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的三句九字《時務策》,輔佐朱元璋奪天下

2020-12-18 不盡黃河滾滾來

在明朝開國諸臣當中,朱升算得上名氣較大的一位。他的出名,主要是因為一個三句九字的《時務策》。

朱升(1299年一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陽東升之際,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為其取名為朱升。

元末(1367年)朱升舉鄉薦為池州(今安徽貴池)學正,元末戰亂中,他棄官歸鄉,隱居於石門(屬安徽省歙縣),這期間雖然屢因躲避戰亂,流離顛沛,卻始終不肯有一日廢學,是地方上著名的老儒。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命部將鄧癒合軍胡大海,一起攻取徽州,並改名為興安府,經鄧愈推薦,朱升成為朱元璋的謀士,為朱元璋獻上著名的時勢對策,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當時正值元末群雄紛爭之際,而群雄之中,大多數都只知殺人搶掠,佔地稱王,既無遠謀近算,也無成就大業之志,朱升看到了朱元璋不同於群雄之處,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三句九字的《時務策》。朱元璋所以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就是採納了朱升的建議。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歲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塋」為由告老還鄉,辭官隱居,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於鹽城西區北龍港鎮南龍港東首文曲溝北。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評論這三句話說:「這是第一鞏固後方,第二發展生產,第三縮小目標,長遠打算。」

這三句話九個字,成為名傳千古的著名戰略決策。毛主席也非常讚許朱升這三句話,他在處理七十年代中國對內對外政策時,曾經援引了這個典故,並將其改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相關焦點

  • 此人比劉伯溫厲害,比朱升還早,指點朱元璋如何奪取天下!
    當時,朱元璋求才若渴,見兩人來投,十分驚喜,將他們迎進軍營。朱元璋營中一直沒有謀士,沒人可以商量。朱元璋便向那讀書人詢問治國平定天下的大計。那讀書人搖了搖手中的羽扇,緩緩地說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乃虎踞龍盤之地,世代帝王的都城。將軍可先奪金陵作為根本。然後四出徵伐,倡導仁義,廣收人心,不要貪圖子女玉帛。這樣,天下就不難平定。」
  • 從乞丐到皇帝,朱元璋就用了這九個字!
    其中的秘訣,就是這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力量?朱元璋又是如何利用它一步步建立大明基業? 一切秘密都藏在這本《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裡。 朱元璋聽罷,面露笑容,連連稱是。  不久後,朱元璋進攻婺州,但卻久攻不下。這時有人把朱升推薦給了朱元璋,說他是被諸葛亮附體的神人。
  • 他是明朝開國元勳,只說了九個字,就幫朱元璋平定天下
    01 助明開國 說起幫助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開國元老,很多人都會想到劉伯溫。畢竟,劉伯溫可是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齊名的,有句話說的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但是其實,在遇到劉伯溫之前,朱元璋就已經得到過一位高明謀士的指點了,這個人就是朱升。 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的時候。29歲的朱元璋率軍攻打婺源,無奈久攻不下,於是,在大將鄧愈的推薦下,他親自去拜訪了朱升。
  • 【歙縣民間故事】朱升與張大同
    聽了朱升的名氣後,很不服氣,要與朱升賭一賭。當時,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浙江爭霸天下,朱元璋兵敗輾轉逃亡,要逃往徽州。到底從哪條路來呢?張大同找到朱升,要與朱升打賭朱元璋從哪條路來徽州。朱升就說:「朱元璋會從大連嶺過來,經過石門,前往徽州。」張大同卻說:「朱元璋會從白際嶺過來。」兩人打賭,誰輸了誰服氣,不得找麻煩。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讓朱元璋坐穩江山
    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專橫和殘酷,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苦不堪言,整個天下亂成一鍋粥。為了生存,很多人被迫加入了起義軍,以此反抗國家的黑暗統治。當時有一支叫作「紅巾軍」的起義軍發展迅速,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 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朱元璋在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過程中,有一個謀士給他除了一個著名的計策,這個計策幫助朱元璋在各路義軍混戰中脫穎而出,這個謀士,就是朱升,他的著名計策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升在明朝建國後,曾官拜翰林學士。後為了躲避開國君王對功臣的清洗,主動辭官隱居山水。
  • 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朱元璋在渡江之前身邊並沒有多少文士,只有李善長這樣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 李善長有些小的謀略和急智,卻沒有長遠的眼光和對戰局的整體認識。所以此時的朱元璋還是處於盲人摸象階段。他對天下大勢的了解還是非常欠缺的。直到後來他遇到了朱升,得到九字諫言,朱元璋才算真正對未來有了規劃,認清了自己的目標。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構成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
    文/南途北文【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地搞大赦手下人有些看不過去了,他們都勸老大慎重點考慮。但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古用法如用藥,藥本來是用來救人的而不是用來殺人的,如果誤服倒可能會傷及性命;法律也是如此,其目的是保護人而不是殺人,一旦用刑太過則必然要傷及人命。
  • 怎樣理解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有多強?
    朱元璋在擴張版圖的同時注意加強根據地建設。他奉行穩步進取的策略,所佔之地盡心經營,不使其易手。從早期和州凳城看,朱元璋早年已很重視城守,但是真正讓他把根據地建設提到理論認識的高度,則是儒士朱升。朱升,字允升,世稱楓林先生,徽州休寧人,通經術,元末舉鄉薦,曾任池州學正,亂世之際隱居於徽州石門。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親臨石門,向朱升請教治國之策。朱升的回答概括起來是九個字,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十分贊同,將朱升召人帷幄,作為其核心謀士。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最終一統江山,建立起大明王朝,這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要歸功於其謀士朱升給他建議的立國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歷史的和辨證的觀點看,朱元璋在當時做到了「知己知彼」,順應了歷史潮流和規律,所以最終能傲視群雄,一統天下。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四處揭竿而起,到處是擁兵自重的軍事割據。朱元璋先是跟隨郭子興「打天下」,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採磯石殲滅元朝水軍後,順利佔領南京城,此時郭子興父子均已去世,朱元璋已成為這支起義軍隊的領袖,但他還不是各路軍事力量中最強的。
  • 劉伯溫:他被後世比作像諸葛亮一樣的神機妙算,輔佐朱元璋有功
    縱觀歷史,我國曆朝歷代都有著輔佐君王有功的能臣,這些人都很有智慧,並且對於政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能掐會算,是一位偉大的政治軍事家。像大漢時期的衛青,霍去病,保衛大漢江山,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再也不敢來犯。
  •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迥溪人,因為朱升出生的時間在早上,太陽剛剛升起來,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名為朱升,寓意「昌盛」、「吉祥」。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率軍攻打婺源縣時,聽麾下大將鄧愈說,隔壁歙縣有個隱士叫朱升,是個很有學問、很有本事的人。於是朱元璋微服出訪,親自去歙縣拜訪朱升,和他探討自己今後發展的方向。
  • 朱元璋能得天下,多虧有這三個人
    李善長  李善長 字百室,定遠人。幼年時就好讀書,有機智謀略,學習法家言論,謀劃的事情多能成功。朱元璋攻滁陽時,李善長前去拜見,朱元璋對他很是禮遇,留他做書記官。經常和他討論以天下大事,李善長說:秦朝大亂時,漢高祖劉邦起於平民,但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歡殺人,五年成就帝業。如今元朝綱紀紊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佔據濠州距沛縣不遠,感應到山川王氣的影響,應當效法劉邦當年的作為,定能平定天下。太祖稱善。從此讓他參謀軍機,掌管錢糧,對他非常信任。有將士來投奔者,李善長觀其才德,建議讓擔任合適的職位。同僚間有起齟齬者,則幫著協調處理。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當初陪朱元璋打天下有34人,朱元璋殺了30個,倖存的四人是誰
    所以每個開國皇帝上位的時候,手下必然集齊了一幫能臣武將,例如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當初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曾經有34個人為他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但是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後,這三十四個人裡先後殺了30個,那倖存的4個人都是誰呢?
  •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為何第三次答應朱元璋
    所謂孫炎,史載「孫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隸屬江蘇鎮江)。面鐵色,跛一足。談辨風生,雅負經濟。與丁復、夏煜遊,有詩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後,聞孫炎之名,於是召見委任江南行中書省掾,深得賞識,後從徵浙東,受命聘請劉伯溫等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