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脫貧攻堅...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寧夏北部俗稱川區,得黃河水之利,地勢平坦,河渠縱橫,湖泊眾多,宛如江南;中部荒漠戈壁,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土地貧瘠;南部丘陵溝壑林立,陰溼高寒,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是國家級貧困地區之一。

  擺脫貧困,是寧夏尤其是南部西海固地區千百年來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

  20多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四赴寧夏。1997年,在福建省工作期間,他牽頭負責閩寧協作對口幫扶,第一次走進寧夏。西海固的見聞讓他深感震撼:

  「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沒有桌椅板凳,也沒有鋪蓋。家裡唯一的『財產』是掛在房梁上的一撮髮菜,就靠賣這麼一點髮菜來買油鹽醬醋。」

  隨後,2008年、2016年,他兩次來到寧夏,重點都是扶貧。

  這次去,正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他牽掛著那些還沒有脫貧的困難群眾,惦念著那些剛剛脫貧、日子還不富足的鄉親們。

  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調研。3天時間,吳忠、銀川兩地,進農村,察黃河,訪社區,走田間,看灘區,烈日炎炎,風塵僕僕。

  一切在改變。20多年來,寧夏城鄉面貌翻天覆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

  唯一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如一,堅如磐石。

  黃河新村看變遷

  1997年,來寧夏扶貧的習近平,推動實施了一項重大工程「吊莊移民」: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眾,搬遷到賀蘭山腳下的黃河灌區。他為移民村莊命名為「閩寧村」:「閩寧村現在是個幹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寒來暑往,時光如梭。20多年來,寧夏有近百萬群眾從南部山區搬了出來,光閩寧村就陸續接收了4萬多名移民。昔日「天上不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礫滿地跑」的幹沙漠脫胎換骨,閩寧村也升級為閩寧鎮。這次來,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詢問了閩寧鎮的近況。

  此行,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了另外一個生態移民村,黃河岸邊的新村——弘德村。

  村子坐落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地處寧夏中部。原本這裡也是一片荒漠,颳起風來「一碗飯半碗沙」。上世紀90年代起,靠一級級泵站,把黃河水揚高數百米,滋養出一片綠洲。

  回族群眾劉克瑞一家原來住在西海固的「山窩窩」裡,8年前移民搬遷安置到了這裡。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做客。劉克瑞陪著總書記屋裡屋外看了一遍。門口的牛棚,整潔的小院,敞亮的臥室,還有乾淨的廚房。在廚房,總書記掀鍋蓋、開冰箱、擰水龍頭,看得十分仔細。

  在客廳裡,劉克瑞一家圍坐總書記身邊。老兩口、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六口之家其樂融融。習近平總書記詢問他們還有什麼困難。老劉興奮地報告總書記:「前兩年就脫貧了!」他掰著指頭一項項算:

  自己負責看護村口蓄水池,老伴就近打零工,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兩三萬;兒子兒媳在附近的紡織廠打工,年收入五六萬;家裡養了三頭牛,一年淨賺一萬多;還有土地流轉費、合作社入股費……全家年入十多萬元。

  劉克瑞臉上是滿滿的獲得感。收入多了,花銷還少了。就近就業,省去了外出打工的住宿費、夥食費、交通費。糧食是自家種的,看病有新農合,孩子上學有義務教育。他告訴總書記:「什麼難事共產黨都幫著鄉親們解困,鄉親們打心底裡感謝黨的好政策,真正體會到『共產黨親,黃河水甜』!」

  他拿出一張老照片。那是搬離西海固老家時拍的。

  那裡山大溝深、破屋爛衫,只能靠天吃飯,「種下一袋子,收上一帽子」。習近平總書記接過照片仔細端詳,不由感慨:「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啊!」

  在村裡,習近平總書記特地考察了扶貧車間:「不是搬過來蓋幾間漂亮房子就行了。鄉親們搬出來後,要穩得住、能致富,才能紮下根。」

  這是一家閩寧協作的扶貧工廠,車間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多是老弱病。他們本是脫貧的短板,如今在家門口乾活,每天為紙箱穿把手,月收入千元左右。

  車間負責人挨個向總書記介紹。介紹到村民老宋時,總書記問他多大年紀,老宋告訴總書記他今年63歲,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說:「你還是我老弟呢!」村民老鄭,今年67歲,總書記說:「咱倆同歲!」

  沒想到總書記這麼平易近人,老鄭笑得合不攏嘴。去年扶貧車間招工啟事貼出來,他第一個進了廠。他跟總書記說:「日子早就不難了,來這兒做工既能賺點錢補貼家用,又能跟大夥說話嘮嗑,好著呢!」

  車間牆上,一行標語十分醒目:「我和家人一起奔小康」。

  總書記對車間負責人說,興辦扶貧車間,目的就是為了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多招收困難鄉親就業。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先富帶後富,很有意義。

  稻花香裡說豐年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出青銅峽後,由奔騰轉為浩蕩,形成了衝積平原,史稱「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處於河套平原西部,俗稱「西套」。自漢唐以來,這裡就開始開渠引水、開荒拓田,被譽為「塞上江南」。

  賀蘭縣地處銀川平原核心區。頂著烈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該生態觀光園有不少創新做法:稻田既種稻又養魚養蟹,魚蟹反過來給稻田施肥;農民土地流轉,加上務工和入股,既是工人又是股東;遊客既可以觀光遊覽,又可以品嘗美食、購買農產品。這是一條完整的生態鏈,也是一條延長的產業鏈。

  脫貧奔小康路上,寧夏正在探索一條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轉型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聽了介紹,頷首讚許:「這裡不僅有『一產』,還有『二產』、『三產』,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來了。」

  寧夏特色農產品展廳,菜鮮魚肥、瓜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一一端詳。紅彤彤的柿子椒、黑黢黢的西紅柿、顆粒飽滿的枸杞、肉質細嫩的灘羊肉……滿滿的寧夏特色。疫情發生以來,這裡的農副產品由於質優品好,銷路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通過冷鏈運輸打開新的市場。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一個戰略基點。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有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開拓市場需要高質量產品,不能搞『瓜代菜』之類的低水平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登上塔臺,舉目遠眺。千畝稻田,綠波蕩漾。

  他沿田埂走進稻田深處。田裡勞作的村民們看到總書記,紛紛圍攏過來。

  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每月務工費3000多塊,年底還有分紅。一位年輕村民笑著說:「我們種的就是自己的地,給自己打工呢!」他告訴總書記,一畝地一年800塊的土地流轉費,鄉親們土地流轉多的三四十畝地、少的十多畝地,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大家都是股東了!」總書記幽默的話,引來鄉親們會心的笑聲。

  社會資金注入,企業化運營,農民廣泛參與,「土地入股」、「糧食銀行」、「貸款擔保基金」等新模式……昔日的稻田變成了產業園區,過去只知下地幹活的農民,也一個個學起了新概念新技術。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發展鄉村產業,一定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剝奪或者削弱農民的發展能力。不能把農民土地拿走了,幹得紅紅火火的,卻跟農民沒關係。要共同致富。」

  習近平強調,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是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寧夏要珍惜黃河水資源,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

  在寧夏,黃河被稱為「母親河」,賀蘭山被稱為「父親山」。黃河水滋潤著這片土地,賀蘭山阻隔了沙漠東移,護衛著這片平原。

  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賀蘭山東麓的黃河灘區。展板上的照片顯示,過去盜挖盜採留下的亂坑千瘡百孔,經過整治後仍依稀可辨。總書記佇立在展板前,遠眺巍巍賀蘭山,語重心長地說,生態修復要付出很大代價,但不能有絲毫含糊,必須下大氣力抓好。寧夏通過灘區整治,發展葡萄種植,既發展了產業,又改善了生態,變廢為寶,值得鼓勵。

  黃土地上的牽掛

  這次考察,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後第一次「出遠門」。

  何為人民至上?全國兩會上,他講到:「我們這一代人有這個情結,一定要讓我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特別是要扶農民一把。」

  黃土地上的情結,黃土地上的牽掛。在寧夏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眾是一個大家庭,要攜手並進。」

  「中國共產黨過去是窮人的黨,打天下是為了窮人翻身得解放。天下打下來了,就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70多年了,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遇到了各種困難挑戰,我們都走過來了,靠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黨向歷史、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脫貧攻堅戰略,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減貧數字都在變化。

  總書記感慨地說,我們照著1921年黨成立時所立下的志向一直做下來,一步一步地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進。今年,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重中之重是扶貧。從目前看,現行標準下的脫貧任務我們是有能力完成的。

  脫貧攻堅,成就非凡,這是當代最生動、最真實、最具說服力的中國故事。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越到最後,越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攻堅難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寧夏考察時,曾「就地取材」打了個比喻:「就像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徵要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一樣」,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

  調研期間,總書記了解到寧夏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0多萬減少到去年的1.88萬,他關切詢問:「返貧的多嗎?返貧的原因是什麼?」

  「返貧多是因大病重病,去年寧夏有幾十戶返貧,今年也有少數群眾遭遇返工難,因疫返貧。」自治區的同志匯報說。

  習近平強調:「全部脫貧,並不是說就沒有貧困了,就可以一勞永逸了,而是指脫貧攻堅的歷史階段完成了。相對貧困問題永遠存在,我們幫扶困難群眾的任務永無止境。」

  「我多次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我們的工作還要不斷提高,幫扶的領域要不斷擴大。將來幫扶農村相對貧困群眾的工作,要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去。」

  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的王蘭花,是一位和共和國同齡的老模範,是社區志願者的帶頭人。見到總書記,她激動地說:「2016年您來寧夏調研,您講的一句話我念念不忘,『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當時我聽了,眼淚刷地就流了下來。國家發展到今天不容易,是一步一步幹出來的。」

  「這其中也包括你和廣大志願者,大家都在幹啊!」總書記的話溫暖而有力。

  「儘管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有黨和政府持續不斷努力,有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一定會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有信心。」

  弘德村老劉家客廳裡,一盆盆花卉清香怡人。過去,鄉親們住山溝裡,吃都吃不飽,哪有心思養花。如今,弘德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上了幾盆花。

  窗明几淨,一簇簇、一朵朵,迎著陽光綻放。(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王漢超,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他牽掛著那些還沒有脫貧的困難群眾,惦念著那些剛剛脫貧、日子還不富足的鄉親們。  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調研。3天時間,吳忠、銀川兩地,進農村,察黃河,訪社區,走田間,看灘區,烈日炎炎,風塵僕僕。  一切在改變。20多年來,寧夏城鄉面貌翻天覆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  唯一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如一,堅如磐石。
  • 「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深情中有深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再一次強調了這個重要觀點。  「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深情的話語裡包含著怎樣的深意?  民族團結誓詞碑(新華社記者吉哲鵬 攝)  正如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所說,「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
  •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讀懂總書記的民族情
    編者按: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們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於少數民族脫貧攻堅的相關論述,一起來學習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時政微視頻丨習近平寧夏再看脫貧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習近平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進行調研,總書記心中最牽掛的還是脫貧攻堅。 習總書記說,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進行調研,與當地人共商脫貧致富大計,開出一張張脫貧「藥方」。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恰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審核批准,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從3月1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八時黃金時段首播,一經播出便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引發群眾強烈反響。
  • 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一個不能少」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一直高度關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  2020年6月,習近平來到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考察。這個社區常住居民近一半是少數民族群眾。社區廣場上,習近平同居民們親切交流。他說,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 習近平在今年地方考察中 對脫貧攻堅作出哪些重要指示?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調研,多次對脫貧攻堅作出重要指示。小編整理了其中部分論述,一起學習領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 新華網: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丨一個都不能少!
    新華網: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丨一個都不能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中外記者見面會,河南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甘肅甘南州卓尼縣脫貧帶頭人張雅萍,寧夏隆德電商創業者辛寶同和中國殘聯扶貧辦主任解宏德,4位代表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 那事、那河、那群人……讀懂習近平寧夏之行念茲在茲的牽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吳忠、銀川等地,深入農村、社區、防洪工程、農業產業園區等,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進行調研。
  • 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丨一個都不能少!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王瑩)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湧現出許多殘疾人自強脫貧的先進典型和脫貧攻堅一線奮力拼搏的工作者。12月11日上午,國新辦邀請到他們中的4位代表,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一起來聽他們的脫貧故事和脫貧經驗。
  • 直與天地爭春回——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
    這些年,總書記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用真心觸摸老百姓的「兩不愁三保障」,用腳步丈量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歷程,親自指揮這場脫貧攻堅戰。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別山區……總書記的足跡,深深印在祖國的大地上;總書記的囑託,深深刻在群眾的心坎裡。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越過千山萬水,總書記回到家鄉,實地了解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展和群眾的新生活新變化。
  • 關於組織收看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 《一個都不能少》的通知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各鄉(鎮)、縣直各單位: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全程在張掖拍攝製作的36集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從3月16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強檔播出,每晚兩集。
  • 打贏硬仗中的硬仗,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與參加會議的省市縣三級書記交流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  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召開了7個專題會議,每次圍繞一個主題,作出工作部署。
  • 中國攝影藝術節: 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
    在展覽板塊中,推出兩個主題展和一個致敬展。兩個主題展分別為: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和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其中,「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用攝影展覽記錄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創舉,描繪當代中國發展以人為本的生動細節。
  • 決勝脫貧攻堅彰顯人民至上 宣講家網評論
    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咬定目標、一鼓作氣,既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既要啃下「硬骨頭」,又要完成「加試題」,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民族、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兌現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充分體現人民至上的責任擔當
  • 春天裡的5個「戰貧」瞬間——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
    ,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也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出了加試題。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脫貧攻堅戰要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唯有堅定信心,繃緊弦、加把勁。距離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還有200多天時間。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指引下,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抗疫情、戰貧魔,正在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後總攻。我們擷取了春天裡的5個「戰貧」瞬間,展現基層幹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舉措。
  • 30個要點,讀懂總書記脫貧攻堅最新重要講話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說,今年疫情發生後,也考慮過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再到地方去開,但又覺得今年滿打滿算還有不到10個月的時間,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必須儘早再動員、再部署」。
  •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www.gxbszx.gov.cn  2020-12-10 09:02  閱讀:214次  作者:石永超  編輯:班潔  來源:德保之聲微信公眾號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普格縣米洛俄補村紀實
    六月第一次考察,習總書記選擇了寧夏,在考察時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這是繼總書記在秦晉考察時,在陝西考察農村電商扶貧,山西大同黃花脫貧產業的又一次專題調研。
  • 村兒裡世界乾坤大,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
    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年,也是決勝的關鍵一年、最吃勁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