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找支部;要想富得快,還靠黨員帶。」這句話是富寧縣邊境村寨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也從側面道出了:在富寧縣的邊境線上,不僅有一批產業興、邊民富的美麗鄉村,還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致富帶頭人,他們心中都有一本符合村寨實際的產業經、致富經。
羅金福:帶領群眾養牛 過上「牛」日子
牛棚村是富寧縣田蓬鎮邊境線上的一個寨子,羅金福是村裡的黨員,還是牛棚村小組的組長。近年來,他憑著一股「牛勁」,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肉牛養殖,發家致富。「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羅金福本著這樣的理念,帶動村民一同發展致富,使得牛棚村小組成了富寧邊境線上有名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2015年3月27日,由羅金福發起成立了金福養牛合作社,註冊社員69人,其中5人是建檔立卡戶。合作社以服務社員為宗旨,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原則,採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因為當地生態環境好,所以合作社的牛肉品質好,可以銷售到廣西和廣東,市場前景廣闊。合作社養牛不僅為農戶提供了家門口的養殖工作,還為群眾解決了外出務工無人照料自家飼養牛的煩惱,並為群眾提供銷售渠道,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如今,牛棚村家家戶戶養牛,實現了致富增收,戶戶蓋新房。「我們下一步還要在村裡搞綠化、建文化牆、傳承蘆笙舞,傳承苗族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村裡不僅產業發展要『牛』,傳承民族文化振興鄉村也要『牛』。」羅金福這樣設想著牛棚村的未來。
方天元:發展木耳種植 建起家門口的產業
2014年以前,木貴村有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如何留住他們,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這是被評為「雲南百名好支書」的富寧縣木央鎮木貴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方天元經常思考的問題。
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方天元在2014年黑木耳項目引進木央鎮種植髮展時,第一個報名試種,自學食用菌種植技術,帶頭種植黑木耳。大膽嘗試立體栽培黑木耳,使木耳種植不受氣候條件、場地、資源等限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的黑木耳種植生產勞動強度大、成本高、佔地多等增加產業發展成本的問題。通過一年多的探索總結,走出了一條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黨組織+合作社+群眾」的發展模式,實現木貴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帶領群眾走上一條興村富民的產業路子。
「現在,我們村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發展產業。在木貴村木耳種植基地,每天有二三十人在工作,採木耳的工人一天可以收入200元,還有部分散工,最低一天也能收入100元。因為木耳種植產生經濟效益的時間只有半年,未來,我們還要種球蓋菇、黑皮雞樅、竹蓀等食用菌來補這半年時間的空當。在家門口有了產業,村裡人有了事做,外出務工人員就能回到家來和我們一起發展好這個產業。」方天元對此充滿信心。
李顯江:種養結合 建設幸福美麗新農村
茂密的甘蔗林、金黃的油菜花、美觀大方的三層小樓,還有高高飄揚在屋頂的五星紅旗。小路上,有村民放著牛群,儼然一個南國世外桃源。這裡是富寧邊境線上最美的村寨——木央鎮大坪村委會上寨小組。
在村民吳忠文家小樓前的院子裡,有豬圈,有牛圈,還有馬圈,大大小小的圈舍裡都養殖著牲畜。吳忠文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屋面積有300多平方米,種有30多畝甘蔗,一年產甘蔗200多噸,收入十分可觀。
「在上寨小組像吳忠文這樣富裕的人家還有很多。我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海拔高的地方種甘蔗、生薑,海拔低的地方種芒果。中藥材種植方面,我們還種有三七、白芨等。這些作物的種植都是黨員幹部帶頭種,成功了,群眾再跟著種。在養殖方面,村民也養殖豬、牛等牲畜。現在村民們每家在產業收入上至少有三項,產業多樣化帶來了收入多元化。未來,上寨小組還會更美,村民的日子也還會越過越好。」大坪村黨總支書記、致富帶頭人李顯江說。
「黨組織強起來、經濟活起來、群眾富起來、邊防固起來」是富寧縣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所取得的經驗。田蓬鎮、木央鎮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並發展食用菌、甘蔗種植、生豬、肉牛養殖等特色產業,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建設好幸福美麗繁榮和諧的新農村。(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李航)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