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2021-02-23 史料不及此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而且當時朱元璋還受制於小明王韓林兒,可以說發展前景十分不明朗。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找到朱升詢問對策,於是就有了這個戰略。

而朱元璋也如實的執行了朱升的這一戰略,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應天(南京)以後,將南京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開始修建堅固的城牆。另外又下令進行屯田,在短短數年的時間裡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朱元璋接受了,暫緩了稱王的打算。通過步步為營的方式,朱元璋得以逐漸壯大,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作為為數不多成功的起義政權,透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我們可以看到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所在——

失敗內因之:被忽視的大後方和未曾深耕的力量

歷史上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往往一呼百應,規模十分龐大,短時間就席捲全國。這些農民起義原本都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最後能夠成功的往往十分稀少,從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到太平天國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整體上去看,他們失敗的原因又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第一個原因就是忽視對大後方的經營,朱升對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其中「高築牆、廣積糧」就是要求朱元璋暫時放緩發展的勁頭,先停下來鞏固和經營自己的大後方或者說根據地。所謂「高築牆」是要求朱元璋將自己的根據地建設的固若金湯,即便前方戰事失利,也可以退而守,不至於四處逃竄,「廣積糧」就是要他儲備足夠的戰略物資,這是後續發力的重要儲備。

但審望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起義軍往往以星火燎原的趨勢在短時間內攻城掠地,主動權巨大,所以他們在第一階段往往非常順利。這並不難理解,朝廷統治腐朽,民怨沸騰,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喊一聲「反了」,於是大家紛紛附和,憑藉一腔熱血頓成燎原之勢,而朝廷的腐朽本身又導致它們起初無力抵抗。

但太順利的結果就是讓這些起義政權忽視了對大後方的經營,他們每攻下一處城池,又繼續奔向下一個城池,仿佛要一口氣把朝廷推翻,譬如陳勝吳廣起義中他們一路西進,一度逼近鹹陽。結果一旦戰事遇到挫折和失利,這些起義政權就一路敗退,基本上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頓作鳥散。

如陳勝吳廣起義被章邯擊敗以後,頓時土崩瓦解,無力反抗,六國貴族更是見死不救,陳勝反而被自己的車夫殺害。再譬如來勢洶洶的黃巢起義,一度攻進長安,嚇得唐僖宗一眾君臣倉皇逃亡四川。然而,由於對軍隊紀律的不重視,對攻打下來的城池建設不重視,對後勤物資的不重視,在唐軍的反擊下,不過二年的時間就退出長安,最後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還在史書上鬧出以「人」充當糧食的記載。

一退再退的黃巢沒有根據地可守,最終在唐軍的反攻中黯然退出。再譬如輝煌無比的明末農民起義,作為成功推翻明朝的起義政權,李自成(前期軍隊紀律較嚴,進入北京城以後失控)和張獻忠這些起義軍身上也有相似的弊病,極度渙散混亂的部隊紀律、流動作戰的方式、缺乏戰略物資和根據地作為支撐,基本上走到哪裡搶到哪裡,即所謂「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都透露出強烈的無政府主義、無組織化的特點。

在這一點上,太平天國運動反倒做的較為恰當,他們提出「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戰略,對攻打下來的領土都妥善經營,部隊紀律也較為嚴格,此外太平天國還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發行有自己的貨幣,還有自己的科舉制度,可以說較為完善的制度是太平天國能夠堅持14年的原因。

但反觀歷史上其它的起義政權,無不都是太平天國的反面例子,他們不注重深耕自己的力量,不注重維護力量的持久性、組織化和系統化,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雖然起初他們往往都能取得很好的開始和勝利,以星火燎原的方式予以朝廷沉重的一擊。然而就像一家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野蠻生長,沒有目標,沒有戰略規劃,沒有核心的競爭力,當對手喘過氣來時,只要稍微組織一下有效的反擊,他們便一擊而潰,頓作鳥散。

這就是沒有將自己的力量精煉化、系統化,組織化的結果,他們的力量雖然龐大,但本質上是分散的,只要稍微遇到大的挫折便立馬化為烏有。因此,「高築牆、廣積糧」使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力量轉化,他通過深耕自己的武裝力量,提高部隊紀律的方式,使自己轉變為一支系統的、組織化以及理論化(後來朱元璋在《喻中原檄》中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的武裝力量,這為他以後奪取最高政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些固然都是那些失敗的農民起義政權所不具備的條件——

失敗內因之:起義力量的腐化,不注重維護階級關係和籠絡人才

通過總結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其中有一條非常醒目:當這些農民起義建立政權以後,他們的領袖立馬就會陷入聲色犬馬,荒淫無度的生活中。譬如劉邦入主鹹陽以後,被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宮女們迷的流連忘返,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心態也發生變化,他開始變得傲慢自大,最終導致起義軍內部分裂,而陳勝也落得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的孤家寡人的下場。

黃巢入主長安建立「大齊」政權以後,無法節制部隊,導致長安城內猶如人間地獄,給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苦難。在詩人韋莊的敘事長詩《秦婦吟》中各種殘卷人寰的描寫比比皆是,再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也是無法節制自己的部隊,對上敲詐勒索明朝官員,對下縱兵劫掠百姓,最終在歷史上鬧出因拘禁陳圓圓導致吳三桂降清的傳聞,也導致自己進入北京城僅僅42天以後就被迫退出。

而與朱元璋同時期的方國珍、陳友諒和張士誠無不都有這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以後,在他的住所裡發現一張鑲嵌有各種寶石的七寶龍床,其製作極度奢侈誇張。陳友諒作為朱元璋後期最強勁的對手,本來是有機會擊敗朱元璋的,然而由於他自己的短視驕狂,喜好猜忌,殺死徐壽輝,最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友諒豪侈,嘗造鏤金床甚工,宮中器物類是。既亡,江西行省以床進。太祖嘆曰:"此與孟昶七寶溺器何異!"命有司毀之——《明史·陳友諒傳》

所以這裡又展現出這些失敗的農民政權的另一個特點:不注重籠絡人才,不注重維護自己和士大夫階層的關係。通過觀察這些起義政權失敗的原因,可以在他們身上發現一種「反智主義」的傾向,他們對士大夫階層懷有一種情緒上的仇恨,因為這些人過去都是統治的官僚階級。

然而想要奪取天下,難免還是需要依靠他們的力量,而且這些官吏中並不全然都是貪官汙吏,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正直的官僚。但這些起義政權無不對他們充滿蔑視和仇恨,而且起義領袖們本身狂妄自大,不善於籠絡人才,譬如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劉邦和項羽。

項羽在前期始終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論軍事力量他可以橫掃劉邦,但不注重對人才的運用,最終卻讓劉邦「群策天下智力」將他擊敗,劉邦自己本身能力並不出色,但是他手底下謀臣雲集,武將薈萃,這些都是劉邦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對明朝官吏極盡勒索,四品以上的官員一概不用,導致李自成身邊無人可用,全是一些庸才,倘若他能擇人而用,擴充自己的謀臣隊伍,讓大家為自己出謀劃策,又怎麼會落得一個黯然失敗的結局呢?

又如陳友諒,此人"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設計殺害徐壽輝,導致其眾叛親離。即便在太平天國中也沒有能避免這一點,後期起義領袖們的相互猜忌,爭權奪利,在外部力量還沒有進行有效的打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自行從內部瓦解分裂,導致力量嚴重受到損害。

對權力、財富的過度迷戀瓦解了他們的鬥志和力量,相反之下,朱元璋的成功基礎就是經受住了這些物質的誘惑,當他意識到自己面臨危機的時候,他知道尋求人才謀士的幫助,也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當朱升向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時,他無不嚴格了執行了這些要求。

因此在他的手底下湧現了大量的謀士和出色的武將,這些都是以後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重要資本,在這一點上他和劉邦是極為相似的,相比之下像項羽這種自大,既不注重籠絡人才,又不善於聽取意見的領袖,其失敗有時候往往是必然的。

而那些最後勝出的勝利者,在他們的身上無不具有那些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自律性、組織性,這些都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也是歷代農民起義不具備的因素從而導致失敗的緣故。

相關焦點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興明朝,也滅明朝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唯有明朝是依靠徹底的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自稱「起於淮右布衣」,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底層奮鬥而來的開國皇帝。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奮鬥史,還是明王朝的開國史,都有著小農所特有的務實,甚至是保守色彩。九字方針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起義之初,儒士朱升就為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廣積糧、緩稱王」。以歷史的和辨證的觀點看,朱元璋在當時做到了「知己知彼」,順應了歷史潮流和規律,所以最終能傲視群雄,一統天下。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四處揭竿而起,到處是擁兵自重的軍事割據。朱元璋先是跟隨郭子興「打天下」,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採磯石殲滅元朝水軍後,順利佔領南京城,此時郭子興父子均已去世,朱元璋已成為這支起義軍隊的領袖,但他還不是各路軍事力量中最強的。
  •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的由來
    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剛黃,就這樣忙起囤糧家計,到時候能派得上用場嗎?這時,剛好一個老頭走過來,朱元璋攔住問道:        「老大爺,今年大豐收啦!」        「嘿嘿,你看那麥棵,稠的連兎子都鑽不進去;你看那穗子,象狗尾巴,沉甸甸的。『家要富,靠餘糧,國要強,靠積糧』啊!」        「對,這話講的不錯。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構成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
    曾幾何時,在窗臺愜意地賞花,看樹,聽雨。在今天卻不再是那樣的熟悉。文/南途北文【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地搞大赦手下人有些看不過去了,他們都勸老大慎重點考慮。但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古用法如用藥,藥本來是用來救人的而不是用來殺人的,如果誤服倒可能會傷及性命;法律也是如此,其目的是保護人而不是殺人,一旦用刑太過則必然要傷及人命。
  •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放到現代會如何?
    元末,朱升進獻給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不僅接納,還將其立為國家政策,從始至終執行了下去,最後助其登上皇帝寶座。細想一下,這九個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高築牆就是首先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廣積糧首先解決了根據地的溫飽問題,又可在後面的戰爭中消耗的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經濟條件,才能支撐戰爭車輪的運轉。緩稱王是這九個字的核心,徐壽輝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而朱元璋即使地位與割據勢力已經與陳友諒、張士誠相等也堅持不稱王。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獲得成功的有兩個人,一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古代每逢天下大亂,往往都預示著王朝的更迭。但是多如繁星的農民起義中,真正能平定亂世、稱王稱霸的卻是十分少見。即使是曾經盛極一時的起義軍,也有許多最終未能攫取大權,悉數走向終結。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農民軍中缺乏具有政治遠見的有識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誤而被鎮壓。
  • 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明朝之前的群雄逐鹿,同樣有效嗎?
    廣積糧的現實保護呢?張弛有道,戰略上的進退都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中國古代王朝更迭中的四川盆地,基本都在高築牆和廣積糧,但卻基本沒有出過幾個王朝的奠基者,緩稱王就更有待商榷了,政治上的先手,搶先拉大旗在很多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方式,緩稱王在秦末,漢末就是渣渣一般的考量了。
  • 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攻佔徽州府後,鄧愈便尋訪到當地有這樣一位大儒,於是將其推薦給了朱元璋。朱升見朱元璋詢問,便結合歷史與現實隨口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這不管是放在哪個朝代,對想要建立王朝的人都是可以通用的。可以說是歷史經驗的濃縮。朱元璋在聽到之後,猶如醍醐灌頂。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是一個極端聰明之人。隨著渡江後,與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陳友諒等的接觸,加上原先對龍鳳政權的了解,他對當時的天下已然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 怎樣理解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有多強?
    從早期和州凳城看,朱元璋早年已很重視城守,但是真正讓他把根據地建設提到理論認識的高度,則是儒士朱升。朱升,字允升,世稱楓林先生,徽州休寧人,通經術,元末舉鄉薦,曾任池州學正,亂世之際隱居於徽州石門。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親臨石門,向朱升請教治國之策。
  • 「名企|觀察」「兩田」逆市方法:高築牆、廣積糧、不稱王
    這不禁讓人想起朱元璋打天下的方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映印在「兩田」上,一點都不為過。我們看,豐田也好,本田也罷,都是把「技術」之牆築造的高高的,結結實實的,制高點或者說根據地打的牢牢的。高築牆後,就要廣積糧草。豐田和本田的「糧草」,就是旗下的眾多旗艦車型。這也是「廣積糧」的根本所在,這個「廣」是源源不斷的,而不是一次性的達到某個數字。
  • 歷代農民起義都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成功的寥寥無幾?
    農民起義從秦末到清末成功的就只有兩個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朱元璋。很多的農民起義都中途夭折或者被統治者鎮壓了,就算能夠形成不錯的發展趨勢,大多數也會慢慢衰落,那麼為什麼農民起義大多沒有成功呢,其實跟歷史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掌通家園重塑幼教生態功到自然成
    高築牆:幼教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堅實壁壘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服務商,掌通家園擁有線下服務網格、軟硬體的系統集成、網際網路的整合、平臺的構架等諸多優勢,能夠將軟硬體產品與網際網路、雲計算等進行結合,將各類SaaS有效整合,為幼教機構提供整體智慧園所解決方案,全方位地滿足園所需求。既能降低園所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又能為合作夥伴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分發平臺。
  • 青創伯樂餘柏文建議精選層企業:高築牆、廣積糧、順勢轉板
    原標題:青創伯樂餘柏文建議精選層企業:高築牆、廣積糧、順勢轉板   2020年12月24日,由挖貝網、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挖貝新三板領軍企業年會暨挖貝金股獎頒獎盛典
  • 中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當年毛主席曾將它改幾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但意思是一樣的。「高築牆」,就是說,中國今天亟需加強國防,倍加警惕備戰, 以防和應對可能之變了;「廣積糧」不必說。糧食和一切戰略物質,今日都更須「廣積」, 儲備充足了。要在這「緩稱王」。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北京銀行大...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及普遍運用,零售業務越來越成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中小銀行爭搶的一塊肥肉,唯有能力強者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杯羹。  從北京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脈絡來看,該行可謂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近年來一直在為零售業務的騰飛蓄力,以敏銳的嗅覺布局零售業務,圍繞零售業務的轉型發展提出了「一體兩翼」轉型戰略,在此基礎上,又從品牌戰略層面提出打造「智慧金融、財富金融、惠民金融」三大特色的目標。
  • 重振萬達雄風or廣積糧緩稱王?一方中超前景幾何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大連足壇一名圈內人給大連一方定下了未來的基調。當然,大連一方想要以目前的這套陣容保級或者取得更好的名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在今冬的轉會市場,大連一方急需要在後防線做出進補,因為後防線4人都超過了30歲,尤其是周挺、王萬鵬必定不能完全支撐整個賽季。
  •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因此,在1972年12月10日毛主席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這一口號在當時也被定為九字國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共克時艱的最強音。同樣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在跟元朝爭奪天下時,鑑於那時強大的諸侯很多,朱元璋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最後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 皇室戰爭:部落戰2PVE攻略,做好「廣積糧、緩稱王」,最少拿一星
    而對於玩過幾次的老玩家來說,拆炮臺的原則就是「廣積糧、緩稱王」。具體方法就是沉底一些高血量坦克,比如石頭人或者巨人,然後在後面跟上高傷害的卡牌,比如大皮卡或者電磁炮等等,計算好他們的移動速度,儘量讓坦克接近炮臺後再讓後面的輸出打傷害,期間不要放出任何能打到炮臺的卡牌。然後就可以在所有卡牌集結後一起來波傷害,就算對手放出卡牌防守也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