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讓朱元璋坐穩江山

2020-12-23 小夭讀書

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專橫和殘酷,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苦不堪言,整個天下亂成一鍋粥。為了生存,很多人被迫加入了起義軍,以此反抗國家的黑暗統治。

當時有一支叫作「紅巾軍」的起義軍發展迅速,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這個朱元璋,出生貧苦人家,因為生活艱難,還去寺廟做過和尚,後來又到處乞討。在流浪的歲月裡,他走遍大河山川,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25歲那年,他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加上人緣也特別好,跟著他打仗的人越來越多,這隻起義軍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

雖然這支隊伍發展迅速,但是他們的實力是無法與元朝軍隊相比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起義軍與他們爭奪地盤。

此時的朱元璋也很迷茫,他便虛心請教一位名叫朱升的高人,「請問先生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我的困惑呢?」

朱升略微想了想,輕輕說了一句話,「請大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必能成就大業。」。

別看只有短短的九個字,還真是讓朱元璋給聽進去了。

首先,是高築牆,這高高的城牆就代表著擴張地盤。當時他們的起義軍佔領了南京,然後又向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不斷擴張自己的力量。

其次,在擴充實力的同時,抓緊存儲糧食。朱元璋所佔地區屬於江南,江南自古就是一個富饒的地方,這些地方能夠為戰士們提供食物。如果部隊能夠一邊打仗,還一邊種田,那糧食就會越積越多,他們還害怕什麼呢?

高築牆,廣積糧,都做到了,下一步就是緩稱王。其實,那時候朱元璋在軍隊中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江南地區的半壁江山由他管,但是他聽從了朱升的建議,也不稱帝,也沒稱王。

咱們可別小看「緩稱王」,它可是九字方針裡最重要的一步。朱元璋的隊伍處在長江流域的中間,上遊是陳友諒的軍隊,下遊是張世成的軍隊,他們被困在中間。想要發展自己的力量,上下遊兩邊都是敵人,他們之間必然會發生戰爭。

另外,在北方還有韓林兒和劉福通的隊伍正在虎視眈眈。如果朱元璋不自稱王,韓林兒和劉福通的隊伍便成了保護他的屏障,他們在前方和元軍打仗,確保了整個長江流域的穩定,元軍也沒有剩餘的能力能夠消滅長江流域的農民軍隊。

這個時候不稱王,朱元璋就可以集中全力對付身邊的兩支起義軍力量,同時還可以繼續讓士兵們修築城牆,積累糧食。

正是在這九個字的引導下,朱元璋率領的軍隊力量越來越強,終於在最後的決戰中一舉獲勝,擊敗曾經稱霸中亞的蒙古鐵騎,贏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帝國。

如今,這九個字的意思衍生得更加豐富,對於現代人也有很多的啟迪。

它告訴我們,做大事可別心急,如果咱們想要實現遠大的理想,要在前期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不驕不躁地慢慢等待時機。

只有基礎打牢了,才會有更強的實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夭讀書,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

相關焦點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的謀士朱升說過一句話,覺得特別適合現在的市場,特別適合80後的青年才俊們!「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 中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升向朱元璋獻的這九字方針,現在又到中國真需用它的時候了。當年毛主席曾將它改幾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但意思是一樣的。
  •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在好多元末明初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裡,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前期發展策略,被朱元璋重視並採納。按照這項基本發展策略,朱元璋暗中積蓄力量,不提前稱王、稱霸,最終蕩平其他義軍割據勢力,並消滅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最終一統江山,建立起大明王朝,這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要歸功於其謀士朱升給他建議的立國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雖佔領了南京並以此為根據地,但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仕誠;特別是上遊的陳友諒,實力明顯數倍於朱元璋。在徽州,朱元璋請教學士朱升,面對當今形勢怎麼辦?朱升給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三策」。「高築牆」就是要以南京為倚託,加強根據地建設,提高軍事實力,穩固自己的地盤;「廣積糧」就是要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就是不要急於稱王建國,以免樹大招風,以致群起而攻之,四面受敵。
  • 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朱元璋在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過程中,有一個謀士給他除了一個著名的計策,這個計策幫助朱元璋在各路義軍混戰中脫穎而出,這個謀士,就是朱升,他的著名計策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升在明朝建國後,曾官拜翰林學士。後為了躲避開國君王對功臣的清洗,主動辭官隱居山水。
  •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放到現代會如何?
    元末,朱升進獻給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不僅接納,還將其立為國家政策,從始至終執行了下去,最後助其登上皇帝寶座。細想一下,這九個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高築牆就是首先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廣積糧首先解決了根據地的溫飽問題,又可在後面的戰爭中消耗的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經濟條件,才能支撐戰爭車輪的運轉。緩稱王是這九個字的核心,徐壽輝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而朱元璋即使地位與割據勢力已經與陳友諒、張士誠相等也堅持不稱王。
  • 當下投資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我今天簡單說個故事打個比喻好了~當下股市我感覺像極了元末明初時,謀士李善長(後做到明初宰相)給朱元璋獻策,說當今天下群雄割據,大帥應該高築牆(多賺錢),廣積糧(趁好股票跌多買點),緩稱王(不要幻想一步到位)我吃著拉麵聽著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突發的靈感,看著各路大神預測,我趕緊吃完了碗裡的最後一塊牛肉~畢竟自己真正吃到的(
  • 明太祖朱元璋告誡盧卡庫: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
    國米賽後慶祝勝利 盧卡庫應該沒有聽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句話:「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這麼積極地稱王對一支崛起中的球隊來說不是好消息,盧卡庫現在應該團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先打下江山坐穩江山後在考慮稱王稱霸,急於稱王只能給球隊注入不穩定因素。而且並不是憑一場米蘭德比就可以加冕梅阿查國王,盧卡庫需要更多拿得出手的成績以及在關鍵時刻扛著球隊往前走的表現。到時就算不自封為王也已經是米蘭真正的王者。
  • 從乞丐到皇帝,朱元璋就用了這九個字!
    其中的秘訣,就是這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力量?朱元璋又是如何利用它一步步建立大明基業? 一切秘密都藏在這本《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裡。我送您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是防止別人來攻;廣積糧,是安頓人心;緩稱王,是不要招搖。你、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有著神奇的好運氣,有劉福通在北面幫你們擋住了元軍的主力。可現在情況不同了,劉福通已經完蛋了,你們只能靠自己。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明朝之前的群雄逐鹿,同樣有效嗎?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著名謀士朱升對朱元璋的戰略建議,這在元末混亂的政治局面下是極為正確的戰略方針,也被認為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根本。那麼這樣的策略是不是在所有的王朝爭霸戰略中都具有奇效呢?廣積糧的現實保護呢?張弛有道,戰略上的進退都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中國古代王朝更迭中的四川盆地,基本都在高築牆和廣積糧,但卻基本沒有出過幾個王朝的奠基者,緩稱王就更有待商榷了,政治上的先手,搶先拉大旗在很多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方式,緩稱王在秦末,漢末就是渣渣一般的考量了。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中「高築牆」的實物證明來了
    全國統一後,明太祖朱元璋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他便命令各府縣築城。中國至今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為明朝建造。關中民間流傳著,「漢冢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其一,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其二,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其三,西安是朱元璋想要考察遷都的城市之一。明王朝從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十年(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那麼這城牆是怎麼樣的呢?
  • 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而現在關鍵時刻,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廣積糧很好理解,華為已經囤積了大量的晶片,囤貨總價值超過了1800億,但是手機晶片並不是數量最多的,最多的是通信基站的晶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華為選擇保全5G的象徵。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這個時候擺在李淵面前最重要的事,不是緩稱王,也不是什麼韜光養晦。而是儘早打出自己的旗號,去跟關東諸侯爭取天下民心。 也就是去跟王世充、蕭銑、竇建德、杜伏威等人去爭民心。 如果這個時候李淵仍然是抱著隋恭帝,抱著大隋旗號不放,這並不明智。
  • 朱升的三句九字《時務策》,輔佐朱元璋奪天下
    他的出名,主要是因為一個三句九字的《時務策》。朱升(1299年一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陽東升之際,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為其取名為朱升。
  • 火紅年代的老宣傳畫: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
    上世紀六十年代,最高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主張。確定了以這個口號為指導的國民經濟政策!多年來,這個口號影響了一代人,已經為那一代成長做起來的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且流傳至今!1972年12月10日,傳達了最高領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
  • 怎樣理解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有多強?
    朱升,字允升,世稱楓林先生,徽州休寧人,通經術,元末舉鄉薦,曾任池州學正,亂世之際隱居於徽州石門。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親臨石門,向朱升請教治國之策。朱升的回答概括起來是九個字,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十分贊同,將朱升召人帷幄,作為其核心謀士。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構成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
    文/南途北文【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地搞大赦手下人有些看不過去了,他們都勸老大慎重點考慮。但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古用法如用藥,藥本來是用來救人的而不是用來殺人的,如果誤服倒可能會傷及性命;法律也是如此,其目的是保護人而不是殺人,一旦用刑太過則必然要傷及人命。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卻只能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李淵造反第二年就稱了帝,而朱元璋卻要廣積糧,緩稱王呢? 一 首先,對於朱元璋來說,大約在公元1353年參加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從而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路,將其改名應天。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興明朝,也滅明朝
    前言說到明朝,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明朝的覆滅大概讓很多人意難平,我認為,在明朝的興起與覆滅之中,「九字方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九字方針還要從朱元璋為這個王朝寫入的底層基因說起。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唯有明朝是依靠徹底的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