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海固的呼聲:不要再給我們戴全國「貧困之冠」的帽子了!

2021-01-10 寧夏日報

不要再用老眼光看西海固了!今日的西海固已不是昔日的西海固!」這是我最近踏訪寧夏西海固聽到的呼聲。說到西海固的發展變化,許多人的言語中都充滿著自豪和對家鄉的熱愛,對外界的頑固看法和貼上的固有標籤有點「憤憤不平」。

過去,人們一提到西海固,緊跟在後面的詞語就是「乾旱少雨」「溝壑縱橫」「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甚至說那裡「不適合人類生存」,西海固也常常令人望而生畏。「走出大山」「遠離西海固」也成為當地許多人的強烈願望。西海固自然環境惡劣,確實是個長期存在的現實,也長期困擾著在那裡生活的人們。自然條件不佳,讓貧困像毒蛇一樣死死纏繞著西海固人不放。如今,這種景象正在變成歷史,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海固。

最近二三十年來,黨和政府在持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的同時,對西海固的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不遺餘力地改善那裡的生態環境,有力地遏制住了水土流失,改善了那裡的生態環境。

以往,因為乾旱少雨,西海固地區各縣的坡地大都光禿禿的,既不長草更不長樹,一降雨就泥沙俱下、衝溝斷路、摧毀農田,山上既存不住水又存不住土,水土流失面積參加達到76%。現在,那裡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已有1982年的16%提高到73%,基本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在西吉縣,曾經讓當地群眾苦惱不已的爛泥河也不再泛濫成災了。

植被的恢復、環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局地氣候,也讓西海固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過去,西海固南部的原州區、西吉、彭陽縣等地年均降雨只有400多毫米,大旱之年有的地方竟不足400毫米,西海固北部的同心、鹽池、海原等地降雨則更為稀少,一般年景只有二三百毫米,西海固的北部也被劃入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缺水,一直是制約西海固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當地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政府興修了多項引水工程和揚水工程,一些千古荒原因此變成了綠洲。

生態環境改善了,雨水也漸漸多了起來。貧困人口較多、一直被乾旱束縛住手腳的西吉縣,在最近10年間降雨量增加了100多毫米,與之相鄰的彭陽、隆德、原州區等地降雨量的增加則比西吉還要多。特別是近兩三年,整個西海固地區的降雨量都在增加。2018年,作為西海固核心區的固原市,降雨量超過了歷史記錄,各縣區都比同期偏多60%以上。2019年,那裡的降雨量比歷史同期又有新的增加。西吉縣、原州區、隆德縣、彭陽縣的降雨量都超過了60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涇源縣甚至超過了800毫米!

2020年前幾個月降雨仍然有所增加。按照地理學劃分,年降雨量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間的為半溼潤區,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就是溼潤地區了。按照這個劃分標準,西海固已經甩掉了「乾旱半乾旱」的帽子,有的地方可以劃入半溼潤區,局部地區甚至大步邁入了溼潤區之列。

西海固的降水線向北推移,寧夏中部乾旱帶也在縮小,生態環境惡劣的趨勢也扭轉了。

雨水一多,山坡就綠,地貌就變,以前山上光禿禿的景象,在西海固不易看到了,人們走在鄉間的心情也與以前大不一樣。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來客,再說到對西海固的觀感,都常常用「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今非昔比」來形容自己欣喜的心情。當地人的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雨水增多,環境改善,也為當地擺脫貧困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渴望摘掉「生態環境惡劣」的帽子相比,西海固人更渴望摘掉「貧困之冠」「苦瘠甲天下」的帽子。

這是兩頂帽子頗有「歷史」的帽子。起源與晚清時期鎮守我國西北的大臣左宗棠有關。他給朝廷上的奏摺中就有「隴中苦瘠甲天下」之句。奏摺中提到的「隴」,是隴山,也就是今天的六盤山。他所說的「苦瘠」範圍,就包括甘肅的部分地區和六盤山周邊地區。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官員在實地考察了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的狀況之後,也認定西海固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許多媒體也曾不斷介紹、渲染那裡的貧困,西海固經濟的「窮」、條件的「差」、環境的「惡」,也就「聲名遠播」「聞名全國」了。這樣的「帽子」,一直壓在西海固人的頭上,常常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如今,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黨和政府在六盤山下擺開了脫貧攻堅大會戰全面出擊,精銳盡出,多「兵種」作戰,閩寧合作更是注入了攻堅戰的生力軍。不向命運低頭的西海固人更是一馬當先,於是,人們欣喜地看到,一個個貧困的堡壘相繼被攻破。繼鹽池縣率先脫貧摘帽之後,固原市的原州區、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和中衛市的海原縣、吳忠市的紅寺堡區、同心縣都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只有西吉縣尚有不足一萬人暫時尚未擺脫貧困,但也有望在年內脫貧。六盤山下的這場脫貧攻堅大會戰,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貧困之冠」這頂祖祖輩輩戴得相當沉重的大帽子,也將不翼而飛。

當然,西海固生態環境的改善,還是初步的、脆弱的;徹底擺脫貧困、達到高標準小康,西海固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擺在西海固人面前的任務,仍然是很艱巨的、一點也不能鬆懈的。對於西海固人來說,摘掉了的「帽子」,是不想再戴上去了。

一位工作在西海固地區的當地幹部說,現在,西海固的形象煥然一新,我們在這裡工作也心情舒暢,感到越幹越有奔頭。過去,不少人千方百計想離開這裡,現在想離開的人已大為減少,因為人們對西海固的未來越來越有信心了。我們為自己是西海固人而自豪!(莊電一/文)

(來源:固原日報)

相關焦點

  • 西海固作證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旱作梯田(2019年8月13日攝)馮開華攝/本刊西海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展開不屈不撓反貧困鬥爭偉大歷史的莊嚴見證
  • 寧夏從全國貧困樣本變身為脫貧攻堅典型示範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寧夏脫貧攻堅實現了從深度貧困到消除絕對貧困、從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從貧困樣本到典型示範的「三個根本性轉變」。據寧夏扶貧辦副主任張吉忠介紹,無論是「苦瘠甲天下」,還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昔日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都是中國貧困的樣本。經過多年脫貧攻堅,寧夏貧困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寧夏減貧案例。2019年寧夏列入第一批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成為國際減貧中國方案的寧夏樣本。
  • 重走「蕭關古道」,看西海固「脫胎換骨」|草地·神州風物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西海固人,我在新華社寧夏分社工作的近15年間,就是帶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年年都要深入這一地區採訪,少則十幾二十天,多則月餘,每每為她的點滴變化而興奮,情潤筆底寫春秋。但更多是為這裡的農民們艱難困苦而憂心,特別是1995年西海固之行,令我刻骨銘心。
  • 從貧困樣本到典型示範 寧夏多措並舉甩掉「窮帽子」
    中新社銀川12月15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自2015年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寧夏實現了從貧困樣本到典型示範的根本性轉變。」12月15日,寧夏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吉忠在寧夏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寧夏建檔立卡時的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6818元(人民幣,下同),預計增加到今年底的11450元。
  • 西海固:「苦甲」之地刨出金
    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如今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風生水起,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能。  生態劣勢變優勢  西海固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以及中衛市海原縣和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9個貧困縣區。除了西吉縣,其餘8個縣區已全部脫貧摘帽。  過去受山大溝深、氣溫偏低、乾旱缺水等自然條件限制,西海固百姓在地裡刨食卻溫飽難足。
  • 許峰(博士,寧夏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寧夏...
    1991年寧夏貧困山區西海固人如何改變命運深深牽引著我,他們的美好未來什麼時候到來?這部片子拍的很真實,黃沙漫漫的貧困山村窮得家家都是家徒四壁,一眼望去,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黃土山上看不到綠,這是什麼也種不活的西海固,這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人類不能生存之地」的西海固。靠什麼改變命運?答案只有一個:我們有政府,我們有扶貧幹部,我們有勤勞勇敢的人民。
  • 西海固,最後一戰!
    今年再回來,我覺得跟南方沒什麼差別,路也寬了,車也多了,學校也蓋得很好。」黃國福驚嘆西吉的變化,「現在去商店買東西,人家聽我口音是福建人,還會跟我多聊兩句。我發現這裡的人民臉上有笑容了,眼睛裡有了光彩,他們越來越自信。」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福建加大了教育對口幫扶的力度。到2019年,福建共派出20批1146名優秀教師支援寧夏。
  • 西海固,到底是個什麼樣?
    當年「西海固」的大部分地區,都在今天寧夏的固原,現在這裡農田遍地、綠樹成林。固原,寧夏的最南端,位於中國西北陝、甘、寧三省省會中間點,是「塞上江南」寧夏最具西北蒼涼氣質的一座城市。被稱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區」;「苦瘠甲於天下」。「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天上沒只鳥」。
  • 寧夏,舉足輕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地理版圖上的「小」,並不會天然帶來現實發展格局之「小」。3萬年前先民在水洞溝的生存遺蹟,刻錄於賀蘭山堅巖上的人類通用「語言」,都在向世界訴說:這是一片底蘊深厚的壯闊大地。寧夏之重,不止於文化之厚重、戰略地位之險重。
  • 西海固,是紅軍長徵結束的地方,也曾是在聯合國都掛了號的窮苦地
    但其實,西海固早已名聲在外,曾是在聯合國都榜上有名的窮地方。西海固,也是當年紅軍長徵結束的地方,長徵路上,紅軍翻越了18座高山,最後一座就是位於西海固的六盤山。這裡是革命老區和回族聚居區,又被稱作寧夏南部貧困山區,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中衛市海原縣以及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等9個貧困縣區。
  • 王徵:最後的西海固
    西海固,一個陌生的名字,代表著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卻有著特別的西部色彩。這裡是寧夏,這裡是黃土丘陵,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這裡常年乾旱。這些詞彙背後,有著一群信仰伊斯蘭的回回後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從這裡出發,用鐮刀舉起了生命連綿不斷的火炬。他們是麥客,這裡是麥客的故鄉。
  • 西海固,最後一戰!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提起西海固,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因為缺水和生態環境惡劣,那裡曾經有你想像不到的貧窮。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把西海固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西海固也成為貧窮的代名詞。經過寧夏人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那「焦旱赤裸的遠山」、「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早已變了模樣。
  • 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的標準是什麼?答案在這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今天(23日),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誌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這也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 黨彥寶:寧夏寶豐十年間共資助大學生22.29萬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1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獲悉,五年來,全國已有近1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12.71萬個村,帶動和惠及1500餘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規模之大、幫扶範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 「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脫貧攻堅...
    寧夏北部俗稱川區,得黃河水之利,地勢平坦,河渠縱橫,湖泊眾多,宛如江南;中部荒漠戈壁,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土地貧瘠;南部丘陵溝壑林立,陰溼高寒,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是國家級貧困地區之一。  擺脫貧困,是寧夏尤其是南部西海固地區千百年來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  20多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四赴寧夏。1997年,在福建省工作期間,他牽頭負責閩寧協作對口幫扶,第一次走進寧夏。西海固的見聞讓他深感震撼:  「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沒有桌椅板凳,也沒有鋪蓋。家裡唯一的『財產』是掛在房梁上的一撮髮菜,就靠賣這麼一點髮菜來買油鹽醬醋。」
  • 【移民搬遷新生活】此心安處是吾鄉 ——寧夏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成就...
    肖自林攝這方貧瘠的水土已經傾其所有,這方勤勞的百姓已經竭盡所能,但黃土地上的一條條溝壑褶皺,如同西海固人民臉上飽經苦難的皺紋一般,訴說著太多的苦難與無奈。在寧夏南部山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減貧實踐表明,西海固自然條件極差,開發建設所需的能源短缺,交通落後,無力也無法就地改變貧困局面。
  • 《清水裡的刀子》:蒼涼、悲壯、神秘、肅殺的西海固
    2004年的夏天,臺灣音樂人李正帆,去了一趟寧夏的西海固地區,被孩子們質樸而又溫暖的笑容所打動。就寫了一首《寧夏》。沒錯。正是梁靜茹女士那首傳遍大江南北的名作。「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來到寧夏的一天」。上中學那會,這首歌是我和小夥伴的專屬,只不過現在這已經成為了青春、成為了記憶、成為了秘密。
  • 農民合唱團:西海固移民有一個「神奇」組合
    告別了西海固苦水泉,奔向黃河金岸大戰場……」簡陋的練歌房裡,質樸的歌聲將人的思緒帶回20世紀80年代的西海固,帶到村民們的新家園大戰場。 希望與夢想,仿佛全部凝聚在一句句歌詞裡被緩緩傾吐。現場傾聽村民們的演唱,才更能理解他們對合唱團的特殊情感。 大戰場鎮紅寶村村民楊繼紅從沒念過一天書,這一年多來,她卻突然迷上了認字。
  • 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 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攝影:小安)24年閩寧執手相攜 西海固上長出數字經濟西海固,是一個蒼涼、熾烈而又堅硬的名字。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用四個字形容西海固—「苦甲天下」。自此,西海固成為貧窮的代名詞。徐美佳原是西海固一名村官,2年前來到閩寧鎮原隆村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擔任負責人。緊抓農產品上行風口,徐美佳開設了拼多多「閩寧禾美官方旗艦店」,並利用車間閒置區域,開起了「閩寧巧媳婦直播間」。據徐美佳介紹,電商扶貧車間向全國銷售枸杞、乾果等各類寧夏土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