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奶」新賽道,出走西南的新希望,能否北上挑戰伊利蒙牛

2020-12-16 澎湃新聞

文/Kinki

來源/熔財經

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

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想要在常溫奶市場彎道超車,乳企們一時也難以超越蒙牛和伊利,它們兩者的銷售渠道幾乎已完全下沉,經銷商關係穩定,而且對消費者來說,有著龐大的消費慣性。

正面迎戰似乎很難,但近些年來,乳業的風口也變了,異軍突出的「低溫奶」市場,或許會造就了一批新企業,帶來不一樣的新機遇。

低溫奶VS常溫奶,乳業格局將會改變嗎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牛奶大致分兩種,一種是超高溫殺菌的常溫奶,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讓牛奶在常溫下遠距離運輸,並延長保質期,但高溫殺菌也會讓牛奶中的活性營養物質流失。

而另一種巴氏鮮奶則是採用低溫殺菌工藝處理,也就是低溫奶,這種工藝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物質和營養物質,但保質期短,且需要冷鏈運輸。

目前,我們國家的低溫奶消費,大概只佔液態奶市場的25%左右,但在日本、歐美等國家,這個數字可是高達98%的。

為什麼在我國,常溫奶才是常態,而營養更高、口感更鮮美的低溫奶,卻乏人問津。

「熔財經」以為,其中一個原因,跟低溫奶製品的特殊性有關,低溫奶保質期短,需要大量的冷鏈基礎設施,銷售半徑有限,因此大多低溫奶只能依附在乳源附近區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很難有一個低溫奶品牌,能打造成類似伊利、蒙牛那樣的全國性品牌。

另一個原因,跟目前行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有關,兩大乳業霸主蒙牛和伊利,都在內蒙古起家,企業牧場也多在內蒙古附近,考慮低溫奶的特殊性,註定「蒙伊」只能選擇方便運輸的常溫奶作為主打產品。

畢竟中國80%以上的奶源都在北方,但80% 的牛奶消費者都在南方,「北奶」要「南運」,常溫奶是最好的選擇。

行業霸主既然選擇了常溫奶,在市場沒有更大的消費需求之前,它們自然也不願意推廣低溫奶,畢竟低溫奶更好,打臉的可能就是常溫奶了。

而且,對消費者來說,低溫奶雖好,可一旦考慮購買的便捷性、性價比等因素,更多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常溫奶。

不過,隨著近年來的消費升級,還有大家對「新鮮」這個概念的關注,消費者已經越來越重視營養和健康這一塊,有數據預測,未來四年,低溫奶的複合增速將達7.4%,高於常溫奶的1.9%。

低溫奶有望成常態,乳企紛紛瓜分市場

低溫奶將逐漸成為餐桌上的首選,這很有可能是中國乳業的未來。在那天來臨之前,乳業市場將重新洗牌,蒙牛和伊利或將無法維持現在的霸主地位了。

前文也提過,受冷鏈和運輸距離限制,低溫奶品牌的區域性非常強,因為一般冷鏈的配送半徑,也就在乳源周邊的300-500公裡左右 ,再多的話,配送成本將會大幅提高。

所以,乳企在哪個區域的市場份額最高,跟其乳源的位置,其目前的供應鏈能否攤分成本,冷鏈的鋪設程度,以及進入該市場的時間等都有關係。

目前,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蒙牛和伊利兩巨頭也在發力追趕。不過,有別於常溫奶市場,低溫奶市場的品牌集中度還較低,簡單來說,一眾乳企仍處於「軍閥割據,各自為王」的階段。

其中,所佔的市場份額雖然不是最大,但新希望近來的發展和表現卻很亮眼,儘管體量不是最大,但其發展增速卻最快。

(2019年1月,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名稱為「新乳業」,下文簡稱為新希望乳業)

以2019年的營收為例,光明的同比增速是7.52%,三元的乳製品行業的增速是10.88%,而乳業巨頭伊利股份的同比增速是13.97%,相比較之下,新希望乳業能實現14.1% 的增速,由此可以推測,在低溫奶市場上,其渠道鋪設及動銷能力,已經有成熟的運行方式了。

另一方面,新希望乳業投入到低溫奶的資源更多,其專注程度也更大。近年來公司低溫奶的佔比持續提升,到今年上半年,公司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已經超過60%。

相比較之下,光明和伊利旗下的產品多元化程度更高,而三元除了乳製品外,還涉及冷食冷飲、飲料、食品等。

以光明乳業為例,從公開數據獲悉,截止2016年為止,其常溫奶和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分別是49%和43%。

16年後的年報沒有再分開公布常溫奶和低溫奶的數據,但此前莫斯利安作為光明的拳頭產品,佔了光明1/3以上的營收來源,這個情況在新任董事長濮韶華上任後才有所改善,因此光明在低溫奶上的關注度,可能比不上新希望乳業。

主攻低溫奶,能帶來什麼好處?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低溫奶的毛利率更為可觀,因為低溫奶一般都是近距離運輸,一旦牧場和冷鏈布局完成後,運輸物流等成本就可以被攤分。

一般來說,低溫奶的毛利率要比常溫奶高10~20%,像新希望乳業的毛利率,就能去到35.1%。

(各品牌常溫奶的毛利率數據)

新希望乳業是在14-17年間,逐漸調整常溫奶和低溫奶的比例的,到17年為止,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從47.13%增長至58.18%,而常溫奶則從49.65%下降至40.34%。

回看這幾年的營收數據,也是17年之後明顯有較大的提升。新希望乳業15-19年間的營收分別是39.15億元、40.53億元、44.22億元、49.27億元和56.75億元,18和19年的營收同比增長達12.44%和14.14%,比過去三年都高。

雖然,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增速顯示了這是一家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企業,但其營收,特別是淨利潤的數據,卻有點拉後腿。

2019年,光明乳業淨利潤4.98億元,同比增長45.84%;三元的淨利潤雖然不多,但營收增長了近10%,為81.5億元,而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僅為56.75億元,淨利潤2.44億元。

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和利潤數據不如理想,直接導致了公司在投入上受到制約,比如研發費用的投入。

2019年新希望乳業投入研發費用2763萬元,同比減少10.61%,相比之下,光明投入6814萬元,巨頭伊利更是投入了5.4億元。

乳企的研發費用除了用於產品開發,對低溫奶產品來說,研究如何提升產品的保鮮期,比如從7日到14日,就已經能為企業獲取很大的增利空間,同理還有冷鏈配送設備的研發等。

梳理之下,新希望乳業的財務數據確實不夠漂亮,甚至還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在幾次公開採訪中,董事長席剛也談到了這一點,但他也透露出企業的另一個野心——爭搶乳源。

和蒙牛、伊利一起爭搶牧場,為的就是佔領市場

在低溫奶領域,地域品牌壁壘、運輸距離,包括冷鏈設備等,都有很高的準入門檻,行業巨頭想像常溫奶一樣,通過成本和規模的優勢實現贏家通吃,不容易。

所以,無論是像蒙牛、伊利這樣的巨頭企業,還是地方性的小企業,為了能快速佔領低溫奶市場,選擇收購牧場,再藉此覆蓋附近的區域市場,是最快速的做法。

(過去一年乳企發起的牧場收購計劃)

截止目前,新希望乳業擁有不同品牌的13家乳品企業和11個奶源基地。主營業務由30多家家參控股子公司承擔,主要包括乳製品生產及銷售公司和牧場。

但是,成也牧場,敗也牧場。成的是,目前新希望乳業旗下牧場遍布四川、寧夏、安徽、浙江等地,從分布數量上看,僅次於伊利蒙牛;從分布範圍來看,比「蒙牛伊」更廣。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牧場,都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更甚者會拖累整個公司的財務數據。根據招股書,新希望乳業的自有牧場,除了在雲南的牧場外,其餘均為虧損,其中,四川新希望奶農養殖有限公司虧損最多。

(數據來源:新希望乳業IPO招股書)

除此以外,新希望乳業旗下子公司的業績也堪憂。眾多子公司中,只有兩家企業能為母公司貢獻超過10%的利潤,分別是四川乳業和昆明雪蘭,其它子公司或微利,或虧損。

而且,對比四川乳業和昆明雪蘭在2019年的利潤數據,分別為1.05億和6515萬元,對比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下半年兩企如無突破性增長,估計今年兩者的利潤都會微跌。

這些收購回來的子公司,組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不好管理之餘,還可能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但儘管如此,新希望乳業的收購之路並未停下來,今年5月,新希望乳業用17.11億元全資收購寰美乳業。

17億是什麼概念?要知道新希望乳業在2015-2019期間,同期淨利潤分別只有3.02億元、1.50億元、2.22億元、2.43億元和2.44億元,加起來都還沒有17億元。

加上企業目前已經處於高負債區間,2019年的資產負債率更高達61.66%,此次交易更是全現金支付,接下來,公司帳面的現金將會更加緊張了。

不過,撇除財政數字的考量,這波操作也很符合新希望乳業一貫的作風,年輕管理團隊的進取和冒險風格。

同時,也蘊含著新希望乳業下一階段的目標,在以四川為核心的西南區域潛伏已久,新希望乳業需要尋求二次擴張了。

(數據來源:新希望乳業IPO招股書)

衝出西南,發力西北,新希望乳業能如願以償嗎?

先來看看目前低溫奶的區域版圖:華東和華中地區,光明、伊利和蒙牛佔據品牌前三名。其中,光明是這兩個區域的老大哥,光明近50%的低溫銷售集中在華東地區,約40%的份額集中在湖北市場。

華南地區則以地方性品牌為主,主要為燕塘和晨光。北京可以單拎出來,三元在這裡佔著強勢地位。剩下的華北和東北,除了伊利和蒙牛以外,還有君樂寶、輝山乳業等品牌環伺。

而新希望乳業,則主要以西南市場為主,同時和蒙牛一起,瓜分著西北地區的市場。即使已經高負債,新希望乳業還是一定要拿到寰美乳業,正是基於商業版圖的考量。

(寰美乳業是夏進乳業的母公司)

寰美乳業在寧夏區域有非常大的區域優勢,拿下寰美,就是拿下了寧夏市超過50% 的低溫奶市場佔有率,還能趁機開拓陝西、甘肅兩省,將整片大西部地區串聯起來,攻佔這裡的低溫奶市場。

屆時,在西南這片區域,新希望乳業與蒙牛或還會有一戰,併購雖然為它帶來了直接的市場優勢,但如何修復財政上的劣勢:不併購,沒有新市場;過度併購,數據堪憂,還會進一步影響自己的研發投入。

這些,都是新希望乳業想進一步成為全國品牌,而必須考慮的問題。接下來,新希望乳業或許要將旗下的子公司做一個全面的梳理,該砍的砍掉,績優的加以扶持,負債率下去了,投資人的信心自然也更足了。

況且帳上的現金流充足,在宣傳投放上也能更給力,畢竟現在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的信心,也離不開品牌效應。

中國用了20年時間,打造出現在的乳行業格局,雖有行業巨頭,可中國乳業也一直沒能完全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特別是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奶劣於進口奶」這個結論,不管是否被證明,卻已經被消費者蓋棺定論了。

近年來,德運、安佳等進口奶品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消費升級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多是對進口奶源的信任,和對進口奶營養成分的認可

中國乳業如何在口碑上打一場翻身仗,低溫奶正是突破口之一。

國產常溫奶可以被進口奶取代,但低溫奶卻不能,一眾乳企只有實打實做好乳源管理、冷鏈物流管理,最大程度為消費者送上優質口感和健康的好奶,這一代的消費者,才會為國產奶買帳。

「熔財經」相信,低溫奶這條賽道,不僅擁有無限商機,也是中國乳業的未來。

熔財經:城市商業新媒體,區域經濟連結者,產業趨勢發現地。

相關焦點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目前,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蒙牛和伊利兩巨頭也在發力追趕。不過,有別於常溫奶市場,低溫奶市場的品牌集中度還較低,簡單來說,一眾乳企仍處於「軍閥割據,各自為王」的階段。成的是,目前新希望乳業旗下牧場遍布四川、寧夏、安徽、浙江等地,從分布數量上看,僅次於伊利蒙牛;從分布範圍來看,比「蒙牛伊」更廣。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牧場,都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更甚者會拖累整個公司的財務數據。根據招股書,新希望乳業的自有牧場,除了在雲南的牧場外,其餘均為虧損,其中,四川新希望奶農養殖有限公司虧損最多。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低溫奶賽道的「大生意」蒙牛作為常溫奶巨頭,入局低溫奶市場,其實是「蓄謀已久」。尼爾森數據顯示,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巴氏低溫奶市場份額都在99%以上,但我國目前巴氏低溫奶的市場份額僅有15.2%,遠低於常溫奶84.8%的市佔率。這樣的差距,也正是中國低溫奶的增長空間。
  • 蒙牛欲與伊利爭一哥,與可口可樂合作低溫奶,最大受益者或是中糧
    消息面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日前通報,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在4月29日審結。據悉,新的合資公司將在國內生產並銷售低溫奶產品,且是一個全新的品牌。近年來,低溫奶成各大乳企爭相布局的香餑餑,競爭愈發激烈。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低溫奶賽道的「大生意」 蒙牛作為常溫奶巨頭,入局低溫奶市場,其實是「蓄謀已久」。不少乳企依託區域市場優勢,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野蠻生長,比如華北地區的君樂寶,江浙滬地區的光明,西南地區的新希望等,在廣東地區還活躍著大量的地方品牌,如風行、香滿樓等。
  • 可口可樂賣奶:「碳酸飲料」標籤下陷瓶頸 低溫奶賽道能否破局
    原標題:可口可樂賣奶:「碳酸飲料」標籤下陷瓶頸,低溫奶賽道能否破局   摘要:歷經半個月的磨合,
  • 剛剛,新希望開股東大會!董事長談最新併購,還評巨頭入局低溫奶
    會後,新希望乳業董事劉暢、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新希望乳業總裁朱川等該公司高管與包括小食代在內的媒體和KOL進行了在線問答交流,談到了疫情影響、併購動作和低溫奶布局等方面的最新消息。新乳業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現場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蒙牛乳業伊利股份跑馬圈地爭奪原奶市場的背後
    逆轉:下遊奶企業績平平,上遊奶企業績向好在蒙牛乳業、伊利股份同時搶佔奶源地的同時,奶業市場正在發生逆轉:那就是伴隨著乳業行業的發展,在巴氏奶和低溫奶的高調崛起背景下,常溫奶不再是市場競逐的焦點。在這個行業變局下,中國的乳製品行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競爭,這個競爭既來自全國性乳企,也來自地方性乳企。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而蒙牛方面,也試圖藉助可口可樂豐富的品牌、渠道經驗,幫助其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快成長。 但一加一能否真的大於等於二,則要進一步觀察其合作的方向和品類。 02 常溫奶vs低溫奶  鑑於此前已經有了那麼多的暗黑飲品,比如櫻桃味可樂,藍莓味可樂甚至大蒜味可樂的存在。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由此可見,低溫奶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02-巨頭的困境與區域乳企的優勢 如今,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為什麼伊利、蒙牛這兩個乳品巨頭沒能上榜?
  • 可口可樂聯姻蒙牛!可口可樂盤牛奶來了,蒙牛欲與伊利爭一哥寶座
    上海至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戟在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碳酸飲料的消費增速目前處於較低水平,產品多元化能夠更好幫助企業應對消費市場風向轉變帶來的挑戰。消息面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日前通報,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在4月29日審結。
  • 低溫奶雖好,但也受到自身限制帶來的制約,全國各地選擇各不相同
    與拎起來即可走親訪友的常溫奶不同,低溫奶通常是家庭自用的選擇,隨著觀念的改善,與物流水平的不斷提升,低溫奶也逐漸走入了千家萬戶。低溫奶具備較強地域性華東地區光明、伊利和蒙牛三家分列一、二、三位。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19年光明在上海地區鮮奶市場份額佔有率高達40%,而伊利、蒙牛、三元,這三家公司合計不到20%。而低溫酸奶方面同樣是類似情況,光明在上海佔有率達到30%左右,伊利加蒙牛合計佔比僅為18%左右。華中四省,仍舊是光明在銷量上遙遙領先。
  • 年終盤點之乳業篇:爭飲低溫奶 乳企打響奶源爭奪戰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原奶的價格自今年5月開始上漲,至10月中旬漲幅達10.67%。在此背景下,伊利、蒙牛、飛鶴等頭部乳企紛紛加大布局上遊奶牛養殖力度,打響奶源爭奪戰。低溫奶對品質要求高,需要高品質的分布式奶源和冷鏈物流配送儲運體系配合,保質期一般也不超過7天。當前技術水平下,覆蓋半逕往往不超過300公裡,因此低溫鮮奶也是區域乳企的專利,各乳企劃片而治。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光明乳業在全國巴氏奶市場份額近40%,位列第一。其他巴氏奶品牌主要分散在各區域,如四川新希望、北京三元、遼寧輝山、黑龍江完達山等。
  • 伊利、蒙牛、新希望集體大漲,國內乳業要變天?
    不只是國內成績優異,在全球市場,伊利也在不斷進步。去年 8 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 2020 年「全球乳業 20 強」榜單中,伊利再創新高,位列第 5 名。 不過,這一次不只是伊利市值上漲,在同一期間乳品行業幾乎是集體大漲:蒙牛乳業上漲7.32%,原生態牧業上漲7.79%,莊園牧場上漲7.87%,西部牧業上漲20%,中國聖牧上漲16%,光明乳業、三元股份、新希望乳業、天潤乳業、皇氏集團、燕塘乳業等皆漲停封板。
  • 低溫奶專題報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生奶採取政府引渠、政策扶持的方式,通過專項計劃向中小學生提供定點企業按國家標準生產學生專用奶。學生群體大且消費穩定,但學生奶對於品牌和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目前學生奶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掌握在伊利、蒙牛、光明和完達山四個品牌手中。企業旗艦店模式只有光明、蒙牛、新希望、伊利等龍頭乳企在本地開設的直營體驗店,總體數量不多,還在初步試水階段。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資本星球,作者 | 卡莎,編輯 | 菲茲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美團VS餓了麼,賽道巨頭捉對廝殺中從來都充滿了話題。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
  • 原料奶價格上漲推升業績 蒙牛伊利開啟奶源「買買買」模式
    原標題:原料奶價格上漲推升牧業公司業績 蒙牛伊利開啟奶源「買買買」模式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許潔近一周時間,國內兩大乳業龍頭企業紛紛出手,目標直指上遊奶牛養殖企業。先有蒙牛乳業以3.95億港元認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股份,成為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緊接著,伊利股份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以自有資金約2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4.3億股股份,成為其主要股東。兩大乳企同時向原奶企業出手,此舉不僅成為行業焦點,同時也提振了奶牛養殖企業的股價,中國聖牧和中地乳業的股價應聲上漲。
  • 留給蒙牛和伊利的時間都不多了!
    9月中下旬,推出冷萃咖啡拿鐵、全新酸奶品牌減法……9月17日,賣掉君樂寶的蒙牛收購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公司貝米拉,希望在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板塊取得突破式增長;其次是擴展東南亞和澳洲等市場。…… 千億目標在前,留給蒙牛的時間不多了。而對於伊利來說,也必須毫不鬆懈。
  • 新乳業17億元併購夏進乳業 競爭推動區域乳企整合
    5月5日晚,國內泛全國化的區域乳企新乳業(002946.SZ)宣布以17.11億元的代價,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的母公司——寰美乳業。在低溫巴氏奶賽道競爭加劇之後,正在倒逼國內緩慢的區域乳企的整合進程提速。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例如上個月引起全網熱議的「可牛了」,並非我們平時聊天脫口而出的形容詞,而是蒙牛與可口可樂合作將中國乳業品牌推出國門而共同組建的新公司名。還有伊利在今年進博會上展出的金領冠睿護奶粉,其實是來自已成立六年的大洋洲生產基地。是的。
  • 蒙牛增持聖牧,伊利認購中地,奶源爭奪掀起「入股」潮
    前有蒙牛增持認購中國聖牧成最大股東,後有中地乳業擬引入伊利為主要股東。8月3日,中地乳業在港股市場大漲超50%。這與前一天晚上,伊利發布公告稱認購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約19.9%的定向增發股票不無關係。而在不到一周前,中國聖牧發布公告稱,蒙牛以每股0.33港元認購其約11.97億股新股,涉資約3.95億港元。頭部乳企紛紛增資入股中小乳企主要是為了搶佔奶源地,這背後也反映出國內低溫奶市場競爭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