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再生——扎蘭屯市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城市設計實踐
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Urban Design Practice of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Historic Block in Zhalantun
趙誌慶,張博程(通訊作者),江雪梅,陳玉珠,王作為/ZHAO Zhiqing, ZHANG Bocheng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NG Xuemei, CHEN Yuzhu, WANG Zuowei
摘要:由於歷史原因,中東鐵路沿線城鎮火車站周邊一般都是歷史街區或歷史建築聚集地,所以面臨老城更新改造的巨大壓力。本文以扎蘭屯小鎮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東鐵路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從「時、空、人」3個維度對其進行解讀,運用無人機遙感數位化集成技術,結合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對其保護要素進行識別和響應,提出「活化再生」保護與發展的平衡策略,以期為中東鐵路沿線城鎮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
關鍵詞: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城市設計,活化再生,有機更新
1 引言
在中國北方盤踞著一條修建於沙俄時期並沿用至今的中東鐵路,正是這座百年鐵路,成就了沿線數百座城鎮的誕生與繁榮[1],也見證了歷史的滄桑給鐵路城鎮風貌帶來的滿目瘡痍。值得慶幸的是,中東鐵路被列為重要的鐵路遺產[2],沿線的歷史建築、街區和城鎮都將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1 扎蘭屯市區位圖
(圖片來源:https://runivers.ru/gallery_new/SECTION_ID=19643&ELEMENT_ID=592435)
在中東鐵路西線上,內蒙古境內,有一座久負盛名的鐵路小城——扎蘭屯市,它雖不是因中東鐵路而生,卻因中東鐵路而興,其歷史街區空間肌理清晰、格局規整,歷史建築群集中成片,具有鮮明的藝術與歷史價值,是中東鐵路沿線建設初期城市規劃思想的集中體現[3],由於扎蘭屯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中東鐵路時期俄國人將這裡作為療養勝地,避暑旅館、六國飯店、俱樂部以及日光浴場等都留存至今,自然與人文景觀共融,具有頤養宜居避暑勝地的發展潛力。
今天,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博弈問題:時間上,歷史環境風貌與現代城市景觀之間融合的博弈[4];空間上,傳統街區肌理與城市擴張之間的博弈。故此,這個歷史街區的城市設計方案以人為核心,從時空維度建構了維繫「歷史」與「未來」的和諧關係,促使該歷史街區在未來的城市發展與更新中獲得永續活力。
2 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的困境
2.1 「時」——歷史風貌與現代城市景觀共融共生
東起天拜山,途徑扎蘭屯火車站,西至天拜山廣場,構成了扎蘭屯市從中東鐵路時期延續至今的重要城市景觀軸線,而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則是這條傳統軸線上重要的歷史風貌景觀節點。街區內修建於沙俄時期的扎蘭路、沿鐵路、新華街、站前街等歷史街巷,至今仍承擔街區主要通行功能,街道尺度保持了原始狀態,但路面鋪裝及沿街建築立面形式、材質、色彩等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增添了越來越多的現代景觀元素。歷史街巷兩側的空間界面經歷了由中東鐵路時期到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的演變,街區風貌呈現出現代建築與歷史建築群落彼此交織、相互滲透的融合特徵[5],使得中東鐵路建築文化特色在現代城市風貌中熠熠生輝。
2.2 「空」——歷史街區肌理在城市更新中綿延滲透
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內保留了眾多的傳統街巷,呈網格式布局,街道空間尺度宜人,生活氣氛濃厚。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雖然街區肌理從最初建成的「田園式院落」自然生長成 「混合式建築群落」,但是街區的功能與形態得以延續。從現存的早期中東鐵路歷史建築,如沙俄管理人員住宅、機車修理車間、鐵路五號樓、扎蘭屯車站、扎蘭屯站水塔等保留下來相對完整的原始空間肌理可以看出,建設初期的扎蘭屯歷史街區呈現出的俄羅斯傳統生活氣息。
2.3 「人」——不要讓「保護」成為民生發展的阻礙
與大多數的歷史街區一樣,民生問題仍是整個街區未來保護與發展的核心議題,嚴苛、克制的保護思想卻往往成為了限制民生發展的阻礙,因此,如何讓歷史街區的保護成為民生復興的有效途徑始終是歷史街區保護的關鍵點。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也同樣面臨街區內老齡化嚴重、人口密度大、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傳統的歷史院落,建築密度本就相對較大,私建現象嚴重,造成房屋功能混雜,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致使街區的整體居民生活滿意度不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不僅是通過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傳承文明與精神財富,還應惠及人類的物質與文化生活[6]。因此,在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保護的城市設計方案中,應該更加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意義[7],在提升、改善街區基礎設施與居住環境的同時,保持原始俄式傳統生活的格局和樣式,充分發揮傳統院落空間便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的優勢,維繫融洽的鄰裡關係,全面提升居民生活滿意度[8]。
3 歷史街區的城市精神挖掘
3.1 多元文化鑄就的歷史精神
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形成於1903年,其歷史價值表現在城市規劃布局及建築設計相關因素。扎蘭屯作為中東鐵路的重要節點,來自俄國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湧入此地修建鐵路,在街區內建設了大量的文化、教育、娛樂、餐飲及居住等建築,加之扎蘭屯適宜的氣候,成為俄國人來此休閒度假的勝地。這些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群見證了中東鐵路的歷史,也見證了扎蘭屯近代的滄桑,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也是中東鐵路沿線建築保存較完整、較集中的典型街區。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所體現的歷史價值表現在它是中國近代鐵路附屬地城市歷史真實性的確證,同時蘊含了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獨特歷史魅力。
2 1912年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圖片來源:扎蘭屯歷史博物館)
3 2013年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攝影:寒天)
3.2 西方理想空間的規劃思想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毗鄰扎蘭屯火車站,屬於中東鐵路三等站附屬地,因此,該片區的建設嚴格按照中東鐵路三等站街道和建築分布平面圖(圖4)設計完成的,具有典型性特徵。如今,該歷史文化街區仍維持原有街區的規劃布局,且街區空間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較好結合,各單體建築的布局以功能為中心合理規劃,樹枝狀的街區平面格局、多維複合的街巷空間,空間環境和生活氛圍容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俄羅斯人的規劃理念與初衷,是在中國研究外國城市規劃早期思想與技術方法的最好實例。此外,該街區在研究俄式歷史建築和中東鐵路站房建築設計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街區內留存的大量俄式歷史建築充分展現出早期俄式建築的設計理念、建築材料、建築結構、施工工藝等重要建築技術的獨創性、先進性及科學價值,經過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百年交融,擁有著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4 中東鐵路三等站街道和建築分布平面(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5 無人機採集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正射影像圖(攝影:李偉光,任世超)
3.3 俄式建築設計的藝術價值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建築布局和建築造型充分展現了中東鐵路時期俄羅斯建築設計的藝術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建築風格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優勢與特徵,藝術風格別具匠心。街區內的歷史建築造型精美、景觀結構獨特、平面布局精巧,使用功能與藝術效果很好融合,門、窗、牆體、線腳、簷口等細部裝飾巧妙、細緻,建築牆體的整體色彩鮮明亮麗,具有濃厚而純正的俄式建築風格,具有高超的建築造詣。建築造型多為坡屋頂,以木刻楞建築居多,具有冬暖夏涼、結實耐用等特點。而後,建築風格沿襲了之前的建築形式、色彩,整體風貌比較協調。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建築風貌追求淡雅與柔和的視覺體驗,配以豐富的景觀綠植,營造出花園住宅的田園寧靜之感,暖色調的建築色彩更加考慮到為寒冷季節的城市景觀製造溫暖的氛圍,充分體現出規劃設計者在建築氣候適宜性方面的考量,整體營造出順應氣候特點的實用建築,成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適宜北方環境冬暖夏涼又頗具藝術美感的優秀建築景觀群落。
6 典型歷史建築(攝影:邵寶華)
4 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研判
4.1 空間格局
扎蘭屯市以天拜山和雅魯河為天然屏障,城市的空間格局沿中東鐵路線呈南北走向延伸,得益於平坦的自然地形條件優勢,扎蘭屯火車站的街區空間用地布局十分規整,以火車站—天拜山廣場為中軸線對稱布局,方格網狀的用地內規整地排列著功能型的公共建築、沙俄兵營以及中國居民住宅等重要建築。通過對比扎蘭屯火車站市街圖歷史資料與現存的中東鐵路街區空間可以看出,該街區從興建之初至今,整體空間大致維持了原有的空間格局,街區整體功能基本相符,但隨著時間的變遷,街區輪廓肌理稍有改變。
7 扎蘭屯火車站道路與建築布局歷史地圖(圖片來源:俄羅斯國家歷史檔案館,聖彼得堡,繪製:王清戀)
8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現狀正射影像圖(繪製:孫兆義)
以原汁原味保護為基本原則,為使得歷史街區整體空間形態得以延續,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的城市設計方案仍保持了街區整體的空間格局,並形成「一軸一帶三核心」的空間結構。規劃設計方案中,保留了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的輪廓肌理與形態,僅對用地內部的空間功能進行梳理與肌理整治,以嚴格的保護規劃方法守住紮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的保護邊界。
9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規劃平面
10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功能分區布局
4.2 街區肌理
歷史文化街區最初建設時期,每一戶住宅皆有庭院,居民享有田園式的生活方式,其空間肌理表現出當時俄國人對建築美學以及環境質量的追求,展現出適宜人居的整體環境氛圍和空間關係。這一時期的街區肌理保留至今,典型的俄式花園住宅記載著中東鐵路時期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記憶,具有時代精神意義和空間載體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增長,居民自發加建各類空間,呈現出無序、自由的生長態勢,打破了歷史街區空間的肌理,使得原始的田園式庭院的街區肌理被掩埋,失去了原有空間的藝術美感。
11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南側地塊街區肌理現狀分析
為使得原始街區空間肌理被再次挖掘與更好的展示,首先對街區內部的原始肌理進行梳理與提煉,以留存的歷史建築為核心,結合歷史規劃設計圖紙資料,提取原始街區肌理,並對街區肌理現狀進行整理。為滿足居民生活、經濟活動、社區交往等需要,在街區肌理梳理的過程中,對必要的加建建築進行保留與風貌改善,而已經對街區空間造成破壞或嚴重影響鄰裡關係的增建建築進行拆除整治,以全面改善街區空間環境、保障民生為重要前提,進行歷史街區肌理再還原。最後,在完善街區基礎設施、提升改善街區空間環境的基礎上,賦予街區新的活力與功能再造,重現街區往昔風採。
12 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南側地塊街區整治意向
4.3 建築風貌
街區內歷史建築風貌保留了原始的異域文化特質,在平面造型、屋面材質、牆體顏色、門窗裝飾、線腳輪廓等各個方面的建築細部構件和裝飾,多方面體現了俄式建築的典型藝術風格與特徵。歷史建築色彩常常採用以柔和的暖色調,窗飾、木質窗戶、簷口及木製的簷下裝飾、木製涼亭欄杆與木結構的門鬥等採用明亮的色彩加以點綴,在蔥鬱的樹木掩映下,一棟棟小巧精美、充滿異域風情的歷史建築構成了這座城市亮麗的風景線。然而,隨著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加之保護修繕措施相對落後,歷史建築損毀嚴重,同時私搭建築也對其造成了消極影響,嚴重破壞了街區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
13 扎蘭屯歷史建築細節
遵循保持歷史原真性的原則,對歷史建築裝飾細部、色彩組合以及臨近空間等真實歷史信息予以提取和保護,以此強化俄式特色,豐富歷史文化街區的特徵與吸引力[10]。嚴格保護歷史建築的原貌和布局形式,同時對其進行日常性、季節性保養,對損害嚴重的單位採取必要的結構加固和維修。針對與歷史建築風貌存在衝突的其他建築可以通過改造建築立面的色彩、屋頂形制、局部拆除等措施,保證整體街區風貌協調,歷史街巷界面連續。
14 扎蘭屯歷史建築修繕方案示意
5 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策略
中東鐵路建成後,歷史文化街區聚集了大量的俄籍鐵路行政和服務人員,人口密度較低。經歷近百年的城鎮建設發展,歷史文化街區也匯集了諸多外來人口,人口密度逐漸攀升。然而,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受利益驅使和政策吸引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湧向大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特徵,大量歷史建築處於閒置狀態,空間活力嚴重不足。面對人口流動引發的空間衰敗現象,以漸進式的方式對街區活力進行復興與再造。
首先,通過人口吸引與優化策略對街區內部的人口結構與密度進行調整與改善。通過人口、房屋產權使用狀況調查,人口搬遷意願分析,規劃提出公房私有、調整房租和建立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勵部分人口外遷,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人均住房面積。利用空間轉譯對歷史建築進行修補,完善其基礎設施,引入新的職能;挖掘街區內部與外部的生態元素,營造良好的公共空間以及與外部空間聯繫。
其次,對街區內的建築功能進行優化與重新整合,以街區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異域風情特色,吸引背包客、藝術家等進入街區,通過注入新鮮活力的方式對歷史街區進行活力機能再造。此後,通過新鮮活力的觸媒效應,激活周邊場所的活力復興,把活力帶到周邊,刺激街區內部的整體活力再生,使得原本失落的鄰裡空間煥發新生,從而使得街區整體空間達到共生的平衡狀態,最終實現扎蘭屯中東鐵路歷史街區的活化再生。
15 扎蘭屯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策略示意(9-15圖片來源:項目組繪製、拍攝)
最後,在歷史街區場所精神重構的過程中,積極地吸引當地民眾、專家學者、管理企業以及文旅公司等多方社會力量實踐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之路,同時與原住民、遊客以及參與企業共享歷史文化街區復興產生的空間、資源、環境、信息、資本等積極效益,實現全社會資源的共同締造。□(致謝:本文依託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扎蘭屯歷史文化街區城市設計》,由夏子康副院長悉心指導,項目的編制和後續研究得到了城市設計所所長王作為、創研中心主任王清戀,項目組成員江雪梅、孫兆義、於音、信乃琪、魏慶明、楊欽芳、孫常元、朱含章、張紅豔、王冰蕊、徐涵的大力支持,在此對他們的辛苦付出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
[1] Е Х Нилус.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КВЖД 1896-1923[M]. Харбин: Агент Правления О-ва, 1923.
[2] 陳思, 劉松茯. 中東鐵路的興建與線路遺產研究[J]. 建築學報, 2017(S1): 28-31.
[3] 張博程, 趙誌慶, 李沛倫, 王清戀, 張曉峰. 空間句法運用下的城鎮早期規劃研究——以中東鐵路二等站城鎮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 2018,25(10): 128-133.
[4] 張松. 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8.
[5] 江畔, 邵龍. 中東鐵路工業文化景觀體系保護規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9,26(05): 40-46.
[6] 楊濤. 可持續與系統性: 拉薩八廓街保護實踐中的街區保護方法探索[J]. 城市發展研究, 2015,22(02): 13-19.
[7] 劉婧.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參與[D]. 重慶大學, 2007.
[8] 王珞丁. 基於場所精神的歷史文化街區現狀保護——以寬窄巷子為例[J]. 區域治理, 2019(45): 169-171.
[9] Правления О-ваКВЖД.Альблом сооружений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 1897-1903[M]. Москва, 1903.
[10] 熊祥瑞, 張穎, 楊豪中. 工業遺產活化再生分析與理論方法探討[J]. 城市建築, 2017(35): 14-17.
作者單位:
趙誌慶、張博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寒地城鄉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江雪梅、陳玉珠、王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2007期。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