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明朝之前的群雄逐鹿,同樣有效嗎?

2020-12-26 桃煙讀史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著名謀士朱升對朱元璋的戰略建議,這在元末混亂的政治局面下是極為正確的戰略方針,也被認為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根本。

那麼這樣的策略是不是在所有的王朝爭霸戰略中都具有奇效呢?對於這一點,筆者是存疑的,高築牆那套理論,本質就是低調發展,猥瑣發育,保護自己的基本盤,他在元末的成功是與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呼應的,而中國古代歷次王朝更迭的具體情況其實都不盡相同,高築牆套餐肯定不是數學公式那樣具有唯一性。

高築牆和廣積糧,作為積攢物質資源的手段,大抵是沒有錯誤的,然而高築牆的前期投入呢?

廣積糧的現實保護呢?張弛有道,戰略上的進退都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中國古代王朝更迭中的四川盆地,基本都在高築牆和廣積糧,但卻基本沒有出過幾個王朝的奠基者,緩稱王就更有待商榷了,政治上的先手,搶先拉大旗在很多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方式,緩稱王在秦末,漢末就是渣渣一般的考量了。

一.高築牆和廣積糧的合理性

1.基本盤的確立是無可厚非的

高築牆,廣積糧大抵是句正確的廢話,歷代王朝爭霸,對於基本盤的運營都是重中之重,高築牆,在哪裡高築牆?用多少成本高築牆?廣積糧,多少算廣積?為什麼不去搶別人的糧

這些具體的問題,貫穿在具體的實踐中,就像嶽飛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種教條主義的規章,是要用戰略的眼光去看待的

除了流寇李自成和黃巢,歷史上的王朝爭霸者們,都是要將自己的後方運營成錢糧滿溢,高牆深溝的,這是沒毛病的,然而看看四川盆地的運營,他築牆了幾千年,物質儲存了幾千年,除了在劉備時代存在感強了一些,大多時候都是中國政治的無關緊要方。

2.高築牆和戰略先手的辯證關係

什麼時候龜,什麼時候浪,即使在星際爭霸這樣的遊戲中,都是戰略重大的考量,進攻就有風險,但是成功後的回報則巨大,這中間的權衡是統治者們終極戰略思維的考核。

項羽在秦末要是高築牆,緩稱王,章邯早就把北方的一幹貴族反賊給收拾了,項羽的浪和勇猛,就是吃準了秦朝的攻擊雖然兇猛,卻不具備可持續性,他對六國大軍的壓制,一場失敗後就可能喪失殆盡。

進攻終究才是軍事戰略的精華,同時古代的物質條件下,全方位的防守成本驚人,除了地勢天生適合防守的區域,大部分地段進攻才是性價比更高的戰爭手段。

3.明末的具體情況

朱元璋時代的高築牆,是建立在元末實在亂成一團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義軍打義軍,蒙古人打蒙古人的基礎上的,這就好比星際宏圖的混戰,沒有敵我明確的陣營,出頭的往往被打的很兇還難以收到回報,龜起來運營當然就是正確的策略了。

亂則高築牆,順則侵略,滿清入關的軍事行動快速兇猛,就是在明朝的指揮樞紐和政權基礎崩潰後的正確戰略舉動,他們窮追不捨李自成和明軍是正確的。

如果給南明整合的時間,第一明朝巨大的體量,第二南方政權火種必然帶來的北方抵抗的決心,都將造成滿清政治上的噩夢,雷霆一擊,甚至鞏固後方的長距離穿插直刺,都是軍事上正確無比的決定。

二.緩稱王更為政治上的毒藥或者良藥

1.政治先手在大部分時間才是關鍵

陳勝這樣的泥腿子,喊出陳勝王的口號後,馬上出現了大量的追隨者,其中不乏六國的貴族,可見大義,政治上的明確對立,某種情況下才是致命的挑戰。

古代就有豎起招兵旗,不愁吃糧人的說法,你有政治目標,顯示了政治野心,才能引來依附,才能組建自己的政治利益相關群體,楚懷王,漢獻帝,這些都是活生生的金字招牌啊,劉備在漢亡後毫不猶豫的稱帝,就是政治正統性,神聖性的延續,道統在王朝爭霸中具有獨特的含義

王朝爭霸中,一般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垮全部的對手的,政權更迭,是一群利益集團打垮另一群利益集團的暴烈的行為,你在本集團領袖地位的決定,是政治上成功的第一步,筆者認為,大部分時間緩稱王都是值得商榷的

2.元末緩稱王的特殊性

元末的政治形勢,是極其的複雜的,過早稱王可能引起的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他對整合己方益處有限,這才是緩稱王被朱元璋接納根本的原因,很長的時間內,元廷都認為最大的威脅來自內部蒙古軍事貴族的挑戰,南方的漢人武裝很長時間內遭到了輕視

朱元璋稱王馬上會讓蒙古人同仇敵愾,並且會遭到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元末需要的是信心,是龜住,這和德川家康在日本戰國時候面臨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政治上存在這樣的情況,僵持中你只要保證自己不犯錯誤,那麼肯定會迎來敵人巨大的錯誤。

3.從早稱王到緩稱王看君命天授理論的衰微

越是皇帝被看成神聖的年代,早稱王的重要性越是突出,公然的和天命的擁有者皇帝對抗,在古代看來是天一般的大事,除了軍隊和錢糧,他還包含有唯心主義思想嚴重的天命的爭奪,敢於豎旗的人,或是前朝餘黨,或是依附現在朝廷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或是農民起義的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從秦末可以看出,豎旗的政治先手因為民眾和貴族對於大義的天命的迷戀,很容易轉化成現實中的好處,然而隨著華夏文明的推衍,實在的力量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東西,招牌豎起來實力依附層層而來的場面越來越難以看到,華夏民族變得務實了,早稱王的優越性在逐年的消退,他產生的紅利逐漸抵消不了拉仇恨的惡劣影響了。

三.高調與低調,戰略選擇的困難

1.高築牆,緩稱王和進取,八卦的陰陽魚

高築牆和緩稱王,本質上就是低調的靜觀其變的戰略選擇,在沒有大的空白政治區域可以迅速整合的情況下,這樣的舉措是正確的,從袁術的實例可以看出,愚蠢的把自己豎立為所有軍閥的靶子的愚蠢。

不合時宜的稱王是一種賭博,歸根到底是統治者對於自身實力評估的錯位,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各種互相矛盾的論據充斥在歷史的事實中,而在王霸的屠龍大戰中,又怎麼可能有準則一般的定律去讓大家集體遵守呢,政治的魅力不就在於不斷的選擇嗎?

蒙古人的體系一定是鄙視高築牆,積蓄了幾個世紀的財富可能就是一場戰役的戰利品而已,而四川盆地一定也是鄙視廣積糧的,他們存的糧大都成為了侵略者的補給,而正是這個盆地充滿了侵略性的蜀漢時期,才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的一筆

2.從王朝的具體示例觀高築牆理論的合理性

秦朝的建立絕對不是低調的結果,他是幾個世紀的老秦人不斷的戰略進取成果的累計,秦朝沒有廣積糧,他存了糧食就去打別人,就去掠奪土地,他很早就是六國的公敵,也談不上什麼緩稱王。

漢的建立也是搶在時代大潮的浪頭,劉邦一個平民確實運營了關中和四川,但是他在戰略上是積極出擊的,他的廣大戰場的散步客觀上牽扯了項羽的精力。

晉朝,隋朝,唐朝,宋朝的建立則都是依附在前朝的貴族的叛亂,他的高築牆,廣積糧更多的是政治實力的隱藏而不是經濟上的運營,他們稱王的時機也都恰到好處。

可見朱元璋的戰略定理只是適用於元末形勢的定理,他不具有指導性,他是元末朱元璋集團評估天下大勢的結果,他本質上是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的政治運用,在天下大勢混沌一片的時候,看不清楚脈絡的時候,隱忍一般是沒有錯誤的,老朱在戰略態勢明朗以後的推進,可是也半點沒有含糊的。

結語: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絕不是造反守則的定律,而是具體形勢具體判斷的產物。

從明朝之前和之後的朝代更迭來看,這一理論不具有指導性,其本質是低調的觀望,是軍事行動的謹慎,是鞏固自身靜待大局變化的選擇,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是極為有效的,但也不能套用在明之前的政權更迭中。

事實是,政治上的先手,早稱王,在更多的時間內才是正確的政治選擇,就與革命成功後的功臣看資歷主要看加入革命的時間一樣,諸王爭奪先手是巨大的優勢,早稱王是自我政治地位的認定,袁術和項羽,陳勝和朱元璋,合理的評估自己做出決定,才是政治上的真理。

參考資料:

《明史》

《資治通鑑》

《漢書》

相關焦點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興明朝,也滅明朝
    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自稱「起於淮右布衣」,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底層奮鬥而來的開國皇帝。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奮鬥史,還是明王朝的開國史,都有著小農所特有的務實,甚至是保守色彩。九字方針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起義之初,儒士朱升就為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古代每逢天下大亂,往往都預示著王朝的更迭。但是多如繁星的農民起義中,真正能平定亂世、稱王稱霸的卻是十分少見。即使是曾經盛極一時的起義軍,也有許多最終未能攫取大權,悉數走向終結。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農民軍中缺乏具有政治遠見的有識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誤而被鎮壓。
  • 「深挖洞,廣積糧」,成為王者之前的必修課
    「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十二字方針幫助劉邦與項羽的鬥爭走到了最後。元朝末年,朱升(初為官,後隱士,後為朱元璋的謀士,進朝為官)給朱元璋提出的九字真言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毛澤東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又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中國歷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文化低(文盲)、顏值差(馬臉),但卻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異軍突起
  • 廣積糧緩稱王:《自在飛車》策劃暢談遊戲發展
    近日,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自在飛車》主策劃暢談遊戲後期發展方略,稱廣積糧緩稱王才是王道,堅持不斷的完善和提高遊戲品質,讓玩家享受到更好的遊戲體驗。play大獎賽》和每周一次的《車隊爭霸賽》,在遊戲公測之初,確實很吸引玩家,但是當所有玩家都關注於競技,陷入無止盡的追求速度和記錄的怪圈後,一旦某一天在速度上遇到了瓶頸,則會不知所措,甚至上遊戲後無事可做,這是每一位玩家的本能反應,所以豐富遊戲的玩法,在玩家還沒有厭倦之前,這個是目前遊戲發展的當務之急。
  • 大連人「廣積糧緩稱王」
    這些球員有的還未獲得出場比賽機會,有的已經坐穩大連隊主力,在整個中超年輕球員的出場時間大連隊也是最多的,難道這些都不是未來稱王的資本嗎?是身體嗎?是對足球的熱愛不夠嗎?都不是!少年隊時期的中國球員曾經有多少被國際足聯定義為足壇希望之星,有的還曾與梅西並列,但是成年後成才率基本為零曾經的希望之星一個個隕落,甚至有些只能永遠停留在憶當年。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青訓根本沒有體系,一直是固化的師徒傳幫帶思維,加上師傅本身的水平也有限。加上高薪後的養尊處優所以導致踢球的思維成年後上升空間不足,踢不出整體足球。
  • 中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當年毛主席曾將它改幾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但意思是一樣的。「高築牆」,就是說,中國今天亟需加強國防,倍加警惕備戰, 以防和應對可能之變了;「廣積糧」不必說。糧食和一切戰略物質,今日都更須「廣積」, 儲備充足了。要在這「緩稱王」。
  • 當下投資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我今天簡單說個故事打個比喻好了~當下股市我感覺像極了元末明初時,謀士李善長(後做到明初宰相)給朱元璋獻策,說當今天下群雄割據,大帥應該高築牆(多賺錢),廣積糧(趁好股票跌多買點),緩稱王(不要幻想一步到位)我吃著拉麵聽著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突發的靈感,看著各路大神預測,我趕緊吃完了碗裡的最後一塊牛肉~畢竟自己真正吃到的(
  •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因此,在1972年12月10日毛主席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這一口號在當時也被定為九字國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共克時艱的最強音。同樣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在跟元朝爭奪天下時,鑑於那時強大的諸侯很多,朱元璋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最後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 怎樣理解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有多強?
    朱升的回答概括起來是九個字,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十分贊同,將朱升召人帷幄,作為其核心謀士。據說凡有征伐,朱元璋都會先期讓朱升佔上一卦;在寫給朱升的書信中,朱元璋也總是客氣地稱朱升為「允升宗長」,以其同姓朱氏之故。朱升的三策,對於朱元璋成就帝業關係巨大,從軍事、經濟、政治三個方面為之後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構成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
    這些熱火朝天的根據地大建設,再結合後來名儒朱升進獻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戰略,就構成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九字戰略後面還會有所提及。這裡不妨先解釋一下,這九個字是朱氏應天政權在軍事、經濟、政治幾方面政策的一個形象性概括。「高築牆」就是強調軍事要過硬:修造城牆加強守備,立足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守的原則保證有進有退。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而且當時朱元璋還受制於小明王韓林兒,可以說發展前景十分不明朗。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找到朱升詢問對策,於是就有了這個戰略。
  • 知道 | 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遊戲裡的策略並不簡單?
    但經常也在犯琢磨:自己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別家也在水漲船高啊;這麼磨下去,自然不冒險,但不免曠日持久,變成消耗戰。加之許多戰略遊戲都設定,攻佔地方越多,動員力越強,兵也就越多。那麼,兵貴神速,開局速推,柿子揀軟的捏;在大家都沒發展的初期,東西吞併,一家獨大,瞬間兵力已經三五倍於對手,從此居高臨下,豈不美哉?
  • 重振萬達雄風or廣積糧緩稱王?一方中超前景幾何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大連足壇一名圈內人給大連一方定下了未來的基調。當然,大連一方想要以目前的這套陣容保級或者取得更好的名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在今冬的轉會市場,大連一方急需要在後防線做出進補,因為後防線4人都超過了30歲,尤其是周挺、王萬鵬必定不能完全支撐整個賽季。
  • 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而現在關鍵時刻,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廣積糧很好理解,華為已經囤積了大量的晶片,囤貨總價值超過了1800億,但是手機晶片並不是數量最多的,最多的是通信基站的晶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華為選擇保全5G的象徵。
  •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在好多元末明初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裡,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前期發展策略,被朱元璋重視並採納。按照這項基本發展策略,朱元璋暗中積蓄力量,不提前稱王、稱霸,最終蕩平其他義軍割據勢力,並消滅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放到現代會如何?
    元末,朱升進獻給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不僅接納,還將其立為國家政策,從始至終執行了下去,最後助其登上皇帝寶座。細想一下,這九個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高築牆就是首先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廣積糧首先解決了根據地的溫飽問題,又可在後面的戰爭中消耗的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經濟條件,才能支撐戰爭車輪的運轉。緩稱王是這九個字的核心,徐壽輝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而朱元璋即使地位與割據勢力已經與陳友諒、張士誠相等也堅持不稱王。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讓朱元璋坐穩江山
    當時有一支叫作「紅巾軍」的起義軍發展迅速,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個朱元璋,出生貧苦人家,因為生活艱難,還去寺廟做過和尚,後來又到處乞討。在流浪的歲月裡,他走遍大河山川,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這個時候擺在李淵面前最重要的事,不是緩稱王,也不是什麼韜光養晦。而是儘早打出自己的旗號,去跟關東諸侯爭取天下民心。 也就是去跟王世充、蕭銑、竇建德、杜伏威等人去爭民心。 如果這個時候李淵仍然是抱著隋恭帝,抱著大隋旗號不放,這並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