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11905225)
軟組織手法松解同貼扎融合的思考
(上海 包寒毅)
第一部分 以史為鑑,後世之師
內容摘要:筆者曾於1987年6月和2007年5月師從中國軟組織外科學奠基人宣蟄人教授系統地學習了「軟組織外科學理論和宣氏軟組織壓痛點推拿術」以及「宣氏軟組織壓痛點密集型銀質針針刺療法」。
宣蟄人恩師生前在筆者面前多次提及:我們歐洲大陸派,在治療踝關節或肘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時,僅用無襯墊石膏來固定的,若踝關節石膏固定,再打上鐵釘,還叮囑患者,繃著石膏,堅持每天走路或做上肢抬舉等功能訓練,不能臥床歇息和靜止不動,無襯墊石膏剷除後,很少發生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後遺症的,這是屠(開元)院長從德國帶回國內的。
軟組織損傷治療的效果與貼扎固定的質量呈正相關關係,賦予手法松解和貼扎以新的內含,提升手法松解的價值和意義,兩者融合勢在必行!
筆者於1987年6月和2007年5月師從我國軟組織外科學奠基人宣蟄人教授,系統地學習了「軟組織外科學理論和宣氏軟組織壓痛點推拿術」及「宣氏軟組織壓痛點密集型銀質針針刺療法」。
(1987年宣蟄人恩師籤發的證書和合影)
曾記得:宣蟄人恩師生前在筆者面前屢次提及:我們歐洲大陸派,在治療踝關節或者肘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時,就用一個無襯墊石膏來固定的,踝關節石膏固定再打上鐵釘,還叮囑患者,繃著石膏,堅持每天走路或者做上肢抬舉等系列性功能訓練動作,不能臥床歇息和靜止不動,這一點同英美派不同,無襯墊石膏剷除後,很少發生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後遺症的,這是屠(開元)院長從德國帶回國內的,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場上得到充分驗證的;又談及,鄧小平在1959年7月股骨頸骨折,由屠院長(教授)負責,方先之教授作助手,楊克勤師兄作住院醫師,赴北京中南海,為鄧小平做治療,僅一個無襯墊石膏作固定,同時,要求小平同志加強自我功能鍛鍊,因鄧小平同志懂得辯證法,知道功能鍛鍊的好處,終於在1959年10月的國慶10周年時,他獨自一人,撐著拐杖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檢閱儀式的故事。
2008年3月13日(周四)的下午5時光景,筆者在宣老家,親眼目睹了宣老為其撰寫墓志銘的記者洪流先生左側股骨頸和髖骨骨折,其兒子帶上X光片子,請教宣老,宣老當著他兒子的面,分析給我聽病情,作診斷的讀片場景,同時,讓其兒子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骨科醫生建議,再補拍攝一張片子。之後,宣老夫婦又親自上門,用無襯墊石膏固定,叮囑洪流先生臥床外加功能訓練,90天治癒了洪流的左側股骨頸和髖骨骨折。
(洪流左側股骨頸和髖骨骨折治癒140天後,擺脫拐杖參加宣老百日祭掃活動)
2008年4月27日上午,宣蟄人恩師在第三期軟組織壓痛點推拿講習班上,曾經講過,功能鍛鍊是我們骨科的命根子,因為只有功能鍛鍊可以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那麼固定完以後,血液循環好了嘛,特別是在石膏固定之下,軟組織損傷或者骨組織損傷得到修復,以踝關節為例:在於踝關節位置放正,固定住了,這種創傷性無菌性炎症,就都被吸收掉了,損傷都是通過化學作用聯繫起來的,炎症吸收掉了,它就不會痛了,所以正確的治療,不可能產生無菌性炎症病變後遺症,反之,必定有後遺症。現在這樣用於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越來越少了。
當初,筆者不得其解,軟組織損傷,又非骨折,怎麼也用石膏作固定?而且還是無襯墊的,現在臨床上好像很少見到用石膏來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了。
(骨科屠開元教授和軟組織外科學宣蟄人教授)
2015年下半年起,筆者開始關注世界職業運動員的運動防護措施的使用,系統學習了運動防護技能,從中領悟到了真諦,同時,又追根溯源,查閱了大量文獻,豁然開朗,頗有感悟,與各位有緣同道,共同分享。
承宣蟄人恩師上述話,不得不從我國著名的骨外科學(矯形外科學)奠基人屠開元教授說開起……
屠開元,一級教授,醫學教育家、中國骨科學(矯形外科學)奠基人,許多著名骨科專家(6000餘名)都曾受教於屠老門下,宣蟄人恩師五十年代初期師從屠開元教授系統學習了屠氏(骨)外學(創傷矯形外科)技術,他倆既是師生關係,又是褳襟親屬關係。
1933年冬,屠開元教授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專修矯形外科,師從世界矯形外科鼻祖、無襯墊石膏創用人貝爾教授(奧地利人)。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貝爾教授和屠開元教授先後赴中國,參加由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教授領銜的中華民國紅十字醫療救護總隊和衛訓總所(抗日戰爭時,全國最大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和軍醫培訓基地),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貝爾教授和屠開元教授圖雲關醫療救護總隊名單—貴陽市檔案館資料)
(中華民國紅十字醫療救護總隊和林可勝總隊長)
1951年4月,屠開元教授任抗美援朝醫療隊顧問,無襯墊石膏技術在韓戰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志願軍傷員作戰爭創傷治療。
屠開元教授在1998年6月的《骨科無襯墊石膏技術·屠開元教授的話》繼續教育培訓教材的「屠開元教授的話」章節中談及:
(屠開元教授 《骨科無襯墊石膏技術 》
屠開元教授的話
1、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我抱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決心,從國外歸來,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帶了一個醫療隊,從此南徵北戰,救死扶傷。
(中華民國紅十字醫療救護隊史料照片)
2、隨著戰事的進展,我被調到圖雲關總隊部的後方醫院,開始做無襯墊石膏繃帶,此方法節約材料,固定密貼,牢固可靠。
(馮玉祥將軍視察醫療救護總隊和醫療救護總隊後方醫院)
3、石膏條做好之後,置於患肢,撫摸平整,使其密貼患肢,然後再卷上石膏繃帶。
貴陽圖雲關——全國最大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和軍醫培訓基地,衛訓總所設有學組18個,其中,矯形外科組主任屠開元,負責主講外科和戰地救護四大技術——止血、綁紮、固定、搬運。
思考一
1、今天,我們從事手技(法)藝術的專業人士,可以根據「屠氏無襯墊石膏的治療理念——固定密貼,牢固可靠」,結合宣氏「軟組織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形成軟組織手法松解術和運動維護有機融合。在材料的使用上,可精選運動醫學品牌防護產品,對手法處理後的患者,作軟組織草本天然植物外敷貼扎維護,將運動防護中的皮膚膜改成紗布繃帶,同時將最外層的白貼覆蓋層,也改用紗布繃帶覆蓋,保持透氣性,以防止皮膚表面出現溼疹過反應。
(紅黃色皮膚膜和奧能 滷米松乳膏)
(筆者創意的「包氏貼扎三劍客」和作踝關節經典的貼扎術演示講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運用手法作定點檢查和定點松解軟組織壓痛點之外,還可以嫁接「壯醫(瓷)棍針」器具,對軟組織壓痛點作進一步全方位的,點、線、面、體的地毯式清障處置,以達到省力、省時、有效、事倍功半的最佳效果。
(壯醫棍針)
3、損傷處置:運用「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人體有規律的軟組織壓痛點分布、軟組織手法松解、結合傳統推拿手法、肌筋膜松解器(易罐)、「頸椎搖櫓手法」和臀部縱例條手法松解對頸部及臀部深層肌群的勞損點作處置。
(「神指」和「肌筋膜松解器易罐)
4、損傷維護:運用醫用石蠟熱敷和中藥外敷損傷點以及白貼和肌內效貼材料。石筱山氏三色膏和三黃膏、鄭懷賢氏新傷腫痛散和梭術散結散及外用舒活酒、美國慕樂白貼材料的固定和肌內效貼的使用。
(醫用石蠟和外敷中藥)
5、通過觀摩筆者珍藏的《骨科無襯墊石膏術》視頻資料中「膝關節和踝關節固定」操作片段,深刻精準地理解屠開元教授的精闢闡述:「石膏條做好之後,置於患肢,撫摸平整,使其密貼患肢,然後再卷上石膏繃帶」的真正涵義,要真正理解「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內涵。
第二部分 運動貼扎
一、運動貼扎
1、運動貼扎術:藉助無彈性和有彈性的材料支撐來保護運動者的損傷部位或免予損傷的方法。
2、貼扎術目的在於固定關節位置,限制軟組織的活動,在穩定的狀況下,對損傷的軟組織進行修復,抑制肌肉收縮及減少關節活動,減少炎性滲出、減輕疼痛。
3、貼扎的效果:
(1)關節、韌帶、肌肉、肌腱力量的補強。
(2)控制關節的活動範圍和對不穩定性的支撐。
(3)精神上的安全感,增加患者心理上的安全性。
(4)傷口的處理,應用創傷膏及繃帶紗布於患部,然後再進行包紮。
(5)踝關節前後,膝關節內側,肘的表面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塗抹凡士林,墊上無菌敷貼料,再進行包紮,以防止過多的摩擦,引起傷口感染。
4、常用的貼扎器材
(1)白貼布——重彈貼——輕彈貼——皮膚膜——防摩擦貼布——護墊——彈力繃帶。
(貼扎專業材料)
(2)貼扎「包氏三劍客」——手術剪刀——繃帶剪——鯊魚剪——木尺——醫用記號筆——「神指」。
(貼扎專用工具套)
5、貼扎的技巧
(1)撕貼布——撫平貼布——正確的走位——平整和鬆緊——牽拉的力度——各種小技巧(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6、貼扎術語(以膝關節為例);
(1)踝關節白貼貼扎:選擇錨點——錨點固定——馬蹲——馬蹄——鎖跟——8字型——覆蓋。
第三部分 運動肌貼
運動肌貼的發明人是日本人加瀨建造博士,於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
運動肌貼目的同貼扎,有異曲同工之妙。
筆者認為:肌貼針對的對象是「無菌性炎症」引起的人體軟組織慢性勞損。無菌性炎症會釋放出的代謝產物是五羥色胺、緩激肽以及一些特殊的炎症介質,這些炎症介質刺激所在的神經末梢,產生不同的炎症反應症狀,臨床上表現為以疼痛為主,酸、麻、熱、冷、燒灼、刺辣等為輔的不同感覺。
一、肌內效貼的原理
1、肌貼增強受損肌肉的收縮能力,減少肌肉過度伸展導致的疼痛,減少肌肉疲勞及痙攣、攣縮的發生;
2、肌貼固定之後,促進受損部位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消除淤血或組織液,改善水腫或內出血,使組織壓下降以減輕特點,並減少炎症反應;具有鎮痛效果。
3、肌貼加以固定之後,增強受損關節的穩定性,防止因不正常的肌肉收縮所造成的關節活動度異常,並能調整筋膜,使肌肉機能正常化,以改善關節活動度。
(筆者在做肌內效貼演示講解)
二、肌內效貼的臨床作用
改善局部血液,促進淋巴回流,消除軟組織腫脹及疼痛,放鬆軟組織或促進軟組功能活動等,支撐及穩定肌肉與關節的同時又不妨礙身體正常活動。
三、肌內效貼的剪法
1、I形;
2、Y形;
3、X形:
4、爪形:
四、注意事項
1、貼布內在出汗,貼布起皺,馬上換下;外在遇水,貼布防水,沒有關係。
2、在使用肌內效貼前,要正確貼布的固定端(錨點)、延展方向(治療和作用方向)及拉力大小,錨點不應施加任何拉力貼於皮膚上。
五、貼扎的控制時間
1、一般持續貼扎1—3天,過敏體質者,24小時為限,使用低過敏系列的貼布,筆者以1.5天為限,不過敏也剔除,謹慎為妙,謹防不測。
思考二
1、貼扎和肌內效貼開發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治療關節和肌肉疼痛,有識之士,要順勢而上,捷足先登,將治療調理同運動損傷防護及運動損傷康復維護相互融合,去迅速佔領這塊聖地。
2、肌貼輔助療法成為臨床醫師、治療師、康復理療師、保健按摩師,運動員為改善患者損傷後的康復提供有益的手段,蘊藏著無限的市場潛力。
3、記住「怎樣做手法就怎樣做貼扎(肌貼)」,通過貼扎(肌貼)「將治療師的手帶回去」。
思考三
1、人體軟組織解剖學和軟組織疼痛醫學理論是靈魂,手法是評估的基礎,融入先進的「軟組織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一定會有天壤之別的療效,賦予手法松解和貼扎以嶄新的內涵。
第四部分 結束語
明道、明道、明道!
不要盲目去追求更多的技法,而應立足於「道」,以道御術,才能不至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會有一次質的飛躍。
宣蟄人導師倡導的「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是不錯的,療效要關注歷史和現狀(李義凱教授)。
軟組織手法松解和貼扎的融合,一定會產生1+1>2的長期療效。
(本資料來源於2017年8月在長沙舉行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八次中醫推拿學術年會論文集 (第166頁——17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