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古城即北鎮古城,始建於遼代,金元時置廣寧府,明置廣寧衛,為九邊重鎮之一的遼東鎮,設總兵戍守。清置廣寧縣,民國初改名北鎮,隸屬於遼寧省錦州市。自耶律氏建立遼國後,遼西走廊地區便開始日益富庶起來,尤其到了明清兩代,錦州逐漸成為連接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屬軍事要塞,是遼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各類古遺蹟和遺址眾多,位於北鎮市廣寧鎮西北隅的廣寧古城遺址,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已經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雨洗禮,其地處東北通往關內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明代東北地區重要的衛城之一,為北鎮古城的標誌,也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寧城布局略呈長方形,南寬北窄,南北長2公裡,東西最寬處1.6公裡,周長約7公裡。城牆高約十二米,以條石做基,內石外磚,砌牆以石灰,中填夯土,以三合土鋪磚封頂。城牆四隅各設一角樓,開有五座城門,東稱永安,東西稱泰安,南稱迎恩,西稱拱鎮,北稱靖遠。各門均置有甕城,內有馬道可登城門上。城內設五條呈V形的主要街道,交會處稱什字街。什字街至南門稱南大街,至西門稱西大街,至北門稱北大街,東至北大街稱老東街。其中的北大街最長,而南北大街也是當時城內的主要商業區,又以南大街最為繁榮昌盛。古城於1972年被拆除,只保留三百多米的一段磚牆和北部一千三百多米的一段土牆,作為城址進行保護。
古城中街北、鼓樓前有明神宗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為表彰遼東總兵李成梁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的石坊。石坊全部採用暗紫色巖石建造,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單簷廡殿頂仿木結構牌樓,高約九米,寬約十三米,翹簷、通枋、欄板、鬥拱等俱全,並飾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細緻精巧。坊額上豎刻「世爵」二字,橫刻「天朝誥券」及「鎮守遼東總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等字。石坊精秀俊美,是遼寧地區著名石坊中的佼佼者,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北鎮崇興寺建於遼代,曾一度被毀壞,近年修復。寺南有雙塔,即著名的「崇興寺雙塔」,兩塔東西相望,間距四十二米,遙相呼應,互為襯託。其中東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均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兩塔風格一致,秀麗挺拔,歷千年滄桑風雨仍保持完好,堪稱中華一絕,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也是北鎮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的標誌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