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興明朝,也滅明朝

2021-01-14 國風悠悠

前言

說到明朝,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明朝的覆滅大概讓很多人意難平,我認為,在明朝的興起與覆滅之中,「九字方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九字方針還要從朱元璋為這個王朝寫入的底層基因說起。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唯有明朝是依靠徹底的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自稱「起於淮右布衣」,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底層奮鬥而來的開國皇帝。

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奮鬥史,還是明王朝的開國史,都有著小農所特有的務實,甚至是保守色彩。

九字方針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起義之初,儒士朱升就為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朱元璋在此後的皇權爭鬥中也不折不扣的貫徹著這一方針:

朱升

他在每佔領一城後,便下令修繕城牆,穩紮穩打。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憑藉新築的堅城洪都,朱元璋部將朱文正頂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堅守 85 天,為朱元璋調集大軍殲滅陳友諒主力爭取了寶貴時間。

陳友諒

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取大都後,立即按照朱元璋指示新築城垣,派兵巡邏古北等古長城隘口並分守盧溝橋等地,加強大都及周邊地帶防禦。

對北方蒙元殘餘勢力,朱元璋也採取以尺寸進取之策,力爭奪取一地即鞏固一地,逐漸向遼東和青海方向延伸。明軍在高築牆、廣積糧的防禦政策指導下,置衛所、修城池、屯重兵和守隘口,經近 30 年努力,終於在北部邊境建立了比較完備鞏固的防禦體系。

除了北方,朱元璋還下令各地政府和駐軍,普遍改築舊城、增加新城、強化守備。其中,山海關、居庸關「壘石為城,以壯幽燕門戶」,襄陽城「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宜春城「東屏豫章,西控長沙」,桂林城「西南之會府,用兵遣將之樞機」……堅城要塞遍布各地。

在築城建堡的同時,明王朝還對城牆、護城河、團樓和敵樓等築城形制進行了嚴格規範,形成標準流程,提升整體防禦效能。朱元璋可是把九字真言中的「高築牆」貫徹到底了啊。

出於多疑的性格,朱元璋想將軍權控制在自己的家族之中,於是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諸侯,管理軍事要地。

配合分封制,明王朝還在各邊鎮衛所實施軍戶制和屯田制,解決兵員和糧餉問題。

朱元璋

軍護制、屯田制是什麼?

軍戶制是一種強制兵役制度,民眾一經為軍,則其家世代為軍,且住在指定的衛所。

而屯田制是根據軍護制來制定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防止士兵逃亡,要讓士兵甘心賣命,那除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讓士兵有飯可吃,所以就有了屯田制。

元末天災連年,戰亂頻繁,人口大減,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明朝在全國大力恢復農桑,也在邊鎮周邊劃定地界,開墾田畝,以農養兵。洪武年間, 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屯田備邊方針政策,收到了「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的效果。體現了九字方針中的「廣積糧」決策。

在對外交往中,朱元璋告誡群臣諸將,對於鄰近的國家,「不為中國患者,不可擅自興兵。」(《明太祖實錄卷六八》)他還開列了朝鮮、日本、安南等十五個「不徵之國」的名單,唯恐後世子孫不聽祖訓、擅自起兵。體現了九字方針中的「緩稱王」決策。

可以說,朱元璋統一全國後的政策, 依然延續著當初起兵的「九字方針」:

高築牆,演變為修城建堡、固守邊塞。廣積糧,落實為大興屯田、且耕且戰。緩稱王,延伸為睦鄰友好、不起邊釁。

咱們看著是不是很眼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不是與農家生存相應?

普通農家要長保太平,自然既要修籬笆、築圍院,也要勤耕織、種五穀,還得睦鄰裡、和為貴。朱元璋出身平民,深知民生之多艱,百姓之疾苦。

因此在他眼中,自己親手締造的大明王朝,其實是一個小戶農家的放大版。在他強勢帝王的外表之下,仍然是一種小國寡民、男耕女織的小農心態。開創新朝、登基稱帝, 他自然就會把皇帝萬世一姓、臣民各安本分當作自己的終極理想。

但是,這種決策有錯嗎?當然沒有,可以說沒有這項決策就沒有明朝的建立。

在明朝初年,特別是洪武時期,的確實現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目的。但是,這是一套靜態穩定、缺乏彈性和極易失衡的理想狀態。

小農之家一遇災難之年就會破產,小康生活難以持久,而以此為統治邏輯的大明王朝抗禦風險的能力當然更加不容樂觀。朱元璋以開國雄主之尊統御諸王、朝臣和鎮將,自然得心應手、如臂使指,但他死後,藩王統兵、建城立寨的邊防策略首先迅速變質反噬。

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缺乏老皇帝的資歷、手腕和魄力,面對手握重兵、鎮守邊關的叔叔們,非常緊張,意欲削藩。對皇位的垂涎和對削藩的恐懼,讓燕王朱棣鋌而走險,糾合精兵南下作亂。

結果,靖難之役雖然取得了成功,也造成了明王朝政治軍事力量的嚴重內耗,讓虎視眈眈、伺機反撲的北元勢力捲土重來,幾十年間,相繼奪佔了開平、大寧和河套等重鎮,嚴重壓縮了明王朝的生存空間。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裡,也說到了這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明成祖朱棣當然是一代英主, 在位期間親徵漠北、遠航西洋、遷都北京,但也可以說,這是他為了掩蓋篡位和殺戮逆行,緩解合法性焦慮的賣力表演。

空耗國力、勞民傷財,徒然營造了宣威域外、萬國來朝的虛幻盛景,卻並沒有改變明王朝保守內向的國策,也沒有實際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間。

永樂朝結束,沒過多久,向東向南來看,鄭和船隊遠渡重洋的徵程就宣告終止,寶船拆除、海圖焚毀,中華民族錯失了走向海洋的歷史機遇;向西向北來看,明王朝連續喪城失地,京師外圍輕易被蒙古瓦剌攻破,幾乎重演宋室南渡的噩夢。

土木堡之戰

私以為,成祖以後,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將祖先的大業敗了個精光,而明朝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總結

我們一直在說,明朝的覆滅與太監勢力的壯大、與廠衛的實行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在這些引發明朝衰落的決策背後,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決策?

東廠公公

不就是因為皇帝的多疑、因為出身的低微對朝臣的不信任?所以才有了錦衣衛的出現,才有了太監的壯大?

而明朝朱元璋貫徹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背後蘊含的小農心態,蘊含的保守基因,寫入整個明王朝。

這九字方針如九字箴言,它開啟了明王朝的盛世,也為這盛世埋下了覆滅的基因種子。。。

在這浩瀚宇宙,有幸與您相識於文字,

我是,邀您共賞國風之美~

相關焦點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而且當時朱元璋還受制於小明王韓林兒,可以說發展前景十分不明朗。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找到朱升詢問對策,於是就有了這個戰略。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中國歷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文化低(文盲)、顏值差(馬臉),但卻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異軍突起
  • 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明朝之前的群雄逐鹿,同樣有效嗎?
    對於這一點,筆者是存疑的,高築牆那套理論,本質就是低調發展,猥瑣發育,保護自己的基本盤,他在元末的成功是與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呼應的,而中國古代歷次王朝更迭的具體情況其實都不盡相同,高築牆套餐肯定不是數學公式那樣具有唯一性。高築牆和廣積糧,作為積攢物質資源的手段,大抵是沒有錯誤的,然而高築牆的前期投入呢?
  • 怎樣理解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有多強?
    朱升的回答概括起來是九個字,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十分贊同,將朱升召人帷幄,作為其核心謀士。據說凡有征伐,朱元璋都會先期讓朱升佔上一卦;在寫給朱升的書信中,朱元璋也總是客氣地稱朱升為「允升宗長」,以其同姓朱氏之故。朱升的三策,對於朱元璋成就帝業關係巨大,從軍事、經濟、政治三個方面為之後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放到現代會如何?
    元末,朱升進獻給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不僅接納,還將其立為國家政策,從始至終執行了下去,最後助其登上皇帝寶座。細想一下,這九個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高築牆就是首先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廣積糧首先解決了根據地的溫飽問題,又可在後面的戰爭中消耗的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經濟條件,才能支撐戰爭車輪的運轉。緩稱王是這九個字的核心,徐壽輝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而朱元璋即使地位與割據勢力已經與陳友諒、張士誠相等也堅持不稱王。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構成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
    這些熱火朝天的根據地大建設,再結合後來名儒朱升進獻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戰略,就構成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戰略總方針,九字戰略後面還會有所提及。這裡不妨先解釋一下,這九個字是朱氏應天政權在軍事、經濟、政治幾方面政策的一個形象性概括。「高築牆」就是強調軍事要過硬:修造城牆加強守備,立足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守的原則保證有進有退。
  • 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朱升見朱元璋詢問,便結合歷史與現實隨口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這不管是放在哪個朝代,對想要建立王朝的人都是可以通用的。可以說是歷史經驗的濃縮。朱元璋在聽到之後,猶如醍醐灌頂。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是一個極端聰明之人。隨著渡江後,與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陳友諒等的接觸,加上原先對龍鳳政權的了解,他對當時的天下已然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的由來
    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剛黃,就這樣忙起囤糧家計,到時候能派得上用場嗎?這時,剛好一個老頭走過來,朱元璋攔住問道:        「老大爺,今年大豐收啦!」        「嘿嘿,你看那麥棵,稠的連兎子都鑽不進去;你看那穗子,象狗尾巴,沉甸甸的。『家要富,靠餘糧,國要強,靠積糧』啊!」        「對,這話講的不錯。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名企|觀察」「兩田」逆市方法:高築牆、廣積糧、不稱王
    這不禁讓人想起朱元璋打天下的方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映印在「兩田」上,一點都不為過。我們看,豐田也好,本田也罷,都是把「技術」之牆築造的高高的,結結實實的,制高點或者說根據地打的牢牢的。高築牆後,就要廣積糧草。豐田和本田的「糧草」,就是旗下的眾多旗艦車型。這也是「廣積糧」的根本所在,這個「廣」是源源不斷的,而不是一次性的達到某個數字。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古代每逢天下大亂,往往都預示著王朝的更迭。但是多如繁星的農民起義中,真正能平定亂世、稱王稱霸的卻是十分少見。即使是曾經盛極一時的起義軍,也有許多最終未能攫取大權,悉數走向終結。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農民軍中缺乏具有政治遠見的有識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誤而被鎮壓。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掌通家園重塑幼教生態功到自然成
    高築牆:幼教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堅實壁壘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服務商,掌通家園擁有線下服務網格、軟硬體的系統集成、網際網路的整合、平臺的構架等諸多優勢,能夠將軟硬體產品與網際網路、雲計算等進行結合,將各類SaaS有效整合,為幼教機構提供整體智慧園所解決方案,全方位地滿足園所需求。既能降低園所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又能為合作夥伴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分發平臺。
  • 這三位明朝軍師你應該知道,哪個也不比司馬懿差,有兩位堪比諸葛亮...
    其實在明朝也有不少謀士軍師,他們神機妙算開國定國,不比司馬懿差。小編今天就來盤點下明朝三位最牛軍師,他們之中哪個也不比司馬懿差,但可能沒有司馬仲達那麼多的軼事,但是有兩位智謀堪比諸葛亮,死後還配享了太廟。至於他們是否能夠得到各位讀者老爺們的認可,那就見仁見智啦。
  •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因此,在1972年12月10日毛主席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這一口號在當時也被定為九字國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共克時艱的最強音。同樣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在跟元朝爭奪天下時,鑑於那時強大的諸侯很多,朱元璋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最後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 李自成打明朝,失敗百次能重起,為什麼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
    李自成推翻明朝,靠的是流民,一路長驅直入,殺入北京。然後,崇禎自殺,李自成在屬下的慫恿下做了皇帝。但此時,李自成對大明舊疆土的控制能力極為有限。因為前期農民軍每到一地,就大量屠殺明朝皇親貴族和士紳,沒被殺的,惶恐不可終日。農民軍都是流寇出身,沒多少文化的,哪裡懂得怎麼治理國家?
  • 青創伯樂餘柏文建議精選層企業:高築牆、廣積糧、順勢轉板
    原標題:青創伯樂餘柏文建議精選層企業:高築牆、廣積糧、順勢轉板   2020年12月24日,由挖貝網、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挖貝新三板領軍企業年會暨挖貝金股獎頒獎盛典
  • 朱元璋靠這3招建立明朝,努爾哈赤用了其中一招,為清朝打下基礎
    第一招:裝孫子這第一招是最廣為人知的,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而把這3個小的策略匯聚到一起的話就是「裝孫子」,為何這麼說呢?當時十八路義軍可以說是都有成就一番霸業的可能,不過他們大多數都太心急,元朝自然是「槍打出頭鳥」,誰敢稱王,他就先打誰,所以朱元璋這一策略是十分明智的。第二招:遠交近攻
  • 中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當年毛主席曾將它改幾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但意思是一樣的。「高築牆」,就是說,中國今天亟需加強國防,倍加警惕備戰, 以防和應對可能之變了;「廣積糧」不必說。糧食和一切戰略物質,今日都更須「廣積」, 儲備充足了。要在這「緩稱王」。
  • 重振萬達雄風or廣積糧緩稱王?一方中超前景幾何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大連足壇一名圈內人給大連一方定下了未來的基調。當然,大連一方想要以目前的這套陣容保級或者取得更好的名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在今冬的轉會市場,大連一方急需要在後防線做出進補,因為後防線4人都超過了30歲,尤其是周挺、王萬鵬必定不能完全支撐整個賽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