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看到「少華山兩大豪傑,三十合平秦瓊,兩句話讓叔寶臉紅,最後卻成草包」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系列主線小說故事的朋友,應該對標題裡涉及到的幾位角色都不陌生,除了明確提到名字的秦瓊秦叔寶以外,另外兩人分別是齊國遠和李如圭。一說這倆人,不少隋唐粉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來,他倆太有名了,可以說,除了小說中的一線主要人物,他倆算是二線角色當中最出彩兒的,因為他們是小說中有名的「大草包」:齊國遠拿著一對超大號的錘子,看著挺嚇人,但實際上不過是木頭扎的紙糊的;李如珪的大槍看著長大威風,但實際上也是假的,都是虛張聲勢而已。
所以,齊國遠被老藝人取了一個非常有特點的綽號,叫空錘大將,李如圭雖然沒有什麼外號,但他跟齊國遠在一起,基本就是半斤八兩,都被視為「草包」的代表。甚至可以說,書中的詼諧角色,除了主角兒福將程咬金外,很多時候還要靠他們活躍氣氛。但是,這二人的形象和地位變化,卻經歷了一段「奇妙」的過程,因為最早的齊國遠,那也是瓦崗一位猛將,比如在戲臺上,齊國遠可以跟著秦瓊虹霓關鬥新文禮,銅旗陣戰東方旺,雖然不見他立下什麼奇功,但也絕對是秦瓊身邊不可多得的一位猛將。而在隋唐系列故事的集大成作品《隋唐演義》中,齊國遠和李如圭的第一次亮相更是驚豔。
話說那是在秦瓊率領幾個人,到長安給越國公楊素送手裡,途徑齊國遠和李如圭佔據的少華山(其他版本中,也基本沿用這個設定,讓英雄們相識),結果被齊國遠下山「打常例」,按照小說的原著描寫,這齊國遠並不是用錘的,更不是什麼空錘,而是實打實的大刀,而且功夫很不錯,跟秦瓊打了三十多個回合未分輸贏,關鍵時刻,幸虧王伯當及時出現,叫停了二人,這才化解了誤會。原來,王伯當也是誤打誤撞,來到了少華山,齊李兩位寨主佩服王伯當的本事,便請他留下來當老大,王伯當也是沒什麼事兒,索性就暫時在這裡歇腳。
大家誤會化解後立刻上山,酒席宴上,王伯當得知秦瓊要去長安,便提出請求跟著二哥一起去,他主要是想見老友李密,畢竟王伯當以前是隋朝官員,文武雙全,只是心灰意冷辭官不做,所以秦瓊很爽快地答應了他。誰知齊國遠和李如圭也想去長安看熱鬧,秦瓊立刻為難了,他認為這哥倆是山大王出身,為人粗魯,不懂禮數,容易惹事,便忽悠倆人說長安沒意思,哪有在少華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過癮啊?這時,李如圭非常不客氣,當場就戳穿了秦瓊,說秦二哥是擔心我們兄弟惹事吧,別看我們出身不好,但也是隋朝逼得沒辦法,才落草為寇,我們兄弟的文武見識,還不至於給您丟人!按照小說的原文,秦瓊聽了這話以後,頓時「透心涼」,立刻不好意思起來,最終也無法拒絕齊國遠和李如圭,帶著他們一起下山去長安了。
通過這些描寫不難發現,齊國遠勇武不比秦瓊差多少,李如圭更是頭腦清醒,氣節剛直,怎麼到了後來的小說中,就變成了兩個只會耍嘴皮子,沒有大本事的「草包」了呢?老樂私以為,這倆人經過這樣一番改編之後,雖然能力降低了,但實際上是提升了他們的形象。因為隋唐小說中英雄太多,無論齊國遠和李如圭再怎麼優秀,他們始終不會走出秦瓊和羅成等人的「陰影」,與其讓他們默默無聞地當個「打手」,不如更好地開發其他優勢,使得這兩人意義更大。
最重要的是,過去的評書急需要人氣捧場,更離不開程咬金或者空錘大將這樣活躍氣氛,逗聽眾一笑的角色,所以在程咬金露面以前,齊國遠也必須要承擔這種責任,所以他倆還被貼上了更明顯的標籤,因為在早期的版本中,齊李二人本名就叫國遠、如圭。可是到了老藝人口中,他們的名字一看就是評書虛構角色,一個齊彪,一個李豹,國遠和如圭變成了他們的「字」,再加上評書是口傳心授的藝術,老藝人們多數不識字,同音字訛誤非常多,所以很多朋友對「李如輝」這個名字要比「李如圭」更加熟悉,對吧?綜合上述情況,他們看似是被「醜化」了,但丑角兒要比純龍套的作用大不少吧?起碼在我們後人心中,對齊國遠空錘大將的印象更深,而不是那個可以跟秦瓊掄刀,三十回合不分勝敗的一勇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