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1年,夏主赫連定連敗秦軍,攻破南安,秦王乞伏暮末投降,西秦亡。
夏主赫連定雖取勝西秦,但迫於北魏的軍事壓力,不得不圖謀西進,另謀出路,以避魏軍鋒芒。
西邊的北涼實力較弱,赫連定意圖舉全國之力,施以突然襲擊,一舉打垮北涼,奪取其地以安身。
不曾料到,夏主赫連定率大軍徵討北涼的消息被吐谷渾王慕潰偵知,慕潰派大軍在半路設伏,趁夏軍正在渡河之機,施以突然一擊,夏主赫連定被擒,全軍潰敗,夏就這樣亡於吐谷渾之手。
歷史往往就這麼奇怪,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一瞬間。
北魏與劉宋的戰爭還未結束,檀道濟率軍北伐,雖然一路進展順利,頗有收穫,但孤軍深入,實犯大忌。
北魏軍隊從側面出擊,一舉斷絕檀軍的糧草供應。糧草一斷,軍心不穩,攻不得進,退不得守,處於進退兩難之境地。
身為統帥的檀道濟不愧有名將之風範,在大軍糧草已斷,魏軍四面圍攻的形勢下,尚能從容應付,一面率先垂範,帶頭節食,以穩定軍心,一面親自斷後,左衝右擋,防止部隊被衝散,全軍將士齊心協力,邊打邊退,秩序井然,得以全軍而返。
其他的部隊就沒有這麼幸運,領頭的將領帶頭逃跑,在撤退的路上不斷被魏軍追擊,不僅丟棄了大量物質,而且還大量被俘、被殺,逃回江南的不多。
北魏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先後擊敗了夏和劉宋的進犯,在北方建立了霸權。北涼、吐谷渾都向其稱臣進貢。
北魏進入相對和平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比較信任崔浩,意圖偃武修文,清理不稱職的舊貴族,徵招文人名士為官,以刷新政治。但中原漢人士族大多不願合作。
崔浩想恢復舊制,擴大士族門閥勢力與聲望,但反對者眾多。
在亂世,欲復舊制,豈可得。在暴力之下,一點文明的影子都難留。何談禮義道德。
各地長期處於戰亂之中,恢復重建是各地方官的首要職責。
北魏滎陽太守王慧龍在這方面成績最優。他治郡十年,一邊大興農業,發展經濟,招引流民,安居樂業,一邊整軍備戰,鞏固邊防。
王慧龍不愧為亂世之能臣,治理一方,安定一方,君不見疑,外足鎮敵。
北魏時刻盯著北涼的動靜,一旦有機可乘,就會乘虛而入。
沮渠蒙遜控制北涼時間甚久,在這期間,經歷了不少生死存亡之戰,憑藉其勇猛和運氣,僥倖過關。到了晚年,惡政不改,民生凋敝,國窮兵疲,後繼無人,再也難以與北魏對抗,其滅亡之期不遠矣。
公元433年,沮渠蒙遜病逝,沮渠牧犍繼位。剛接任之時,處事尚算得體,國內政局較為穩定。並沒有出現潰敗的跡象。
在東北方還存在一個小國,就是北燕,他在北魏的軍事打擊下,只有招架之力,難有還手之時。北燕主仍固執己見,不肯以太子為人質,隨時做好投奔高麗之打祘。手下眾臣人心惶惶,不安於位,這個脆弱的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有沉船的危險。
在南方,劉宋政權在四川的統治也面臨挑戰。
鎮守四川的主將是益州刺史劉道濟,他貪財好聚斂,手邊聚集一大批像他一樣的蛀蟲,為謀利不擇手段,利用手中權力,欺行霸市,壟斷經營,高價謀利,使大量中小商販無利可圖,盡皆失業;農民在殘酷的剝削下,被迫離鄉背井,成為流民。
劉道濟的所作所為,使其人心喪盡。
益州號稱天府,常以一州之力力抗中原。如今內亂頻繁,常引外敵入侵,兵害連連,民不聊生。
氐王楊難當見可機可乘,大舉入侵。劉道濟憑堅城固守,要想守住孤城,必須將士齊心,主將意志堅決,撫民有恩,糧草有備,方能共嘗艱幸,轉危為安。可是,上述這些條件,劉道濟無一具備,故守的非常辛苦,屢遭敗績,隨時有破城之危險。
幸虧攻城部隊也是一群烏合之眾。楊難當襲取漢中之地。劉宋皇帝劉義隆派蕭思話領軍反擊楊難當。蕭思話手下橫野司馬蕭承之出奇兵,一舉大敗楊難當,盡復漢中之地。益州才算穩定。
劉宋政權不僅外患不斷,而且時有內憂。劉義隆信任的兩個大臣,一個是劉湛,另一個是殷景仁,本是相當好的朋友,卻因權力地位改變而生猜疑。劉湛不甘心居於殷景仁之下,時刻想著如何取代他,並且動作頻頻,意欲殺之而不得。
劉義隆不僅不處置他,還刻意加以調和,埋此隱患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