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中新社·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綜合報導 眼下,歐美各國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人口稠密、醫療系統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國家才是全球戰疫的決戰之地。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糧食生產已經面臨嚴峻挑戰,這危及到全球糧食安全,對最貧窮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除了想方設法保護國際糧食供應鏈,中國的農業技術人員還在努力提高非洲的糧食自給能力。
糧農組織:全球食品供應鏈「開始崩潰」
4月2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Máximo Torero)在 《自然》雜誌網站上撰文,呼籲各國不要禁止糧食出口,保障糧食流通,以避免疫情大流行引發新的全球糧食危機。
託雷羅表示,沒有食物,就不存在健康。制定政策規定很簡單,但孤立主義絕不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各國必須共同努力,不要建立貿易壁壘,也不要禁止必需的工人跨國工作。
馬克西莫 · 託雷羅(圖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
託雷羅列舉了一系列「供應鏈崩潰」的現象:在印度,農民給奶牛餵草莓,因為他們無法將水果運到城市的市場;在秘魯,生產商將成噸的白可可傾倒進垃圾場,因為通常會購買它們的餐館和酒店已經停工;在美國和加拿大,出於相同的原因,奶農不得不傾倒牛奶;大量來自東歐和北非的移民工人被困在國境線,他們本來應該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農場從事糧食收割工作;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嚴重依賴季節性農場工人,然而他們由於出入境限制(包括使館暫停常規籤證服務)而無法旅行,也有人擔心外國工人可能會成為輸入病例。因為沒人收割,農作物開始在田裡腐爛。
他警告說,如果各國不能將糧食從生產地轉移到最需要的地方,那麼再怎麼豐收也無助於避免糧食短缺。滿載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的貨船都被迫延期停靠,船員則無法下船,導致那些不能及時運輸至市場的易腐食物被白白浪費。與去年同期相比,小麥價格上漲了8%,大米價格上漲了25%。
蝗蟲災情加劇食品短缺
此外,非洲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同時,第二波蝗蟲災情的暴發增添了額外風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受蝗災影響,非洲東部已有2000萬人陷入嚴重糧食不安全境地。
糧農組織表示,目前,非洲之角正經歷著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沙漠蝗蟲疫情暴發。在糧食短缺的國家,如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沙漠蝗蟲疫情暴發對其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蝗災暴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至南蘇丹和烏幹達。而據糧農組織發布的《蝗蟲觀察》,在未來幾個月,大範圍降雨預計將導致東非、葉門東部和伊朗南部蝗蟲數量急劇增加。
蝗蟲(中新網資料圖)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表示,如果要避免糧食問題惡化,就不能浪費時間了。徹底根除蝗蟲並不現實。對於此種規模的蝗蟲群,減少其數量的唯一方法是在空中噴霧和噴灑農藥。對於非飛蝗,應採取地面噴灑農藥的方法。為此,糧農組織正籌集資金以採購防治物資,如農藥、生物農藥、噴霧器、飛機、車輛、防護服等。
中國技術幫助非洲實現糧食自給
當然,好消息也是有的。據人民日報報導,去年5月,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馬達加斯加成立,致力於協助培養更多當地先進農業技術人員,並利用馬達加斯加的多樣環境,選育適合不同非洲國家的雜交水稻品種。自非洲分中心成立以來,已有超過200人次通過課堂授課、田間實踐等形式學習種植雜交水稻技術並在各地推廣。
距離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裡的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近日迎來豐收。據介紹,當地種植雜交水稻的農戶平均稻穀單產達每公頃7.5噸,最高單產超過每公頃10噸。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專程來到田間察看,並表示祝賀。
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圖來自人民日報)
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原是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下屬的一處研究中心,此前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援馬農業項目在這裡進行,效果都不理想。2007年以來,根據中馬兩國籤署的協議,中國政府專家及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帶來先進水稻種植技術,在當地推廣雜交水稻種植。
「中國雜交水稻幫助我們緩解了糧食問題。從今年起,我們將動員一切力量,推動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呂西安·拉那利維魯表示,「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國家糧食進口面臨困難的背景下,雜交水稻為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多年來,中國的農業專家將雜交水稻種子和先進技術帶到非洲,為非洲緩解糧食問題作出貢獻。」據悉,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正積極推廣中國雜交水稻種植技術,預計5年內實現糧食自給,並能向其他非洲國家出口。
「中國專家帶領當地農民種植雜交水稻,成果喜人。這樣的技術應該被推廣至更多非洲國家,支持非洲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願景增添信心。」聯合國糧農組織駐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和葛摩四國總代表塔拉·派屈克在參觀基地後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華輿 編輯/張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