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所行善業,皆是求福德之心。以此求福德的心,即是執著有為的善。稍微有執著,皆是不淨。佛所說的淨心者,是要沒有所得所求的心,能所不住,故稱為淨心。
所謂的善行,無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稱為善行。總起來說淨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也要忘掉,能行善的心也要忘記。發慈悲心,行利益事,對外不執所度之心,對內不執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得菩提。
佛與眾生,同一菩提,在佛不會高,在凡不會低,古人說「悟與佛齊。」因此,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故菩提是平等,若有一法在,便有高下之分,例如布施時,布施之法不空,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較,不能稱為平等。
什麼是平等菩提?就是自性菩提,亦稱為清淨法身,佛教稱之為「真性菩提」。凡夫本來具足清淨法身,與佛相齊,只因迷而流轉六道,故名眾生。
眾生雖然迷了法身,但迷而不失,未曾失去法身,須假修行,而悟自己本有的法身佛,因此法身佛無有成與不成,只要你悟,悟則見性,是為真性菩提。
悟道之時,見菩提內人空法亦空,所以菩提無有凡聖之區別,凡聖平等;無佛無眾生,眾生與佛平等;無染無淨,染淨平等;這就是所謂:平等法身佛,也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般若智慧,稱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懷疑,一切法既然平等無相可得,為什麼又有如來所說不同的法呢?
其實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若無一切眾生就不說一切法。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可說的平等法,而此法不是在言說中。
經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是指十方諸佛和眾生都有各自的如來藏心,而各自的如來藏心體性,皆是平等無有差別。
佛的如來藏已究竟清淨,故名無垢識,又名佛地真如;其無垢識亦是從眾生凡夫位漸次而修至佛地果位,是故佛之無垢識和在因地時的如來藏都是同一個心體。
一切眾生既然也有各自的如來藏心體,則亦可如十方諸佛一樣修至佛地果位,故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只要把妄想空掉,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悟法身佛,法身清淨,無我相、無人相、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相、亦無壽者相,以無四相之執著,則離相見性。
從性起修,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舍、六波羅蜜等一切善法,從法身起修,修成無量功德圓滿,修德有功,性德顯現,成報身佛,是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教稱為:圓淨菩提。
諸法實相無有真實的我、人、眾生、壽者,修學佛道要以此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體性來修一切善法,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是指佛菩提道之一切法。
由於證得如來藏之後,就轉依自己如來藏之體性而修一切善法;故能除盡一切煩惱障種子和所知障隨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一切佛菩提道之善法皆是釋迦摩尼佛所宣說,然一切佛法皆非真實,無有真實的佛法可得。
世尊四十九年中所宣說的佛法,無非是為對治眾生種種煩惱而已。眾生因為有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種種煩惱而輪轉生死於三界中,難有出期,因此世尊出興於世為眾生宣說種種佛法,是為對治眾生的煩惱心病。
然此一切佛菩提善法並無自性,無有真實之體性,唯是應病予藥而已。如來藏所生之一切諸法都無有真實,一切善法亦是無有真實,故說「非善法」;所謂善法唯是假名施設而已,佛弟子應當了知此一事實,這樣才能明白什麼是「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