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處雲南西部,紅河源頭。它距離旅遊勝地大理古城,僅有60公裡,也就一個小時的車程。
巍山古城方正如印,以兩千多米長的巍山大街連通了整個古城。高大的拱辰樓與星拱樓分列巍山大街南北兩側,遙相呼應。今天的古城中,生活著彝族、回族、白族苗族、漢族等二十多個民族。
18米高的星拱樓矗立於古城正中,如果說巍山城形似一方大印,那星拱樓就像是一個印把。六百年來,一直鎮守著古城的安寧。星拱樓與整座古城同齡,都是由範興所建。
據當地縣誌記載,明朝初年,武官範興在雲南剿滅元軍有功,封為明威將軍,被委派至巍山擔任蒙化衛指揮使。因為元代一直是戰亂,巍山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範興就決定報請朝廷建一座古城,讓百姓安居樂業。
得到批准後,範興就開始召集工匠修建城池。但兵荒馬亂多年,當地百姓為求自保,都躲入山林,無人響應徵召。無奈之下,範興只好前往各個村寨,力勸百姓,只有堅固的城池,才能真正守護大家的安寧。但令範興失望的是,這番話語並未打消人們的顧慮。
不久後,流寇再次作亂,襲擊村寨,幾百人姓名危在旦夕。生死關頭,範興率領數千兵士前來營救,人們轉危為安。通過這件事情,也讓老百姓知道了雖然他們分散地隱藏在各個山林裡,但是他們不抱團,流寇一旦發現,後果就是毀滅性的。
範興解危救難的事跡很快傳遍四方,人們終於痛下決心,紛紛走出山林,勠力同心建造巍山城。參與者越來越多,建成速度也越來越快,不出數年,眾志終於成城。一座壕溝寬丈餘,護城河深數米的城池拔地而起。從此,巍山城牢不可破,古城永鎮安寧。
孔子的《論語》中的《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以巍山城就有了拱辰樓和星拱樓。先人已經過去了,但他們團結一心幹事情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來。
六百年時光匆匆而過,每一座古建築都浸滿了歲月的痕跡。每一道斑駁的紋理,都成了時間的記憶,歷史的見證。以十字街為中心,古城終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五十多處,文華書院、蕭公祠以及眾多民居大院,都完整保存了明清建築式樣和風格。
文廟明倫堂的隔扇門被巍山人精心保護在南詔博物館太陽宮中。它的雕刻工藝精美絕倫,山水城邦色彩豔麗,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