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基本信息
身高:172cm
體重:72kg
鞋碼:42(US 8.5)
打法:接球跑動射手,低位背身單打相對瘦小對位者,繞掩護後面框三分球
場地:光滑水泥地
球鞋基本信息
名稱:Air Jordan 11
材料:尼龍鞋面,漆皮包覆層,Phylon中底,全掌Air Sole氣墊,PU鞋墊(並非每一配色都有),中足碳板
價格:原價225美元,二級市場不同配色價格不一
材料
四維:Air Jordan 11作為在正代引入漆皮的開山鼻祖贏得了一眾球鞋愛好者的喜愛,不過對於實戰來說,漆皮的確還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皺褶問題。如果你不能忍受漆皮的皺褶,那你是完全不必考慮拿這雙鞋實戰的。25年前的尼龍材料就像Flyknit一樣高級,放在現在便只是很基本的鞋面材料了,對於實戰算是滿足了需求,舒適度比我想像的還高一些。漆皮很特別生硬卡腳嗎?很奇妙的是我在不同帶漆皮配色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在尺碼相同的情況下,"Concord"(2018)會讓我的小腳趾外側有些不適,甚至可以用疼痛來形容;"72-10"(2015)一開始稍有不適,但磨合後便沒有這種感覺;而"Bred"(2019)則從頭到尾沒有讓我產生任何不適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個例,如有不同體驗歡迎在文章下留言分享。整體而言,我認為Air Jordan 11的材料從實戰角度上來說還是不錯的,尤其是鞋面本身的剛性足夠,讓人在球場上很有安全感。
艾比:常規版本的Air Jordan 11而言,我和四維哥感受一致,但是我個人是不喜歡這個漆皮磨合的過程的。因為漆皮一旦起褶皺之後顏值下降飛快,總感覺等磨合好了這鞋也不那麼帥了,就很扎心。艾比還有一雙I.E.版本的,鞋頭是常規皮質以及透氣網眼的設計,整體顏值在艾比看來雖然沒有光亮的漆皮看著帥,但顏值也是在線的。不過鞋頭網眼處的內部縫合感覺處理得不是很講究,襪子薄的時候經常感覺網眼四周的內部有點磨腳趾背。
緩震
四維:如果你真的考慮拿這雙鞋實戰,那我建議還是換一副鞋墊吧。雖然近兩年復刻的Air Jordan 11都用上了更高級的PU鞋墊,但原廠配置的舒適度依然僅僅是「OK」級別,並不會讓我從任何程度上認為它舒服。全掌Air Sole氣墊能感覺到嗎?從我的體重來說能感覺到一點,但千萬不要妄想它能有任何接近Zoom或React的感官體驗。感官體驗同樣與中底載體有關,復刻版Air Jordan 11上的Phylon屬於密度較高的那一類,形變能力也可想而知。不要誤會,我並非說這雙鞋的中底以下是板磚,我只是想表明這輛車的原廠避震還不夠好,需要車主後期自改。當我用上Sof Sole的Perform鞋墊後,中底的舒適度有了很大提升,減震效果也有些許加分,但離市面上真正的緩震系球鞋(甚至是同系列的Air Jordan 12、13)差距還是明顯了些。
艾比:在艾比80 kg的體重下,Air Sole的腳感多少是能感受到的,可以感受到踩踏時的下陷,整個腳感跟硬是不沾邊的。尤其後掌部分踩下去彈性蠻明顯,僅僅是壓馬路的話這個頗有韌性的腳感艾比是非常喜歡的。但腳感彈韌不代表緩震好,艾比沒有捨得穿Air Jordan 11去打非常激烈的比賽,但即使是中等強度的對抗下也能感覺到這雙鞋的緩震明顯不夠用,前掌無論是場地感還是彈性反饋都無法與現代科技媲美,後掌的緩震雖然能感受到但也達不到作為保護性減震的基本需求。艾比在之前艾比說:什麼樣的鞋容易成為突破黨的心頭好?中提到過,緩震並不是一個突破黨最在意的屬性之一,但Air Jordan 11這種反饋不足、保護性不夠、場地感也欠佳的緩震確實很不討喜。另外補充一個細節,很多小夥伴問我Air Sole的氣墊需不需要踩開,我個人感覺腳感上來講壓一壓馬路之後是比新鞋柔和一些的,但是緩震效果並沒有提高,無論新鞋還是踩開後緩震都不夠用。
四維:極為經典也極為有效的外底紋路,波浪紋半透明橡膠中嵌入人字紋常規橡膠,並沒有達到歷史級的瘋狂,但對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事實上,我目前做過實戰測評的復刻鞋中很少有在抓地這方面拉胯的,反而是一些當前市面上的球鞋老在這方面犯錯,實在是不該。不過,Air Jordan 11的外底屬於非常容易吸灰的類型,如果你要穿它參加比較嚴肅的比賽或球局,我建議最好還是事先用沾一點水的布(不要太溼)把外底擦拭一下再使用。
艾比:艾比的穿著感受與四維哥接近,平常情況下抓地基本能滿足需求,即使做較為誇張的變向和加速,這雙鞋的抓地也非常穩固。但這種表現僅僅發生在場地比較好的情況下,遇到稍微沾灰一點的球場,Air Jordan 11的抓地水平就會降低不止一個檔次,尤其鞋底磨損過紋路後更為平滑,這種吃灰的現象也更加嚴重。因此在我看來,這雙鞋的抓地屬於基本上是不怎麼保靠的水準,但是相信對於多數球手來說,穿Air Jordan 11應該都是比較休閒的實戰,而它的抓地在這種強度下肯定還是夠用的。
四維:如上文所說,尼龍鞋面的舒適度還是值得小贊一下的(以25年前的標準),如果以"Bred"配色的漆皮來評判的話,漆皮本身也沒有太影響鞋內的舒適感。然而,舒適和包裹好有時經常是兩件事。Air Jordan 11的鞋楦本身其實不算寬,至少沒有它看起來那麼寬,前掌本身的收緊做得還不錯,因為系帶系統並沒有很好地顧及到最靠腳尖處,因此鞋面本身的包裹顯得格外重要,漆皮本身的剛性倒還幫上了大忙。不過,我有遇到一些後跟滑動的情況,而後跟環繞的漆皮因為緊貼跟腱處,在起步時有時會產生磕碰的僵硬感,這一點在嘗試各種其他鞋墊後依然未能根治,很遺憾地成為其包裹上的最大弱點。好在Air Jordan 11的後跟填充足夠柔軟充實,這讓後跟滑動變得不是那麼致命,但需要時間適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自認為腳不是很寬或很胖的,我認為標準碼是合適的;如果是寬腳黨,大半碼應當就夠了。
艾比:漆皮與尼龍鞋面的包裹感受上艾比體驗與四維哥接近,但是感覺Air Jordan 11繫緊鞋帶之後的收緊感相比10和13都要略遜一籌。儘管漆皮的環繞和鞋面的強度基本能箍住腳,但是從突破時候的感官需求來講,不夠極致的收緊感讓我覺得無論哪個方向的發力都不那麼踏實和舒適,即使穿著精英襪也不能有明顯的改善。更過分的是,這雙鞋包裹緊緻性一般的同時還擠小腳趾,這讓我幾乎沒有了穿上它好好打球的想法。在I.E.版本中皮質和透氣網替換了漆皮部分,但很多內部的填充也變薄了,這使得同尺碼的I.E.版本比常規版本的包裹更空一點,實戰的時候也會更頂腳趾。因此實戰來講I.E.版本是不如常規版本的。(既然剛剛涉及到和臨近幾雙正代的對比,那就順帶補充一下,艾比眼中:13>>10>12>11)
四維:如果說Air Jordan 13(古典戰神!Air Jordan 13 實戰測評)是復刻鞋中的穩定系標杆,那Air Jordan 11也非常接近這個級別了,但缺點在於前掌部分的靈活性不如Air Jordan 13。Air Jordan 11的前掌相當貼地,且底盤比外觀看上去要平很多,上腳之後會發現前掌的防側翻做得相當周全。由於中底泡棉有向上包圍的形狀,穿著者的腳被置於中底之內而非中底之上,結合本身形變程度不大的中底(緩震方面的缺陷變成了優點)以及大眾最愛的碳板,讓這雙鞋的縱向和橫向支撐都幾乎拉滿。如果這雙鞋的全掌Air是全掌Zoom的話...🤤
艾比:這雙鞋的鞋面支撐、前掌防側翻以及中底抗扭都很到位,艾比不打算補充,但是這雙鞋的支撐性更適合足底沒有傷病的人群,艾比在足底筋膜炎之後對中足支撐有了新的認識。Air Jordan 11的碳板雖然看起來饞人,但是由於長度設置和形狀設計不夠到位,過於大面積的碳板覆蓋讓這雙鞋鞋底的剛性過強,導致發力的時候彎折點並不在我習慣的位置上,實戰起來鞋子的存在感很明顯,完全沒有鞋腳一體的感覺。而且由於彎折點不自然,足底筋膜炎患者穿後還是會腳底酸痛的。順帶一提,即使是Air Jordan 13的碳板在艾比的感受中也僅僅適合足弓健康人群,艾比在健康的時候穿它實戰超級舒服,但是現在穿著它就明顯感覺那塊薄薄的碳板給足弓的支撐剛性不夠,跟Air Jordan 12的比不了。艾比在此一定要闢個謠,支撐性和碳板覆蓋面積完全是兩碼事,艾比足弓筋膜炎之後感受明顯,設計極度樸素的PG 3的中足支撐比這雙Air Jordan 11好出不只一個等級,這也是為什麼即使PG 3配置極度沒有誠意可我依然大愛(當然PG 3挑腳型也是不爭的事實)。
四維:我在這方面的評價可能不太客觀,因為雖然我捨得穿它實戰,卻始終不忍狠心用力跺地那樣去操它,多數還是基本的運球和跳投練習,並沒有高強度實戰(美國目前疫情也不允許高強度實戰)。但考慮到我是在光滑水泥球場使用的,還是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耐磨的參考。這雙鞋的半透明橡膠真的很硬,跟前陣子測評的Reebok Question有點像,人字紋部分雖然用手能掰得動,但多次水泥場練習下來也確實沒有太明顯的磨損。假如你捨得去操Air Jordan 11,那它的耐久會超乎你的想像。保守地說,強於當季熱銷的任何一款Nike非復刻球鞋。
艾比:如果捨得鞋底變醜或者氧化(但誰捨得呢?),只考慮鞋子抓地性是否能維持而去肆意實戰的話,其實這雙鞋的耐磨是非常可觀的。但是鞋底人字紋路會有被壓扁的情況,這會讓鞋底更加吃灰造成抓地力下降,上文已經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
四維:不存在,沒有的事。就算是Air Jordan 18那麼熱的鞋都開倆小「排氣口」裝裝樣子,Air Jordan 11索性連樣子都不裝了,直接給你一個360度無死角空氣隔絕系統。尼龍鞋舌不具備任何意義上的透氣功能,漆皮就更不提了,也正是如此,Air Jordan 11成了球鞋中當之無愧的雨雪戰鬥機,對於日常生活穿著的實用性加成很大。
艾比:常規版本的話還是不要想透氣性了,漆皮的透氣比一般皮質的透氣還要差,這使得Air Jordan 11的透氣比Air Jordan 13和Kobe 1 Protro這種大面積皮質包裹的鞋還要悶一個檔次。如果特別在這雙鞋上追求透氣性,建議考慮I.E.版本。
四維:雖然Air Jordan 11不是實戰性能最強的,但穿著它上場就是和穿著很多其他鞋上場的感覺不一樣,可能這就是情懷給你的心理慰藉。穿著兒時第一雙吸引你的球鞋上球場,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讓你更加沉浸於籃球的樂趣之中。拋開情感因素不談,Air Jordan 11放在接近2021年的現在屬於什麼實戰水平?對於我的特定需求來說,中等。雖然它的抓地和支撐都非常優秀,但它的緩震和包裹確實拖了些後腿,至少是稱不上實戰好鞋的。當然,如果你的需求與我不同(每個人的需求本身也應當不同),你可能會給Air Jordan 11一個截然不同的評價。儘管我不會主動推薦大家選擇它作為主力實戰鞋,但我還是認為每一個球鞋愛好者至少是需要在生命中擁有一雙OG配色Air Jordan 11的。
艾比:艾比是完全不建議拿這雙鞋主戰的,但是上述測評中艾比還是很走心地講了講緩震及支撐的兩個部分,艾比在足底筋膜炎之後對支撐的理解確實深刻了很多,歡迎同樣飽受足弓困擾的球友看一看或者一起討論。艾比在患足底筋膜炎接近一年後也發掘了一些適合足底筋膜炎患者的鞋,過一陣子會整理一下分享給大家。
「四維鞋評」每一篇評測都是評測人實戰後的真實心得,
希望能為鞋友們提供客觀和有價值的參考。
了解更多球鞋資訊,歡迎關注「四維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