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臺北人》這本書裡,另一篇特別有感觸的文章《花橋榮記》。這些從故鄉漂泊到異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雖在異鄉,心卻始終望著故鄉。
不得已離開故鄉的日子,有些人可以在新的地方生根生長,有些人卻始終活在過去的期待裡,從希望到失望,比如《花橋榮記》裡的「盧先生」。
《花橋榮記》的故事在整本書裡並不出彩,比起那些紅極一時的社交名媛,或風光無限的將軍、飛行員,這篇故事裡的主人公「盧先生」實在太普通。
但通過「榮記」老闆娘的所看所聽所思,盧先生的痴情、樸實、執拗卻又真實地讓人心酸。
從廣西到臺北,從「過去」到「現在」,盧先生與羅家女兒的故事一直在繼續,卻又似乎始終抓握不住。青梅竹馬的戀人遠在故鄉,「重逢」是盧先生唯一的心願,可也是難以實現的心願。
為了有朝一日的重逢,盧先生省吃儉用、努力工作、精心飼養雞仔,再將養大的雞仔拿去換錢,周而復始。初戀的甜蜜和重逢的理想,是支撐盧先生生活下去的希望。
可是在那樣特殊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實在很難支撐現實的殘忍,盧先生拼命攢了十五年的積蓄,一朝被親戚騙光,盧先生全部的希望也化為泡影,看到他恍恍惚惚地魂不守舍,竟然那麼傷感。
失去了希望的盧先生,從滿心希望的理想中一下子跌落到殘忍的現實,生活也翻天覆地。記憶裡清純靈秀的桂林妹子,被現實中潑辣蠻橫的洗衣婆取代,而盧先生呢?
「盧先生才把她捧在手上當活寶貝似的呢。人家現在衣服也不洗了,指甲搽得紅通通的,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聽收音機的歌仔戲,盧先生反而累得像頭老牛馬。」
張愛玲曾說,「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盧先生與羅家姑娘的愛戀,曾經就是盧先生全部的生活,可一朝失去了重逢的可能,盧先生的全部生活被推翻了,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過著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生活。
老闆娘看到瘦得不成樣子的盧先生,心中大驚,可一整條街的人除了談論流言蜚語,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幫到盧先生,直到最後他受傷、發瘋、死亡,他的生命就此結束,關於他的一切也只留在人們的口水裡,無波無瀾。
放不下「過去」的盧先生,最終被「現在」打擊得傷痕累累,丟了性命。
其實放不下「過去」的又何止盧先生一個人,漂泊在異鄉的臺北人,都曾帶著「過去」的懷念小心生活,比如榮記的老闆娘。
但老闆娘懂得從過去與現在中尋找一個恰當的平衡,可以懷念從前的人和事,也要珍惜當下的經歷和時光,畢竟路要一直往前走,才有改變的可能。
「過去」與「現在」,是漂泊在臺北的異鄉人共同的命運,也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過去」已然無法改變,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現在」。
或許當下的痛苦和煎熬會讓人迷失、看不到希望,但一味沉溺在迷失中只會失去更多。
慶幸我們生活的當下,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有更多選擇,想要怎樣的明天,只需在今天付出同等的努力,改變永遠不會不可能。
故事的最後,老闆娘最後走近盧先生的房間,說是為了抵押值錢的東西,但其實只是為了最後送一送可憐的盧先生。
空蕩的房間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但老闆娘看到了一幅舊照片,那是年輕時的盧先生和羅家女兒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也是現實中再也回不去的過往。
看到最後,忽然理解了盧先生為什麼會墮落。
《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有一句話,「我在生活中唯一需要的,是有個人理解我。」
盧先生曾經那麼渴望與故人重逢,卻沒想到現實生活中屢遭打擊,別說故人重逢,連能夠理解他的人都是奢侈,失去了希望,生活早已沒有意義。
《臺北人》一整本書都是漂泊在臺北的異鄉人的故事,年代不同了,人的情感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感恩這個時代,讓我們更加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