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無疑是一部經典佳作,提到是枝裕和大家都會想到的就是家庭和親情,因為這是他本人最擅長拍的東西,但是看到這部電影的片名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了另外的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日式本格推理』一個是關於謊言與真相的探究,還有關於人性的解讀,懸疑的外殼包裹之下,導演用『謊言』拼湊出了一重又一重迷霧,讓人困頓迷茫
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它的劇情簡單來說它其實是兩個男人的對手戲,福山雅治飾演了一個律師重盛,他為役所廣司演的這個殺人嫌疑犯來辯護,這個役所廣司雖然他供認了殺人罪行但每一次都有翻工的傾向,而且後來連那個被害人的女兒也認為自己才是殺人兇手,到底什麼才是真相,誰在掩護誰,陪審團幾乎無法作出自己的確鑿無疑的判斷,所以這部電影真的是迷霧重重
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很明顯的事實,但是後來才發現這個真相越來越模糊,並沒有那種拍案叫絕的快感,不太像是那種非常典型的本格推理懸疑片,又有點像藝術電影,看上去有點散,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部推理類型的電影,因為喜歡看推理小說的人都是老實人
《博爾赫斯口述》有過一個定義,說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只有一種作品還在拯救著秩序,有著經典作品的美德,那就是推理小說,它讓我們相信世間還有秩序,本格推理是一種復盤的快樂就好像下圍棋一樣,但每復盤一次都看不到它的真相,但是觀眾會特別關注它的真相,越看不清楚越想看,所以這個快樂變成了一種惶恐,但這就是電影藝術的特色,同時也是是枝裕和的一種特色
是枝裕讓我們最熟悉的作品有《海街日記》《步履不停》他的成名作應該是《無人知曉》但是這一部《第三度嫌疑人》跟之前的作品相比完全可以說是大相逕庭,所以我覺得是枝裕和的這次創新非常到位,特別討好觀眾,對我來說這種吸引就像以前的電影可能是微笑,但這回有一種苦笑是枝裕和想解除讓我們快樂的印象,他想讓我們接觸另外一種體驗的東西
他用藝術品的視覺塑造了一個我們看類型片裡的人物,役所廣司演的是像一塊鑽石一樣,每個側面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觀眾無法界定在電影中的探視室裡的玻璃當人物角色對著看的時候,作為律師的臉跟對方疊在一起的時候,他進入了對方的內心,但這是一個短暫的宇哥進入的東西人怎麼能審批人,這是他特別想說話,導演想體現的就是人性的複雜
因為對人性的尊重愛護之一就是不把它簡單化,而尊重它的複雜,是枝裕和導演從他之前的作品來看他特別擅長就是拍攝家庭題材的電影,這一次其實儘管是一個懸疑劇,但他也拍到了幾個家庭,也拍到了家庭成員,甚至是不同家庭成員一種很不應該天然存在的投射,特別像是一種錯位比如說見不到自己女兒的時候對自己的女兒無法釋放的感情,然後隔山打牛送給了別人的女兒
導演用這種細膩細節的東西粘住了觀眾,讓觀眾離不開《第三度嫌疑人》還有很多象徵意義符號貫穿在劇情的發展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開始我們直接看到了兇犯殺人,這是板上釘釘的事,當我們再看到現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地面有個深深的十字架痕跡,而且還是被焚燒後的十字架意味著什麼,大地如果是人體的皮膚,這個十字架其實就是一個縱橫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