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環球深觀察丨少數族裔屢遭歧視 美國抗疫放大社會不公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實時數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24日19時,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62萬例,病亡超過9.7萬例。
自發現首起病例以來,美國的疫情在幾個月裡呈加速蔓延之勢,而美國的少數族裔也隨之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有統計顯示,非洲裔、拉美裔和亞裔美國人的病亡率普遍高於白人。在疫情衝擊下,這些弱勢群體的處境日顯艱難。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非洲裔免疫學家科比特曾暗示,醫院在呼吸機不足的情況下會最先放棄對黑人的插管治療。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也指出,非洲裔群體中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哮喘等基礎病患者比例較高,而新冠肺炎對此類人群的威脅恰恰更大。此外,由於非洲裔群體醫保覆蓋率更低,一些人在確診感染後無法及時獲得醫療服務,這也導致這一群體病亡率較高。
種族差別由來已久 疫情成為社會不公的「放大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之初,美國輿論曾認為新冠病毒是一個「均衡器」,人人都有可能中招。但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大量事實表明,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平現象並沒有實現「均衡」,少數族裔和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反而陷入了比以往更加危險、艱難的處境。新冠病毒與其說是「均衡器」,不如說是美國社會不公的「放大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美國社會中的種族間不公平問題是一個長期現象。
蘇曉暉:「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如果我們觀察美國國內不同族裔之間的差別,就會發現非洲裔在很多疾病面前都是弱勢群體。比如,福奇就曾經提出,在感染愛滋病而導致死亡的人群中,非洲裔所佔比例大於白人群體。這反映出的是美國社會中種族之間不平等是一種長期現象,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
美國少數族裔不僅是疾病面前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其他方面,也一直遭遇著不公。
美國國家黑人工人中心項目執行主任坦尼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工人們在社會安全體系中的巨大差距。黑人群體集中在低收入的工作崗位上,缺乏獲得醫保、就業、住房和其他基本保障的機會。
△《華盛頓郵報》民調數據顯示:拉美裔群體和非洲裔群體失業率高於白人群體
蘇曉暉分析指出,在疫情蔓延期間,美國少數族裔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患病率,甚至是生存問題。
蘇曉暉:「比如感染的風險機率,居住條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很多美國非洲裔一家人擠在一個很狹小的空間;工作地點的條件也非常重要,很多美國非洲裔從事的本來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醫療條件,在生病的時候能不能獲得比較好的醫療資源,有沒有能力去就醫,非洲裔和白人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
200萬亞裔無端遭歧視 華人受衝擊尤為明顯
疫情期間,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和偏見也明顯增加,餐飲業、旅遊業等領域的華人從業者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更有甚者,正在為美國防疫工作積極奉獻的大約200萬亞裔人士也同樣在遭受著種族歧視。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麻醉學住院醫師露西·李是一位工作在抗擊疫情一線的華裔醫生。可她在下班路上卻遭到一名男子尾隨,這名男子還衝她大罵種族主義髒話。無獨有偶,在洛杉磯縣做護士的利姆也是亞裔人士。當他在病床前為一名發燒咳嗽的患者展示如何佩戴口罩時,病人卻把痰吐到他的面罩上,還大叫:「你知道新冠病毒是從哪裡來的嗎?就是你們!我不想讓你給我看病!」
經濟不佳助長種族主義 仇恨言論無法戰勝病毒
美國社會對亞裔人士的這種「病毒性歧視」,不幸驗證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的隱憂。
古特雷斯本月早些時候發表視頻講話時曾提醒人們:「新冠病毒不在乎我們是誰,我們住在哪裡,我們相信什麼,也不在乎我們在任何其他方面的區別。為共同抗擊這一病毒,我們所需的團結絲毫不可少。然而,這場大流行病卻在繼續引發仇恨和仇外、製造替罪羊以及散布恐慌的海嘯。」為此,他呼籲國際社會全力制止全球範圍內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仇恨言論,呼籲政治領導人建立並加強社會凝聚力。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分析認為,種族歧視現象的增多與西方社會多年來的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關係。「這些年,西方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沒有搞好,20多年來多數人的收入沒有增加,一些群體心中有氣。種族主義的特點是,一旦出現危機時,馬上就找到一個目標進行攻擊。」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實時數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24日19時,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62萬例,病亡超過9.7萬例。
自發現首起病例以來,美國的疫情在幾個月裡呈加速蔓延之勢,而美國的少數族裔也隨之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有統計顯示,非洲裔、拉美裔和亞裔美國人的病亡率普遍高於白人。在疫情衝擊下,這些弱勢群體的處境日顯艱難。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非洲裔免疫學家科比特曾暗示,醫院在呼吸機不足的情況下會最先放棄對黑人的插管治療。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也指出,非洲裔群體中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哮喘等基礎病患者比例較高,而新冠肺炎對此類人群的威脅恰恰更大。此外,由於非洲裔群體醫保覆蓋率更低,一些人在確診感染後無法及時獲得醫療服務,這也導致這一群體病亡率較高。
種族差別由來已久 疫情成為社會不公的「放大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之初,美國輿論曾認為新冠病毒是一個「均衡器」,人人都有可能中招。但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大量事實表明,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平現象並沒有實現「均衡」,少數族裔和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反而陷入了比以往更加危險、艱難的處境。新冠病毒與其說是「均衡器」,不如說是美國社會不公的「放大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美國社會中的種族間不公平問題是一個長期現象。
蘇曉暉:「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如果我們觀察美國國內不同族裔之間的差別,就會發現非洲裔在很多疾病面前都是弱勢群體。比如,福奇就曾經提出,在感染愛滋病而導致死亡的人群中,非洲裔所佔比例大於白人群體。這反映出的是美國社會中種族之間不平等是一種長期現象,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
美國少數族裔不僅是疾病面前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其他方面,也一直遭遇著不公。
美國國家黑人工人中心項目執行主任坦尼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工人們在社會安全體系中的巨大差距。黑人群體集中在低收入的工作崗位上,缺乏獲得醫保、就業、住房和其他基本保障的機會。
△《華盛頓郵報》民調數據顯示:拉美裔群體和非洲裔群體失業率高於白人群體
蘇曉暉分析指出,在疫情蔓延期間,美國少數族裔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患病率,甚至是生存問題。
蘇曉暉:「比如感染的風險機率,居住條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很多美國非洲裔一家人擠在一個很狹小的空間;工作地點的條件也非常重要,很多美國非洲裔從事的本來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醫療條件,在生病的時候能不能獲得比較好的醫療資源,有沒有能力去就醫,非洲裔和白人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
200萬亞裔無端遭歧視 華人受衝擊尤為明顯
疫情期間,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和偏見也明顯增加,餐飲業、旅遊業等領域的華人從業者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更有甚者,正在為美國防疫工作積極奉獻的大約200萬亞裔人士也同樣在遭受著種族歧視。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麻醉學住院醫師露西·李是一位工作在抗擊疫情一線的華裔醫生。可她在下班路上卻遭到一名男子尾隨,這名男子還衝她大罵種族主義髒話。無獨有偶,在洛杉磯縣做護士的利姆也是亞裔人士。當他在病床前為一名發燒咳嗽的患者展示如何佩戴口罩時,病人卻把痰吐到他的面罩上,還大叫:「你知道新冠病毒是從哪裡來的嗎?就是你們!我不想讓你給我看病!」
經濟不佳助長種族主義 仇恨言論無法戰勝病毒
美國社會對亞裔人士的這種「病毒性歧視」,不幸驗證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的隱憂。
古特雷斯本月早些時候發表視頻講話時曾提醒人們:「新冠病毒不在乎我們是誰,我們住在哪裡,我們相信什麼,也不在乎我們在任何其他方面的區別。為共同抗擊這一病毒,我們所需的團結絲毫不可少。然而,這場大流行病卻在繼續引發仇恨和仇外、製造替罪羊以及散布恐慌的海嘯。」為此,他呼籲國際社會全力制止全球範圍內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仇恨言論,呼籲政治領導人建立並加強社會凝聚力。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分析認為,種族歧視現象的增多與西方社會多年來的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關係。「這些年,西方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沒有搞好,20多年來多數人的收入沒有增加,一些群體心中有氣。種族主義的特點是,一旦出現危機時,馬上就找到一個目標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