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評價,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給這句話加個限定條件或許更加準確:張愛玲以其個人生活經驗,對上流社會女性的命運理解最深刻。
張愛玲的祖母是翻開中國近代歷史,其名字俯拾皆是的李鴻章的長女,祖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張家門庭顯赫了半個世紀,可到張愛玲出生,歷史已經過渡到民國。在末代王朝風光無限的豪門,在新時代成了遺老遺少,永遠帶著繁華落盡的暮氣和悲哀。
在走向衰落的家庭中長大,張愛玲很小便懂得親情,在金錢的作用下會扭曲變形。張父承襲了封建社會貴公子的一切惡習,抽大煙、養小老婆,入不敷出,便開始典賣祖產。幼小的張愛玲,在父母的爭吵中,感受到貧窮的痛苦。
父母離婚後,熱衷於浪漫情調的母親遠赴歐洲。張愛玲曾在繼母手下生活過一段時間,回憶那段日子時,她寫到:揀她(繼母)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
胡蘭成說,任何人在張愛玲面前都會自卑,只有她骨子裡是真正的貴族。就像抄家後才能寫出《紅樓夢》的曹雪芹,家族的沒落和沒落之中的人情冷暖,給了張愛玲無限的靈感,尤其是金錢對人性的控制,張愛玲體會至深,在小說中刻畫的層次分明、細緻入微,比如《金鎖記》、《第一爐香》,還有今天要講的《傾城之戀》。
01 貧困下的親情,不是雪中炭,而是一把更冷的霜
從舊時代過渡而來的大家族女子,往往恪守封建倫理,從一而終。白流蘇卻不肯逆來順受。丈夫家暴、養小老婆,她寧肯訴諸法律,惹得天下皆知,也要離婚,還為自己爭取到一筆可觀的贍養費。骨子裡白流蘇有著尚且模糊的獨立意識,敢於打破規矩、放下虛榮和面子,爭取個人利益。
但限於時代和舊式家庭教育,白流蘇無法獨立,回到娘家跟母親和哥嫂生活。起初,哥哥們覬覦妹妹的贍養費,照顧有加。等到錢被三哥四哥賠進股票裡,妹妹身上再沒了油水,只有多一個人吃飯的負擔,嫌棄和諷刺的聲音便出來了。
白流蘇的前夫死了。三哥四哥一唱一和,勸她為夫奔喪,以後靠給夫家守祠堂過活。給離婚的丈夫奔喪,對不堪忍受、主動離婚的女人而言,不啻是奇恥大辱。給人守祠堂過活,更是把親妹妹的人生,往苦窯裡逼。
在現實利益面前,哥哥已經不像哥哥,半點不念手足之情。嫂子的話則更加直接,把做股票賠錢的過錯,推在白流蘇身上,因為她是「天生的掃把星」。哥嫂把持家政,流蘇的母親也顧念不上她,面對女兒嗚咽的求告,只勸她忍耐。
經濟落魄的家庭,往往有著許多親情的悲劇。順遂的日子,親情尚能遵循道德儀軌,人能維持基本的體面。等到危難時,親情便被棄之唯恐不及。大家族的自私和無情,人人心裡的算盤和刻薄,全都一一呈現出來。
在家裡,白流蘇如芒在背。她離不開家,因為既沒讀幾年書,也放不下大家閨秀的身份,唯一的出路就嫁個有錢的男人。
徐太太安排七妹寶絡跟風流多金的範柳原相親,寶絡硬拉流蘇作伴。沒想到,因為舞技出眾,蘇獲得了柳原青睞。妹妹恨她搶走了鑽石王老五,嫂子罵她是賣弄風騷的殘花敗柳,這些話流蘇全都忍了下來。她為背叛妹妹感到內疚,但現實逼得她不得不抓住一切機會。如果不是哥嫂不念親情,她又何至於放下自尊迎合男人、傷害妹妹。
白流蘇的生活悲劇,有時代的原因。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女性受到的傳統教育和舊式家庭薰陶,根深蒂固的思想裡,依靠男人仍然是上流家庭女性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民國儘管新思想層出不窮,女性工作已不足為奇,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下,社會仍然由男性主導,對女性參加工作的熱情不高,只是為社會進步做點綴,大量女性仍然無法自食其力。
然而最根本的,白流蘇的悲哀更在於人心的冷漠。社會劇烈動蕩,世積離亂、人心澆漓,傳統道德禮崩樂壞,新的道德體系還未建立,人本性中的自私便毫無約束,在紛亂的時代背景下被放大。哥嫂對白流蘇的嫌棄,母親對女兒悲苦的漠視,包括姐姐對妹妹的無情背叛,都特定年代親情關係的真實寫照。
02 婚姻需要愛,還是性?婚姻首先要錢
因為有足夠多的錢,範柳原有資本把追求愛情當做遊戲,女人則是錢驅使的對象。他把白流蘇從上海帶到香港,在遠離白家的陌生環境裡,放開手段玩弄流蘇。
範柳原帶白流蘇悠遊香港,對她說俏皮的情話,但絕不主動突破最後一步。他像吃定獵物的獵手,對獵物圍而不捕,只等她主動掉入陷阱,成為他的情婦。這樣一來,他既可以享受愛情,又不必受約束。說到底,是不肯給流蘇一個長久的保證,他隨時能從關係中脫身。
如果不是被兄嫂拋棄,嘗過寄人籬下的滋味,也許白流蘇會像個「傻白甜」一樣上當。但痛苦的生活現實教會她世俗的心機和算計,教會她小心不踩進範柳原布下的陷阱。她明白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一張長期飯票,決不能再次跌入因貧窮的境地。
這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香港是範柳原的主場,金錢是他強有力的武器。白流蘇則處處不佔優勢,如果說她有一點勝算的話,那就是她對掙脫困境的意志力比對手強。
一段心照不宣的暗鬥後,流蘇猛然發現還是上了當,範柳原處處營造兩人已是情人關係的輿論,將流蘇逼入百口莫辯的境地。繼續呆在香港,就只能向柳原就範,流蘇提出回上海。範柳原紳士地答應了,並親自送她回到上海白家。其實,這也是預謀的一部分。
上流社會,沒結婚便與人同居的女人名聲盡毀。白流蘇沒得到想要的保障,卻先失了名節,兩手空空如同人生走在懸崖邊緣。她無可奈何,只能繼續忍受著哥哥們的嫌棄和嫂子的譏笑在家中生活。範柳原沒給過白流蘇任何承諾,但已經使流蘇就範。再一次,他邀請流蘇赴香港,流蘇只能接受,成為了他的情婦。
錢這東西,最大的魔力就是購買自由。流蘇成了香港一棟小樓的女主人,不小心手按在了未乾的綠油漆上,索性在新刮的白牆上塗鴉。這是她的房子,是用自由和名節交換來的,屬於她的自由。不用看人臉色吃飯,聽不到嫂子的譏諷和哥哥的嫌棄,這就是錢的魅力。
03 看似完美的結局,藏著深刻的悲哀
從歷史的角度看,太平洋戰爭,日本入侵香港是必然。從兩個人的愛情視角來看,遭遇戰爭,是顛覆人生的意外。
日本兵封鎖了海岸線,本來踏上回英國輪船的範柳原,被迫上岸。兵臨城下,手無寸鐵的人,面對野蠻的機槍和刺刀,金錢和身份一下子失去了意義。只有人的體溫能安慰人、溫暖人。
戰事讓範柳原猛然發現,一向視為主場的香港,其實在這裡無依無靠。他趕回小樓,一雙強作鎮定的手,握住另一雙驚惶無措的手。
在炮火和槍聲中驚險地度過了封鎖的幾個月,柳原和流蘇一同經歷了死亡威脅、感受到飢餓的痛苦。一個說「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另一個說「炸死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生命的無常,讓勾心鬥角的男女,說出彼此間第一次真心話。
傾覆半個城市的炮火,讓生活其中的人們,切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虛無,也改變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範柳原正式迎娶白流蘇,危難中那片刻的真心和感動,別的不夠,結婚總夠了。
在別人眼中,白流蘇是成功的,嫁給了更有錢、更愛自己的丈夫,成為那個世俗的社會裡,多少人羨慕的談資。四嫂受了白流蘇的鼓舞,跟白四爺離了婚。人們埋怨,都是流蘇起了壞示範。這些埋怨的聲音裡,又有多少是因為羨慕、嫉妒、恨。
流蘇回到從前跟寶絡合住的房間,點燃一支蚊香,黑暗中,微弱的火光照亮她不經意露出的笑容。柳原不再跟她說俏皮的情況,留下來對別的女人說。流蘇感卻感到踏實,這是把她當自己人、當夫人看待的表現。
不用看人臉色,有自己家和房產,將來即使離婚,流蘇也能分到一份豐厚的財富,她為經濟上的富足而安心。然而小說意味深長的留白,卻將故事的結局,指向一種沉重悲涼的氣氛。
範柳原娶白流蘇,是戰爭極端情況下,生死相依的情感。離開了特定環境,範柳原的愛顯然維持不了多久。另一邊,白流蘇也不在乎範柳原的愛或不愛。她要的長期飯票已經到手了,可以安享餘生。看起來每個人都得到了幸福。可唯一的問題是,婚姻到底為了什麼?在這場《傾城之戀》中,顯然不是為了「戀」、「愛」,倒像金錢與美色的交換,是人生無可奈何的妥協。
結語
亦舒說,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要很多很多的錢也是可以的。這話聽著,好像錢能買來很多很多愛似的,與人們思想觀念中愛情至上的理念犯衝。但翻開現實生活的縫隙,有多少親情、愛情能做到與金錢無關呢?
其實不必拷問人性,因為答案不言自明。我們能做的,無非是在察覺到親情、愛情的不純粹時,用寬容的態度面對。同時,也為保護內心珍貴的感情,多一分在塵世的努力。
但願我們的人性,永遠沒有被拷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