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避讓兩起地災!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全省通報表揚,學習「黔西經驗」

2021-02-15 黔西發布

成功避讓兩起地災,

避免765人傷亡,

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

近日,為表揚先進、樹立典型,進一步激勵各地各部門主動擔當作為,推動汛期地質災害防範措施落實到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決定對畢節市黔西縣兩起成功避讓滑坡地質災害中表現突出的集體黔西縣人民政府、黔西縣中坪鎮人民政府、黔西縣自然資源局、黔西縣中坪鎮國土資源分局予以通報表揚。同時,指揮部還要求全省學習借鑑畢節市黔西縣成功避讓地質災害典型經驗做法。

今年入汛以來,貴州先後遭受12輪強降雨天氣過程。特別是6月以來,全省平均降雨量為400多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近5成,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極端氣象事件導致全省大部地區巖土含水充分飽和,地質災害多發頻發。

2020年7月8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畢節市黔西縣中坪鎮黃泥坡社區倉保田組發生山體滑坡,共毀損房屋61棟,得益於地方政府果斷避險撤離及隱患點監測員發現及時,成功避免了484人傷亡。7月11日凌晨,中坪鎮新廠村(同一鄉鎮另一個行政村)發生滑坡地質災害,房屋倒損21棟,同樣得益於地方政府果斷避險撤離,以及附近邰家坡隱患點的監測員「跨界」巡查和報告及時,成功避免了281人傷亡。

為表揚先進、樹立典型,進一步激發各地各部門主動當擔作為,推動汛期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到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根據省領導有關批示精神,決定對黔西縣兩起成功避讓滑坡地質災害中表現突出的集體黔西縣人民政府、黔西縣中坪鎮人民政府、黔西縣自然資源局、黔西縣中坪鎮國土資源分局予以通報表揚。

指揮部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來黔考察防汛救災工作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對人民生命極端負責的精神,全面推進2020年汛期地質災害群查群防行動,進一步做細做實各項防治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地質災害發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據悉,為全面推行全民查災報災,打響地質災害防範人民戰爭,形成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全民參與的防災新格局,有效應對當前地質災害防範嚴峻形勢。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要求全省學習借鑑畢節市黔西縣成功避讓地質災害典型經驗做法。

主汛期以來,貴州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查群防行動,開展群眾報災、網格化管理專項工作,打響地質災害防範人民戰爭。畢節市、黔西縣充分發揮村支兩委堡壘作用,發動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參與地質災害防治。以自然村寨為單元,成立地質災害安全風險群測群防工作隊,建立「包村、包組、包戶、包人」的聯防聯包製度,形成「安全大家管、防控全員上」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五級全覆蓋」抽查調度制度,全面壓實各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即:實現群測群防員每天巡查全覆蓋,村級每周和中雨(藍色預警)以上循環調度全覆蓋,鄉級每月和大雨(黃色預警)以上循環調度全覆蓋,縣級每季度和暴雨(橙色預警)以上循環調度全覆蓋,市級每年對威脅50人以上隱患點和大暴雨(紅色預警)以上循環調度全覆蓋。

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嚴峻形勢,結合以往成功工作經驗,在全省率先提出「三個緊急撤離」好做法,即:危險隱患點強降雨時緊急撤離、隱患點發生異常險情時緊急撤離、對隱患點險情不能正確研判時緊急撤離。同時,加強地質災害避險演練,對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統籌組織受威脅人員的緊急撤離避險演練,確保「信號能識別,撤離知路線,避險有場所」。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已全面推廣「三個緊急撤離」做法,要求各地在防治地質災害過程中堅決果斷決策,迅速組織撤離,要防止怕多事、怕麻煩、怕花錢的思想,避免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的情況;全覆蓋開展避險演練,讓受威脅群眾熟知隱患點撤離信號、逃生路線和避險場所;加強值班值守,值班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做好值班記錄,做好形勢研判,提前預判各類風險隱患,確保第一時間掌握災險情並有效處置。

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地礦局、省煤田地質局、省有色和核工業地質局,通過調整優化88個縣(市、區、特區)對口技術保障責任單位,選派377名專業技術人員駐守一線,確保汛期不少於3名專業人員駐守對口縣(市、區、特區)。畢節市提高工作標準,增設技術保障責任單位,各縣(區)技術保障責任單位由1家增加為2家,以解決地質災害專業性強但基層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專業隊伍常態化地深入鄉(鎮、街道)村組,及時核實群眾報告的地質變化異常,確認是否屬於地質災害隱患,對核定後為新增隱患點的,報請縣級人民政府按程序予以公示並通過「貴州省地質環境報送系統」登記入庫,納入臺帳管理。



來源:微信公眾號「貴州省自然資源廳」

監製:王   珂       編審:許君友      編輯:郭慶萍

聯繫電話:0857-4222228   投稿郵箱:qxfb123@163.com分享「黔西經驗」 

相關焦點

  • 2019年貴州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起 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68萬元
    1月20日,記者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新聞通氣會上獲悉,2019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起,避免4983人傷亡,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68萬元。2019年,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創了兩個首例工程:搭建全國首個「群眾有獎報災微信平臺」,重獎成功預報人員,創建全省首個「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示範社區」;全年共投入7.87億元資金,對269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治理,保護了2.6萬餘名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 湖南2019年成功避讓地質災害574起 避免經濟損失7386萬元
    據了解,2019年,全省共緊急轉移9.22萬人,成功避讓地質災害574起,避免傷亡11987人,避免經濟損失7386萬元。副省長陳文浩出席會議並講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黎鹹興主持會議。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周海兵作工作報告。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朱崇洲、省氣象局副局長曾建輝發言。
  • 湖北:築牢地災防治「生命工程」
    恩施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主任黃東新受訪時說,前期,紅土鄉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的工作人員,走村入戶發放張貼的地質災害防災避災資料,講解地災相關常識,也著重講過這些內容。記者採訪獲悉,今年我省成功預警預報的案例還有很多。6月24日,通山縣廈鋪鎮網格管理員在進行地質災害巡排查時,發現廈鋪村6組一農戶屋側有落石現象,果斷撤離一家5人。
  • 四川要求:切實抓好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1月30日,四川省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針對近日來甘孜州九龍縣、阿壩州理縣等地相繼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全省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此,各地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清醒認識做好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切實克服汛後麻痺懈怠思想,有針對性地強化部署落實各項防災措施,堅決避免因災傷亡事件發生。
  • 恩陽區常抓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不「歇腳」
    15日,四川巴中恩陽區組織召開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調度會議。會議傳達學習了省、市地災辦關於切實抓好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通報了甘孜九龍「11.23」滑坡事故,安排部署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 地災重點防治九大區域
    省國土資源廳地災處趙勤正指出,該區域為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區、城鄉接合部人口集中分布區,極易發生造成群死群傷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應重點防範。  大同平朔礦區、寧武軒崗礦區和嵐縣-靜樂礦區等3個防治區,均為中低山、黃土丘陵,區內礦業活動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是主要的地質災害。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落實黨委的領導責任、政府的主體責任、部門的具體責任、單位的法律責任,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營造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格局。 2 應急指揮體系與職責 2.1 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 為加強全省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省政府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和指揮全省發生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
  • 地質災害如何重點防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5238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3億元。我省是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5月份連續發生的4起小型地質災害更是敲響了防災減災的警鐘。黃土區呂梁、臨汾、忻州等地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和防治重點區域,其中23縣(市、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地區
  • 國土資源部2012年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綜述
    2012年,在全國地災災情險情較2011年嚴重的情況下,由於應急管理、應急演練和處置工作等舉措有力有序,有效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全年全國共發生地災14322起,其中成功預報並避讓3532起,避免人員傷亡39964人,避免經濟財產損失8.1億元。與過去5年同期平均相比,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了62%和16%。
  • 田友祥:苦口婆心的地質災害「吹哨人」
    5至9月是貴州地質災害的高發期,為普及地災防治知識,講述一線奮戰故事。我們推出了貴州「地災防治 衛士風採」系列人物故事。  第二期我們講述「苦行僧」式巡查監測點的譚文明,本期我們講述地質災害「吹哨人」田友祥的故事,他在發現地質災害後,緊急「吹哨」,在山體滑坡前成功配合相關部門勸離400餘人,確保此次地災防治工作萬無一失。
  • ...訪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
    這將提高「三查」體系的精準度,讓地災隱患無處藏身。擁有近30年與地質災害「過招」的經驗,許強對於地質災害防治方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災害什麼時候會發生?』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多次追問地質災害防治從業者。儘管我知道目前這依然是地質災害防治領域亟須突破的難題和瓶頸,但我們必須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突破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我國對地質災害進行了系統的詳查、排查和汛期巡查,建立了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取得顯著的防災成效。
  • 西洋鎮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洋鎮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3.對新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及時補充、完善年度管理。  六、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應按《永安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規定要求對全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落實到實處。
  • 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
    7月12日,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工作,副縣長鄭磊、鍾莉,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毛孝碧,縣級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檢查調研。
  • 地質災害知識進校園 2020年「紅背包公益行動」走進益陽
    記者 龍騰 攝華聲在線6月9日訊(記者 龍騰)6月9日,由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發起的2020年「紅背包公益行動」走進益陽市赫山區金銀山學校,大學生志願者通過卡通短視頻、有獎問答等形式,向小學生們講解躲避地質災害和正確逃生的技能。現場,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還對志願者的講解進行點評糾錯,共同提高防災避險能力。
  • 鎮寧縣召開2020年防汛抗旱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
    據鎮寧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4月21日下午,為深入貫徹省、市防汛抗旱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精神,分析防汛抗旱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鎮寧縣召開了2020年防汛抗旱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縣各鄉鎮(街道)、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地質災害指揮部成員單位及各鄉鎮(街道)分管負責同志參會。會上,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務局、縣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分別通報有關工作情況及對全縣防汛抗旱工作、全縣水旱災害防禦、城市防澇、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安排,縣氣象局通報全縣天氣預測預報有關情況。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據統計,2019年發生地質災害其中滑坡4220起、崩塌1238起、泥石流599起、地面塌陷121起、地裂縫1起和地面沉降2起,全年地質災害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
  • 貴州地質專家應邀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交流會上做專題報告
    2020年12月7-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在長沙舉辦,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總工程師朱要強博士應邀在會上作了《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點面」雙控實踐》的專題報告。朱要強介紹,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自然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通過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貴州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在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風險評估與應用示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大數據應用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
  • 汛期將至 山西劃定地災防治9大重點區域
    我省全境都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2%,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0640處。這些在政府備案的地災隱患點,猶如懸在群眾身邊的「一把刀」隨時可能發生災害,吞噬生命。  地災防治歷來都是我省重抓的「生命工程」。尤其在每年汛期(5月—9月),我省都會周密部署、嚴密監控,發揮最大力量守護處於地災隱患區群眾的生命安危。
  • 山東全省災後保險理賠已經完成7944萬元
    記者從省抗災救災與恢復重建指揮部了解到,截至9月4日15時,全省共接到災後保險報案116935件,完成理賠7944.47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7673.39萬元,較前一日增加355.07萬元;人身險報案件數增加1件,達到29件,已賠付23件,賠付金額271.08萬元。
  • 我省部署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近日,全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在蘭州召開,分析研判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安排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我省地質構造複雜,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排查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1.8萬餘處,中東南部9個市州、30個縣區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根據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預測,今年5月至8月,全省大部降水以偏多為主,河西偏多兩到三成,河東偏多兩成左右。5月下半月有低陰雨時段,6月雨日較多,7月至8月雨強偏大,發生由短時強降水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