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三師開闢「城子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簡介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鬥爭,抗日烽火燃遍白山黑水之間。「華北事變」使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我河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吶喊迴蕩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抗日救亡的烽火遍燒中華大地。
抗聯三師建立
1936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興京(新賓)縣草盆溝正式建立第三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恆,政治部主任柳萬熙。
王仁齋
周建華
楊俊恆
柳萬熙
三師是中國共產黨在遼寧省境內組建的唯一一支正規抗日武裝部隊,在楊靖宇的直接領導下,在遼寧抗戰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三師部隊主要由王仁齋領導的遊擊大隊和第一教導團、一師五團的兩個連編成。下轄第五團、第七團。團下設4個連,1個機槍班。機槍班有軍部配發的三八式歪把子機槍和七九式機槍各1挺。三師成立後,以遼北山區為主要活動區域,進出於西豐、開原、鐵嶺、清原等廣大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軍,8月,三師與活動在清原縣境內的抗日軍「金山好」部配合行動約月餘後分兵兩路,向撫順和開原、西豐方向發展。師長王仁齋率部從興京岔路子出發,挺進撫順地區;政委周建華率部進入開原、西豐縣東南部山林地帶進行抗日鬥爭。部隊進入西豐後,周建華部在原房木鎮老龍頭(今涼泉鎮勤廉村附近)下邊伏擊日軍汽車,擊斃日軍武島等人,並將汽車燒毀。首戰獲勝,抗聯的影響開始在遼北逐漸擴大。當時為鬥爭需要,三師對外也稱三大隊,各連之間也稱一、二、五等代號,而不直呼番號,人們也稱其為「紅軍」。
西豐老龍頭伏擊戰
三師西徵受阻
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為推動開展全民族抗戰,中央紅軍以陝北革命根據地為依託,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東進路上,發表了《東徵宣言》,準備東出河北,與日軍直接作戰。
消息傳到東北,抗聯第一軍為配合中央紅軍東徵抗日,打通因中央隨紅軍長徵和滿洲省委被破壞後與中央失去的聯繫,擺脫東北黨組織間接接受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領導和抗聯在東北獨立作戰的局面,決定派軍西徵,越過遼河進入熱河,進軍陝甘。
1936年6月至7月,抗聯一軍曾進行了第一次西徵,雖獲重大成果,但因日偽的圍追堵截,被迫撤回根據地。11月,抗聯第一軍軍長楊靖宇決定派第三師繼續進行第二次西徵。恰在這時,日偽發動了冬季大「討伐」。日軍以日酋三毛任討伐司令,以日本關東軍為骨幹,並從熱河調來偽滿洲國軍及日軍鐵道守備隊,加上地方偽警憲等,總兵力約1.5萬人,對抗日遊擊根據地實行分區聯縣討伐,企圖徹底打垮抗日聯軍。面對艱苦的反討伐局面,抗聯一軍軍部決定:一面分兵對付敵人進攻,一面乘敵人集中兵力對抗日遊擊根據地討伐之機,開始第二次西徵。
楊靖宇
11月上旬,楊靖宇率軍部到桓仁縣外三堡,在紅土甸子紅通溝的一個小山坡上召集三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恆等開會,要求三師用半個月時間編制好騎兵隊,進行第二次西徵,力爭打通與關內的聯繫。此間,三師在清原收編了抗日山林隊「金山好」部300餘人,三師按照三大隊的番號,任命「金山好」為副司令(統戰職務)。確定二次西徵,要利用冬季遼河封凍之機,用騎兵快速突向鐵嶺、法庫一線,乘敵不備越過遼河,與關內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接上關係。會後,三師僅用半月時間就配備了馬匹、武器,組織了一支400餘人的精幹騎兵隊。11月下旬,三師西徵部隊從興京縣境出發,在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恆、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的率領下,冒著凜冽的寒風,躍馬橫戈,揮師西進。
抗聯三師在西豐戰鬥場景
三師的西徵活動,很快被日軍偵查到,並誤以為是楊靖宇軍長親自帶隊(敵人把楊俊恆當成了楊靖宇),急調大批日偽軍對三師進行追擊和堵截。三師奮力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攔截,途經清原、鐵嶺縣大甸子,在鐵嶺縣城與新臺子之間越過中東鐵路,抵達法庫縣三面船石佛寺遼河東岸,由於一路上戰事接連不斷,已是人困馬乏。不料這年冬季氣候反常,已近深冬卻風雨交加,遼河不僅沒有封凍,反而大水汪洋,奔流不止,西徵部隊被阻於遼河東岸。
今三面船遼河渡口
此時,各遼河渡口已被日軍重兵把守,渡船也被控制起來,尾隨的敵兵又蜂擁而至,在此危急情況下,師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集中兵力,強渡遼河。對岸日軍發現三師強渡意圖,集中炮火射擊,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短兵相接,加之氣候劇變,夜不避寒,部隊傷亡很大,只好按照原路線,迂迴繞道返回。返回時掉隊及作戰犧牲者很多,出發時400餘人,1937年春返回清原時餘部不足百人。
三師西徵雖沒有達到目的,人員損失較大,但卻擴大了抗日聯軍的活動區域,插入了日本侵略者統治較為鞏固的地區,擴大了抗日聯軍的政治影響,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
西徵路上,三師將士表現出了堅強革命意志。一路上,為隱蔽起見,白天躲在僻靜處休息,夜間急行軍。因過度疲勞,戰士們有的邊走邊睡,甚至在馬上行軍就伏鞍而睡。稍一休息,人們就席地而臥,不叫不醒。為不暴露目標,一般情況下,不輕易進村屯找水吃飯。渴極了就喝臭水泡子冰下的水,餓極了,凍玉米餅子照樣啃。
開闢城子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7年4月,楊靖宇將軍代表軍部看望了三師官兵,給三師官兵以極大鼓舞。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楊靖宇指示三師化整為零,分頭發動群眾,擴大遊擊區域。政委周建華和組織科長金廣學率80餘人,從清原四道河子進入西豐縣的涼水泉子、城子山、房木、松樹溝及開原嵩山堡等地,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引下,積極團結廣大抗日愛國力量,加強了和抗日山林隊的聯繫,將他們改編成抗日隊伍,擴大了抗日武裝力量。
1937年秋,師長王仁齋在清原縣筐子溝釣魚臺遇襲犧牲,根據軍部指示和鬥爭需要,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率120餘人從清原向西豐轉移,準備和活動在西豐的周建華部匯合,在城子山一帶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
抗聯三師戰士
1937年中秋節後,柳萬熙率隊由熟悉路徑的「金山好」部一部分人帶路,進入西豐縣境。當部隊進抵松樹溝時,和「金山好」部失去聯繫,在彎龍背與房木鎮偽警察署的20餘名警隊遭遇。因偽警察署長留著日本式的仁丹胡,挎著日本戰刀,戴著望遠鏡,柳主任以為他是日本軍官,隊伍是日本守備隊,所以命令部隊散開隊形,投入戰鬥。而偽警隊也不知對方是抗聯的隊伍,還以為是一般「胡匪」,搶先開槍射擊,當抗聯的機槍回擊敵人時,偽警隊才清醒過來,知是遇上了勁敵,掉頭便跑,但為時已晚。抗聯王排長手起刀落,刺死偽警察署長,其餘20多名偽警察大部被打死。遭遇戰結束後,抗聯繳獲步槍七、八支,匣槍1支,望遠境1副及其他物資若干。隊伍乘勝向城子山挺進,與活動在那裡的周建華、金廣學會師,以城子山一帶為根據地,展開了新的抗日遊擊活動。
在周建華和柳萬熙的指揮下,三師曾在開原南方的東松木嶺,與日軍岡田「討伐隊」交戰,擊斃岡田中佐和坂本少佐及以下士兵共13名,打擊了日軍討伐隊的囂張氣焰。之後主要以城子山為中心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經常活動在涼泉、老龍頭、榆樹川和房木鎮的萬福、屋佳、松樹溝及野雞背(和隆)、老營場、實妙和開原的李家臺等地。活動區域從1937年開始時的5個自然屯,迅速擴大到1938年冬的30多個自然屯。
三師剛進入西豐等地時,許多群眾對抗聯不了解,不敢靠近。部隊為了密切群眾關係,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加強了政治工作。對群眾開展形勢教育,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宣傳抗聯的性質、任務及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在經常活動的地區召開不同類型的座談會和群眾大會,周建華和柳方熙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另外,還通過散發傳單、教唱革命歌曲宣傳抗聯。
部隊處處保護群眾利益,實行公買公賣。據城子山、龍灣屯、房木鎮一帶群眾回憶,每次部隊來,戰士們都積極幫助群眾挑水、掃院子,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困難。讓老鄉住在屋裡,他們住在老鄉的外屋或草欄子裡,不動群眾一針一線,買東西按價付錢。三師有鐵一般的紀律,一次土匪「太平」從涼泉鄉德賢甸(村)「綁票」抓去10多個小學生,政委周建華聞訊後當即派人將「肉票」營救回來,群眾感激之餘備了禮品慰問抗聯部隊,周政委仍按價給了錢。
在楊靖宇的多次親自指揮和領導下,三師認真地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和各項政策,在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年代裡,不僅加強了抗聯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而且提高了群眾覺悟,人民群眾都以實際行動支援抗聯。有的人想盡辦法擺脫敵人控制,給抗聯送米、送面。廣大群眾看清了,唯有跟抗聯走,打敗日本侵略者才能獲得解放,因此紛紛動員子弟參軍。抗聯在遼北活動二年,僅涼泉、房木一帶就有劉長忠、律建生、王鳳林、張寶泰、劉世忠等12名青年志願參加了抗日聯軍。涼泉村寶安屯的張寶太參加抗聯後,不僅工作積極,而且作戰非常勇敢。在邱皮溝戰鬥中,為了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他冒著生命危險在戰火中到死傷的敵人身上去取槍枝、子彈,不幸壯烈犧牲。
楊靖宇是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踐行者,三師在楊靖宇的親自指揮下,認真踐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其中也包括各抗日「綠林」武裝,先後收編了「金山好」、「雙龍」、「四季好」、「奎吾」、「五大片」等「綠林」武裝,這些山林隊伍還配合參加了冰砬山、彎龍背、松樹溝戰鬥。對偽村長和偽職員的策略是教育、團結他們為抗日出力,在教育和感召下,一些不甘心當亡國奴的偽職員,也秘密地和抗聯建立關係,為抗日出力。對偽軍、警察採取分化瓦解政策,堅決打擊忠實於日本侵略者的漢奸。
砬子山戰鬥
1938年中秋節後,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鞏固抗日遊擊根據地,三師積極發動群眾團結抗日,三師在房木的萬福溝裡召集有「綠林」武裝和當地村長20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宣傳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抗日救國」的主張,講解抗日救國道理,散發傳單,教唱革命歌曲,動員他們團結一致,共同為抗日救國盡力。這次抗日會議和後來的第二次老龍頭伏擊戰,使抗聯三師的影響波及開原、西豐、清原邊界,為建立鞏固的抗日遊擊根據地打開了新的局面。
三師在遼北活動期間,與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鬥,粉碎了日偽軍的大圍剿。他們在軍事上認真貫徹執行楊靖宇將軍的「三大絕招」,即半路伏擊、化裝襲擊、遠途偷襲的戰略戰術。1937年初冬,日偽見三師在西豐、清原、開原交界地區影響不斷擴大,威脅著他們的統治,便糾集白軍守備隊500餘人和偽靖安軍400餘人,對三師發動圍剿,企圖消滅三師。為粉碎日偽圍剿,三師便聯合當地的抗日武裝,在開原李家臺大砬山上擺開陣勢。一天早晨,日偽軍包圍了大冰砬山,因知道抗聯的歷害而未敢貿然進攻,遂先遠距離用迫擊炮轟炸,用機槍掃射,遲遲不敢發動攻勢。當時天下著雪,為防止暴露目標,抗聯戰士都隱蔽在樹叢裡一動不動。敵人整整打了一天,三師也未還擊。傍晚,日軍以為三師被消滅,開始上山搜索。待日偽軍進入伏擊圈後,柳主任一聲令下,步槍、機槍突然一齊開火,打得敵人驚慌失措,抱頭鼠竄,三師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此役殲敵300餘名,繳獲大批武器、裝備,粉碎了日偽的圍剿,極大地鼓舞了民眾抗日信心。
日偽對抗聯的存在和發展十分害怕,認識到:「這一時期活躍的匪團,都是赤化匪團,從前有相當勢力的土匪,也糾合於共匪旗幟之下,或歸順投降者輩出,以至於可以說全國(指偽滿洲國)看不到土匪…」「侵入興京、本溪、清原等縣境,其勢漸次擴大」。為維護反動統治,日偽開始實行所謂「強化治安」「治安肅正」政策,在開原、西豐、清原邊界抗日聯軍活動地區實行「集家並村」,「十家連座法」。十家連座法指,左鄰右舍中只要有一家被日偽指為「通匪」,則株連十家坐牢,以達到隔絕抗聯和人民群眾聯繫的目的。同時,網羅漢奸,健全偽組織,組織所謂自衛隊(即首姓說的棒子隊)為他們驅使賣命。日偽軍妄圖割斷三師和群眾的血肉聯繫手段是毒辣的,也是徒勞的。三師的隊伍來了,群眾不僅不向敵偽報告,而且踴躍參軍,為抗聯籌集給養,甚至連「棒子隊」也以放哨、搜山為名,給抗聯帶路、送情報、買東西。德賢村劉寧波等十多名群眾經常衝破日偽封鎖,給抗聯三師送給養……在三師英勇的抗日行為和黨的政策感召下,一些不甘心當亡國奴的偽職人員,也秘密地和抗聯三師建立關係,為抗日出力。偽涼泉村村長侯文浮為抗聯籌集經費;偽幽雅村村長胡蔭堂為三師買子彈;野雞背(今和隆鄉)警察署長趙鳳山暗中支持三師襲擾日偽,並在鬥爭中掩護三師(趙鳳山的愛國行為引起敵人警覺,被漢奸於樂天、賈墅野逮捕遇害)。在人民的支持下,抗聯三師堅持以城子山為中心開展的抗日遊擊戰爭有力打擊了日偽軍。
為消滅抗聯三師這支抗日武裝,1937年12月,日偽組織了七縣聯防隊,糾集了鐵嶺、西豐、開原、清原、柳河、東豐等縣日偽軍七、八百人,配備迫擊炮、機關槍,又向三師的抗日遊擊根據地房木、涼泉一帶撲來。1937年12月22日,三師為保存抗日力量,避敵兵鋒,在周建華、柳萬熙率領下由西豐向清原轉移。部隊進至西豐、清原、開原三縣交界的開原境內夾皮山時,被敵七縣聯防隊包圍。當時三師僅七八十人,面對十倍於我、裝備精良的敵人,全體官兵沉著應戰。戰鬥從拂曉打到晚上九點多鐘,三師擊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殺傷敵人不計其數。經過一天苦戰的三師部隊開始減員,傷號增加。為趁天黑突出重圍,柳萬熙身先士卒,親自抱著一挺歪把子機槍向敵人猛掃,敵人一排排地倒下去,三師指戰員在忍飢受凍的情況下,激戰一整天,已是疲憊不堪。此時在柳萬熙帶領下,一鼓作氣,突出了重圍,繼續向清原轉移。
不料第二天,下了一場鵝毛大雪,山上的積雪沒膝蓋深,在部隊行進到開原縣界內砬子山與清原日軍守備隊遭遇。柳萬熙率20餘戰士掩護,周建華帶一部分戰士和傷員轉移。轉移到開原界內蠢溝又遇上了敵人,上午10時許,周建華政委和指導員在反擊敵人,掩護傷員撒退時,在日軍機槍掃射時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時年僅25歲。
為保存革命火種,重新積蓄力量,柳萬熙一人擔負起領導三師的重任,率隊突圍,向清原縣的三道溝、四道溝轉移。從此,開始在冰天雪地、叢山密林中與敵人周旋。
1938年4月後,天氣轉暖,柳萬熙又帶領隊伍回到西豐城子山一帶活動。為鎮壓人民的抗日活動,便於集中兵力,西豐日偽在縣境大修公路,「所有縣境,警備殊為周密」,主要村、屯都有公路通往縣城,日軍汽車往來不絕。為打擊敵人,重新打開抗日局面,在中秋節前夕的一個晚上,三師在老龍頭(關家溝門)附近再次伏擊了日軍從房木開往涼泉村的日軍汽車。此戰當即擊斃了日軍指揮官龜井,活捉了偽涼泉興農合作社主任、日本人田村,俘偽軍7名和偽涼泉村村長侯文浮,燒毀了汽車,繳步槍7支、手槍二支。戰後,對被俘偽軍和偽村長進行教育後釋放,把田村押到鵝崗屯處死,給日偽強化治安的陰謀當頭一棒。
老龍頭戰後,為防備敵人的「討伐」,柳萬熙率三師轉移到郜家店、松樹一帶山裡活動。8月末的一天,三師正在砬子溝南山隱蔽休息,發現幾百名日軍守備隊前來搜山,日軍在山下的田野裡橫衝直撞,見到老百姓就打。面對日本鬼子欺侮老百姓,戰士們十分憤怒,紛紛要求和日本鬼子血戰。柳萬熙經分析斷定敵人還沒發現他們,於是讓大家忍住氣,準備打他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當日軍行進到離三師陣地不遠,已能聽到一個日軍軍官在和一個翻譯邊採榛子邊說話的時候,三師官兵在柳萬熙指揮下一起開火。日軍萬沒想到這裡有埋伏,被這突然襲擊打得矇頭轉向,方寸大亂。柳萬熙見被打倒的日本軍官還在動彈,趁混亂之際舉刀將其劈死。事後才知道被殺死的是日軍指導官青島。當敵人清醒過來組織反撲時,三師早已趁亂迅速轉移。
砬子溝戰鬥
三師在開原、西豐、清原邊界一帶堅持了近兩年的艱苦鬥爭,與遼北人民結下魚水深情。廣大群眾和各支抗日義勇軍隊伍認識到,只有跟共產黨走,參加抗日聯軍,形成一個核心力量,才能趕走日本侵略者。兩年中,除一些山林隊抗日隊伍和抗聯合作或參加抗聯外,三師遊擊區內的許多熱血男兒踴躍參加抗聯隊伍,得到人民群眾真心支持的抗聯三師,在戰鬥中雖屢受挫折,卻不斷得到人員和物資的補充,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下,始終沒被敵人消滅。
1938年冬,在日偽圍剿日緊的情況下,抗聯三師奉楊靖宇的指示,在柳萬熙率領下離開了西豐城子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轉移到吉林省金川縣與軍部會師,進入長白山區繼續堅持鬥爭。
從1937年4月至1938年11月,抗聯第一軍第三師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裡,轉戰遼北,創建了「西豐城子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日偽軍,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