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供應鏈承壓,中國雜交水稻為非洲決戰疫情「囤積糧草」

2020-12-23 華輿

【搜索下載中新社·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綜合報導 眼下,歐美各國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人口稠密、醫療系統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國家才是全球戰疫的決戰之地。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糧食生產已經面臨嚴峻挑戰,這危及到全球糧食安全,對最貧窮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除了想方設法保護國際糧食供應鏈,中國的農業技術人員還在努力提高非洲的糧食自給能力。

糧農組織:全球食品供應鏈「開始崩潰」

4月2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Máximo Torero)在 《自然》雜誌網站上撰文,呼籲各國不要禁止糧食出口,保障糧食流通,以避免疫情大流行引發新的全球糧食危機。

託雷羅表示,沒有食物,就不存在健康。制定政策規定很簡單,但孤立主義絕不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各國必須共同努力,不要建立貿易壁壘,也不要禁止必需的工人跨國工作。

馬克西莫 · 託雷羅(圖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

託雷羅列舉了一系列「供應鏈崩潰」的現象:在印度,農民給奶牛餵草莓,因為他們無法將水果運到城市的市場;在秘魯,生產商將成噸的白可可傾倒進垃圾場,因為通常會購買它們的餐館和酒店已經停工;在美國和加拿大,出於相同的原因,奶農不得不傾倒牛奶;大量來自東歐和北非的移民工人被困在國境線,他們本來應該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農場從事糧食收割工作;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嚴重依賴季節性農場工人,然而他們由於出入境限制(包括使館暫停常規籤證服務)而無法旅行,也有人擔心外國工人可能會成為輸入病例。因為沒人收割,農作物開始在田裡腐爛。

他警告說,如果各國不能將糧食從生產地轉移到最需要的地方,那麼再怎麼豐收也無助於避免糧食短缺。滿載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的貨船都被迫延期停靠,船員則無法下船,導致那些不能及時運輸至市場的易腐食物被白白浪費。與去年同期相比,小麥價格上漲了8%,大米價格上漲了25%。

蝗蟲災情加劇食品短缺

此外,非洲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同時,第二波蝗蟲災情的暴發增添了額外風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受蝗災影響,非洲東部已有2000萬人陷入嚴重糧食不安全境地。

糧農組織表示,目前,非洲之角正經歷著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沙漠蝗蟲疫情暴發。在糧食短缺的國家,如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沙漠蝗蟲疫情暴發對其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蝗災暴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至南蘇丹和烏幹達。而據糧農組織發布的《蝗蟲觀察》,在未來幾個月,大範圍降雨預計將導致東非、葉門東部和伊朗南部蝗蟲數量急劇增加。

蝗蟲(中新網資料圖)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表示,如果要避免糧食問題惡化,就不能浪費時間了。徹底根除蝗蟲並不現實。對於此種規模的蝗蟲群,減少其數量的唯一方法是在空中噴霧和噴灑農藥。對於非飛蝗,應採取地面噴灑農藥的方法。為此,糧農組織正籌集資金以採購防治物資,如農藥、生物農藥、噴霧器、飛機、車輛、防護服等。

中國技術幫助非洲實現糧食自給

當然,好消息也是有的。據人民日報報導,去年5月,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馬達加斯加成立,致力於協助培養更多當地先進農業技術人員,並利用馬達加斯加的多樣環境,選育適合不同非洲國家的雜交水稻品種。自非洲分中心成立以來,已有超過200人次通過課堂授課、田間實踐等形式學習種植雜交水稻技術並在各地推廣。

距離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裡的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近日迎來豐收。據介紹,當地種植雜交水稻的農戶平均稻穀單產達每公頃7.5噸,最高單產超過每公頃10噸。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專程來到田間察看,並表示祝賀。

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圖來自人民日報)

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原是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下屬的一處研究中心,此前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援馬農業項目在這裡進行,效果都不理想。2007年以來,根據中馬兩國籤署的協議,中國政府專家及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帶來先進水稻種植技術,在當地推廣雜交水稻種植。

「中國雜交水稻幫助我們緩解了糧食問題。從今年起,我們將動員一切力量,推動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呂西安·拉那利維魯表示,「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國家糧食進口面臨困難的背景下,雜交水稻為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多年來,中國的農業專家將雜交水稻種子和先進技術帶到非洲,為非洲緩解糧食問題作出貢獻。」據悉,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正積極推廣中國雜交水稻種植技術,預計5年內實現糧食自給,並能向其他非洲國家出口。

「中國專家帶領當地農民種植雜交水稻,成果喜人。這樣的技術應該被推廣至更多非洲國家,支持非洲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願景增添信心。」聯合國糧農組織駐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和葛摩四國總代表塔拉·派屈克在參觀基地後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華輿 編輯/張一天

相關焦點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月5日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日,非洲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28萬例。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當時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未來,全球的糧食生產也難以滿足中國巨大的需求。近30年後的2020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編寫的報告預測,全球範圍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時,中國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後,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
  • 他又「火」了,雜交水稻英文原來這樣說!
    近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及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虎嗅網
    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豐富了作物雜種優勢理論和種子繁育學內容,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不僅為其他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 至少25國今年有嚴重饑荒風險,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非洲聯盟委員會發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特別將嚴重衝擊非洲的糧食安全。在肯亞,受疫情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減少和失業造成的影響,預計有35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在南蘇丹,疫情前,世界糧食計劃署預計該國今年將有650萬人嚴重糧食不安全,疫情將使這一數字大幅增加。
  • 袁隆平飈英語又上熱搜,雜交水稻英文原來這樣說!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雜交水稻發源地——懷化安江農校
    2008年3月經袁隆平院士同意將原安江農校正式定名為「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並親自題寫園名。2009年,安江農校紀念園被國務院特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安江農校大門。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來到安江農校,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之久。
  • 袁隆平飈英語又上熱搜, 雜交水稻英文這麼說!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由於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的明天將是光明的。」「把不可能變可能。」hybrid rice雜交水稻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 陪伴了袁老五十餘年的雜交水稻用英文怎麼說?
    上周,袁老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接受媒體採訪。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只要腦袋還行,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他還寄語年輕人:要有高雅理想,應該賺對社會、百姓有益的錢。而在談及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時,老爺子再次展現了一口流利的英語:「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 African countries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tomorrow.」因為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國家的明天將是光明的。
  • 袁隆平飈英語上熱搜,雜交水稻英文原來這樣說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熱帶沙漠裡竟種出了中國雜交水稻!
    近日,袁隆平團隊就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沙漠裡種水稻,畝產超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資料圖:「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示範田查看超級雜交水稻。郝群英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熱帶沙漠中長出中國雜交水稻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來源於一份跨國邀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受杜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邀請和委託,在當地熱帶沙漠開展水稻實驗種植。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怎麼說?
    10月12日 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 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 採訪中 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
  • 非洲官員:中國雜交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威脅非洲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南南合作的作用更加突出。2019年,非洲食物不足發生率為19.1%,相當於超過2.5億人面臨食物不足,是世界平均水平(8.9%)的兩倍多,且數量增長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區域。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01:59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02:0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11月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 11月16日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一行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代表智利政府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表示,智利把這個獎項頒給袁院士也是因為袁院士的創新,他的偉大成就幫助了全世界的人民。
  • 全球爆發50年來最大危機,中國卻不慌不忙,90歲科學家立下大功
    圖為袁隆平近日,據媒體報導,受到疫情和蝗災的影響,多國糧食減產,一場全球性危機已在路上,但中國卻不慌不忙,此前90歲的科學家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為人民立下大功圖為遭遇饑荒的非洲兒童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疫情,洪災和蝗災相繼出現,讓全球糧食減產了百分之二十,從而爆發了50年來最大規模的糧食危機,尤其是在非洲等國家,本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長期處於飢餓狀態
  • 湖南破解種子難題:以雜交水稻等為支撐,依託隆平高科等企業_科技湃...
    湖南破解種子難題:以雜交水稻等為支撐,依託隆平高科等企業 張尚武/湖南日報 2020-12-23 09:58 湖南日報12月22日訊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據估計,2030年全球水稻產量應比1995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類需求。目前每公頃所產稻穀能養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頃所產稻穀必須要養活43人才行。)If 50% of the conventional rice is?
  • 老田:雜交水稻小麥育種過程中間的「人海戰術」和「群眾運動」
    農林部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先後把雜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項目;中國農林科學院召開協作會,成立協作組,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組織這項研究。從此,一個以「野敗」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協作攻關,有計劃、有領導地在中國南方10個省、市、自治區蓬勃展開。幾十個科研單位,使用上千個品種,做了上萬個雜交組合,與「野敗」進行回交轉育。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愛情(圖)
    會上,江澤民總書記首先向獲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由他親筆籤發的獎勵證書和500萬元獎金。  從湘西南一隅的安江農校健步走上領獎臺的袁隆平,被國際同行譽之為「雜交水稻之父」。這樣一位舉世矚目的世界級水稻研究專家,他的婚姻和家庭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