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專橫和殘酷,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苦不堪言,整個天下亂成一鍋粥。為了生存,很多人被迫加入了起義軍,以此反抗國家的黑暗統治。
當時有一支叫作「紅巾軍」的起義軍發展迅速,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這個朱元璋,出生貧苦人家,因為生活艱難,還去寺廟做過和尚,後來又到處乞討。在流浪的歲月裡,他走遍大河山川,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25歲那年,他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加上人緣也特別好,跟著他打仗的人越來越多,這隻起義軍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
雖然這支隊伍發展迅速,但是他們的實力是無法與元朝軍隊相比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起義軍與他們爭奪地盤。
此時的朱元璋也很迷茫,他便虛心請教一位名叫朱升的高人,「請問先生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我的困惑呢?」
朱升略微想了想,輕輕說了一句話,「請大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必能成就大業。」。
別看只有短短的九個字,還真是讓朱元璋給聽進去了。
首先,是高築牆,這高高的城牆就代表著擴張地盤。當時他們的起義軍佔領了南京,然後又向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不斷擴張自己的力量。
其次,在擴充實力的同時,抓緊存儲糧食。朱元璋所佔地區屬於江南,江南自古就是一個富饒的地方,這些地方能夠為戰士們提供食物。如果部隊能夠一邊打仗,還一邊種田,那糧食就會越積越多,他們還害怕什麼呢?
高築牆,廣積糧,都做到了,下一步就是緩稱王。其實,那時候朱元璋在軍隊中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江南地區的半壁江山由他管,但是他聽從了朱升的建議,也不稱帝,也沒稱王。
咱們可別小看「緩稱王」,它可是九字方針裡最重要的一步。朱元璋的隊伍處在長江流域的中間,上遊是陳友諒的軍隊,下遊是張世成的軍隊,他們被困在中間。想要發展自己的力量,上下遊兩邊都是敵人,他們之間必然會發生戰爭。
另外,在北方還有韓林兒和劉福通的隊伍正在虎視眈眈。如果朱元璋不自稱王,韓林兒和劉福通的隊伍便成了保護他的屏障,他們在前方和元軍打仗,確保了整個長江流域的穩定,元軍也沒有剩餘的能力能夠消滅長江流域的農民軍隊。
這個時候不稱王,朱元璋就可以集中全力對付身邊的兩支起義軍力量,同時還可以繼續讓士兵們修築城牆,積累糧食。
正是在這九個字的引導下,朱元璋率領的軍隊力量越來越強,終於在最後的決戰中一舉獲勝,擊敗曾經稱霸中亞的蒙古鐵騎,贏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帝國。
如今,這九個字的意思衍生得更加豐富,對於現代人也有很多的啟迪。
它告訴我們,做大事可別心急,如果咱們想要實現遠大的理想,要在前期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不驕不躁地慢慢等待時機。
只有基礎打牢了,才會有更強的實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夭讀書,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