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1-01-1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林群在與學生交流。
  資料照片

林群(右一)和吳文俊夫婦(右二、右三)合影。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個下午,身著深灰色夾克,頭戴白色帽子的林群緩緩向記者走來……因為前一陣子身體不適,他的身形比往日更顯瘦削。

「怎麼讓普通人學會微積分?就得用他熟悉的知識來講。」到了辦公室還沒坐穩當,林群便從表面斑駁的黑色挎包裡掏出一大摞資料,帶記者走進微積分的世界……

「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從1952年考入廈門大學數學系算起,林群已經在數學的海洋裡摸爬滾打了69年。數學,在普通人看來,晦澀難懂、推理複雜,林群卻說,「數學領域十分奇妙,你能從一行行公式和一串串數字中,找到樂趣與挑戰」。

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

「我對數學的熱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1956年,廈門大學畢業的林群走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大門,進入了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領域。

那時的數學所,聚集了華羅庚、關肇直、陳景潤、吳文俊等一批著名的數學家。林群師從關肇直。那時,關肇直工作繁忙,林群就在快下班時,到老師辦公室門口靜靜等候。「我曾經計算過,老先生從辦公室走回家,大約有20分鐘路程,和老先生這20分鐘的交流,讓我收穫很多。」剛接觸泛函分析,林群覺得十分抽象,他問關先生怎麼辦,關肇直回答得簡單利落:「你試著按照平面幾何的思路去想。」

「在科學家身邊,總能學到一些做學問的秘訣,這些秘訣書本上沒有,課堂上也沒有。」按照關老提示的思路,林群把泛函分析重新梳理了一遍,豁然開朗,「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

林群總說,自己所做的工作,與前輩相比不值一提,實際上,林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解決了不少實際應用的難題。

泛函分析中的相關算法,因為計算量大、操作難度大,一直以來都是數學界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老師關肇直的提示下,林群開始將有限元方法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那段時間,就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裡面,桌面上擺著厚厚的稿紙,用掉的鋼筆墨水一瓶又一瓶,不分日夜、埋頭計算。」林群回憶,有時候沿著一種計算方法不斷前進,但是算到後來結果不對,這時候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探索的過程,雖然艱辛、孤獨,但林群最終得出結果,其間也收穫了很多快樂。通過努力,林群最終找到了有限元的加速方法,即迭代伽遼金方法。同樣的計算量,普通算法需要8個小時,採用迭代伽遼金方法只需1個小時。這一算法被廣泛運用到核電站和堆石壩等項目的計算中,使計算速度大大提高。

剛解完一個難題,另一個又擺在林群面前:有限元解能否通過外推,提高計算精度?經過日夜攻堅,林群聯合四川大學呂濤、蘇州大學沈樹民,共同提出了有限元外推法,大幅提高了計算精度。「解100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僅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百分之九。解1萬個未知數方程,計算量是不使用有限元外推法的萬分之九。」呂濤說,「有限元外推技術」198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便是數學的魅力,剛翻過一座高峰,就會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就會化作下一次奮鬥的動力。」林群說,研究數學,有時候要試著「和自己較勁」,得出一種相對簡便的算法後,要再問問自己「能不能算得更快一些、更準一些,還有沒有別的算法」。

「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寫博客……林群年逾八旬,新潮的玩意兒卻樣樣精通。林群說,自己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把晦澀難懂的微積分,通過科普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講給更多中小學生聽。1993年,林群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此後,他一頭「扎」進了科普的世界裡。

「微積分向大眾宣傳,就得用大家懂的語言體系來做比喻。」林群說。上世紀90年代,林群隨團旅遊時參觀一棵古樹。導遊說,古樹年年都在長高,怎麼測量樹高?有人說把樹砍倒了量,有人說爬到樹上量。林群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樹高,而不必砍樹或爬樹。這不就是微積分的基本公式嗎?回到房間,林群馬上將這個故事寫下來,並配上圖畫,在媒體上發表後,有好幾本教科書用了這幅畫。此後,林群就開始用圖配文的方式來講授數學知識。

1999年,得知天文學家王綬琯倡議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林群第一時間在倡議書上簽字。此後無論多忙,只要俱樂部有活動,他總會盡力騰出時間,趕來和孩子們見面。次數多了,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微積分爺爺」。「為青少年的成長出一份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林群總是這麼說。

「這麼大歲數了,搞科普沒有名也沒有利,幹嗎還堅持?」有人不解。「是不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有人誤解。林群不為所動:「雖然我做的是很普通的科普工作,但是我實在放不下……」

中科院成都計算所研究員張景中很是理解林群的堅持。早在1996年6月,張景中到北京參加會議。一天,他在吃早餐時恰好與林群同桌,「微積分的教學必須改革,要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它變得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讓人心生畏懼……」兩人越聊越投機,一南一北兩位數學家由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科普合作。近期他們正醞釀寫一本名叫《微積分新講》的教材,「這本書會出不同版本,供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看。」張景中說,「我們平常都是通過郵件溝通,即便林群生病也沒有中斷。」

「他呀,除了數學,其他事都不上心。」說起老伴林群,妻子馮榮書很無奈:「整天坐在那兒寫寫畫畫,難得看一會兒電視,不大一會兒眼睛閉上了,但手還在腿上比劃不停……」

「一定要把孩子們的興趣搞起來。」林群說,「要做的事太多,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努力而已。」他希望,到90歲的時候,能讓微積分普及到中小學生和家長,普及到各行各業。

■記者手記

始於熱愛 成于堅守

林群是溫和的:每當與孩子們在一起時,他總是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他又是堅定的:面對別人的不解甚至誤解,他執著地前行在科普的路上。讓初學者能理解和運用微積分,這是林群的初心與堅守。為了這個樸素的願望,他不斷探尋微積分的本源,不斷優化科普傳播方式,雖耄耋之年仍不斷創新、奮鬥不止。其心也誠,其志也堅,令人動容。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科學素質的提升關係每個人的成長,也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同仁為科普事業的繁榮發展盡一份心力,共同創造新時代科學的春天。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一個人 一件事 一輩子
    這三十年,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我一直選擇做一名好醫生: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 我生於20世紀60年代,父親是一名軍人,從小對子女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準穿奇裝異服,不準燙髮,不準穿高跟鞋,連報高考志願也不允許我們出河南,畢業工作更不準出漯河。這一系列的「不準」,註定了我與漯河的緣分之深。
  • 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培育新品種,為我國小麥增產200億公斤,程順和——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程順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麥長勢。資料照片上世紀90年代,程順和在麥田裡做研究。資料照片人物小傳 程順和:1939年9月出生,江蘇溧陽人,小麥育種專家。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那時候,學生們的聽課熱情很高,教室裡經常擠滿了人。」一門法醫學公開課,夫妻倆開了30年。1983年,包括四川醫學院在內的六所院校開始設立法醫學本科專業。為了儘快培養更多師資力量,夫妻倆在學校開設進修班,把他倆購買的書籍全部拿到學校來。那套花了兩口子近一個月工資的專業書籍,成為早期十分珍貴的學科資料。又過了3年,法醫學系正式掛牌。彼時,他們已是花甲之年。
  • 一輩子 一件事(2020特別報導)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 人民日報2020特別報導:一輩子 一件事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 【人民網】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那時候,學生們的聽課熱情很高,教室裡經常擠滿了人。」一門法醫學公開課,夫妻倆開了30年。1983年,包括四川醫學院在內的六所院校開始設立法醫學本科專業。為了儘快培養更多師資力量,夫妻倆在學校開設進修班,把他倆購買的書籍全部拿到學校來。那套花了兩口子近一個月工資的專業書籍,成為早期十分珍貴的學科資料。又過了3年,法醫學系正式掛牌。彼時,他們已是花甲之年。
  • 周芬: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
    湖南大學2017級研究生張玉山同學感慨道:「教學上,周老師一絲不苟,可以落到每一道題,每一個點;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可以細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她是我心中的榜樣!」周芬老師與畢業同學的合影。周芬老師還定期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我和結構力學」圖片活動,請同學們拍一張照片反映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環境或者困難苦惱,從同學們的反饋中了解大家的學習狀況。她用耐心細緻的態度為同學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用認真負責的行動詮釋了「優秀是一種習慣」。「我和我的結構力學」圖片活動。同學對於網課學習的評價。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何其幸運」
    「大道康莊」寧夏篇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何其幸運」 賈茹 2020年09月27日13:44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曾被認為
  •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2020-11-05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課程擷英|微積分:思考與熱愛就是通關秘訣
    對於微積分學習,同學們有不同的看法和體驗,因此我們採訪了幾位同學學習微積分的感受:「在我眼裡微積分開始其實蠻接近高中數學的,然後到定積分部分越來越有倒過來想的感覺,還有很多很厲害的概念。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的計算,技巧性更強,有的部分背公式很簡單,難點主要在理解推論的內容,超佩服推出這些結論的人。
  • 追光|一輩子太短,只夠做一件事……
    一根平平無奇的跳繩寄託了一位老漢的畢生追求對「中華跳繩王」胡安民來說一輩子太短只夠傾盡心血做一件事——2019年9月14日,胡安民(前)與團隊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表演花樣跳繩。了解近期花樣跳繩的推廣情況以及一個800人跳繩方陣出現在第十四屆全運會表演上的計劃是啊,一位體育人一生不就是想看著一屆全國運動會在自家門口舉辦嗎?
  • 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說話
    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說話1:水再渾濁,只要長久沉澱,依然會分外清澄;人再愚鈍,只要足夠努力,一樣能改寫命運。3:每天身邊發生的事都在提醒自己已經在慢慢長大了的事實,太真實了4:我們都得經歷一段努力閉嘴不抱怨的時光,才能熠熠生輝,才能去更酷的地方,成為更酷的人5:人生不如意時,學會閉上嘴,學會安靜,才是自渡,才能走出困境。
  • 湖南大學周芬: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
    湖南大學2017級研究生張玉山同學感慨道:「教學上,周老師一絲不苟,可以落到每一道題,每一個點;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可以細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她是我心中的榜樣!」周芬還定期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比如「我和結構力學」圖片活動,請同學們拍一張照片反映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環境或者困難苦惱,從同學們的反饋中了解大家的學習狀況。她用耐心、細緻的態度為同學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用認真負責的行動詮釋了「優秀是一種習慣」。
  • 微積分出現後,人類就再也擋不住了!
    下圖:伏爾泰的《關於英國的信件》,第152頁根據伏爾泰的觀點:「這個荒謬的、陳腐的問題在一次著名的集會上引起了騷動,這是不久以前的事了。誰是最偉大的人呢,卡薩爾或亞歷山大,塔默蘭或克倫威爾嗎?有人說那一定是艾薩克·牛頓爵士。這個人當然是對的。」
  • ...華西醫學中心教授吳梅筠——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那時候,學生們的聽課熱情很高,教室裡經常擠滿了人。」一門法醫學公開課,夫妻倆開了30年。1983年,包括四川醫學院在內的六所院校開始設立法醫學本科專業。為了儘快培養更多師資力量,夫妻倆在學校開設進修班,把他倆購買的書籍全部拿到學校來。那套花了兩口子近一個月工資的專業書籍,成為早期十分珍貴的學科資料。又過了3年,法醫學系正式掛牌。彼時,他們已是花甲之年。
  • 微積分原理之辨析
    近年來,關於非標準分析的研究熱度明顯下降,但國內外仍有很多非標準分析的支持者,也有很多人從微分的概念著手指出微積分原理體系的問題,如國內南京大學數學家莫紹揆在1994年就深刻批判了現代微積分體系中強行引入微分的概念。2.
  •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做自己一輩子都喜歡的事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要在這輩子能夠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把自己喜歡的事做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那我們到底要怎麼確定什麼事才是我們內心一輩子都想要去做的事呢? 一輩子都想要做的事也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就像是讀書一樣,開始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但是越是讀到最後也好像找到了感覺,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找到自己一輩子喜歡做的事,就像是交朋友一樣,不可能一看到就成為了你的終身摯友。雖然交往中也有一見鍾情,一見如故的人,但是那是很少的。交朋友需要交往很久,相處很久,很久的相處後才能從中篩選出那麼幾個一輩子的知心朋友。
  • 【心靈感悟】決心做一件事時,要狠心放棄另一件事
    一天就只有24小時,你既然選擇了做一件事,那麼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必然會被壓縮。 肯定會有同學不同意,說出自己兼顧好社團和學習的經歷,但有的人花費90%精力在社團上,也有人花費90%精力在學習上,而你卻在兩件事上各分散投入50%的精力。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兩個領域上都有做得比你更好的人,而且他們好得多。
  • 我國古代數學,距離微積分有多遠?是否摸到微積分的門檻?
    導語:之前發表了一些關於微積分方面的文章,很多網友都在對阿基米德、牛頓、歐拉、高斯等數學大神佩服的五體投地,感慨歐洲的那些數學家們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與此同時有一些網友問到:我國古代數學在微積分方面有哪些貢獻?他們是否摸到了微積分的門檻?下面我們主要談一下我國古代微積分思想的萌芽和發展以及微積分在中國的傳播,帶你了解這段塵封的數學史!
  • 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含義
    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可表示為函數的定積分的值等於原函數在積分區間端點處的函數值之差。直接看到公式,可能不能很直觀地理解其含義。假如我們把x當作時間、f(x)當成隨著時間變化的速度,函數f(x)的定積分就是曲邊梯形的面積,代表整個區間內的位移,也就是位移函數F(x)在兩個時間點的函數值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