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瞎討論:「如何才能判斷自己長大了?」,大家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門、各有見地;有人說:「結婚後突然之間感覺長大了,因為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有人說:「父母突然之間失去勞動能力,在那一瞬間從心裡感覺自己要靠自己了,感覺突然長大了。」,有的人說:「當自己發現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時候,發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感覺自己好像長大了。」,從這些答案不難看出來,很多男人長大的過程,往往都是在經歷過一些困苦和煎熬,突然之間就長大了!就好像自己頓悟了一樣,心裡很突然的在那一瞬間就明白了。
以前總以為自己長大了,其實就是可以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可以扛起自己的責任和擔當,這些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感覺這些有些過於表面;不同階段所認識到的長大也不一樣,其實這都是自己探索兩個人類終極問題所感受到的結果,在「我是誰」和「為什麼」中得到的答案,這和每一個人的認知和積累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導致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一樣的領悟;當一個人開始學會從外向內求於心,目光回歸本身尋求真我,然後通過淬鍊強化自己的「心」來改變外在,需要依靠自己從「心」開始,這才是真正長大了!
「心」的能量
要想淬鍊自己的內心,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這需要從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去鍛鍊和強化,看看現代那些非常成功的人士,無不是「心」強之人,如阿里巴巴的馬雲、蘋果CEO賈伯斯、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華為的任正非等等,都是以一顆強大的內心從內在而獲得改變外在的強大能量;那他們是如何修心的呢?通過網上查詢他們的信息,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習慣,就是每天都進行「冥想」和自我復盤,從「冥想」中鍛鍊內心和尋求能量,在復盤中修正自我;總結他們的修心歷程,感覺內心的淬鍊步驟應該是:先從「收心」到持續「守心」,再到「修心」淬鍊內心遵心而為。
靜心處收心:靜心覺悟自己。
淬鍊內心需要從認識自己內求於心開始,在「反求諸己」中把心從外在混雜的環境中回歸到自己的內心,這個靜心的過程並不是很容易,想要把所有的外在完全放下,需要我們把心給平靜下來,這需要自己尋找自己適合的「靜心」方式,通過靜心把自己所有外在都停下來;現在很多成功人士通過「冥想」的方式進行對自己「靜心」,我們也可以向他們學習,通過在安靜祥和的環境中,自我封閉「冥想」的辦法讓我們身與心都平靜下來,從靜心中把自己的心從外在收回來,學習、聆聽和擦拭,在靜心中覺悟自己。
獨處守心:保持心的穩定和守住自己的心。
能夠把心靜下來進行「反求諸己」,這只是找到進入內心的基本路徑,修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要持續擁有「心」的能量,就需要把「心」穩定下來持續輸出,讓心在平和狀態下處於穩定狀態並且守住自己的心;想要獲得穩定的狀態,就需要通過不斷重複進行靜心的行動,使之形成一定的慣性,把這種慣性變成自己的習性從而守住自己純淨的心;通過獨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靜心方式,比如「冥想」的辦法,在重複中讓內心保持穩定、持續學習和減少心上塵埃,從而保持「心」的持續而強大能量。
修心:需要從四顆心開始儲蓄能量。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教誨我們,要想修好自己的「心」,需要從這四顆心開始修起:懺悔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菩提之心;只有懷有「懺悔之心」的人,才會覺醒自己的內在,才會開始向內求於心,才會有「行之不得,反求諸己。」;一個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為準則和規範,就能自覺約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軌之事。古人說:「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行走於世間,心靈才不會孤單而被溫暖環繞,世界才會色彩斑斕、精彩紛呈;菩提之心即是成佛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讓自己和眾生都一起獲得超脫。
從靜心中回歸本我,在修心中回歸真我,跟隨自己的心行走於人世間,在不違本心中灑脫渡世,從修心渡世中超脫自我,也不枉此生來世走一遭。
我是「荊棘皇冠1983」,一個迷途中尋找心靈燈光的行者,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為一道光,點亮自己的同時點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學習,共同進步,請點讚加關注,謝謝!
【特此聲明:此文章為荊棘皇冠1983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