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訴須菩提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般若智慧

2021-01-07 尚思修善學佛

凡夫所行善業,皆是求福德之心。以此求福德的心,即是執著有為的善。稍微有執著,皆是不淨。佛所說的淨心者,是要沒有所得所求的心,能所不住,故稱為淨心。

所謂的善行,無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稱為善行。總起來說淨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也要忘掉,能行善的心也要忘記。發慈悲心,行利益事,對外不執所度之心,對內不執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得菩提。

一葉一菩提,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

佛與眾生,同一菩提,在佛不會高,在凡不會低,古人說「悟與佛齊。」因此,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故菩提是平等,若有一法在,便有高下之分,例如布施時,布施之法不空,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較,不能稱為平等。

什麼是平等菩提?就是自性菩提,亦稱為清淨法身,佛教稱之為「真性菩提」。凡夫本來具足清淨法身,與佛相齊,只因迷而流轉六道,故名眾生。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眾生雖然迷了法身,但迷而不失,未曾失去法身,須假修行,而悟自己本有的法身佛,因此法身佛無有成與不成,只要你悟,悟則見性,是為真性菩提。

悟道之時,見菩提內人空法亦空,所以菩提無有凡聖之區別,凡聖平等;無佛無眾生,眾生與佛平等;無染無淨,染淨平等;這就是所謂:平等法身佛,也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般若智慧,稱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眾生與佛平等

須菩提懷疑,一切法既然平等無相可得,為什麼又有如來所說不同的法呢?

其實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若無一切眾生就不說一切法。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可說的平等法,而此法不是在言說中。

經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是指十方諸佛和眾生都有各自的如來藏心,而各自的如來藏心體性,皆是平等無有差別。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的如來藏已究竟清淨,故名無垢識,又名佛地真如;其無垢識亦是從眾生凡夫位漸次而修至佛地果位,是故佛之無垢識和在因地時的如來藏都是同一個心體。

一切眾生既然也有各自的如來藏心體,則亦可如十方諸佛一樣修至佛地果位,故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只要把妄想空掉,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悟法身佛,法身清淨,無我相、無人相、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相、亦無壽者相,以無四相之執著,則離相見性。

從性起修,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舍、六波羅蜜等一切善法,從法身起修,修成無量功德圓滿,修德有功,性德顯現,成報身佛,是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教稱為:圓淨菩提。

從性起修,修法身本具的慈悲喜舍。

諸法實相無有真實的我、人、眾生、壽者,修學佛道要以此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體性來修一切善法,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是指佛菩提道之一切法。

由於證得如來藏之後,就轉依自己如來藏之體性而修一切善法;故能除盡一切煩惱障種子和所知障隨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一切佛菩提道之善法皆是釋迦摩尼佛所宣說,然一切佛法皆非真實,無有真實的佛法可得。

一切法皆非真實,無有真實的佛法可得。

世尊四十九年中所宣說的佛法,無非是為對治眾生種種煩惱而已。眾生因為有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種種煩惱而輪轉生死於三界中,難有出期,因此世尊出興於世為眾生宣說種種佛法,是為對治眾生的煩惱心病。

然此一切佛菩提善法並無自性,無有真實之體性,唯是應病予藥而已。如來藏所生之一切諸法都無有真實,一切善法亦是無有真實,故說「非善法」;所謂善法唯是假名施設而已,佛弟子應當了知此一事實,這樣才能明白什麼是「善法」。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淨心修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才心無掛礙,諸塵無染,淨智妙圓,方能於種種名相境相之間,根塵脫落,無所系縛,來去自如……世人修法,常有一個得失心繫著,欲牽情擾,不得自在,能真正去除得失心,修至無所得自在境界者,甚為稀有……是故如來將這種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的境界,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知正覺,即究竟圓滿智慧。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黃念祖老居士:什麼是「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黃念祖老居士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離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見如來。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不可以色見聲求。這裡一位蔡居士認為這四句還不圓滿,她很有智慧。這是鳩摩羅什翻譯簡化了,原來是八句。好幾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師翻譯的底下還有四句,玄奘大師的全偈為:「若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思,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 為什麼說,佛為一切智人,一切真實善語、微妙法語,皆從佛法出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是一切智慧圓滿的至尊聖者佛法之中,有這樣一種觀念,即佛是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法語,皆從佛法出。為什麼會有這種理念,這裡要為大家解說一下。首先,佛是一切智人,是說佛已經圓滿成就了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不像闢支佛、阿羅漢還有一些的所知障。當悉達多太子成就了無上佛果以後,已經是智慧圓滿的至尊,佛的智慧是最終覺悟緣起而證得,此時已經沒有任何的聖者有資格和能為,作佛的老師了。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本來都具足;只是因為心中都被境相所迷,不能開悟。要知道所謂愚人和智者,他們之間的佛性並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悟性的不同,所以才有愚和智的差別。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在於十方十佛世界微塵等佛所,見彼諸佛,相好莊嚴,以阿僧祇寶珍玩之具,莊嚴其剎……爾時,善財為無壞幢智慧法門照故,得明淨藏三昧;無盡法門三昧照故,得遊一切方陀羅尼光明;金剛圓滿光明法門照故,得分別智意樓閣三昧,住平地莊嚴法藏;般若波羅蜜精進照故,得佛虛空藏三昧光明;一切諸佛法輪三昧光明相照故,得三世圓滿智無盡光明。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金剛經》淺易之法出般若15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段經文淺易來講是說:為什麼這樣(無為的法布施所獲得的福德超過財布施所獲得的福德)呢?須菩提,一切佛,他們之所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都是通過修習《金剛經》而成的。但是釋迦牟尼佛又擔心眾阿羅漢執著於佛法,進而又對須菩提說,所謂的佛法,又是沒有什麼佛法的,不要身外去求,不要執著和拘泥於法。行無為法,心就不會有所住,不會住於生死涅槃,也不會住於五蘊,一切不住,有住就會有相,有相就有生,有死,有六道輪迴。無相就無生,無生就無死,就會達到空寂之境。
  •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還會是佛法嗎
    既然佛法是佛陀為眾生而開示的,那麼佛法就會包含有:勝義諦法和方便法。為什麼佛陀不竟說勝義諦法,還要權說方便之法呢?因為佛法的受眾是無明之眾生。既為眾生,都有無明。面對多少都有一點無明的眾生,即便要讓他們學習世間最為殊勝的佛法,也得先為他們給出學習的理由、接受的理由。而在眾生無明的作用下,這些善權方便給出的理由,往往卻會被無明眾生用來定義佛法。無明眾生往往會把佛法定義為:成佛之法。
  • 文殊法堂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二十六)
    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了知諸行相品》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惡知識,教離般若波羅蜜,離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解釋--「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之意。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做菩薩摩訶薩?依照經典之說法,至少要明心又見性者才算是菩薩摩訶薩。佛接下去所要開示的法,菩薩摩訶薩要具備這個法的智慧,以此智慧降伏其心,這就是佛所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之意。佛弟子要有正知見,就是:「解脫是由智慧而解脫,成佛也是因智慧而成佛。」光憑定力是不可能令人解脫的,更不可能唯靠定力而成佛。色界、無色界天眾生禪定那麼好,為什麼不能解脫呢?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訴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 曼陀羅仙譯】
    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舍,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心無希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
  • 【文殊般若經 ◎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以這種義理的原因,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比丘,要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的筏子譬喻一樣;佛法尚且都要捨棄,何況不是佛法。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
    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金剛經白話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讀書之後能有自己的見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是值得提倡的。佛經中大部分是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其實是很親切的。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