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書寫寫的是楷書規範字,考試答題需要的是工整、正確、規範、流暢、速度。關鍵之一不可給小朋友選楷書以外的字帖;之二更不可臨什麼古帖;之三更別貪多求快。
一、小學入學習書寫書法越早越好,免除養成不好的書寫習慣;
書寫是一種用筆尖畫線條的習慣。不好的坐姿或握筆手法都會影響後來的寫字習慣。不好的筆畫的排列穿插方式都可能在短時間裡形成一種習慣認識,而不易被發現與修正。所以在小學生大量書寫開始之前,就最好開始為孩子們建立合理的書寫坐姿與握筆姿勢,以免形成不良習慣,為了學習書法反而需要花費一定精力來調整過去的姿式與書寫習慣。
圖:小學生正中是書寫習慣打基礎關鍵時期,寫一手漂亮漢字,是一個人的門面,也是卷面的加分項
二、選帖自然只能選擇楷書入門,順應「國家規範楷書漢字」教學強制書寫要求;
現代中國有國家頒布的規範漢字體系,是實際上公文交換、社會信息交換、學生教育考試的規定文字形式。在歷史上,同樣存在與現代規範字相似標準交流實用書法,比如明清時代的「館閣體」。實際上現代規範漢字與歷史上的館閣體二者之間的規則基本一致。
歷史上的大眾實用書體雖然叫做「館閣體」,但它實際是科舉考試的學生們總結出來的一套方便快速規範化書寫的實用方法與規則,面向的是實際工作場合中的書寫。歷史上它是實際上的日常書寫中是最好用實用「書法」書寫方法。現代人長期書寫後也會自然開有成一樣的書寫經驗,值得小學生的書法書寫學習借鑑。
三、小學生練字不是練書法,千萬別聽「書法藝術家」忽悠臨上了所謂「古帖」;
常言經典語錄總是說「書取古乎上」。那是對於那樣超級書法、藝術家創新書法藝術的絕竅,可不是說給初步學習寫字的小學生中學生聽的。泛指明清之前的「古帖」連個真跡都沒有,初學者能從中學點什麼呢?尤其是在不長的時間內。
明清以前的「古帖」基本沒有清楚的手跡墨本,即使堅持臨古帖,到手的也不手寫體模本,對於手寫場景相似有其特別的借鑑意義。
四、硬筆筆畫書寫臨帖先「摹帖」,「臨字」先摹字,可以借用毛筆中小楷體「放大」書寫體會筆法變化;
初學者學習書法與書寫技巧,摹筆畫、摹整字都有快速體會運筆方法與體會結構的作用。「摹」是書法練習中最初入門最有效的技巧技法,是真正的入門法寶。經常會一次10分鐘摹帖,可能收穫卻是幾周幾個臨帖才能體現會技巧。
五、適當結合毛筆中小楷臨摹「館閣體」單字書寫培養方塊字「均衡結構筆畫布局」意識;
日常硬筆書寫與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都有所不同,日常書寫的「館閣體」不必要追求每個筆畫的起筆的方頭,折筆方筆筆鋒,收筆的專門出鋒。順勢入筆、轉折處圓筆流暢即可,收筆面順勢而出。最主要的是平衡筆畫結構,基本橫平豎直工整體貌就足夠。這些都是當年的學子們「館閣體」實用書寫風格。
觀察明清的館閣體,雖然是標準的楷書,但其中行筆引入了筆畫順接筆法,對於書寫的流暢性體現出特別的積極作用。其中更加注重了書寫過程的自然性,因此這種實用性書體更加順眼。
六、適量穿插練習一些行楷字例的練習,從中體會筆畫之間的承接筆順關係;
任政先生的行楷基本上算是現代行楷的標準,他對行書筆順研究直接體現了書寫筆畫順承關係,適當練習一些,可以很多讓小朋友們理解筆順的意義。
任政先生的楷書與館閣體楷書技法相似性極高,而且其行書已成為標準行書,許多技法與楷書的繼承性特別一致。對於理解楷書結構筆順具有極強指導意義。
七、有了寫好字的習慣後,就可以結合硬筆書法毛筆書法技法,創作書法作品,提高硬筆書寫與書法水平。
為了寫出硬筆楷書的精緻筆法書法作品,再來研究一下那些「慢功出細活」的技巧--「一畫三段寫」。在一些閒散時間再寫出稜角分明的硬筆藝術作品一點也不遲!
小學生應該是作業量與書寫量開始加重的年級,如果結合正確的書寫技巧練習,對於提高作業書寫水平,提高考場工整書寫技巧有絕對的優勢。
更希望同道在教育孩子們寫字時,一定了解孩子們的具體需求與學校教師的「三字一話」要求。小學生,他們首要是要寫好作業,寫好試卷。然後才能在多年積累中培育書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