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爵制度從夏商就開始實行,不過各個朝代的等級分布不相同而已。在三國時期曹丕就實行這九等爵制,從高到低為:王、公、侯、伯、子、男,此後的晉朝也是沿用這個制度。大家都知道經過三國戰亂,天下歸晉。
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首先在三國中魏國的實力在後期是很強盛的,司馬家族就是在其中任職的。
而晉朝的產生是以晉代魏的說法而建立的。那麼可以是晉朝的前身就是魏國,而將曹奐封為最高等級的爵位,這也就在變相的抬高自己的地位。其次是魏國實力強,在晉朝中有很多官員都是魏國出來的,因此爵位最高,用來安撫官員的心以及民心。
三國時期第一個滅亡是蜀國,所滅之人是司馬昭。晉朝建立後司馬昭被封為了晉王,那麼蜀國的皇帝作為司馬昭手下敗將,那麼在晉國中地位肯定要不如自己。如果將劉禪封為了王,那麼不是和司馬昭平起平坐嗎?只是將劉禪的放置低一等級的爵位上,也可以體現出晉朝的氣度。
當蜀國滅亡魏國勢力大漲後,吳國的威脅自然降到了最低。我吞併你是遲早的事情,那麼我自然不需要給你好臉色看了。如此吳國滅亡後,晉朝的皇帝自然不需要給孫皓多大的官職。畢竟就算他不滿於爵位,也拿晉帝沒有任何辦法。不過晉的統治並沒持續多久,中國又陷入到了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