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必讀的八大經典,福報功德無量

2021-01-07 明月天心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多讀一句佛經,少想一點煩惱。翻開經書,點一瓣心香,這是苦樂人生中最寧靜的一刻、最美好的時光。

佛門「三寶」中,以三藏十二部經書典藉作為「法寶」的象徵。什麼是「三藏十二部」呢?佛經,即是佛教經典,主要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古印度時期通常不做文字記錄,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為了佛法不至於失傳,於是召集僧眾進行結集,共同回憶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後人將所有佛經合稱「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指經、律、論。經,指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律,指的是僧團的行為準則及道德規範;論,指高僧們對經、律所做的注釋。這三部分合稱為「三藏」,這些都精通的尊稱為「三藏法師」。根據佛陀說法方式、內容、體裁不同,後人又將佛經分為「十二部」,即長行經、重頌經、孤起經、因緣經、本事經、本生經、未曾有經、譬喻經、議論經、自說經、方廣經、授記。

例如,本生經是記載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本事經是記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譬喻經是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理解、開悟的經文;自說經是指無人發問,佛陀主動開示的經文,例如「佛說阿彌陀經」;方廣經是指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雖然佛陀從未說過哪些佛經「非讀不可」,但經過歷代佛弟子修行實證,有些佛經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如果沒有完整讀過,將是一大憾事。

一、《地藏菩薩本願經》

釋迦牟尼佛上到天宮說法,講述了地藏菩薩的來歷,以及地獄道眾生的情況,因他發願救度地獄道等惡道眾生,佛門在超度往者時常誦此經,但實際上此經非常殊勝,日常在家也完全可以誦持或抄寫。

二、《佛說阿彌陀經》

大部分經文是菩薩或比丘向釋迦牟尼佛提問後所說,但此經卻是佛陀無問自說,也就是十二部中「自說經」這一類前半段,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阿彌陀佛佛號的由來和意義之後,就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淨土宗的「淨土三經」之一,另兩部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很多佛弟子以誦持此經作為日常功課。

三、《心經》

全稱《般若( bō rě )波羅蜜多心經》,是洞悉世間一切實相的無上智慧,現在通行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那是在王舍城的靈鷲山,佛陀進入甚深禪定之中,舍利弗便向觀世音菩薩(玄奘大師譯為「觀自在菩薩」)請教如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玄奘大師的譯本省略了此前背景,直接記錄觀世音菩薩與舍利弗的對話。全文僅260字,是最短的經文,對於剛開始讀經的人來說,是日常誦持、抄寫的極佳選擇。

四、《藥師經》

《藥師經》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述藥師佛的誓願和功德。他誓願療治一切眾生的身心疾病,對人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關注,也建立了東方琉璃世界的淨土。佛弟子祈願自身和家人身心健康、延壽增福之時常誦此經。

五、《金剛經》

為何名為《金剛經》?因為這裡闡釋的般若智慧如金剛般堅固,能破除一切。《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本是樵夫的惠能聽聞《金剛經》中的那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觸發因緣,最終成為禪宗六祖,使禪宗法門在漢地大放光彩。因而儘管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禪宗歷代祖師大德多將此經作為日常修持功課之一,因經文簡煉優美,更富有哲理也備受歷代文人的推崇。

六、《楞嚴經》

此經被尊為「破魔開悟」的寶典,經文緣起於阿難與摩登伽女,阿難被設計困住,險些要破淫戒,佛陀命文殊菩薩前往救助,為阿難開示禪定、破魔神咒,並介紹了二十五位大菩薩修行開悟的不同經驗。雖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經中的《楞嚴咒》是僧人早課必修,也是佛門咒語中最長的一個。不僅有破魔驅邪的功德,佛陀曾說,只要有人持此咒就是正法存在之處。

七、《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佛對文殊、普賢等菩薩宣講法界情況,是對佛教世界觀最完整的介紹,還指出了從初發菩提心到修行圓滿成佛的十法階次。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這裡的富貴可以理解為,此經是座佛法智慧的「金礦」。經中描述的華藏世界的富貴,也是對經文詞句優美的讚嘆。歷代的譯本中,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最為完整,義理也最完備、流傳最廣,是諸多佛經中體量最大的一部,其中的《普賢行願品》、《淨行品》都是佛弟子常誦內容。

八、《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對禪宗六祖惠能言教的彙編,主要體現自性清淨、見性成佛,在漢傳佛教的諸多著作中,這部經雖然不是佛陀所說,但也被尊稱為「經」,可見其地位之重要。經中記錄了六祖的生平堪稱傳奇的求法悟道過程,他與弟子之間的重要問答,文字簡潔、意理深厚,不論是初入門還是老修行都能從中獲得法益。

讀書要趁早讀,佛經更是如此。我們無法讀完三藏二十部所有佛經,但至少這些經典絕不容錯過。現在,就請打開其中一部讀下去吧!祈願大眾精進修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早日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福報大的人,往往有四大特質,你都有嗎?
    「福報」一詞,來源於佛門術語,全稱為「福利果報」。佛門中講因果,自種善因,自得善果;自種惡因,自得惡果。福報,就是眾生平時行善積德,然後獲得的善報。換言之,福報不是求神拜佛得來的,也不是誰賜予的,它是由我們的一言一行積累而來。
  • 佛教:佛前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佛教寺院是個培植福田的清淨道場,佛門有三寶——佛法僧,供養三寶,功德殊勝難量。在佛教,供養主要分為財物供養、法供養等。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我雖為世俗人士,但是對佛門教派卻心生喜好,私下裡也接觸了不少有關於佛家的常識學問。過去我遊歷過不少佛門廟堂,也結識了不少得道僧侶,其中有這麼一樣東西,是經常被佛家人士所提起看重的,那便是「福報」。在佛家,福報比世間所有的金錢名利都要珍貴,有福報的人,好運自當如影隨形,而沒有福報的人,再如何哀求祈禱,也一樣不會有好運加持,還有可能招來禍端。既然在佛教觀念裡,福報如此重要,我們生活中又該如何獲取福報呢?其實不然,福運根本不用我們去刻意獲取,它是人皆有之的。
  • 在佛門做了功德別張揚!做人做事要低調!你福報自然就大!
    佛法教育眾生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福報才會無量無邊。我們積累的一切功德要善護念,要時常的長養,注意是『長養』,不是『張揚』。做了功德生怕別人不知道,這就是不端正的心態。中國的古人講:「功德不欲人知,罪惡人前披露」才是君子之道。自己做了好事,絕對不讓別人知道,如果自己做錯了事,一定要當著大家的面去悔過,這是讓大眾督促他以後不再犯相同的過失。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
    有時候,我們看別人過得很愜意、很舒適,甚至有點兒妒忌和怨恨,但嗔恚是沒有用的,那是人家自己積攢而來的福報,別人有福,自己無福,我們要做的是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盲目地羨慕和嫉妒。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再強求也是徒勞。佛說,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報終究會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 99歲老和尚說,覺得福報不厚,這3件事抓緊去做,功德無量!
    老和尚聽完之後說,並不是福報不厚,而是生活之中有些事情,並沒有做好。老和尚繼續說:福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積累來的,它並非一蹴而就。古德曾說「人的一生,無非就是造業,消業。」造業有造善業,也有惡業。善業往往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福報所成」。而惡業也就是不順、不如意所成。但這就是消業,也是造下新的善惡之業。若覺得福報不厚,這3件事抓緊去做,功德無量!
  • 佛教:佛前供水,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許多信眾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做供養的習慣,佛前供養,法緣殊勝、功德無量。佛門裡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供養方式,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每種供養都不是為了和佛菩薩做「交易」而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任何物質供養,佛菩薩更不會以此區別對待眾生。
  •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出家,是需要很大福報的在古代,出家為僧也有很多詳細的要求。尤其是接收十方善信供養的十方叢林,具備堅定的信仰、相適應的修行能力,需要自身能精進修行甚至對外弘法,所以對於想要出家的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常見有如下這些:一、年紀適當,能生活自理這是指接受剃度時的年齡,太小則心性和信仰未定,還看不出是否堪為僧材,年齡太大很難適應佛門長時間的修行和勞作,寺院裡醫療條件有限,身體上的障礙比較多。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
  • 佛門裡不要倡導經懺佛事
    近年來,每年有百萬計的信眾皈依佛門,上萬人出家為僧,使佛教徒的數量與日俱增。然而佛教徒的素質卻良莠不齊,普遍偏低。他們對為什麼要學佛,怎樣學佛,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名符其實的佛教徒?知之甚少。如何提高佛教徒的整體素質,如何做一個正信正行的佛弟子這一問題,已經極其嚴峻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牢記這2句話,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常被僧眾稱誦,以莊嚴功德、消業修福。「阿彌陀佛」也常用在僧眾之間打招呼用語,以表恭敬和對佛菩薩的虔誠。但是,佛號不可隨意念,是有講究的,如何稱念才能功不唐捐呢?牢記這2句話,功德無量!一、要做到一心清淨,攝心不亂。佛門裡常說一句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 佛門天子一生崇佛,最後被活活餓死,南朝梁武帝受的是哪番業報?
    在封建時代,得遇明君是百姓之福,國家之幸。如果這麼持續下去,梁武帝的名聲將不讓秦皇漢武。可惜的是,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說起來,信仰並沒有什麼對與不對。只是在坐在某個位子上,就要踐行相應的責任。如果平頭百姓放下責任遁入空門,可能還造不成什麼影響,但如果是一位皇帝要出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並不是什麼好事。
  • 佛前供水果,牢記兩個字,功德無量!
    許多人經常到寺院裡禮佛,為了增長功德,也會選擇發心在佛前做供養,佛門裡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供養方式,不論選擇供養哪一種,只要發心真誠清淨,皆功不唐捐。佛門裡的每一種供養都不是為了「討好」、「取悅」佛菩薩而設置的,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供養,不會因你做供養的高低貴賤來區別對待,所謂供養,只不過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利他心,但絕不是我們投機取巧、「賄賂」的工具。供養功德大小,不在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在於供養者的發心。如果只是「敷衍」和「交易」,那供養再多,佛菩薩也不會歡喜。如果發心善良真誠,供養再便宜的東西,也功德難量。
  • 佛前供水果不要糾結用什麼水果,做到四個字,會功德無量
    佛前供水果不要糾結用什麼水果,做到四個字,會功德無量。有些人會時常到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保佑自己和全家幸福安康。有所求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但要求的如理如法,也就是合理合法。佛教主張因果,其實人間的福報,不外乎就是「名聞利養」。依據因果,求自己就可以辦到。
  • 夢參老和尚:在佛門中修福太容易了,舉心動念都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最初起點那功德不大,但是,你這一回向啊,把它給擴大了,功德無量。在佛門中修福太容易了,舉心動念都有不可思議的福德。無論讀誦大乘經典、持念聖號也好,念佛菩薩名號、聞大乘經典。例如我們念完一部經,如果你懂得回向的方法,由近及遠,先回向你自己。你是求智慧求成道,主要是求智慧好,求辯才無礙,你發什麼願你就求什麼。
  • 讀《地藏經》,能獲得3種福報,功德不可思議
    尤其是對治當下我等少善根福德因緣的眾生,使我們信因果輪迴,修福修慧,《地藏經》最契理契機的。《地藏經》上有講到,得聞此經一句一偈,墮惡趣者便能當即解脫,獲得的福報不可為喻,而且常有諸天護法衛護,這就是《地藏經》經文的加持力。但有的人把《地藏經》都倒背如流了,為何生活條件都沒有變化,經文的加持力呢?我們要懂一個道理,經文之所以有加持力,就像中草藥治病一樣,是用它的葉還是根?
  • 學佛入門丨學佛人必讀的三部佛經
    對於《地藏菩薩本願經》,一些人認為很容易懂,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大乘經典上。
  • 佛教: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3句話,功德無量!
    佛言,六道眾生,皆是受報而生,故而眾生皆苦。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順,就喜歡把希望寄托在外界,很多佛友去寺院,與其說是拜佛,倒不如說是求佛。但是,在佛家看來,福禍惟人自召,福氣不是求來的,也不是誰能賜予我們的,而是「自作自受」。一個人過去的各種言行,也包括心中的念頭,即「身口意」三業。假如三業清淨,則感召善果,而三業不淨,則會感召惡報。
  • 悲智願行發起助印天下第一大福報經金光明經
    因緣殊勝,三寶加持,悲智願行有幸與上海印弘金光明最聖王經的師兄們取得聯繫,他們已經累計印刷結緣上萬部金光明經,功德不可思議,因為金光明最聖王經是天下第一大福報經也是護國三經之一,同時也是懺悔和超度的最為感應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