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勵各地區各部門主動作為、狠抓落實,推動形成開拓創新、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對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發現的43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其中,此次通報表揚的典型經驗做法共43項,涉及實地督查的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上海市推出線上「點單式」服務平臺便利企業申領就業補貼等7項人社部門典型經驗做法獲通報表揚。
上海市推出線上「點單式」服務平臺便利企業申領就業補貼
為方便企業了解各類就業補助政策及辦理相關事項,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照「在網上業務辦理平臺探索實現一次性完成所有惠企政策的申請及辦理」的思路,開發了就業政策「點單式申請」平臺,助力企業降低政策獲取成本,優化營商環境。
一、線上服務開啟新模式。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就業扶持政策的一攬子受理,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助力企業辦事「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4月30日,就業條線惠企政策「點單式申請」平臺正式上線。目前,平臺內共有「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初創期創業組織社會保險費補貼」等就業惠企政策30個,涵蓋就業、創業、培訓等多個領域。其中,15個惠企政策已實現全程網辦,12個惠企政策正在進行系統開發,另有3個惠企政策因為臨時性政策等原因維持線下辦理。
二、「點單」服務呈現新特色。「點單式申請」平臺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惠企政策「菜單式呈現」。企業在登錄平臺後,可以在一個界面內點擊查詢所有惠企政策的辦事指南。同時,系統會根據企業在人社資料庫中的基本信息自動初篩得出某個具體企業可能符合申請條件的惠企事項。通過就業惠企政策的菜單式呈現,既實現了企業對所有惠企政策的集成式獲知,降低了政策獲取成本,又避免了企業因為政策理解把握不準可能導致的漏申請、錯申請等情況發生。二是惠企政策「點單式選擇」。在了解惠企事項詳情後,企業可直接在界面內勾選擬申請的事項。系統內嵌互斥算法,當兩類及以上項目不能同時申請時,系統會自動進行提示,企業可依據本單位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惠企政策申領組合。三是惠企政策「一站式辦理」。目前,上海已經將所有全程網辦的就業惠企政策通道進行了整合,統一從「點單式申請」平臺進行接入,企業可在平臺內通過系統輔助引導的方式,直接辦理各項政策申請。
三、創新服務取得新成效。通過平臺的開發,企業既可以快速了解每個惠企政策的《辦事指南》,同時還可以通過平臺辦理全程網辦的惠企事項,有效化解政策複雜繁多導致企業政策不知曉、申請不方便的頑疾,降低了企業政策獲取成本。截至10月底,已有13116家企業通過平臺在線辦理了14028次惠企補貼政策申請業務。9月底,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進一步對平臺界面進行了優化,9月28日新版平臺上線後至10月底,企業已通過平臺查詢各類就業惠企政策辦事指南17793次。
江蘇省常州市打造智慧「五雲」就業服務新體系
今年以來,江蘇省常州市圍繞「六穩」「六保」任務,精準回應群眾需求,從「網際網路+N」視角出發,打造了「雲降福利」「雲端服務」「雲集資源」「雲上學習」「雲梯幫扶」智慧「五雲」就業服務新體系,加速開啟就業創業信息化應用E時代。
一、做優「網際網路+政策」,激活企業的一池春水。為鼓勵和引導企業正確應對風險、減少裁員現象發生,常州市出臺了《關於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通知》,並改進服務方法,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積極爭取統計部門支持,掌握企業信息和所屬行業信息,在最短時間內精準鎖定發放對象。對金額10萬元以下的無需企業申請,通過稅務部門採集企業銀行帳戶信息,依託人社「金保工程」作大數據比對篩查,審核通過後直接發放。通過「常州人社」APP向小微企業、個體戶精準推送辦理創業「富民貸」的相關政策。今年1—10月,常州市共向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37億元,落實開業補貼、優秀創業項目孵化補貼等創業扶持資金1182.3萬元。
二、做強「網際網路+平臺」,盤活市場的供給資源。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覆蓋全市的智慧人力資源市場「雲招聘」平臺,面向所有單位和個人提供一體化、雙實名、智能化的招聘求職服務,打造「永不下線」招聘服務。疫情期間,為滿足企業復工復產和勞動者就業需求,緊急開發「返常人員排查直報系統」,幫助超40萬名農民工安全返崗;推出「抗疫期間留常勞動力調劑專區」,每天至少舉辦1場網絡招聘會,組織5500餘家企業線上提供超過17萬個崗位,有效地緩解了疫情帶來的就業壓力。為滿足不同年齡層、行業專業和作息時間勞動者的技能培訓需求,常州市率先推出覆蓋技能培訓全業務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雲平臺」,讓勞動者足不出戶即可學技成才,充分提升了勞動者的就業能力。
三、做精「網際網路+服務」,免去群眾的後顧之憂。常州市加快網際網路、大數據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研發應用,多個項目在穩就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全國首家掛牌「華為政務行業示範中心」,「智慧人社」持續擴容提質,全力打造人社網上辦事大廳、「常州人社」APP掌上服務大廳和常州人社微信公眾號「兩廳一微」服務矩陣。建設人員實名認證平臺、精準化消息服務平臺、人社公共服務知識庫平臺、電子檔案一體化應用平臺和資金清繳結算平臺,全面支撐線上線下應用。提供「就業掌上360」服務,個人隨時隨地可通過手機辦理失業登記、失業保險待遇申領、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社保補貼申領、富民創業擔保貸款申請、代理及檔案服務、高校畢業生服務等73項業務,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裡」。
福建省創新「1234」穩就業工作法保持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今年以來,福建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創新「1234」穩就業工作法,保持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一、建立一套政策體系。始終將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位,按照「任務下達、權限下放、資金下沉、政策鬆綁」的理念,打造福建省「就業政策超市」,省裡定框架和標準上下限,資金打包下達,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授權地方制定本地化政策,打出省市政策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福建特色的穩就業政策體系。
二、堅持「輸血」和「造血」雙輪驅動。「輸血」政策突出抓好門內、門外、兜底「三條保障線」。門內保障線著力擴大和穩定崗位供給,實施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幫扶行動、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行動、民生兜底專項行動等「八項行動」,帶動增加約25萬個就業崗位;實施援企穩崗行動,推進減稅降費、穩崗返還和以工代訓,穩企穩崗穩預期。門外保障線著力保失業人員生活,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強化失業人員再就業援助。兜底保障線著力幫扶社會化難以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拓展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和失業人員第三方幫扶,穩住就業基本盤。「造血」政策突出激發「雙創」活力,培育壯大新動能拓展就業。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發展,鼓勵靈活就業,計劃2021—2025年每年從省級就業補助資金中,統籌5000萬元創業支持資金;完善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鼓勵人才紮根福建就業創業;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拓寬高技能人才就業發展空間。
三、關注三項指標。做大就業增量,拓寬城鎮初次參加工作人員就業渠道,提高青年勞動參與率,全力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任務,努力把最大的數量壓力轉變為最好的人才機遇。盤活就業存量,率先開展共享用工調劑,加快勞動力供求對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升失業人員再就業指標,努力化就業壓力為人力資源活力。控制就業變量,防控暫時失業轉變為長期失業,防止難就業轉變為零就業,穩控失業率。
四、聚焦四類重點群體。千方百計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組織實施「十個一批」行動,截至10月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推動農民工轉移就業,實施「6+1」勞務協作行動,開展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一站式」服務,率先開展包機運輸;抓好退役軍人各項扶持政策,推進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續工作「攻堅」行動,做好就業援助幫扶;實施就業扶貧「掛圖作戰」,有就業意願、培訓意願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扶貧就業率、培訓率「雙百」目標。截至10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7.66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9.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7%,穩定在5.0%的年度目標以內。
湖南省湘潭市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活動
實現企業穩行業穩重點人群穩
湖南省湘潭市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守牢民生底線的關鍵抓手,在持續5年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三送」活動的基礎上,創新實施穩企業、穩行業、穩重點人群「三穩」行動,採取沉下去、送上門、點對點、實打實的方式,推動就業幫扶及時直達、精準滴灌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民生百業,以千方百計穩住千家萬戶「飯碗」,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實現了以就業底線之穩確保發展大局之穩。
一、牽牢實體企業「牛鼻子」,全力以赴援企穩崗。穩住了企業,就保住了就業崗位。爭分奪秒招工。全力保障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緊急調度用工。正月初三開始主動上門對接,5天時間幫助湖南永霏、臻和亦康解決招工缺口300多人,企業產能增加10餘倍。真金白銀減負。堅決確保惠企政策紅利落實到每一家企業。截至目前,為各類企業減負降費約15億餘元,如為湘電集團一次性送去穩崗返還資金6494萬元,幫助2000多名員工順利實現內部分流安置;各類創業園為中小微企業減免支出1600多萬元。精準高效服務。突出服務「快、準、實」,人社系統全員參戰,深入一線開展「百千企業幫扶」,派出31支駐企「三送」幫扶小分隊,為125家重點用工企業做好人崗匹配,穩崗率達99.77%。
二、打好關鍵行業「組合拳」,千方百計紓難解困。穩住了行業,就保住了就業預期。幫扶困難行業解困。為旅遊、餐飲、外貿等受疫情影響較大、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行業發放補貼660餘萬元。支持特色行業穩產。大力扶持檳榔、湘蓮等特色產業,組織以工代訓5000餘人,力保勞動密集型特色行業就業穩定。激活新興行業潛力。紮實做好快遞外賣、微商電商、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參保工作,創新推行訂單式、定製式、學徒式相結合的職業培訓模式,組織技能培訓5.2萬人,新增就地就近就業4萬餘人。
三、找準重點人群「著力點」,精準施策夯基固本。穩住了重點人群,就保住了就業底線。突出抓實高校畢業生就業。舉辦專場招聘會9場,留潭回潭就業創業大學生超1萬人;面向武漢高校畢業生提供優質崗位近2000個,達成意向726人。真情幫扶農民工就業。開展農民工就業援助「三送」活動,發動1200餘名黨員走村入戶。組織專場招聘會64場,開闢農民工返崗復工專車、專列「綠色通道」,實行「點對點」服務,「一站式」送達,4月實現38萬返鄉農民工全部復工。全面兜底貧困勞動力就業。通過專場招聘、扶貧基地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提供崗位11000餘個,全市貧困人員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可就業貧困勞動力100%就業,湘潭市就業工作連續3年獲省政府真抓實幹表彰激勵。
陝西省商洛市精準施策 力保重點群體就業
今年以來,陝西省商洛市全面落實穩就業各項政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一、點面結合,精心組織農民工就業。成立商洛市24小時重點防疫企業用工調度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工作專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和農民工返崗就業。廣泛開展線上春風行動,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共發布網絡招聘信息185期次,組織1300餘家用工企業提供就業崗位15.8萬個,達成就業意向6.6萬人。與用人單位無縫對接,組織發送農民工專機1架次、火車專列2列次、專車965輛,「點對點」輸送務工人員1.88萬人。截至10月底,全市實現轉移就業48.22萬人,完成全年任務40萬人的120.55%。
二、建保一體,紮實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平臺,組織60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1435家用人單位參與「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等20場招聘活動,提供就業崗位57940個。為7381名應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跟蹤提供服務,人均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2次,實現就業7078人。大力開展就業見習,全市共徵集就業見習崗位3248個,已上崗見習1142人。落實基層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計劃,全市招錄基層公務員346名、事業單位人員1460名,擴大了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充實了基層幹部隊伍。
三、五維聯動,全力保障貧困勞動力就業。採取「勞務輸出幫就業、促進創業帶就業、開展培訓促就業、公崗安置保就業、工廠基地託就業」五維就業幫扶措施,全市共有26.88萬貧困勞動力以各種形式實現就業,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戶就業率達到了100%。通過開展「縣域勞務品牌」創建活動,提升勞務輸出規模和質量。鼓勵各類人員入鄉返鄉創業,實現鎮級「百縣千鎮」標準化創業中心全覆蓋。推廣「定單式」「委託式」培訓,組織培訓貧困勞動力5334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未脫貧戶、「零就業戶」、邊緣戶和監測戶中的未就業勞動力超過6000人。認定社區工廠和就業扶貧基地334家,吸納就業超2萬人。
四、長短共濟,熱心幫扶困難人員就業。制定就業援助辦法,落實縣區、鎮辦、社區工作責任,建立就業困難人員幫扶臺帳。開展政策諮詢、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對就業困難人員優先組織參加職業培訓,對有創業意願人員組織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服務。開展「就業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等專項援助行動,促進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對於無法通過市場途徑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通過開發公益崗位安置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截至10月底,全市失業人員再就業4980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302人。
青海省綜合施策 促進就業形勢穩定向好
今年以來,青海省主動作為、靠前服務,通過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補貼、送培訓」穩就業「四送」專項行動,助推全省就業局勢穩定,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10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8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1.2萬人次、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9.08萬人次,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6.7%、105.9%和90.89%;城鎮登記失業率2.1%,控制在3.5%的年度目標之內。
一、緊盯重點群體「送政策」,強化宣傳引導。梳理就業、社保、勞動關係等人社領域穩就業政策措施,形成一攬子政策清單,通過廣播電視、微信網絡等媒體,面向用工單位和重點就業群體,廣泛開展個性化宣傳。依託線上線下平臺,設立人社服務專員,深入用工單位和農村社區主動提供上門服務,現場發放政策解讀手冊、業務申辦流程等資料,及時推送政策信息,提供諮詢服務。活動期間,提供政策諮詢服務3.6萬次,發放宣傳資料近16.7萬份。
二、搭建對接平臺「送崗位」,積極推送信息。深入園區、企業,多渠道收集用工崗位信息,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勞動力等特點,分類篩選形成重點群體招聘崗位清單,依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網絡平臺和駐村工作隊等基層力量,向不同就業群體精準定向推送。將「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等就業活動與穩就業「四送」專項行動緊密結合,為求職者和用工單位精準搭建勞務對接平臺。活動期間,全省累計舉辦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482場,組織5360家用工單位提供崗位14.58萬個。
三、聚焦市場主體「送補貼」,穩定就業崗位。緊盯企業和求職創業群體需求,大力精減各類補貼材料,優化申報審核流程,及時兌現就業創業補貼獎勵政策,推動社保「減免緩返補」措施落實落地,全力支持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鼓勵扶持勞動者就業創業。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23.5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5.51億元;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就業見習補貼等資金5.35億元。
四、圍繞技能提升「送培訓」,提高就業質量。依託基層服務平臺,深入農村社區開展技能培訓摸排調研, 廣泛收集培訓需求,動態調整和發布「兩目錄一系統」。集中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攻堅戰,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以工代訓、實施農民工穩就業技能培訓計劃等舉措,全力推進年度培訓工作。組織培訓機構送培下鄉,將技能培訓班直接開進農村社區,使勞動者在家門口即可接受就業技能培訓,切實提升就業競爭力,實現高質量轉移就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培育新時代戍邊人
2020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畢業生重要回信精神,多措並舉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兵團工作,著力培養新時代戍邊人。截至11月20日,兵團5所高校13833名畢業生中,已有11345人實現就業,就業率82.01%;幫扶2396名返回兵團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現就業,就業率90.44%;吸引7370名內地高校畢業生到兵團就業,佔當前兵團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的67%。
一、明確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制定《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落實方案》,明確提出2020屆兵團高校畢業生就業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壓實師市、部門工作責任。印發《關於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在人社系統部署開展「四個精準」工作(精準摸清人員底數、精準推送就業崗位、精準落實政策、精準掌握就業情況),指導各師市建立高校畢業生實名制服務工作檯帳,建立「周調度」機制,動態掌握工作進展。
二、拓寬渠道,增加崗位供給。加強部門間工作對接,多渠道收集就業崗位。及時將1227個公務員招錄信息發布到兵團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網、兵團考試信息網,並通過微信、QQ群等方式進行推送。及時啟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拿出6499個崗位,採取線上方式,目前已完成三批次2650人的招聘工作。多渠道收集發布兵團國資委、工信局、商務局等部門5132個企業用工信息,並推送給兵團高校和返回兵團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
三、高位推動,統籌基層服務項目。成立由兵團黨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基層服務項目領導小組,印發《關於統籌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項目的意見》,在落實待遇、優化服務、暢通渠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2020年共招募「三支一扶」、特崗教師、大學生志願者等基層服務項目人員4442人,為兵團尤其是南疆師市團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儲備。
四、創新方式,優化就業服務。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在兵團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網開闢高校畢業生求職專欄,全面開展網上招聘和線上服務。組織師市及時將用工信息推送給高校畢業生,將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推送給園區企業,更好促進供需對接。委託獵聘網人力資源服務專家錄製《求職小講堂》課程,推送給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幫助其更好掌握求職技巧。及時啟動創業擔保貸款發放工作,進一步完善創業補貼政策,開展兵團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認定工作,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