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那麼多人都多少懂點兒英語?

2020-12-16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毛穎

首先說明:本文不涉關於學習的話題;以下所述,也跟基礎學習和愛不愛國無直接關聯。

前一段疫情,本來就是「巨型老宅男」的筆者,更以響應號召為名,心安理得地「躲進小樓成一統」、「兩耳不聞窗外事」了。其間,除了悶頭校改以往作品,最主要的「汲取」,是看咱們平臺上的文章。其實,很想為抗疫寫點兒什麼,可又怕言不達意,私下也以為,沒什麼資格去寫,於是就懶了。看平臺上除了幾篇有見聞的相關文章,更多還是保持歷史文化的原汁原味,於是就也暗自慶幸沒就抗疫去多嘴。

抗疫階段性勝利了,打心眼兒裡高興。網上的各種爭辯,大抵掃兩眼而已,既不評論,也極少轉發。宅在家裡,來回就那倆半人兒,也沒誰逼著表態站邊,便就樂得糊塗著。因個人的一些原因,也提不起精神頭往平臺寫點兒別的什麼。

不過,日前,看到平臺上貼出一篇FF「預言」了米國怎麼怎麼的文章,便知平臺還是觸碰這類話題;又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篇有關說漢語還是說英語的文章,就覺得似乎可以說說想法或稱感悟了。

(一)說漢語還是說英語跟國之強弱是何關係?

上面提到的那篇有關說漢語還是說英語的文章,應該是被比較廣泛傳播的,說咱們國家某位在此次抗疫中很被推崇的專家,在國外(哪國來著,沒記住)介紹有關防疫抗疫的學術內容,是全程用的漢語。在座外國人或認真記錄(不知道是怎麼記錄的),或隨身帶著翻譯(那得是同聲翻譯的水平吧),總歸一句話——老外們,這回,無條件甚至任勞任怨地,聆聽了在他們地面上的漢語演講(可能還挺長)。

文章說明性地講,這位用漢語教育老外們的專家,本身英語是很好的,但偏偏就用了漢語而且還是「江浙口音」的漢語。

繼而,文章引申性地講出了在如今大氣候下很會讓太多人感到「提氣」的兩點:

1.誰掌握核心技術,就用誰的語言。

2.國家強大了,掌握核心技術了,沒必要非要把英語學得怎樣怎樣;更不必要「全民學英語」。

看起來相當過癮!相當揚眉吐氣!被英語大山壓著的老少們,也或許還會感到相當解脫!

國家強大了,當然該驕傲。但要想讓這份驕傲變成讓國家更加強大的動力,恐怕就得往理性方向去引導、詮釋、領悟——因為掌握核心技術,所以有資格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他們的」語言「說給他們聽」,不反對!個中有什麼必須這樣做的技術性因由,不懂,也不知道,當然就不敢亂講。但是,因為國家強大,就可以丟開英語,不說是什麼「主義」,只說,「力道」上,有點兒「過猛」。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筆者也不屬於英語多好多好的,正如從沒聽誰要求「全民學英語」。怎麼可能「全民」呢?漢語的普通話都還沒完全普及呢。

就算「全民學英語」了,就一定是「殖民化」了麼?

事實上,不管什麼專業,什麼領域,想要晉升職稱,無論有無必要,都要考英語,是國家的要求啊!還是硬性的。早年,不知多少沒機會學英語的前輩,被困在這上。

有人說,米國人不學外語,是因為他們強大、自負、不把其他國家和民族放在眼裡。不是說一點兒道理沒有。但該不是全部的原因。事實上,米國也好,哪國也好,都有懂得甚至精通漢語漢字的人,甚至很多學習機構(例如大學),都有涉及甚至是針對漢語言文字的專業,面向「非漢語」民族的。只不過,可能沒像我們對國民中的部分人群要求英語學習那麼強硬和普及罷了。

有人說,有些國人,英語學得惟妙惟肖,就怕討不到洋主子的好。不反對。不敢反對。事實上,也的確是有這樣的人。但這並不等於英語學的好就一定是為了討洋主子的好。

不是每個學外語、懂外語的人都有「洋主子」。真想巴結洋主子,得能讓洋主子「看得上」。讓洋主子看得上的,或許不是能不能說他們的話,更可能還是看有沒有「料」吧。

國家強大,有話語權,就一定對等地要去認為可以不學、不懂英語了麼?

日本、法國、德國,不強大麼?

2010年以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米國。雖不知確切數據,但很敢說,就便在那時候,日本人懂英語的人口比例,也會大大高於米國人懂日語的人口比例。

法國人至今都不怎麼去學英語,甚至,有那麼點兒排斥英語。至今,法語仍是包括《聯合國憲章》在內的幾乎所有「國際化」正式文書的標準語言。但能因為這些就判定法國比米國強大麼?法國人對英語的排斥,是因為覺得他們自己強大、掌握核心技術麼?

(二)什麼時候該說漢語,什麼時候該說英語?

每一個代表國家在國際化正式場合、特別是涉及政治和國家地位、立場的那些場合發言的人,無論其外語水平如何,出於禮儀、尊嚴,都應該操本國語言。例如領導人出訪,縱使ta對出訪國的語言很精通,至少在官方場合,ta還是會使用本國語言。

奧運會、世界盃什麼的,相關國際組織的代表發言,可以用ta所操的母語,也可以用英語。用英語,是為讓更多人能聽懂,而肯定不是要標榜英語國家(例如米國)的強大及使用非母語的英語發言的人對這種強大的推崇甚至依附。

學術演講,比如前面提到的我國操「江浙口音」的專家,到底是用「江浙口音」的漢語,還是用或許有或許沒有啥口音的英語去發言,這應該是人家的自由,用哪種語言,都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電視採訪那些各國的人士,我們的記者,一般都是用英語,對方只要會英語並且會到可以流暢、確切作答的程度,在這樣的情境下,就應該使用英語作答。

很多非正式的、不涉及國家政治和外交的場合,使用英語或「儘可能」使用英語,是「慣例」或說「不成文的慣例」。不是必須——假設誰必須發言而又不能正確使用英語……當然,這種情況很少;因為,各國,包括我們中國,在選派人員參加這類活動時,會事先考慮到所派人員的語言能力。

具體到我們中國人,說英語還是說漢語,場合、需求方面的區別,竊以為也是大抵遵從上述「風俗」的。

作為多少懂點兒英語的中國人,筆者很反對甚至是很討厭有些國人放著好好的中國話不說偏偏在完全不必要、不必須的場合說英語;更反感那些中國話裡非要蹦出幾個英語單詞的表達式,似乎很怕人家不曉得ta懂些英語,好像《阿Q正傳》裡那個「假洋鬼子」——「這是洋文,你們不懂的……」其實,丫也可能就懂那麼一點點。

有一首老歌,前些日子抗疫那陣,不知怎麼就被翻了出來,是首三十多年前的米國歌曲,英文歌名叫《We are the world》。三十多年前,這首歌以非正式的形式,流傳到了我國,內地的中文歌名是直譯——《我們是世界》。前些日子被翻出來的時候,叫做《天下一家》。到底哪種更貼切呢?作為懂英語的人,跟同樣懂英語的人,聊起這首歌時,不用糾結了,就索性說英文歌名《We are the world》就好。這種情境,說句英語,似沒有多大不妥,因為這是個獨有的、唯一針對的說法,而不是通行詞彙;還因為,這個東東,就是米國的,不是我們也有的。

二十多年前,在一個建築工地上,跟香港來的項目經理交流,對方很努力想說「國語」,可是我們這幫北方中國人實在聽不懂ta的國語,我們說的普通話,ta也顯出磕磕絆絆的費解,於是,ta提出Let’s speak English;雖然,ta的英語帶口音,我們的英語不咋地,可交流起來,明顯比ta講他的「國語」我們說我們的普通話要順暢,所以也就形成了中國人在中國地面上講英語的「景觀」。記得當時,工地上大把不懂英語的人員,看我們交流時,都「側目」。後來問起,得知了原由,均表示「理解」,甚至還有自詡「大老粗」的一些師傅們講:還是多少得懂點兒英語。

這故事,其實就挺有代表性地說明了什麼時候要講英語的問題。

(三)英語的「全球通行」僅僅是因為「強大」麼?

講英語,就是「崇美」,就是巴結洋主子,甚至就是「漢奸」;換句話說,偏偏不講英語,甚至連學都不要學,就是愛國,就是強大,就是「厲害了」……這個,似顯偏激。略顯吧。

雖說,「誰掌握核心技術就說誰的語言」這話,有道理,但竊以為,未必就要被視作「激變」出的「規則」甚至「鐵律」;再往「國家強大了就不用學英語」這樣的方面去引申,就更……更什麼?就說「不必要」吧。

誠然,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有「強大」、掌控國際話語權這類的成因,但不是全部。

先說「強大」、掌控國際話語權——

十七~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英國成為了近代科技先鋒,大量科技成果是用英語表達的,幾乎可以認為是「自然現象」。

發達了的帝國主義們(舊稱「列強」),為著自身的發展,開始各種各樣的對外擴張。

作為在地緣、政治、文化上都相對孤立的島國,工業革命果實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之一的英國,循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前輩」的路數,著力採用侵佔殖民地的擴張方式,於是形成遍布全球、總版圖面積數百倍於其固有領土面積的「日不落帝國」,構成至今仍法律意義上得到國際承認的「大英國協」,其最「盛」時期,殖民地包括今天米國的大半、加拿大全境、澳洲全境、印度全境(含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非洲至少三分之一、東南亞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全境、中國香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數不清的島嶼。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拿破崙·波拿巴)被囚禁至死的「聖赫倫那」島,便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個島到現在也沒改名,位於非洲南部。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曾因他們叫「福克蘭群島」而事實控制國叫「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島嶼權屬問題,還大打出手;對方國是阿根廷,爭議島嶼按現在的國際法鐵定屬於阿根廷。阿根廷、英國,隨便拿張地圖都能看出來,隔著十萬八千裡……

總之,在殖民時代,英國佔據了很多、很大、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當然,英語,也就成了其殖民地的官方語言,並因而一定程度甚至完全替代了當地原本的語言。

殖民時代末期的二十世紀,以英語為唯一官方語言和最常用實用語言的米國,不管咋整的,反正是崛起了,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經濟、科技和軍事的頭號強國。由於其強大的事實本身和很是刻意的「軟實力」傳播,使得英語,特別是「美式英語」,在英國殖民時代的基礎之上,更加在全球大行其道;及至今天,佔據了全球通行的「世界語」位置……

沒錯。英語的通行,是跟英美的先後強大有關。但英語的「世界語」地位,不完全是因為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被很多人,特別是覺得語言跟愛國不愛國息息相關的中國人,所忽視了。就是——英語,幾乎可以認為,是所有西方語言中最容易學習和掌握的。

在我們中國,學習英語之外其他西方語言的人並不多。如果俄語也算西方語言的話,懂俄語的可能稍多些,但仍遠遠比不上懂英語的人數。即便是在只學俄語的年代,也大抵如此。

原因很簡單——

1.從國際通用的角度講,英語具有俄語乃至任何其他語言都沒有的優勢。

2.英語比較好學。

英語沒有顫動捲舌音,英語不分陰性陽性、語法簡單,英語派生詞最具規律……

因為派生詞的較強規律性,縱使在諸多西方語言中,英語的「詞彙量」較大,但仍是相對容易掌握的——要說怎麼能學好英語,「最簡答」就仨字兒——背單詞。換到其他西語,道道就多了。這種擴充詞彙、融通派生規律的模式,其實跟漢語似有想通之處。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中國人(東方人)學習「西語」都首選英語的原因之一。

語法上,英語也比較強調「背功」和派生,不是很「邏輯」。這點上,其實也很適合東方人學習——下同樣的功夫,學習英語的「進步」、「效果」,絕對強於學習其他西方語言。

還有顫動捲舌音,俗稱「打嘟嚕」——英語裡幾乎是沒有的(除非「口音」),而俄語就……學過俄語的都知道。這點上,其實跟我們單音節的東方語言,也比較「相通」。

這樣來說,如果要學習西方語言,僅從「易得性」考量,英語當為首選。

(四)為什麼要學點兒英語?

如上述,即便作為方塊字、單音節的漢語言文字繼承者的我們,如果要學習西方語言,相對很可能是最容易的英語,是首選。而作為東方大國,筆者認為,無論如何,不管我們強大到什麼程度,只要還打算跟別國打交道,就還是不能放棄或說擺脫學點兒英語的「宿命」。

兩個原因:

第一,前面說了,不管怎樣,至少目前,英語還是最通行的國際語言;米國還站在世界科技、軍事、經濟的頂端;隨著我們的日益強大,似乎愈來愈跟ta難做朋友而終將「有一拼」;那就更得「知己知彼」啦——英語又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更不是什麼秘密,為什麼不去、偏不去知道呢?

第二,是下面要說的——即便我們那麼那麼地想要「跟國際接軌」,即便我們中華民族那麼那麼地有海納百川的博大包容,我們也必須得明白,咱的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難學了!

這一點,作為以其為「母語」的國人,很多很多人,都很難有切身體會。

二十多年前,有位「新東方」的英語口語老師,教給北京大學生怎樣提高英語口語水平,說讓他們到校園裡跟來自英語國家、想學中國話的留學生交朋友,相約互相以對方的語言與之「等時交流」——星期一三五,咱倆見面都說英語;星期二四六,咱倆見面都說漢語;每次都是倆小時……老師說,你看著,半學期下來,你的英語突飛猛進,ta的漢語基本還是原地踏步!

真是這樣的!

而且,這還只是「口語」,還沒涉及文字——作為老外企,見過不少懂點兒中國話的外國人,其中有說到「地道北京口兒」的;但這都不算什麼。要是有哪個老外跟您說:「我可以讀中文報紙。」說的時候,丫一定是驕傲的不要不要的。

為什麼?因為,對於熟悉且只熟悉字母文字的ta來講,咱的中國字,是「圖畫」、「符號」、「雙維圖形密碼」!

有個真實故事,說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韓國人)寫了四個中國字「上善若水」贈給米國前任總統歐巴馬,歐巴馬特自豪地指著「水」字說這個字他認識,是water的意思。那是得有多自得啊!儘管,事實上,「上善若水」中的「水」字在其中的含義,還不止是英文water的意思,還有意喻式的外延。但作為西方人,能知道到water,就已經相當傲驕啦!

難!太難了!

「土」和「士」、「田」和「申」、「大勝」和「大敗」……讓老外都懂,真有點兒殘忍!

早年認識一法國工程師,年齡相仿,請了個英法雙外語的翻譯跟我交流,不是因為我英語太差,是因為他英語不行。他索性不學英語了,直接跟翻譯姐姐學中文。精通英法兩語的翻譯姐姐在黑板上寫了倆字兒——多、少。教他,說:「多,means much;少,means little;多少,means how much……」這哥們當場懵逼!如是學了個把月,決定還是加強一下英語吧。

漢語言文字(特別是文字)太難學、太不容易貫行國際,很多人,特別是咱們國家搞語言和對外關係的那些先生們,都意識到了。很早以前,「語委」還是哪兒的專家,就曾提出說要想真正與國際接軌,就得根本上改革漢語言特別是文字,甚至提出改成拼音不用字了;結果只是提了提,就沒聲兒了。眾多反對、不看好這種「改革」的聲音中,有個筆者認為最實在的說法:費那勁幹嘛,學學英語不就得了。

真的是這樣!

對於咱們中國人來講,費勁巴力地教老外們懂漢語言文字也好,更加費勁巴力地改變自己的語言文字也好,從「共同語言」的角度衡量,學點兒英語,真的是太、太、太省事了!

鼓勵孩子學英語的時候,我告訴她三句話:

第一句,作為中國人,讓外國人懂咱的,比咱懂ta的,要難得多。

第二句,英語是最實用的外國語,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多少懂點兒。

第三句,英語是最容易學的一門外國語,只要多記點兒詞、多練練,就能大差不差。

也許真會有那麼一天,咱中國強大到全世界人民都拼了老命學咱們的語言文字以達成溝通;作為「資深」的愛國者,筆者由衷希望會有那麼一天,而且是越早到來越好。

同時,作為「地球村」的一員,筆者也由衷希望,即便到那時候,只要有時間,還是最好多多少少學點兒英語。至少,這可以表現咱對英語國家和曾經以英語為世界語的世界人民的寬容和善意,符合咱的民族性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將英語變為副科,甚至想取消考英語」?
    說起英語,不知有多少人對它恨得牙痒痒,深受其害。這種學生及其家長就一直吐槽:英語費時費力,又實際運用效率差,多數人花了那麼多時間攻英語,其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更多的學生卻在各種考試中一直被英語拖後腿。於是就有人說「大多數人學了英語,最後卻發現並沒什麼卵用」,因此他們就建議說,把英語作為副科,甚至取消中考、高考考英語,你覺得有可能嗎?將英語變為副科,甚至取消學英語?要不,我們還是先看看當今現狀,再做定論吧——英語是目前世界的主流語言之一。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學不好英語?
    學習英語這件事,真的是太讓咱們中國人頭疼了, 我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設置有的從小學一年級就有英語課,一直到高考,一直到大學,這麼多年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學好英語呢?1 是我們確實沒有語言環境,這個是主要的因素,語言這個東西是講究浸泡的,為什麼咱們的孩子從小都會和爸爸媽媽學說話,就是因為有語言環境,我們英語用的實在太少了,雙語的家庭在中國還是少之又少的。就單純靠一天一節或者兩節英語課,這種課時量是刺激不到孩子的語言思維的,而且課上又主要集中在做題上面了。
  • 為什麼日本人「全世界最瘦」,看看他們的一日三餐,你就懂了
    為什麼日本人「全世界最瘦」,看看他們的一日三餐,你就懂了!據經合組織健康數據顯示,日本已經連續幾年成為了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國家。連續幾年,經合組織(OECD)健康數據顯示,日本是肥胖率最低的國家。而美國的肥胖率則是日本的10倍左右。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都不難發現,街上真的很難發現幾個「胖子」。
  • 為什麼「單詞」都懂,就是理解不了英語句子?
    這也是為什麼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單詞「都懂」會打引號。因為「都懂」就意味著你已經全懂了,掌握夠了,但你未意識到你對這個單詞的認識是有限的,你說的「都懂」只是你自己的錯覺,只是單詞書裡的幾個詞義就讓你覺得擁有了整個世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拿著單詞書從頭背到尾還樂此不疲的做法,英語單詞豈是你單詞書幾個詞義就概括完的。
  • 「懂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為什麼?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說「懂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為什麼?經常健身的朋友都知道,練出一身肌肉的秘訣就是——七分吃,三分練!七分吃,那麼我們健身就要注意飲食,吃是我們吸收營養的過程,如果我們一味的吸收,就會吃成一個胖子。三分練,如果我們一味的消化,沒辦法補充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我們也練不出一身肌肉,長此以往我們或許會是一個皮包骨!
  • 全世界都知道他英語不及格了,但忘不掉的還是他的「thatgirl」
    好不好的人,說紅就紅了,好焦灼喔!這就是唱這首歌的初三學生,他唱的that girl 不知道是為班上哪個女孩還是隔壁班的唱的!相信很多網友都已經在各大媒體聽說過他了吧,也聽過他的歌,是不是好聽的不要不要的?很多小姐姐都表示已經中了他的毒,很是羨慕他唱歌的對象。
  • 細思極恐:絕大多數國人學了十多年英語,卻連簡單英語對話都不會
    全國那麼多人,花了那麼多精力,學了十多年,最後除了印象中還記得住幾個單詞外,什麼也沒有留下。能夠學會,並真正用得上的人,寥寥無幾。大好時光,大好青春,就這麼白白浪費了。這麼多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竟然很少意識到,這是件多麼沮喪的事情。
  • 你為什麼要參加那麼多英語比賽,對這些比賽的含金量你又知道多少?
    所以你決定好了嗎,這麼多的考試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再決定報考哦~ 也許你像往年一樣,為了加綜測分或者是其他的評優評獎而為參加這麼多考試而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報名費,(外研社杯報名一科15元,全國英語競賽報名35元,四級報名費28元,六級報名費
  • 為什麼英語好的人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全世界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3/4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電腦鍵盤是英語鍵盤,任何一個會議敢號稱是國際會議,其會議工作語言一定要用英語。《經濟學人》的數據表明:保守估計,懂一門外語的白領一生可以多賺67000美元(約45萬人民幣)。按較高水平估計,擁有雙語能力的人可以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多獲得128000美元(約86萬人民幣)。
  • 上廁所「沒紙」英語怎麼說?
    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 人家老外現在用哪個詞呢? 一起學習一下吧。 所以,WC已經被西方人棄用了,而不明白其中緣由的非英語國家則繼續熱衷於使用這個單詞。那應該怎麼表達「廁所」呢? 1.
  • 為什麼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報考英語專業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逐步成為了全球的通用語言,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學校都開始重視英語專業,投入了大量的師資去建設,根據歷年來的報考數據顯示,英語專業的報考人數逐年提高,那麼為什麼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報考英語專業呢?
  • 關於「高考取消英語」,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同意?
    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高考取消英語、中小學英語改必修為選修」在近日引起熱議。為什麼大家爭論得如此強烈,無非就是很多人持反對票。有人覺得持反對票的人肯定是英語好的,這一點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告訴大家並非如此。
  • 為什麼說英語比漢語要容易得多?
    英語難,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說。我有個親戚,晚輩,在一所縣城比較不錯的中學讀高中。英語三十幾分,但總成績卻能排進年級前50,可見,孩子非常聰明。聽我說我研究單詞,叫我給他補習一下。我給他講了半天單詞結構,才發現他居然連基本的介詞for,from都不會,可見,不是不會,是沒學。
  •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在意說英語的口音?
    中國人對同胞的英語口音要求無比苛刻,又有多少人能像雷軍一樣,把網友對他口音的群嘲一笑置之。傳說中讀多了做完形填空的時候,選項代入一讀就知道了對錯。 更直接的好處是,中高考的英語口音裡有朗讀題。英語老師告訴我們,讀得起伏越明顯,越像外國人,分就越高。於是BBC英語、VOA英語就成了指定的模仿對象。
  • 都說英國研究生水,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申請?
    那種水平很一般,撞大運申上好學校就以為自己水平了得,在英國除了混日子就是購物出去玩,最後勉勉強強畢業,除了一紙證書什麼也沒得到的人,這種就是錢白花了,什麼證書對他們來說都沒有用。這些人其中有一部分的人異常高調,無論什麼時候都願意強調自己的學校排名,所以也就成為了那些說英國碩士水的人眼裡的代表性人物。那麼,到底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的學習真的有效嗎?證書有價值嗎?
  • 用英語「懂」英語,讀英語「用」英語:What's the damage何意?
    如果你學了標題裡的這句英語並不能馬上用於與人的「口語交流」,在不斷使用中達到牢記,而是以「閱讀」的方式學習掌握之,那麼你最好不要用那種「用」中文學英語的方式,「用」中文去學它,即「學」英語是為了「懂得」英語的中文意思,「懂」英語的中文就是「懂」英語了。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斯內普?
    本人蠻喜歡教授,但喜歡的點跟好多人都不太一樣。 二、慘~ 出生貧窮,童年父親家暴母親,少年失戀被霸凌,中年無間道,被無數人不理解,最後慘遭毒蛇咬死,沒能看到勝利那一天 三、能力強 旁的不說了,單從hp6來看,斯內普就真的很厲害了;能無間道那麼多年,心理素質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 印度也不是全民說英語,只是一億多人會說而已!但也不得了!
    由於印度沒有統一的語言,這就造成了各個省之間的人沒法交流。你住這個省,跑去另外一個省,文字都看不懂!說話也聽不懂!所以,現在印度國會開會的時候,很多議員都帶起耳機,要經過翻譯才聽得懂發言的內容講的是什麼?
  • 朋友再多,都不如一個懂你的人
    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稱為知心朋友,並不是每一個朋友都能懂你。有的人朋友遍布,你看他在哪都有認識的人,在哪都能和別人談笑風生,但他依然感到很孤獨;有的人朋友很少,但是他卻覺得自己擁有了全世界都羨慕的友誼。 所以啊,朋友再多,都不如一個懂你的人。
  • 700多塊錢一支的口紅,為什麼那麼多女生都在搶?!
    ■ 欲望紅底鞋「女人穿上紅底鞋走路的樣子就像是一位女王一步步把腳踏在奴隸的心臟上,讓人不禁又想徵服,又想臣服。「這雙如此傳奇的紅底鞋就是Christian Louboutin最具代表性的存在。沒有人能比他家創始人更懂女人,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