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明朝,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明朝的覆滅大概讓很多人意難平,我認為,在明朝的興起與覆滅之中,「九字方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九字方針還要從朱元璋為這個王朝寫入的底層基因說起。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唯有明朝是依靠徹底的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自稱「起於淮右布衣」,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從社會底層奮鬥而來的開國皇帝。
因此無論是朱元璋的奮鬥史,還是明王朝的開國史,都有著小農所特有的務實,甚至是保守色彩。
九字方針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起義之初,儒士朱升就為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朱元璋在此後的皇權爭鬥中也不折不扣的貫徹著這一方針:
朱升
他在每佔領一城後,便下令修繕城牆,穩紮穩打。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憑藉新築的堅城洪都,朱元璋部將朱文正頂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堅守 85 天,為朱元璋調集大軍殲滅陳友諒主力爭取了寶貴時間。
陳友諒
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取大都後,立即按照朱元璋指示新築城垣,派兵巡邏古北等古長城隘口並分守盧溝橋等地,加強大都及周邊地帶防禦。
對北方蒙元殘餘勢力,朱元璋也採取以尺寸進取之策,力爭奪取一地即鞏固一地,逐漸向遼東和青海方向延伸。明軍在高築牆、廣積糧的防禦政策指導下,置衛所、修城池、屯重兵和守隘口,經近 30 年努力,終於在北部邊境建立了比較完備鞏固的防禦體系。
除了北方,朱元璋還下令各地政府和駐軍,普遍改築舊城、增加新城、強化守備。其中,山海關、居庸關「壘石為城,以壯幽燕門戶」,襄陽城「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宜春城「東屏豫章,西控長沙」,桂林城「西南之會府,用兵遣將之樞機」……堅城要塞遍布各地。
在築城建堡的同時,明王朝還對城牆、護城河、團樓和敵樓等築城形制進行了嚴格規範,形成標準流程,提升整體防禦效能。朱元璋可是把九字真言中的「高築牆」貫徹到底了啊。
出於多疑的性格,朱元璋想將軍權控制在自己的家族之中,於是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諸侯,管理軍事要地。
配合分封制,明王朝還在各邊鎮衛所實施軍戶制和屯田制,解決兵員和糧餉問題。
朱元璋
軍護制、屯田制是什麼?
軍戶制是一種強制兵役制度,民眾一經為軍,則其家世代為軍,且住在指定的衛所。
而屯田制是根據軍護制來制定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防止士兵逃亡,要讓士兵甘心賣命,那除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讓士兵有飯可吃,所以就有了屯田制。
元末天災連年,戰亂頻繁,人口大減,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明朝在全國大力恢復農桑,也在邊鎮周邊劃定地界,開墾田畝,以農養兵。洪武年間, 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屯田備邊方針政策,收到了「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的效果。體現了九字方針中的「廣積糧」決策。
在對外交往中,朱元璋告誡群臣諸將,對於鄰近的國家,「不為中國患者,不可擅自興兵。」(《明太祖實錄卷六八》)他還開列了朝鮮、日本、安南等十五個「不徵之國」的名單,唯恐後世子孫不聽祖訓、擅自起兵。體現了九字方針中的「緩稱王」決策。
可以說,朱元璋統一全國後的政策, 依然延續著當初起兵的「九字方針」:
高築牆,演變為修城建堡、固守邊塞。廣積糧,落實為大興屯田、且耕且戰。緩稱王,延伸為睦鄰友好、不起邊釁。
咱們看著是不是很眼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不是與農家生存相應?
普通農家要長保太平,自然既要修籬笆、築圍院,也要勤耕織、種五穀,還得睦鄰裡、和為貴。朱元璋出身平民,深知民生之多艱,百姓之疾苦。
因此在他眼中,自己親手締造的大明王朝,其實是一個小戶農家的放大版。在他強勢帝王的外表之下,仍然是一種小國寡民、男耕女織的小農心態。開創新朝、登基稱帝, 他自然就會把皇帝萬世一姓、臣民各安本分當作自己的終極理想。
但是,這種決策有錯嗎?當然沒有,可以說沒有這項決策就沒有明朝的建立。
在明朝初年,特別是洪武時期,的確實現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目的。但是,這是一套靜態穩定、缺乏彈性和極易失衡的理想狀態。
小農之家一遇災難之年就會破產,小康生活難以持久,而以此為統治邏輯的大明王朝抗禦風險的能力當然更加不容樂觀。朱元璋以開國雄主之尊統御諸王、朝臣和鎮將,自然得心應手、如臂使指,但他死後,藩王統兵、建城立寨的邊防策略首先迅速變質反噬。
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缺乏老皇帝的資歷、手腕和魄力,面對手握重兵、鎮守邊關的叔叔們,非常緊張,意欲削藩。對皇位的垂涎和對削藩的恐懼,讓燕王朱棣鋌而走險,糾合精兵南下作亂。
結果,靖難之役雖然取得了成功,也造成了明王朝政治軍事力量的嚴重內耗,讓虎視眈眈、伺機反撲的北元勢力捲土重來,幾十年間,相繼奪佔了開平、大寧和河套等重鎮,嚴重壓縮了明王朝的生存空間。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裡,也說到了這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明成祖朱棣當然是一代英主, 在位期間親徵漠北、遠航西洋、遷都北京,但也可以說,這是他為了掩蓋篡位和殺戮逆行,緩解合法性焦慮的賣力表演。
空耗國力、勞民傷財,徒然營造了宣威域外、萬國來朝的虛幻盛景,卻並沒有改變明王朝保守內向的國策,也沒有實際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間。
永樂朝結束,沒過多久,向東向南來看,鄭和船隊遠渡重洋的徵程就宣告終止,寶船拆除、海圖焚毀,中華民族錯失了走向海洋的歷史機遇;向西向北來看,明王朝連續喪城失地,京師外圍輕易被蒙古瓦剌攻破,幾乎重演宋室南渡的噩夢。
土木堡之戰
私以為,成祖以後,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將祖先的大業敗了個精光,而明朝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總結
我們一直在說,明朝的覆滅與太監勢力的壯大、與廠衛的實行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在這些引發明朝衰落的決策背後,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決策?
東廠公公
不就是因為皇帝的多疑、因為出身的低微對朝臣的不信任?所以才有了錦衣衛的出現,才有了太監的壯大?
而明朝朱元璋貫徹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背後蘊含的小農心態,蘊含的保守基因,寫入整個明王朝。
這九字方針如九字箴言,它開啟了明王朝的盛世,也為這盛世埋下了覆滅的基因種子。。。
在這浩瀚宇宙,有幸與您相識於文字,
我是,邀您共賞國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