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舟
2001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會上,江澤民總書記首先向獲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由他親筆籤發的獎勵證書和500萬元獎金。
從湘西南一隅的安江農校健步走上領獎臺的袁隆平,被國際同行譽之為「雜交水稻之父」。這樣一位舉世矚目的世界級水稻研究專家,他的婚姻和家庭又是怎樣的呢?
(一)
1930年農曆七月初九,袁隆平出生在北京一個舊職員的家庭,父親袁興烈,母親華靜,都是知書達理的的知識分子。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動蕩遷徙的生活中度過的。1953年他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服從組織分配,來到了偏遠荒涼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陽安江農校當教師。
光陰荏苒,袁隆平大學畢業都好幾年了,卻仍孑然一身。同事朋友紛紛給袁隆平張羅對象,但總是介紹一個吹一個。有一次,一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親」,女方卻相中了介紹人,就因為袁隆平生活太隨便,而且不修邊幅。
正因為袁隆平有這個缺點,那些以貌取人的姑娘們見了袁隆平總是敬而遠之。此後,朋友同事們又給他介紹了好幾個對象,也都沒有結果。
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鄰近一中學去代課,一年輕女教師為袁隆平的才華和抱負所傾倒,他們很快就墜入愛河。但在反右鬥爭中,袁隆平由於平時不太關心政治,又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安江農校出現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報。學校領導找那位女教師談話:「要愛情還是要進步?」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這位「慧眼識珠」的姑娘也終於退卻了。袁隆平頃刻陷進了失戀的痛苦之中。
經過這次打擊,袁隆平對愛情婚姻有點心灰意冷了,但他很快就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1961年的一天,他在試驗田裡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他如獲至寶,將種子收集起來,第二年種下進行試驗,望「種」成龍。稻子抽穗後,後代卻參差不齊,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遲的遲,竟沒有一株像原來的單株那麼好。失望之餘,他頓生靈感:跡象表明,這優異稻株不是純種,而是天然雜種,因為純種是不會分離的。那麼為什麼不能搞雜交水稻呢?當時,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已在玉米、高粱等異花授粉作物上取得了明顯的優勢。但經典遺傳學理論認為,稻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這個觀點被列入了美國大學教材。傳統的觀點就一定正確嗎?
經過反覆探索,袁隆平提出: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至於自花授粉作物與異花授粉的區別不過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30歲出頭的袁隆平向傳統的遺傳學理論發出了挑戰。他大膽設想「要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並設計出整套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通過三系配套,完成不育系繁殖、雜交制種和大田生產應用。
一心撲在教學和科研事業上的袁隆平,終於感動了一位賢惠的姑娘,這就是後來成為他終身伴侶的鄧哲。
鄧哲是袁隆平的學生,1957年安江農校畢業之後,分配在黔陽縣農業局當技術員,由於特殊的家庭原因,以致鄧哲到25歲還沒有嫁人。經老師和同學牽線,本來就對袁隆平滿懷敬意的鄧哲滿口答應了。他們沒有過多的花前月下,也沒有置辦任何結婚物品,兩個相知恨晚的大齡青年,僅用幾斤喜糖舉行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婚禮。這年袁隆平33歲,鄧哲25歲。
二
搞雜交水稻研究,是要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之所以要選擇這個科研課題,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那席捲全國的飢餓風暴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靈。
新婚妻子鄧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業,她跟隨丈夫一道踏上了漫漫的攀登之路。
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袁隆平把兩年來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寫出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4期上,引起了國家科委領導的高度重視。
然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剛剛起步,災難深重的「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標語、口號、大字報席捲了安江農校的每一個角落。
一天袁隆平非常鄭重地對妻子說:「鄧哲,我先跟你講一下,你好有個思想準備,明天我可能要上臺挨批鬥,回來就要進『牛棚』了。」原來,袁隆平剛才哼著小調路過「牛棚」的時候,已被打成「牛鬼蛇神」的李老師直言不諱地警告他:「老袁,你別高興得太早了,明天你也得進來,而且還直接歸我管。」袁隆平頓感大事不妙。因為在此之前,就有人揭發他攻擊毛主席的農業「八字憲法」。袁隆平想,自己進去倒沒有什麼,可就苦了妻子和孩子,他不忍心無辜的妻子和孩子跟著自己受罪。他又聯想到了「反右」鬥爭中被迫與自己分道揚鑣的戀人。因此,他不得不鄭重地告訴妻子,讓她作好分手的思想準備。
鄧哲斬釘截鐵地安慰丈夫:「大不了跟你一起種田當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妻子不假思索的明確表態,深深地鼓舞並打動了逆境中的袁隆平。袁隆平十分動情地抱緊妻子和孩子,滿含著熱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意想不到的是,已列入了「黑名單」並做好挨批鬥準備的袁隆平碰到了救星,國家科委致安江農校的一封便函救了他。因為他研究雜交水稻的那篇論文引起了國家科委領導的重視,科委要求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搞雜交水稻研究。袁隆平因此被列入保護對象而倖免了一場劫難。
(三)
60年代末期,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有關部門決定調他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並支持丈夫的鄧哲亳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袁隆平夫婦有3個兒子,定安、定江、定陽。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孤身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鄧哲一個人實在無力照顧這一群待哺的幼兒,只好把兩個大孩子分送到奶奶和外婆家寄養。孩子長到八、九歲時,又相繼回到了母親身邊。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七八十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此後近10年的時間裡,鄧哲一個人帶著3個半大的孩子,外加兩個生活需要照顧的老人,贍老撫幼,耗盡了心血。
1974年底,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病危,鄧哲接到電報,安頓好孩子後急忙趕到重慶,袁父已是奄奄一息。當時,袁隆平正在海南制種。要不要告訴袁隆平?鄧哲舉棋不定。在老人彌留之際,鄧哲徵求了父親的意見。老人說:「隆平在忙著搞雜交試驗,重任在身,無論如何不要他來。」老父親不久就去世了,鄧哲含悲獨自料理完了老人的後事,也沒有告訴隆平。
1982年8月,鄧哲的母親患癌症住院。回黔陽探親的袁隆平正好要去國外訪問,袁隆平覺得去留兩難。鄧哲看穿了他的心思,便說:「你放心去吧,母親有我照顧,不要緊的。」袁隆平十分感激妻子的理解。可是,等袁隆平從國外回來,嶽母已經安息九泉之下了。
搞雜交水稻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南北的光溫進行儘可能多的雜交育種試驗。袁隆平與他的助手們一年四季總是追著陽光南來北往不停地奔波。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到70年代初期就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74年基本獲得了成功。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的決定。1976年,全國示範推廣面積迅速擴大到208萬畝,開始應用於生產。從1976年到1988年,全國10多年中累計種植雜交水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在國內國際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人們都說:「袁隆平在科研上的偉大成就,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給他鋪墊了臺階。」
(四)
從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的10年中,袁隆平已將最初的雜交水稻三系育種法推進到兩系法亞種間雜交水稻研究進軍。該課題若研究成功。水稻畝產將高達800公斤以上。1999年在全國4個點試種37.5畝,平均畝產均達800公斤以上。朱基總理為此特撥了1000萬元的科研經費。
談起妻子鄧哲,袁隆平感慨不已。他說,妻子跟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尤其是在「文革」中他受衝擊的時候,妻子決定與他患難與共令他感激不盡。袁隆平一再表示:「她是一個好妻子,賢內助。」
袁隆平成名之前,由於一心一意撲在科研上,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來顧及妻子和家庭,甚至在他們結婚的時候,因為當時經濟拮据而沒有給妻子買過一件新婚禮物。袁隆平總覺得欠妻子的太多太多。成名之後,袁隆平總想儘量給妻子以補償。
1985年5月,袁隆平赴菲律賓開國際學術會議前夕,特地在北京給妻子買了東西託人捎回去,並致信給妻子說:「在京給你買了兩條裙子和一件汗衫(兩黑一深藍)。這是我第一次買裙子,不知什麼尺碼合適你穿,只好買兩條供你選擇。這些東西我託人帶回長沙,待回國後再帶回安江。」
「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們,全靠你當家和照顧。經常在想,有你這樣一位賢德的妻子,這的確是我和全家的幸福。希望你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多加營養和加緊治病。餘再談……」
雖然沒有年青人那種甜言蜜語或直抒胸臆的綿綿情話,樸實無華的字裡行間,卻蘊藏著袁隆平對妻子濃濃的思念和摯愛。可見,袁隆平夫婦不僅在患難之中能夠風雨同舟,而且在鮮花和榮譽面前也感情甚篤。
今日,袁隆平仍然像以前那樣忙碌,退休家居的妻子仍然要把心分成幾瓣。
袁隆平今年已經71歲了。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身體很硬朗。他仍然像從前一樣,每年都南來北往,輾轉於水稻育種的生產第一線,頂烈日冒風雨,與16名助手們一道深入田間地頭搞科研。他跨溝過壑、步履敏捷而穩健、待人接物、十分平易近人。在他身上,沒有半點學者專家的傲慢和排場。閒暇之時,他也喜歡跟同事們打麻將下象棋、拉小提琴,頭髮長了就請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理一理。
他說:在他有生之年有兩個心願,第一個就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並且應用在生產上;第二個就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目前,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幾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吸引著眾多超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投身這一領域。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雜交水稻科研隊伍能與中國的這支隊伍相提並論。
燦爛輝煌的科研前景和造福全人類的遠大理想,在深深地激勵袁隆平忘我地工作著。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給筆者算過這樣一筆帳:如果超級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並推廣應用於生產,全國2.3億畝水稻只要推廣一半的面積,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畝產只按增產150公斤算,全年可增產糧食200億公斤。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解決5000萬人全年的口糧。
如今,他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大兒子定安大專畢業後,在湖南種子公司工作;二兒子定江,湖南財經學院畢業後,在珠海市財政局就職;三兒子定陽,繼承父業學農,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隨父親一道在湖南省農科院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愛人段美娟也是農業大學的畢業生。
袁隆平的妻子鄧哲把三個兒子養大成人之後,於1991年從安江農校調到長沙工作,當了兩年袁隆平的秘書,1993年退休在家。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的鄧哲仍然要把心分成幾瓣。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因為不知滿足的丈夫還長年在外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