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巴黎以統一、豐富又經典的城市空間著稱於世。
在保護基本城市肌理、城市空間輪廓完整性的原則下,城市建設者對巴黎的城市空間進行了著力的創新。
今天我們將以巴黎的馬塞納街區城市設計項目為研究對象,分析案例中如何創新性傳承巴黎城市空間特色,營造城市生活空間品質。
馬塞納街區位於巴黎左岸協議開發區,在改造前,這裡曾經是為首都巴黎供應物資的「城市後臺」,擁有著眾多功能類型的用地,諸如火車站、鐵路、港口、倉儲、物流、廠房等。
巴黎市政府計劃在這片工業與鐵路用地中,進行有步驟的整體再開發,形成融合文化、教育、辦公、居住等多功能的、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綜合片區。
那麼,如何在這樣複雜的一片區域內,將住宅、寫字樓和大學等多種活動空間集中起來,和密集的城市地區共同發展?打造屬於城市自己的特色?
讓我們一起跟隨著馬賽納街區的設計師克裡斯蒂安·德·包贊巴克的思路來看他的答案
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創新是貫穿馬賽納街區設計的理念,從巴黎傳統的圍合街坊,到開放街區的實踐,每一步都是有跡可循的探索與創新,下面我們將從馬賽納街區對於巴黎歷史文脈「先承.後破.再立」的角度,來一覽馬賽納城市設計的獨特之處。
沿著塞納河這根城市軸線,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榮軍院、大小皇宮,奧賽美術館羅浮宮、巴黎聖每院等重要歷史建築群沿著成網的幹道從塞納河向城市四周展開,構成平行於塞納河的城市空間骨架。
而垂直於塞納河的城市道路,則緊密聯著系塞納右岸與左岸各個主要建築物,構成重直於塞納河的城市空間骨架,也是塞納河兩側城市空間最重要的空間軸線。
Massena街區:縱向與橫向街道序列作為街區空間布局的骨架。
基於這樣的傳統空間結構,馬賽納街區城市設計強化了垂直於塞納河與法蘭西大道的聯繫,向西南方向建立了塞納河和巴黎十三區歷史街區的空間連續性,向東北方向建立了塞納河右岸的空間聯繫,稱其為第一層次軸線(圖a)。
在街坊層面,梳理了平行於塞納河與法蘭西大道、建立南中北3個街坊的內部聯繫,並在街區內部,圍繞公共綠地組織公共建築群,稱其為第二層次軸線(圖b)。
圖a(左圖)第一層次空間軸線:垂直於塞納河和法蘭西大道
圖b(右圖)第二層次空間細線:貫通各個街坊內部縱向聯繫
對於馬賽納街區,包贊巴克並沒有設定嚴格的總體規劃,而是提出了一套規則,允許靈活變化。
規劃邀約了36個不同的事務所參與建築、景觀和藝術設計實現了一個個保持各自獨立性又聯繫緊密的建築。
建築相互獨立且分離,這使得街道以朝向花園所在的開放式街坊的內側開放。
建築各個立面都能獲得陽光照射。沿街道實體分布著各種類型的項目單元、體量和材料。
該設計不再僅僅將綠地與公園作為植入城市空間的獨立元素,而是作為一種強大的黏合劑,使它們介入現代城市的空間構成、流線組織-功能布局,使城市空間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從功能上來講,該規劃充分保留基地內原有的傳統工業建築如巴黎麵粉廠廠房(Grands Moulins)等歷史建築,並將其改造為巴黎7大教學樓和圖書館,並配備商業、住宅、辦公等項目。這樣複雜而巨大的城市項目為巴黎的城市空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是巴黎十三區面對塞納河的窗口,也是老城區和塞納河之間的聯繫紐帶。
馬賽納街區作為巴黎新型街區的代表,體現了開放的城市空間結構。虛實的分布體現了城市與建築的關係,開放的街區在這裡重新定義為清晰可讀的街道和花園,強調了光線穿越的建築之間的間隙。公共空間成為聯繫各個單體的規則,解放了傳統的建築體量、材料、線腳,使風景和光線從花園、露臺這樣的實體凹陷處進入建築內部。
包贊巴克採用了他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開放式街區」的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了清晰的、多樣化的「開放式街道"。
該理論採用同時包含現代性和傳統性的城市空間形式——城市的肌理平面如同幾個街坊共同組成的、複雜的巴黎傳統街區,而在內部空間上打破了原有圍合式街坊、由建築物邊界限定分明的私人-公共空間的傳統,採用內部街道和花園為空間邊界,將公共空間網絡作為聯繫各個單體的骨架。
採用了將大尺度的城市空間組成方式「壓縮」到地塊內部的設計方法,強調街區局部空間的混雜性和矛盾性,但又不失城市整體空間秩序的統一性。
「開放街區」的最大特點就是各自獨樹一幟的單體建築,各不相同,自成一派。這種單體建築提供了視覺缺口,便於陽光、自然光線和空氣的進入。這使人們脫離了黑暗幽閉的室內庭院和走廊式的街道。每間公寓都有三面朝向,可以獲得各不相同的、或遠或近的視野。
這種視覺缺口是由建築中間的空體空間創造的,共佔據了約30%~40%的街區外圍空間。但是,街道依然清晰可辨。體量空間遵循嚴格對齊的平面規劃,將不連貫的立面連接起來。各個空間依據總面積中的一定比例進行調整對齊。
(左圖)馬賽納街區建築組合及立面設計原則 (右圖)街道實景
單體建築的設計為創造多種項目單元和建築類型提供了無限可能——建築體量、覆層和立面各不相同。建築師並沒有遵循傳統的平面圖設計來建造建築,而是將它們想像成是在一個虛擬的比可構建體量稍小的「體量外殼」的內部。這就產生了朝向四個方向的多種建築形式。按照這一邏輯,建築高度受變化形式的影響,並不遵循任何普遍的水平線或凹線。這種高度上的變化賦予了街道以垂直動力。在有了更好的照明環境的前提下,可以縮短寬度,保證隱私。
從馬賽納街區的「承,破,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脈絡的傳承既是要保持、也是要創造性地改變。這種改變不應是粗放式抹平我們曾生活、感受的空間載體,即使它早已不是容納現代生活方式的合理容器。
我們先要從發現一個城市空間美感的規律出發,調整並確立新創造的準則,從而使歷史悠久的傳統城市結構與現代生活、現代建築形式相互融合,在城市空間中容納歷史環境和與歷史文脈相關聯的「形式要素」營造僅僅屬於這個城市本身的城市空間。
因此,在我們在城市設計中,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間品質、控制建築群體的群體感與均質性、保持建築單體的獨立性、應用「非實體」元素來強化空間邊界,以此來創造統一豐富的城市面貌,形成可識別的城市空間意象,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開放街區_以歐路風格住宅和馬塞納新區為例_克裡斯蒂安_德_包贊巴克
[2]巴黎左岸協議開發區規劃經驗與啟示 《中外建築》2016年12月刊
[3]周儉,張仁仁.傳承城市特徵,營造生活品質——法國巴黎的2個城市設計案例分析[J].上海城市規劃,2015(0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