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著名謀士朱升對朱元璋的戰略建議,這在元末混亂的政治局面下是極為正確的戰略方針,也被認為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根本。
那麼這樣的策略是不是在所有的王朝爭霸戰略中都具有奇效呢?對於這一點,筆者是存疑的,高築牆那套理論,本質就是低調發展,猥瑣發育,保護自己的基本盤,他在元末的成功是與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呼應的,而中國古代歷次王朝更迭的具體情況其實都不盡相同,高築牆套餐肯定不是數學公式那樣具有唯一性。
高築牆和廣積糧,作為積攢物質資源的手段,大抵是沒有錯誤的,然而高築牆的前期投入呢?
廣積糧的現實保護呢?張弛有道,戰略上的進退都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中國古代王朝更迭中的四川盆地,基本都在高築牆和廣積糧,但卻基本沒有出過幾個王朝的奠基者,緩稱王就更有待商榷了,政治上的先手,搶先拉大旗在很多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方式,緩稱王在秦末,漢末就是渣渣一般的考量了。
一.高築牆和廣積糧的合理性
1.基本盤的確立是無可厚非的
高築牆,廣積糧大抵是句正確的廢話,歷代王朝爭霸,對於基本盤的運營都是重中之重,高築牆,在哪裡高築牆?用多少成本高築牆?廣積糧,多少算廣積?為什麼不去搶別人的糧?
這些具體的問題,貫穿在具體的實踐中,就像嶽飛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種教條主義的規章,是要用戰略的眼光去看待的。
除了流寇李自成和黃巢,歷史上的王朝爭霸者們,都是要將自己的後方運營成錢糧滿溢,高牆深溝的,這是沒毛病的,然而看看四川盆地的運營,他築牆了幾千年,物質儲存了幾千年,除了在劉備時代存在感強了一些,大多時候都是中國政治的無關緊要方。
2.高築牆和戰略先手的辯證關係
什麼時候龜,什麼時候浪,即使在星際爭霸這樣的遊戲中,都是戰略重大的考量,進攻就有風險,但是成功後的回報則巨大,這中間的權衡是統治者們終極戰略思維的考核。
項羽在秦末要是高築牆,緩稱王,章邯早就把北方的一幹貴族反賊給收拾了,項羽的浪和勇猛,就是吃準了秦朝的攻擊雖然兇猛,卻不具備可持續性,他對六國大軍的壓制,一場失敗後就可能喪失殆盡。
進攻終究才是軍事戰略的精華,同時古代的物質條件下,全方位的防守成本驚人,除了地勢天生適合防守的區域,大部分地段進攻才是性價比更高的戰爭手段。
3.明末的具體情況
朱元璋時代的高築牆,是建立在元末實在亂成一團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義軍打義軍,蒙古人打蒙古人的基礎上的,這就好比星際宏圖的混戰,沒有敵我明確的陣營,出頭的往往被打的很兇還難以收到回報,龜起來運營當然就是正確的策略了。
亂則高築牆,順則侵略,滿清入關的軍事行動快速兇猛,就是在明朝的指揮樞紐和政權基礎崩潰後的正確戰略舉動,他們窮追不捨李自成和明軍是正確的。
如果給南明整合的時間,第一明朝巨大的體量,第二南方政權火種必然帶來的北方抵抗的決心,都將造成滿清政治上的噩夢,雷霆一擊,甚至鞏固後方的長距離穿插直刺,都是軍事上正確無比的決定。
二.緩稱王更為政治上的毒藥或者良藥
1.政治先手在大部分時間才是關鍵
陳勝這樣的泥腿子,喊出陳勝王的口號後,馬上出現了大量的追隨者,其中不乏六國的貴族,可見大義,政治上的明確對立,某種情況下才是致命的挑戰。
古代就有豎起招兵旗,不愁吃糧人的說法,你有政治目標,顯示了政治野心,才能引來依附,才能組建自己的政治利益相關群體,楚懷王,漢獻帝,這些都是活生生的金字招牌啊,劉備在漢亡後毫不猶豫的稱帝,就是政治正統性,神聖性的延續,道統在王朝爭霸中具有獨特的含義。
王朝爭霸中,一般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垮全部的對手的,政權更迭,是一群利益集團打垮另一群利益集團的暴烈的行為,你在本集團領袖地位的決定,是政治上成功的第一步,筆者認為,大部分時間緩稱王都是值得商榷的。
2.元末緩稱王的特殊性
元末的政治形勢,是極其的複雜的,過早稱王可能引起的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他對整合己方益處有限,這才是緩稱王被朱元璋接納根本的原因,很長的時間內,元廷都認為最大的威脅來自內部蒙古軍事貴族的挑戰,南方的漢人武裝很長時間內遭到了輕視。
朱元璋稱王馬上會讓蒙古人同仇敵愾,並且會遭到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元末需要的是信心,是龜住,這和德川家康在日本戰國時候面臨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政治上存在這樣的情況,僵持中你只要保證自己不犯錯誤,那麼肯定會迎來敵人巨大的錯誤。
3.從早稱王到緩稱王看君命天授理論的衰微
越是皇帝被看成神聖的年代,早稱王的重要性越是突出,公然的和天命的擁有者皇帝對抗,在古代看來是天一般的大事,除了軍隊和錢糧,他還包含有唯心主義思想嚴重的天命的爭奪,敢於豎旗的人,或是前朝餘黨,或是依附現在朝廷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或是農民起義的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從秦末可以看出,豎旗的政治先手因為民眾和貴族對於大義的天命的迷戀,很容易轉化成現實中的好處,然而隨著華夏文明的推衍,實在的力量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東西,招牌豎起來實力依附層層而來的場面越來越難以看到,華夏民族變得務實了,早稱王的優越性在逐年的消退,他產生的紅利逐漸抵消不了拉仇恨的惡劣影響了。
三.高調與低調,戰略選擇的困難
1.高築牆,緩稱王和進取,八卦的陰陽魚
高築牆和緩稱王,本質上就是低調的靜觀其變的戰略選擇,在沒有大的空白政治區域可以迅速整合的情況下,這樣的舉措是正確的,從袁術的實例可以看出,愚蠢的把自己豎立為所有軍閥的靶子的愚蠢。
不合時宜的稱王是一種賭博,歸根到底是統治者對於自身實力評估的錯位,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各種互相矛盾的論據充斥在歷史的事實中,而在王霸的屠龍大戰中,又怎麼可能有準則一般的定律去讓大家集體遵守呢,政治的魅力不就在於不斷的選擇嗎?
蒙古人的體系一定是鄙視高築牆,積蓄了幾個世紀的財富可能就是一場戰役的戰利品而已,而四川盆地一定也是鄙視廣積糧的,他們存的糧大都成為了侵略者的補給,而正是這個盆地充滿了侵略性的蜀漢時期,才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的一筆。
2.從王朝的具體示例觀高築牆理論的合理性
秦朝的建立絕對不是低調的結果,他是幾個世紀的老秦人不斷的戰略進取成果的累計,秦朝沒有廣積糧,他存了糧食就去打別人,就去掠奪土地,他很早就是六國的公敵,也談不上什麼緩稱王。
漢的建立也是搶在時代大潮的浪頭,劉邦一個平民確實運營了關中和四川,但是他在戰略上是積極出擊的,他的廣大戰場的散步客觀上牽扯了項羽的精力。
晉朝,隋朝,唐朝,宋朝的建立則都是依附在前朝的貴族的叛亂,他的高築牆,廣積糧更多的是政治實力的隱藏而不是經濟上的運營,他們稱王的時機也都恰到好處。
可見朱元璋的戰略定理只是適用於元末形勢的定理,他不具有指導性,他是元末朱元璋集團評估天下大勢的結果,他本質上是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的政治運用,在天下大勢混沌一片的時候,看不清楚脈絡的時候,隱忍一般是沒有錯誤的,老朱在戰略態勢明朗以後的推進,可是也半點沒有含糊的。
結語: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絕不是造反守則的定律,而是具體形勢具體判斷的產物。
從明朝之前和之後的朝代更迭來看,這一理論不具有指導性,其本質是低調的觀望,是軍事行動的謹慎,是鞏固自身靜待大局變化的選擇,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是極為有效的,但也不能套用在明之前的政權更迭中。
事實是,政治上的先手,早稱王,在更多的時間內才是正確的政治選擇,就與革命成功後的功臣看資歷主要看加入革命的時間一樣,諸王爭奪先手是巨大的優勢,早稱王是自我政治地位的認定,袁術和項羽,陳勝和朱元璋,合理的評估自己做出決定,才是政治上的真理。
參考資料:
《明史》
《資治通鑑》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