七歲時,便能夠將《左傳》背得滾瓜爛熟,牢記於心。不僅如此,在司馬光七歲之時,他的父親任職於留守司通判,其治所在洛陽。宋朝時期的洛陽經濟以及文化都極度發達,所以司馬光砸缸救友這個故事一出,便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於是這件事情便被廣泛的流傳。
03
小時候的司馬光如此傳奇,長大後更是如此。在宋寶元初年,年僅二十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進士甲科,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任職期間,心繫百姓,也為我國的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流傳千古。不僅如此,在他去世後,更是被追封為太師、溫國公等,而這一切都被收錄於《宋史》之中。
由此可見,司馬光當真不平凡,而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如今司馬光砸缸救友的事情已然成為人們心目中正能量的標籤,司馬光也因為這一次救人而名垂千古。由此可見,此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僅如此,由於司馬光久經官場,看淡物質,並且為官清廉,勤學刻苦,於公於私,他都匡服正義,心繫百姓,在朝堂內外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也得到人們的尊重。對於司馬光砸缸的主人公司馬光,我們熟記於心,那麼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被司馬光救出的小孩到底是誰呢?其實在光山縣的上官姓氏家譜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在上官家族中,有一位名叫上官尚光的人,在他的生平日記中,曾經記載過自己小時候被司馬光砸缸所救這一件事。
結語
上官尚光在自己成年之後,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便在自己的家鄉建了一座「感恩亭」,事情其實在當時可謂是都家喻戶曉,但是,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件事情並未被載入正史之中,而只是存在於上官家族的家譜中。但是儘管如此,這件事情終究被我們所熟知,由此可見,正能量的事情儘管怎麼掩埋,它總會發光。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年》
《司馬光破甕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