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起生命的方舟
——北京城建集團小湯山醫院改造工程建設紀實
當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時,那叫勇敢;當一個團隊挺身而出時,那叫擔當;當一個國家身處逆境,呼喚一種精神時,那就是使命,就是信念,就是一往無前!
2020年春天,有一群勇敢的人站了出來,向著小湯山「逆行」衝鋒,將不可能化為可能,讓「小湯山精神」再放光芒,以捨我其誰的信念踐行責任如天的使命。
國有令
新春佳節,本是舉國歡慶、萬家團圓的日子。然而,2020年歲首卻註定是一個特殊的春節。春節前夕,無形的病魔以湖北武漢為原點,悄然向中國各地蔓延。
一連串不斷攀升的數字,牽動著國人的心。一場似乎比十七年前「非典」更加兇猛的陰雲席捲而來時,神州大地四處都上演著眾志成城,共克時艱,衝鋒戰「疫」的動人畫卷。
在武漢,萬千建設者挺進火神山、雷神山,以奮鬥與勇氣開啟了一個世界奇蹟;在首都,北京城建集團再戰小湯山,以實際行動守初心、擔使命,將銘刻在骨子裡的「鐵軍」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1月23日,臘月二十九,上午十時許,正在與人談話的北京城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代華接到一個緊急電話,電話另一端是上級急迫而又熟悉的聲音:「請速派總經理到小湯山醫院!有重要任務要現場布置!」每句話都是驚嘆號。
放下手上的工作,陳代華迅速與總經理裴宏偉進行了短暫的溝通,電話鈴聲蕩起的波紋似乎還沒有平靜,一輛黑色轎車已經開出城建大廈,朝著北京之北疾馳而去。
那一天,武漢市宣布籌建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各地版「小湯山」醫院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工建設。為更好應對疫情,為可能出現的變化提供補充,北京市也啟動了小湯山醫院改造修繕工程。
當天下午三點,風塵僕僕的裴宏偉顧不上休息,帶著小湯山醫院改造這一任務直接走進集團公司黨委常委擴大會的會場。說是黨委常委擴大會,它更像是一場緊急的生產調度會和戰前動員會。
經過緊急協商,命令隨之下達:
命令北京城建集團搶險大隊迅速調集人員裝備,向小湯山集結;
命令土木工程總承包部為小湯山醫院改建施工任務的牽頭單位,劉奎生任現場執行指揮;
命令城建二公司迅速組織施工生產力量向小湯山集結;
命令北京市園林綠化集團小湯山苗圃做好施工人員安置住宿。
隨著任務的變化,又陸續抽調北京住總、城建安裝、城建精工、城建道橋向小湯山集結。
同時,北京城建集團成立工程總指揮部,陳代華、裴宏偉任組長,集團領導班子為成員,組織協調全面工作,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晉勳更是全程「盯」在小湯山醫院,靠前指揮、現場指導。
疫情突襲,熟悉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暫停鍵」,但與生命有關的一切,全力加速。
小湯山醫院B、C、D區修繕改造,新建1500張床位的醫院,其中集團承擔1000張床位的施工任務。
與十七年前七天七夜建成小湯山醫院相比,二戰小湯山醫院的任務更重了。
武漢火神山醫院僅有床位1000張,兩層設計。而擺在城建人面前的則是新建一個擁有1500個床位,具備一個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規模的專業傳染病醫院,3層的設計也給施工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此外,BCD區改造任務同樣艱巨。改造前的小湯山療養院,床位設置和賓館的客房類似,如果改造成可收治病人的傳染病房意味著要新增通風系統、弱電系統、新風系統、負壓系統、VRV空調系統、新加裝1部外部電梯和樓梯,同時各系統橫向和縱向都要聯通,確保醫生和患者全隔離,在不足30平米的空間內,完成這種「精細化手術」難度可想而知。
此外,春節這一特殊的時間節點也為工程開展增加了更多的難度。一方面是大量工人、管理人員假期返鄉,原材料生產、運輸暫停,另一方面是與死神競速,責任如天。
軍令已下,沒有時間思考,有的只是集團上下全面動員,進入戰時狀態。一個個電話、一條條信息如同一條條作戰指令,傳遞到一個個指戰員的手中。
召必回
「投入最優秀隊伍、最優質資源,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站在項目現場,集團領導發出動員令。不惜一切代價,不講任何條件,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財力、物力,北京城建集團在小湯山展開大會戰。
沒有開工儀式,入場就開始衝刺,每一天都是決戰。
1月23日下午六時許,原本因為疫情和節日來臨有些寂寥的小湯山,在一輛輛載著搶險設備的車輛的轟鳴聲中變得熱鬧起來。
接到命令的1個小時後,集團公司生產部部長李光耀、質量部部長顏鋼文、土木部總經理劉奎生、二公司經理董偉帶隊抵達現場,進行現場踏勘。接到命令的2個小時後,40餘名搶險隊員、50餘名工人抵達現場,開始搶建臨時指揮部。從那時開始,25噸、50噸、80噸汽車吊、發電機、應急照明燈具、應急搶險車輛陸續到場。
「搶險大隊早有了防備,臘月二十九備勤值守的時候就聽到了一點信兒,下午四點接到任務後,就派出搶險車輛趕赴小湯山,用於搭建臨時指揮部的工作用房已從河北徵集發運。」全國勞動模範、搶險大隊副大隊長袁忠起說。
那邊貨櫃式盒子房還沒有裝車,這邊場地已經完成平整。
眼瞅著就要過節了,盒子房廠家經過多方協調好不容易隨車來了三名安裝工,條件是不能耽誤初一一早回家上墳祭祖。就這樣,搶險大隊長楊金鐘等班子成員和工人一起連夜吊裝安置。23日23點12間箱式房進場,到24日凌晨4點全部安裝就位,同時完成現場圍擋封閉。
24日上午9時,現場具備辦公、會議條件。24日,管理人員和工人進入小湯山醫院B區,開始搬移屋內家具、拆除走廊吊頂。
除夕,這個萬家團圓的夜晚,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大家圍坐在一起吃了年夜飯。說是年夜飯,其實不過是把幾份盒飯拼在一起,他們三下兩下把飯扒拉在嘴裡,再灌上一口冰冷的礦泉水,便接著開工。
太快了,像風一樣從荊楚吹向八方。來不及品一下年夜飯的滋味,來不及安慰一聲望眼欲穿盼望遊子歸家的父母,攥著來不及退的機票,已經踏上逆行的徵途。
臘月二十九,土木部副總經理付勇攀乘坐的飛機在三亞落地。剛一打開電話,就接到小湯山集結的命令,他沒有絲毫猶豫,迅速訂返程機票。大年初一,付勇攀帶著全家老小回到北京,中午飛機落地,他就直接打車到了小湯山。
同樣趕回北京的還有搶險大隊隊員楊東閘,已經六年沒有回老家的他,特地被安排回老家過年,臘月二十九剛剛到家就接到支援小湯山的命令。長途汽車全部停駛,他好不容易求了一個熟人開車送他回北京。
「老爺子,您還是回老家過節,我有任務,陪不了您了。」吃過年夜飯,大年初一一早,城建二公司機電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馬振江就把剛到北京,年過八十的老父親送到北京唐山交接的地方,讓妹妹把老人接走,自己開車趕到了項目現場。
「我申請第一批支援小湯山。」大年初一晚上,32歲的鄒浩然第一時間打電話報名參戰。「如果集團有抗擊肺炎的建設任務,我申請加入。」「我隨時待命,等候召喚」……一條條信息就是一封封請戰書,讓一顆顆心靠近,讓一份份信念匯聚。
「你收拾收拾現在就走,回到你的崗位上去。」得知北京要重建小湯山醫院的消息後,土木部生產管理部副部長劉傑就被軍人出身的父親「轟出」了家門,從天津趕赴項目現場。
同付勇攀、楊東閘、馬振江、劉傑一樣,數千名建設者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從四面八方星夜兼程奔赴小湯山。
工程時間節點就是軍令狀,春節期間展開大會戰,對城建人而言又是一場大考。
作為後勤保障組副組長的劉傑一抵達現場就要面對雜亂繁瑣的入場人員登記、物資清點、後勤保障等工作,什麼物資都要找他。「咱們的管理人員要吃飯吧,工人也要吃飯啊,這大過節去哪弄這麼些吃的?」頭幾天劉傑自己開著車,把項目附近所以開門的超市、商店「掃蕩」了一個遍。
數九寒天,白天項目現場的氣溫都在零度以下。後勤組要準確計算白、夜班管理人員和工人們用餐和配餐到達的時間,儘可能讓大家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說什麼呢?揮一揮手不是道別,是堅定地選擇站在一起。
「你去吧,家裡交給我。」楊曉瑞本來打算春節好好在家宅幾天,陪陪剛滿兩歲的孩子。然而,除夕夜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計劃……得知需要組織黨員突擊隊火速支援小湯山醫院改造,楊曉瑞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正月初一,他已趕到小湯山醫院。
作為現場物資採購組、合同成本組副組長,擺在楊曉瑞面前的是由海量物資採購組成的大山。「所有的廠家都放假了,物流、原料進廠、產品出廠也都存在困難。」為了確保材料、設備能夠及時供應,楊曉瑞和同事們一面積極與設計對接,並提前對門窗、鋼結構、欄杆、地膠及機電等材料與設備進行市場調研。一面不停打電話,通過各種方式與相關企業和屬地政府進行溝通,敦促企業及時開工生產,每天電話打關機好幾次,終於把所有供應商都安排妥當。「磨破嘴、跑斷腿,但我們沒有讓材料拖建設的後腿。」楊曉瑞說。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抗擊疫情,我們建築工人哪能袖手旁觀啊。」得知北京小湯山醫院建設急需勞務人員的消息後,家住河南濮陽的吳師傅馬上拿著介紹信找村裡開出村條,第二天凌晨就和30多名工友一起坐上北方公司在當地聯繫的專車趕回北京。
「2月4號下午得到命令,需要支援小湯山,我們連夜組織,來自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的120多名工人第二天就抵達了現場。」北方公司現場協調組組長朱百松說。
1月25日大年初一,接到為小湯山醫院項目供應混凝土的命令後,城建亞泰公司立即要求下屬金砼混凝土公司迅速恢復生產,管理人員即刻返回待命。為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協調了100餘輛砂石料運輸車,確保日供應混凝土3000立方米的原材料儲備,組織20輛混凝土運輸車和4臺60米泵車,全力保障項目混凝土供應。
短短幾天時間裡,近5000名工人日夜兼程「逆行」小湯山。住總集團、城建二公司、城建五公司、城建精工、城建道橋、城建亞泰、城建北方……一支支隊伍在小湯山集結,像一條條江河匯入海洋。
在指揮部的統一調度下,集團下屬十四家單位凝聚共識,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在這個不到3萬平方米的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從130人增加到近千人,勞務工人從200多人增加到6000餘人,大型機械設備、車輛從十幾臺到近千臺,現場作業實行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施工。
戰必勝
1月23日,搶險大隊入場,連夜搶建現場指揮部;
1月30日,臨時病房區域機械設備進場,場地開始平整作業;
2月2日,臨時病房區域場地整平、碎石黃沙回填全部完成,開始加工基礎鋼筋;
2月4日,臨時病房區域首批箱式貨櫃板房吊裝搭建;
2月8日,改造項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機電安裝工程基本完成;
2月12日,C、D區修繕改造工程提前竣工;
2月15日,B區改造工程順利竣工;
2月21日,新建工程安裝完1440間箱式房,房屋內隔斷板、走廊板安裝、通廊焊接完成100%;
3月1日,1454間箱式房全部安裝完成,新增屋面設備貨櫃全部安裝完成,屋面彩鋼板安裝75%,園林綠化場地平整清理完成65%。
……
在小湯山,一切節點都得以小時,甚至以分鐘計算。40個晝夜,近千小時,6000多人同時施工爭分奪秒,數千臺各類設備日夜轟鳴運作,一個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擁有1500張床位的專業傳染病醫院重新出現在小湯山。
「小湯山奇蹟2.0」的背後,是城建人戰「非典」、鬥「伊波拉」,數百次搶險救災打磨出的豐富的抗「疫」經驗;是城建人37年不斷苦練內功,通過數千項重點工程積累出的技術實力;更是這支鐵軍流淌在血脈中始終沸騰的「紅色血液」,數十年如一日與祖國與首都同頻共振的責任與擔當。
在小湯山,沒有什麼基建狂魔,有的只是一群如你我般普通,同樣害怕病魔同樣牽掛家人的中國建設者。
年近六十的勞模袁忠起連夜完成項目部搭建後,又把現場安全、消防和防疫工作扛在了肩上。2月5日清晨,在另外一個重點項目值完夜班的袁雲峰習慣性地打開微信運動,他發現父親袁忠起又以近三萬步早早佔領了封面。「爸爸,又忙了一夜啊,怎麼樣,能扛得住嗎?」掛念著父親的袁雲峰撥通了電話。
「那有啥扛不住的,就是覺得這幾天腦子有點跟不上趟。」電話裡,袁忠起的聲音有些疲憊,更讓袁雲峰擔心的是,從不服軟的父親這次居然說腦子有點跟不上趟了。掛了電話,袁雲峰撥通了領導的電話,希望能支援小湯山,換父親回家休息兩天。
「我參與過2003年非典時期北京胸科醫院改造,這次也不能少了我。」一聽讓自己回家休息兩天,袁忠起不想走,但是考慮到他肩上的責任重大,領導最終還是決定讓袁雲峰先把他換回去。
上陣父子兵,袁雲峰一到現場就扛起了新建工程生產協調的擔子。「進入現場的道路只有一條,送設備材料的車輛在場外排隊進不來。我們必須一一協調,特別是夜班的時候,大型車輛設備的視野沒那麼好,需要我們走在車前面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找到縫隙通過。」袁雲峰說。
二公司機電分公司技術總工劉承俊原本已經退休,被公司返聘做年輕職工的培訓導師,得到重建小湯山的消息後,一張機票就從四川老家飛回到北京,帶上設備就跟徒弟們一起回到十七年前他曾經戰鬥過的戰場。
「軍旅文化」與「校園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大戰中凝聚成獨特的城建文化。年輕人的活力感染著劉承俊,而老兵們也用言傳身教為年輕人做了一次最好的文化與技術的傳承。「這是傳染病醫院,要裝三方燈、防眩光吸頂燈,你這電應該怎麼走?」「視頻系統的電留沒留出來?」在室內機電安裝過程中,劉承俊豐富的經驗成為施工進度和質量的一大助力。
改造項目是由療養賓館改造成傳染病治療病房,電梯基礎施工的時候,勞動力不夠用。半夜,一聲號令,管理人員和工人一起肩抬人扛運材料、扛鋼筋。城建精工公司總經理武兵身先士卒,扛鋼筋的時候,肩膀都磨出了血。一起幹活的農民工提起武兵都挺佩服,「沒想到總經理緊要關頭扛鋼筋,比我們都邪乎。」
「這就是打仗,大家都在拼,我們作為管理人員沒理由不拼。」 武兵說。
「缺材料趕緊派人拉去呀,別等著!」「有困難?誰沒困難!幹就完了!」機器聲、人聲,再加上隔著口罩,必須用最大聲音才能讓對方聽清自己。幾天下來,負責電梯施工的鄒浩然失聲了,他沙啞著聲音說自己這個春節太暴躁了。可是他沒法不暴躁,一共只有15天工期,電梯安裝與眾多作業存在時間上的衝突。
鄒浩然指著被三面包圍的新裝電梯說,這能有多大的活,可就是不好幹。電梯安裝唯一能展開作業的空間只有西側的一條路,這條路卻是整個改擴建工程的生命通道,必須時刻保持暢通。而電梯下面的基坑藏著兩條承擔著整個區域的用電保障的電纜,如果施工中不慎挖斷,將會讓整個改造工程面臨斷電的風險。鄒浩然只能是見縫插針,並且細之又細。
2月4日夜間9點半,正在現場察看電梯井施工進度的鄒浩然,突然接到現場副總指揮付勇攀的指令,「走,去拆模。」一路小跑到新建工程區域,發現指揮部全體管理人員已經集結完畢。
那一夜氣溫驟降,一場北京近年來最大的降雪即將到來,但狂嘯的寒風也壓不住奮戰的激情,彼此加油鼓勁聲不絕於耳,指揮部20餘名管理人員齊上陣,用2個小時完成30個條形基礎拆模,為2月5日凌晨1點開始箱式房吊裝創造了條件。
十幾名工人抬著一根根十幾米長、重達幾百公斤的鋼管,喊著號子,一步一步艱難而穩定的向前挪移,精準地放在預定位置,額頭上掛滿了汗珠,沒有一人喊苦叫累。在他們身後機器手將由建築廢料循環再生製造而成的地磚快速鋪設成平整的路面。
500餘名城建華晟建設者頂著三次鵝毛大雪的侵襲,在零下十三度的深夜中鏖戰,歷時21個晝夜完成級配層、水穩層基礎鋪設,以及汙水、雨水、熱力、電力、燃氣、消防、強弱電、燈光照明等13項管線工程,用汗水和熱血打通小湯山醫院的生命線。
「你再把病房五區修改後的漫遊路徑發我一下……」五公司機電分公司支部書記唐昕迎一邊嚼著嘴裡的飯,一邊對著電腦為下一步BIM技術完善細節工作進行再次確認。由五公司13位技術骨幹組成的BIM技術小組,作為現場人數最少的一支團隊,肩上的擔子卻一點不比別人輕,他們需要全權負責機電安裝工程BIM技術方案製作,運用可視化技術同步指導機電安裝工程施工,用高科技手段為數千人的作業賦能加速。
面對緊張的工期,十多個專業交叉的管線、多家參施隊伍的協調組織等工作難度,BIM小組依據指揮部提供的圖紙和現場樣板間雛形,開展現場測量採集數據和後臺建模製作三維模型,運用視頻會議進行前方和後臺工作協調。原本需要一個月時間完成的BIM設計成果僅在48小時內就交出漂亮答卷!
在小湯山,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有的只是一張張模糊的臉,一雙雙磨破的手,一副副累垮的身軀。
2月5日,一場大雪如期而至,銀白的雪花隨風起舞,卻如同燃料般讓建設的熱潮進一步升溫,工地上,到處是車,到處是人。白天,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入夜,燈光如晝、焊花四閃。機器切割聲、人聲、哨聲交織在一起,就像是徵戰的吶喊。
曾經參加過2003年胸科醫院搶險任務的楊東閘頭上一道剛剛癒合的傷痕清晰可見,一天,負責操作80噸吊車的他接到電話,需要吊車吊裝,他扔下盒飯就往吊車方向跑,因為著急,一不小心被伸出來的樹杈颳了個正著,鮮血當時就流了一臉,楊東閘顧不上疼,從兜裡翻出幾張餐巾紙胡亂擦擦就爬上了吊車。等一個多小時後,吊裝任務結束,厚厚的工裝領子已經被血浸透了。
在狹小的作業空間內不分晝夜的工作,衣服劃破,手臂劃傷的事情很多人都經歷過,因為天氣寒冷乾燥,不少工人的手都被凍裂了,連手機指紋解鎖都費勁。
「戴手套幹活不方便,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這是前幾天夜裡轉場的時候碰的。」 曾參與「5.12」「7.21」援建和副中心建設的住總集團土建項目經理李群,一雙大手上面滿是開裂的小口子和傷痕,「我們的年輕同志們不僅主動請戰,面對這麼重的任務沒有一個人退縮,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測量員彭傑懷著對新婚妻子的虧欠來了,四元橋站經營站長、黨員劉麗彩帶著對2歲兒子的愧疚來了,他們都是抗「疫」前線最可愛的人。
入場後的十幾天裡,安裝公司負責機電設備安裝的戚雲川和同事們一直高速運轉著,「通常是設計團隊晚上十一二點拿出新修改設計方案,我們的深化設計師就連夜對深化設計方案進行相關的調整並發給項目負責人,項目團隊要在第二天早上七點以前組織好物料的入場和工序的調整。」
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內,尖峰時間有高達13個不同工種的工人進行作業,不同工序在時間空間上高度重合。「為了理順不同工種的工序,我們每天六點就在現場開碰頭會,保證7點工人進場的時候就清楚自己該幹什麼。」北方公司裝飾公司安裝經理代常威說,為了更好地協調內外部資源, 項目上的環境清理、垃圾清運、物料物資入場等工作,都是項目管理團隊與機關工作人員一起完成的。
施工是關鍵,防疫更是重點。「我們在工人居住區、辦公區設置了體溫檢測點,還成立了流動防疫站,在施工現場進行體溫檢測,並督查及時更換戴久了的口罩。」現場安全防疫組副組長徐海峰說,體溫監測等相關數據都錄入資料庫。
「工期實在太緊了,相當於把一年的工作量在半個月裡完成,現場的工人分成兩班輪流作業,每天還能睡7到8個小時,但是管理人員最多只能睡4、5個小時,大家很疲憊。」徐海峰說,為了保證施工安全,大量管理員盯到現場,幫助工人們觀察周圍的情況,協調不同班組、各道工序之間的相互對接。
「疫情如火,迫在眉睫,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責無旁貸!」 亞泰公司總工程師兼項目副總指揮董佳節一邊說,一邊風風火火的走在狹窄的馬道上。 從一樓到三樓,短短幾十階樓梯她每天不知要走多少趟,從2月7日接到命令進入現場起,董佳節每天帶著技術質量組人員穿梭於工地,一轉就是一天。現場調度指揮、優化方案,各專業之間如何交叉銜接,質量控制是否到位,每一個環節她都在現場指導協調,手凍皴了、腳磨破了,但是她的腳步從來都沒放慢過。正是她帶領團隊前期策劃到位,才避免了結構、給排水、電氣、消防、暖通等各專業工種交叉作業帶來的諸多施工問題,節約了資源,為這場戰役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這場與時間競速、與病毒賽跑的較量中,沒有失敗可言,唯有向前再向前,快點再快點。40個不眠不休的日夜裡,一名名共產黨員挺身而出,一面面黨員突擊隊的旗幟高高飄揚,「我是黨員,我不上誰上」「我們黨員就應該在一線」……在小湯山建設一線,總能聽到這些樸素而充滿力量的話語,所有人只有一個信念:早日完工,戰勝疫情。
仿佛,我看見戰爭的硝煙中,勇士的衝鋒,仿佛,我聽見槍林彈雨中,壯士的吶喊!
正月初八早晨7:30,項目現場已經車輛雲集。十七年前用於防治「非典」的醫院舊址級配砂石層已經攤平碾壓,空曠的作業場地黨旗和青年突擊隊隊旗迎風招展,作業的工人眼睛都熬紅了,指揮員的嗓子都是沙啞的。
此時,土木部總經理劉奎生已經開完了第一個指揮部現場碰頭會。來到空曠場地,他把安全帽夾在腋下,由於戴著口罩,眼鏡裡泛著一層薄薄的霧。早8點開集團指揮部早會,上午10點開建委主持的碰頭會,下午2:30開小湯山醫院建設專班會,晚上8點再開指揮碰頭會。四個會就如同一日三餐,成為劉奎生這段時間的日常。
「拼了,大兵團作戰,跟時間賽跑,耽誤不起呀!不管是領導,還是普通職工,大家來這裡已經分不清身份了,就是一個字:幹!」劉奎生原本洪亮的聲音有些低啞,卻更加有力。
2月18日下午5點,小湯山醫院內一間寬敞明亮的食堂迎來了一場特殊的「晚宴」。「咱們今天以湯代酒,慶祝小湯山醫院臨建廚房正式竣工,感謝所有建設者的辛苦付出。」在剛剛建成的醫院北區新建食堂裡,陳代華、顧昱、張晉勳等集團公司領導與北京市住建委相關領導共同舉起裝著紫菜雞蛋湯的塑料碗,向在座的數十位工人、一線管理人員以及所有建設者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這句「感謝」絕非客套,正是這群剛剛才擦去手上的油泥,身上還沾滿泥土的住總集團建設者,在短短十天時間裡,在一片起伏的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建築面積近5千平方米,可以滿足4000人同時用餐需求的專業醫院食堂,並配齊所有廚房、餐廳用具,在建築竣工同時滿足使用條件。
3月1日,小湯山醫院改造工程第39天,集團公司總經理裴宏偉再次來到工程現場檢查指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本以極度疲憊的劉奎生把腰板挺得更直,「新建臨時病房完成整體工程的100%,新增工程中的屋面彩鋼板安裝完成了75%,草坪已經鋪了50%……」他向總經理介紹著,目光堅毅、充滿力量,越到最後的關頭越展現必勝的力量。
隨著劉奎生的手望去,工人正在屋面安裝屋面板,三層病房區已刷好紅橙相間的油漆,地面上草坪迎著春光泛出嫩綠……春天已經到來,小湯山醫院正以全新之姿擁抱希望。
英雄徵戰,無懼風險。這種場面,在當年與「非典」疫情的搏殺中,七天七夜的小湯山之戰,我見過。
這場面,在玉樹高原的挺進中,心中的那朵格桑花,我被感動過。
這場面,在「7.21」抗洪搶險中,責任如天,我領略過。
這場面,在江油、在什邡的抗震救災前線點亮希望的明燈,我為之歌唱過。
這種場面,不尋常卻又是日常。辛勤的勞作和奉獻,使國家大劇院升騰起優美的和聲,使國家博物館激揚奮進中國的主旋,使鳥巢上空的五環與世界相連,使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成為中國發展新的動力源。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不是沒有遇到過「倒春寒」,歷經磨難的民族,每一次都挺直堅強的脊梁。
在這場沒有硝煙,但充滿考驗的戰場上。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北京城建人亮出敢於鬥爭的自覺和膽魄,拿出直面風險挑戰的勇氣,激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豪氣,上演出「小湯山奇蹟2.0」,彰顯了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中國力量,也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希望。(張博/文)
[ 責編:楊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