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 天水最家常的漿水面,也是天水人身在他鄉時最大的鄉愁。攝影/金頂智贏,圖/匯圖網
地道風物 · 十一專輯
秦嶺-淮河
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
這條線因為特殊的區位
在飲食口味上兼容南北
越秦嶺,有西北豪邁、巴蜀百味
走淮河,看中原厚實,淮揚清婉
國慶、中秋長假
讓我們一起沿著這條線
南北「通吃」
第一站
甘肅·天水
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兩條母親河,流經甘肅東南部時,分別伸出溫柔的臂彎:
長江流域的西漢水,自北向南而來;黃河的支流渭河,自東向西而來,「握手」的動作尚未完成,一座叫的城市就誕生了。同時得到兩條母親河垂青的天水,兼具南方的精緻與北方的粗糲,也孕育出了「兼容南北」的獨特美食風味。
▲ 開吃之前,先去麥積山賞秋色、逛石窟、看佛像。上圖/視覺中國,下圖/圖蟲·創意
天水扁食,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在北方,扁食指的是餃子,但天水的扁食與南方的餛飩「長相」幾乎一樣,用的是切成梯形的麵皮,又因天生帶有「黃河基因」,故而比南方餛飩「壯」了不止一圈。在南方,餛飩的餡兒多是肉餡,但天水扁食的餡兒以素餡為主,且隨時令不同而有所變化。
▲ 在天水,包扁食的麵皮是梯形的,餃子用圓麵皮。圖/網絡
透過「天水扁食」這一孔,進入天水美食的世界後,就會發現:北方各市,鮮有如天水者——明明是西北城市,美食卻像南方一般精緻。
西北蕎麥,吃出南方「精緻感」
天水人的一天,從「呱呱」中醒來。「呱呱」不是蛙鳴聲,呱呱是一種美食,呱呱之於天水人,猶「牛大」之於蘭州人,之於西安人,是天水人的「命」。
呱呱看起來粉粉嫩嫩,摸起來軟軟彈彈,吃起來有「肉感」,但卻是「碳水大法」的產物——由蕎麥澱粉製作而成。
▲ 正在鍋中熬煮的蕎麥澱粉。圖/《風味原產地·甘肅》
去殼的蕎麥,放在水中浸泡後,攪成糊狀上磨磨成粉漿,過濾後倒入鍋中,燒火攪拌成膠質狀,盛出後晾涼,得到的是一份蕎麥涼粉,口感爽滑、清涼柔嫩。用特製的刀從頂上撈出細條,就是「撈撈」;在側面用刀削出薄片,就是「削削」。
▲ 蕎麥涼粉,撈撈。圖/網絡
剩下的粉漿,繼續加熱攪拌,使粉漿更加綿密緊實,冷卻之後,呱呱就「誕生」了。吃的時候,隨意抓取,用手碾成不規則的小塊,拌上醋、蒜汁等調料,最後再來一勺西北美食的靈魂——,吃進口中,香辣綿軟,天水人尊之為「秦州第一美食」,配上一份豬油盒子,一頓早餐就完美了。
▲ 天水呱呱。攝影/甘肅一意孤行,圖/圖蟲·創意
賣呱呱的小店、小攤,一般還配套出售一種當地稱之為「然然」的東西,看起來跟桃膠一樣,雖然顏值不咋地,但吃起來口感筋道、別有風味,是呱呱的「黃金搭檔」。實際上,然然就是呱呱上面那一層的精華,在天水,也有用土豆澱粉做然然的。
呱呱的另一個黃金搭檔是鍋巴,天水人稱之「皮皮」。鍋中沒刮完的麵糊,均勻地塗在鍋底、鍋壁上,用灶膛下的柴火餘溫烤上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掀開鍋蓋,就會發現,麵糊已結成一個殼,輕輕用刀劃開,貼鍋的一面呈現出琥珀色,厚實有力,像煎過的皮凍一樣。鍋巴已經在向你「搔首弄姿」了。
▲ 蕎麥鍋巴,皮皮。圖/《風味原產地·甘肅》
離長江最近的西北「漿水大市」
吃過蕎麥澱粉做成的小吃,走進天水人家裡,就能看到天水人的「傳家寶」——漿水缸。這口缸裡,經年累月養著漿水。
▲ 摘挑薺菜,準備做漿水。攝影/漂浮咖啡,圖/圖蟲·創意
天水人做漿水,多用苦苣、薺菜,在麵湯中煮沸後投入漿水缸中,倒入舊漿水,過上三四天,這缸漿水就完成發酵了。生漿水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用來做面,與蔥、姜、蒜、韭菜同炒,天水人稱之為熗漿水。
熗好的漿水,直接澆在面上,就是漿水面,澆在漏好的涼粉魚魚上,就是漿水魚魚。
▲ 漿水面。攝影/onekeys,圖/匯圖網
碳水之外,漿水還可以用來拌菜,切好的涼菜加一勺熗漿水,一盤美味的漿水涼拌菜就做成了。如果是澆在暖鍋裡,就是天水人秋冬時節最喜歡的漿水暖鍋。
如果想涮火鍋,熗漿水還可以用來做湯底。無論是寒風驟起的寒冬,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各類蔬菜、各種肉類,一股腦下進去,涮一涮,三五好友圍坐一盆漿水火鍋,吃得滿頭大汗、酣暢淋漓,才算是把漿水吃到了一定境界。
▲ 漿水暖鍋,天水傳統美食。攝影/周濤
老天水的「肉」,好吃嗎?
如果說天水是一首曲,那麼碳水類美食,就是天水這首曲子的「主旋律」。只有主旋律的曲,固然好聽,但聽起來總是缺了點味道,這時候,作為伴奏的肉類美食就出現了。
天水古時屬於秦地,秦人勇猛好酒,天水飲食文化中至今還有「酒碟」之說。酒碟,其實就是下酒菜,最家常的做法,就是將胡蘿蔔切絲,與菠菜、豆芽,配耳絲、口條、肝片涼拌而成,色澤明快,味酸適口,是酒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 天水酒碟。攝影/HT1706021920024,圖/匯圖網
滿漢全席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天水則有著名的「八大碗」。
八大碗一般分為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分別選取前膀肉、中肋肉、後臀肉、肘子肉,由於用料不同,每碗肉也有各自的名字: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則以蘿蔔、粉條、海帶、豆腐為主,做法各有不同。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的富足,「八涼八熱」取代「八大碗」,出現在天水人的宴席上。
▲ 八大碗中的素菜。攝影/風景精選,圖/圖蟲·創意
日常生活中,天水人還少不了地道的老三片。
老三片,實際上是三樣菜。這三樣菜,都與肉相關,前兩樣分別是清燉牛肉與天水裡脊。天水裡脊,用的是牛肉,牛肉切成小塊後,與粉面、蛋清攪拌均勻,在植物油中炸熟後,配以木耳、玉蘭片、辣椒絲,澆上勾好的湯汁,看起來色澤清亮,吃起來酥脆鮮美,外軟內酥。
▲ 天水雜燴。攝影/HT18050911639956,圖/匯圖網
另一樣是天水雜燴。天水雜燴的關鍵,在夾板肉。蛋清、蛋黃攪勻,攤成薄冰,上等牛肉剁碎,加入鹽、粉面、花椒後拌勻,夾在兩層薄餅之間壓平,上籠蒸熟後切成條,澆上雞湯,撒上蔥花,再放上肉丸、木耳等,邊吃邊喝,晚餐就解決了。
天水人解決晚餐,還有一種美食——羊雜碎。一碗煮得剛好的羊雜碎,配上羊肉、羊骨熬成的清湯,撒上蒜苗、香菜末,再加上一點辣椒,配上一個饃,吃起來暖心又暖胃,生活也變得溫暖可親起來。
- END -
文丨鄭禮
封圖 | 甘肅一意孤行,圖/圖蟲·創意
特別鳴謝:天水馬文峰先生、周娟女士
原標題:《甘肅天水,為什麼這麼「香過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