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雲規劃的業態專題第7期
我們會在每周日定期為大家推出一個基於案例的
主題系列研究。
本期主題:開放街區
什麼是「開放街區」 為什麼現在提開放街區?
什麼是開放街區(開放式街區、開放性街區)?
可實現城市公共資源共享、與城市功能空間有機融合,營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圍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區,與傳統的封閉式小區的做法有本質的區別
——《綠色住區標準》
開放街區和我國傳統街區的差異?
從定義來看,開放街區絕不僅僅是交通的封閉與否那麼簡單:
規模:大到小
功能:單一到綜合,邊界從防衛性到服務性,
交通:封閉到開放
為什麼會有封閉式大街坊?
不談社會、傳統和心理等因素:
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大院體制
土地出讓與地產開發模式的需要,較大成片地塊,一次性拿地,分期開發、
品質住區的客觀要求,相對完整、成規模的,封閉式管理,確保內部環境和設施的住區群體專屬性
設計規範:1990年版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曾規定「居住區內部聯繫通而不暢「,還規定「機動車對外出入口應控制」,300-500米次幹道圍合而成的
封閉還是開放?封閉的大街區到底有什麼危害呢?
從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其實中國人是喜歡封閉、安靜的。
中國傳統住區就是以封閉四合院住宅為基本單元,街、巷、院開放規劃體系,只不過,到了現在,院牆變成了居住區的圍牆。
在2016年之前,城市規劃學界比較統一的聲音是 封閉式大街區不好,帶來了城市交通擁堵、社會公平等一系列問題。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經建成的小區和單位大院也要求逐步打開」。
此意見一出,引發大家的熱議。教授們可能不會想到自己在課堂上一直提倡、呼籲的觀點,能以這種直接、簡單的方式被確定下來。
於是,有了各種不同的、反對的聲音,比如是否需要取消所有的門禁和圍牆?以及不管地域、所在區位(新舊城區)、經濟條件和環境等,而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到底是不是合適,等等。
開放街區的多樣性
因為之前的種種議論和研究文章已經很多了,所以,文本不再談論開放街區優劣、具體策略等內容,僅就案例角度,來看看「開放街區」的多樣性。
雲規劃基於知識圖譜案例庫的數據,重點研究近20個典範案例,總結了六種開放街區模式。
大住區模式:萬科、跨地塊街區
國外商業街區模式:類似國外的BLOCK街區,並不僅僅是道路的開放,不只是針對車的開放,更重要的是人和生活的街區化
國外開放社區模式:中國的郊區開發對於如何創造有活力的複合功能開發區可借鑑
老住區、街區模式:毛細血管式的老住區
小街坊規制:小街坊組成的片區
增加公共通道:街坊內開闢的公共化道路
典範模式總結表
開發商在規劃之初,考慮了住區道路規劃與城市的關係,在保留該地塊內原有城市支路的前提下,增加了生活性支路的數量,使整個住區融入到合理的城市路網中。
紫色圓點——設有門禁;紅線——保留該地塊內原有城市支路(開放通道)
開放通道實景圖
開放通道實景圖
用水軸線和綠軸線將湖面兩邊的住宅、市政文化廣場、風情街區、會所等有機串聯,只在公共設施活動區域做開放,並不向住宅內部延伸,開放程度非常有限。
公共設施活動區作為對外開放區域:幼兒園、商業、小區廣場等公共活動場地,而位於公共設施活動區四周居民住房設有圍牆。
設施活動區四周居民住房設有圍牆實景圖
設施活動區四周居民住房設有圍牆實景圖
採用「毛細血管式的路網體系」,社區內部的很多條路都不是直接貫穿城市幹道的,而是很多的折線。這種折線使司機在一條城市幹道上直接看不到另一條城市幹道,形成了視線遮蔽。這種視線遮蔽阻擋了外部司機穿越社區道路的企圖(擔心會迷路),但是對社區熟悉的司機不會產生幹擾。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車輛幹擾內部的流線,也就是曲徑通幽的辦法。
毛細血管式的路網體系模式圖
玉林小區並不是一個小區,而是由多個微型住戶單元組成的大社區。
玉林小區航拍圖
1-4棟樓組成微社區,增設門禁系統。在路網放開後,社區的安全性並未受影響甚至有所提高(隨著社區變小,看門的大爺幾乎認識所有住戶,生人的闖入會極大的提高警惕性)。
1-4棟樓組成微社區入口實景圖
玉林社區在開放的過程中是居民自下而上的推動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關於產權糾紛、社區安全性、城市交通幹道幹擾、停車位等諸多問題會妥善的解決。
玉林社區內部街景圖
局部窄路,也能滿足單向車行駛及道路停放要求。
玉林社區內部街景圖
為了提高社區的安全性,1-4棟樓組成一個小社區,這種微社區的思路和傳統庭院的做法是相似的。
成都奎星樓街航拍圖
成都奎星樓:1-4棟樓組成微社區-入口實景圖
成都奎星樓:地下及院落設有停車場地-微社區入口實景圖
成都寬窄巷周邊地區都是採用這種道路網形式
成都寬窄巷周邊地區路網
BLOCK街區設計理念是國際上較先進的一種樓盤開發理念。BLOCK是5個單詞的縮寫:B-Business(商業)、L-Lie fallow(休閒)、O-Open(開放)、C-Crowd(人群),K-Kind(親和)。簡單的概括:就是居住和商業的集中融合,街區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豐富的商業配套和休閒配套。
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營商,上面是私有空間,下面是商業空間或者公共空間,住宅與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個沒有圍牆的開放式社區。
建築採用行列式和圍合式,整體上呈現「大開放、小封閉」的組團型布局利於解決小區治安、社區管理。內部形成封閉小庭院,沿街採用商住混合型建築,底層商業+樓上居住/辦公。
上海創智坊平面圖
上海創智坊街景圖
街景與國外街區類似:樓下街頭咖啡館、書店等休閒場地,樓上居住、辦公。
組團入口處設有門禁系統,且有專人看護,下圖紫色是門禁點位置。
上海創智坊組團門禁點
上海創智坊組團1入口實景圖(有門禁及保安看守)
上海創智坊組團2入口實景圖(有門禁及保安看守)
上海創智坊組團3入口實景圖(有門禁及保安看守)
整體規劃:著重由多向的街道交匯成多個廣場節點並形成由街道圍合的組團,從而整合成一個開放與封閉組合的動靜相宜的社區格局。
成都宜賓萊茵河畔整體規劃
封閉組團與開發道路分析圖
社區組團門禁實景圖
以商業街或集中式商業與公共空間的結合形成核心主軸開放空間,商業街貫穿深入社區,提高社區開放程度。
成都宜賓萊茵河畔實景圖
納入城市支路的內部道路街景圖
代表案例: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開放型社區首個應用
始建於1980年,位於郊區的濱海居住度假小鎮,被時代周刊列為美國近十年「十大設計成就之一」。規模:佔地32.4萬方,800米海岸線,約2000人,350個獨立住宅, 200套公寓單元和200間旅館客房。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航拍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實景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實景圖
規劃結構:以中央廣場為核心,社區道路都通向海灘和城鎮中心,公共服務設置在廣場周邊,供所有住戶使用;城市界面以中高密度住宅為主,景觀界面打造濱海低密度區。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鳥瞰圖
公共空間打造:以核心中央廣場為標誌,設置大量商業體外擺、住宅小節點、涼亭等公共開放空間,成為鄰裡間聚會交流的場所,從而營造強烈的社區氛圍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公共空間實景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公共空間實景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公共空間實景圖
道路:全人車混行,通過增加路網密度,降低道路等級,提高開放程度,提升商業價值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道路與交通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街景圖
佛羅裡達州Seaside小鎮街景圖
社區所在地為原鐵路總站舊址,1988年協和公司以競賣方式從政府處獲得土地;
項目定位:高密度條件下的新型城市濱海生活;
地理位置:太平洋協和社區位於溫哥華中心城區的濱水地帶,毗鄰溫哥華中心商業區;
項目規模:佔地面積8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
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平面圖
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模型圖
規劃結構:社區組團分散布局,以公園等開闊空間分割,由社區道路加以界定,商業位於社區中心,易形成核心區,社區與森林之間是城市公共休閒區,建立與城市的聯繫
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功能結構圖
公共節點的打造:公共休閒區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五大開發型公園和濱海長廊貫穿整個社區,將社區有機融合在一起
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綠化結構分析圖
商業中心:區域商業中心布置在核心區,建立與城市的聯繫,提升整體價值。
道路:濱海大道專人行人和自行車使用,其他道路人車混行,道路系統對居住組團的空間範圍加以限定,並逐級收縮,建立了組團之間、社區與城市的聯繫
加拿大太平洋協和社區道路結構分析圖
維多利亞花園是位於加州庫堪摩哥個複合功能的城幣中心。它包含了大型區域級購物中心和時尚元素。富有特色的建築和街道共同營造了活躍的商業娛樂氛圍。
1、街區尺度為100米左右,具有良好的地點和視覺可達性。
2、在後院提供服務通道和地面停車。
3、主街建築到建築為18米寬左右。步道兩旁各6米,在某些地點拓寬路面來提供兩側各25米的街邊停車。
4、小亭子和其他些景觀元素使得中央花園變得十分令人愉快。
5、鼓勵室外餐飲來活躍街道邊緣。
6、中央分隔帶的植栽使得主街非常具有識別性。
維多利亞花園平面圖
維多利亞花園實景圖
維多利亞花園實景圖
維多利亞花園實景圖
埃迪森是達拉斯最大的商業中心,佔地45平方英裡,就業佔達拉斯地區的14%。在90年代初期,埃迪森政府官員希望引入更多的居住功能,大約:3000居民左右。
埃迪森1991年的總體規劃要求建立個提供複合功能使用的新的幣鎮中心,方便居民居住,工作和娛樂。以後埃迪森開始了從沒有步行體驗的蔓延的郊區形態到充滿活力和街道生活複合功能區的轉化。一個80英裡的場地——由停車場,高速公路和城幣支路圍繞,被成為埃迪森環區,新的社區中心。
在27公頃的範圍內,RTKll設計了高密度的綜合功能社區,包括35500套住宅單元371612平方米的辦公、酒店和商業空間。行人導向的街道網絡,一系列開放公園和地標性雕塑形成了社區生活的中心點。該獲獎社區的設計極富創造力,是公共性與私密性相結合的典範,創造了個生態的、和諧的以及優美的社區環境。
埃迪森環區是典型的融入現有社區的新建郊區社區中心。許多美國和中國的郊區開發對於如何創造有活力的複合功能開發區有很多可以從埃迪森環區借鑑的地方。
1、一個融合街道生活和娛樂的活躍的複合功能開發區。
2、政府提供公共基礎設施的財政支出,一共是九百萬美元。
3、將交通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創造個步行友好的城幣環境。
4、兩個子區域位於達拉斯收費公路旁的商業區,包括高密度的辦公、酒店、商業零售和居住。居住鄰裡區包括中密度住宅,社區零售,公園和社區服務設施。
5、街道步道在居住區街道通常是12英尺,商業街為14英尺。
6、街道比較窄,兩旁以25英尺的間距布置行道樹。
7、建築入口面向街道提供「街道眼」來提供更好的安全感。
8、停車位於停車建築和街邊停車。
9、10%的場地為公共空間和公共公園。
10、毛容積率:每英畝37.5戶,公寓為每英畝90戶。
達拉斯-埃迪森環區平面圖
達拉斯-埃迪森環區實景圖
達拉斯-埃迪森環區實景圖
達拉斯-埃迪森環區實景圖
小街區由若干個街區單元組合而成,根據功能需求,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於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約50畝左右。為了減少超大封閉街區,將增加路網密度,以網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劃分城市空間,通過提高道路線網密度、增加人行道寬度、減小道路切角,豐富城市「毛細血管」,打通城市微循環。按照要求,道路網密度宜不低於10km/km2。道路寬度宜不大於25米;其中人行道寬度不宜小於3米,機動車道寬度可為3米。
大成都建小街區 2015年內啟動建設九大示範區,10月底前 市規劃局將負責完成示範區規劃編制,12月底前 各相關主體啟動建設。
力爭到2020年 形成以小街區為基礎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態優美的城市空間,打造生態宜居成都。
成都錦江區內某大型生活片區,符合「小街區」規制建設要求,內部單元尺度基本控制在200米×200米左右。
都錦江區內某大型生活片區航怕圖
成都金牛區茶店子片區某地塊,1平方公裡的用地被切分成,近20多個4-10公頃小住區。
成都金牛區茶店子片區航拍圖
成都金牛區街景圖
成都金牛區街景圖
成都高新區新川片區,街坊內開闢的公共化道路。
成都高新區新川片區航拍圖
其中匯翠園小區用地尺度300-400*300-400米,中間因道路公共化後被分為2個區。
匯翠園小區航拍圖
匯翠園兩區之間城市支路實景圖
內部道路開放後,道路進行擴寬處理,同時為確保住戶安全,住區周邊增加了護杆及圍牆。
寧州某小區內部開放道路實景圖
相關文章:
案例研究數據支持:
雲規劃知識圖譜-案例庫 anli.yunguihua.com
致力於「設計院+網際網路」的實踐探索
為設計師提供資料、數據、案例、知識、培訓等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