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指西南,盛夏光年將有所分離,乳鴉啼聲,似乎提醒著人們立秋的到來。八月,當我們還沉浸在暑期的歡樂時節,秋以昂揚姿態已開始在舞臺翩翩起舞了。
到了立秋,綠葉依然濃密,甚至於轉向蒼翠,枝條上綻放的不是花蕾的萌動,更多的是果實的冀望。立秋作為季節轉換的節點,各種祭祀活動充實著它的內容。據說,在周朝,立秋時,周天子要率領手下的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西郊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進行祭祀。而到了宋代,每年立秋,皇宮裡都要在殿內移栽梧桐樹。等計算的立秋時辰到了,史官還要報一聲:「秋來了!」 若此時,黃葉應聲而落,可謂得吉時。在立秋,滿滿的儀式感讓人感受到對這個秋天的重視,也是對豐收的盼望。秋,禾與火的組成,預示著收穫的圓滿,春華秋實,金色年華帶來了生命的喜悅。立秋,並不是說大自然立即呈現「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的景象,也並非皆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時候的變化還是不明顯的,夏秋之際,仍然有著熱的重奏迭起。這種熱,仿佛是跑步比賽到達終點前的那段時間,急忙忙地在衝刺,愈發是顯示出霹靂手段。在上海,立秋之後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所以有「秋老虎」之說。不過還好是立秋了,記得家裡老人最喜歡說的是「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是8月7日上午,涼風有信,總讓這個「秋老虎」不那麼難熬。現在室內也大多用空調降溫,曾經小時候常用的大蒲扇也成為了記憶。吃完晚飯,搖著大蒲扇,茄三河,那段時光愜意也溫馨。只是現在蒲扇也就作收藏了。等公交車的時候,姑娘手中搖曳的也不是檀香扇,大多是手持式風扇。立秋時,上海人喜歡吃西瓜,叫「啃秋」。可能是怕立秋後吃西瓜太涼性,也有說是立秋吃西瓜,身心涼快,四季所得病從此能去除。炎日當頭,將西瓜切片,快意分瓜;或者將西瓜一切為二,捧著半個西瓜,一邊吹著涼風,一邊用調羹舀著瓜肉。瓜肉若是起沙瓤,風味更佳。舀西瓜的時候,小朋友習慣將中間那塊部位先吃,這個「最甜」的細節,也是後來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那段情景。立秋,一葉還知秋,天氣未必轉涼,但心有所感,詩有所寄,明月松間,還賞這早晚辰光。(王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